<h3> </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三伏的热情虽然燎燎,却也那难胜我们对书法的热忱与专注。没有空调西瓜的炎炎夏日,却因书法而生动难忘。</span><div><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7月23日,我怀着激动却带有一丝忐忑的心情,来到于有东老师的702教室。学书法2年,疑惑与收获并举。两年来四处辗转求知的我有一种孤注一掷的心态,不知这次是对时间的消磨还是对自我的提升。我虔望博采众长,于大家之理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对于这五天的学习,我早已拟定好了计划:</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1.请教老师关于取法,让自己坚定目标。
2.关于学习书法整体的思路。
3.如何从临帖转为创作。
这三个问题让我百思难解,希望于本次学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
</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当日早上9点,于老师进行了开课第一讲。他首先让我们选定目标,辨明书写漂亮和书法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清研究生考试和参加展览是两条不同的路。老师多次强调了辩证法,强调书法一定要形成记忆,学以致用。课程结束有个提问环节,我抓住难得的机会向老师请教关于创作的问题: 老师,您好。请问大篆应该如何去创作?</span>于老师这样解答:①向毛公鼎学习 ②向同一时期的学习(取其字形部件,来扩充词汇) ③大篆字典 ④电子字典 ⑤做有心人(收集好的文词,做好小稿,询问老师)老师一席话犹如拨云见日,让我开始有创作的思路,这也更加燃烧起我求知的欲望。</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第二天,于老师向我们讲解了线条的重要性,以及特殊笔画的认识和处理:
</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①笔画的角度 笔画的角度对字形和章法的意义 ②接笔 接笔是节奏的需要 ③拉笔 拉笔的作用和技法 ④并笔 并笔是虚实、阴阳相生的重要方法 ⑤过渡笔画 过渡笔画促进章法的和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场老师就布置了任务让我们即时运用。这天的课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临习的石鼓文,对于一些节点处自己以前一直不明白怎么去写,怎么都写不像的问题,在运用了老师的方法后,问题迎刃而解,临帖也慢慢地趋于标准。</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学习第三天,老师讲了一些结字的规律,这也是我之前从来没接触过的一些方法 关于如何拆字,凑字进行组和,进一步则可以创作。现场我们第一次运用老师的方法用大篆去创作,创作了八个字一句话对于我来说都费尽心思,一直翻阅着《说文部首》,进行组合。完成作业后,于老师提醒我还要注意字的合理性,大篆不能蛮凑,学习大篆身边随时要备一个大篆字典,常翻常记。我发现自己才疏学浅,需要多去思考,汲取,让自己成为一块可塑的海绵。于老师送了我们写篆隶的八字箴言“ 笔沉墨厚,盘屈如铁”</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第四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关于拆分和组合,以及章法的排布。于老师现场指导点评我们的作业时,认真细致地指出我们的不足,并指导我们如何改正。</span></h3><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短短五天,每天都收获颇丰。我和朋友白天练习,晚上进行探讨深究。我们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万分感激老师指导。当然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和书友们。很感谢于老师五天的倾力指导,还有王龙师兄和吴亚川师兄的课下指教,身边书友们一块促进学习。五天的知识量太大,我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慢慢去消化。‘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五天里与古人的精神交流,与书为友,一切的沉淀都是为了这五天四夜的遇见。我与书法,来日方长。</span></h3><h3><br></h3></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