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只是路过,摄影人有个毛病看到摄影“符号”就搂不住快门。首先征得老人同意,老爷子很热情又健谈,我的快门当然不会吝啬。</h3><h3> 时间不常一共拍了一小时左右但我去了三次,每次拍一个时段,还是怕打扰人家,人家越热情咱们就更应该尊重。</h3><h3> 为什么拍这个美篇,第一是直觉,《老人*麻雀和酒》我觉得这个题目具体又抽象拍好了背后呈现的是人生酸甜苦辣……</h3><h3> 说酒里有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老人和麻雀。</h3><h3> 1958年2月,全国掀起了「除四害运动」四害定为:苍蝇、老鼠、蚊子和麻雀。当时对於麻雀是否是「害鸟」的问题,很多生物学家也议论纷纷。而生物学家周建人却肯定地说:「麻雀是害鸟,害鸟就应该消灭。持反对意见的生物学家举证了历史资料,说明曾有国家因消灭麻雀反而因此而失利。但是领导根据麻雀以谷物为食,便将其视为「害鸟」,正式在中国展开了「消灭麻雀运动」。仅1958年这一年,就消灭麻雀千万只,直到1960年停止消灭麻雀运动,麻雀在中国基本灭绝。结果因破坏了生物界的食物链,以麻雀为天敌的害虫猖狂起来,反而让农民们损失更惨重,导致近2000万人们惨遭饥荒之苦。这段历史插曲再次证明:人非圣贤必须建立纠缠机制;生态平衡和谐共生。</h3><h3> 老人当年也打过麻雀现在却与麻雀为伍。麻雀与老人多年相处,经常落在老人手及之处毫无惧怕,此情此景让人倍感亲切。人爱之心人人有之,摄影的初衷就是要将它发扬光大,在人欲横流的拜金社会中,麻雀虽小,常记心中。</h3><h3> 我就是一只自由的“小麻雀”😊</h3> <h3> 八十六岁的老爷子每天六两白酒一瓶啤酒,年轻时就喝,那时每天八两。</h3><h3> 手里端的黄铜雕花酒壶老人说它也有40多岁了。</h3> <h3> 老人爱聊,我一放下相机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h3><h3> 老人讲他从小生长在北京,四个城区都住过在这里已住20多年。“我前半辈子受苦,后半辈子享福”老人跟我这样说。老人跟哥哥长大,哥哥拉洋车将他拉扯大,年轻时吃了不少苦,解放后先后在铸造厂、印刷厂、洗衣机厂、运输公司都干过,现在退休能拿5000多块钱,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一生喜欢养鸟、喜欢喝酒,乐观、勤快、是他健康长寿的秘笈。</h3><h3> </h3> <h3> 院门打开花猫闪过,夏季每天头六点老人便打开街门内外整理卫生</h3> <h3> 每天六点前,老人便开始清理鸟舍、上水上食。</h3> <h3> 开门后,首先端出一个小鸟食盆儿这是给麻雀的早餐。</h3> <h3> 鸟笼子刚一出门,麻雀就来护航。</h3> <h3> 空调、房檐、网线上落满了麻雀。</h3> <h3> 鸟笼子整齐的码放一排,老人说每个笼子都得是一对儿。</h3> <h3> 凤头鹦鹉,老人喜欢漂亮的鸟</h3> <h3> 这两只鸟的小摆饰老人在20年前在宣武区市府大楼鸟市买的。</h3> <h3> 摆好鸟笼子,喂饱麻雀,老人开始端上自己的酒、菜。</h3> <h3> 老人别看有点瘦但身体很好。冷热都能吃,早晨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红柿、西瓜照吃不误,他说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h3> <h3> 小狗每天陪在老人身旁……</h3><h3> 小狗挣钱的少,也没什么远行出国的,俗话讲狗不嫌贫爱富。</h3> <h3> 麻雀是老人天天的酒伴,每天需要三块钱的蛋糕喂麻雀,老人对我说。</h3><h3> 现在麻雀是不是益鸟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老人带来欢乐。其实自然和谐的氛围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h3><h3> </h3> <h3> 樱桃斜街XX号,老人每天在这里平静的度过。一壶老酒、品味人生!</h3> <h3> 胡同对面停放的是一辆《迷你》轿车,车窗玻璃映着老人的背影。时代驶上了快车道,胡同在质变……</h3> <h3> </h3><h3><br></h3><h3> 后记</h3><h3> 麻雀都是野生的,麻雀是自由之鸟。我知道大一点的麻雀你捕到以后它是饿死也不会进食的。麻雀结群而行、喜欢旷野、追求自由。我喜欢麻雀,见到麻雀就有自然与自由的感觉,正是:家养名媛丽丽鸟不如麻雀叫窗头。</h3><h3> 老人、麻雀和酒 。</h3><h3> 高龄健康的老人往往受到人们尊敬;麻雀掠过赏心悦目;美酒总与故事相伴。</h3><h3> 人老了不愿孤独,与麻雀对饮何等襟怀,生老病死乃宇宙规律,“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