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时候经常问奶奶,为什么有七夕?为什么七夕要吃麻粩?</h3><h3> 奶奶说:“七夕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麻粩是我们龙岩人七夕吃的特色食品。只有我们龙岩人这一天吃麻粩哦~~ ”</h3><h3>“为什么只有我们龙岩人吃呢?”奶奶想了想说:“我的奶奶啊,跟我说过一个关于麻粩的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现今已经无法考究它的真实性。但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确是对家乡历史文化缺失的那部分一个美好的寄托。
清朝时福建这里还属于偏远地区,这里远不比京城一样繁华热闹。一对夫妇以耕田为生,有米有田,一家能够温饱,对他们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日子过的恬淡而快乐。乾隆期间,清朝攻打缅甸,但兵力不足,需要大量招兵。丈夫的名字刚好在征兵的名单中,这对于两夫妻来说,是天大的噩耗,刀剑无眼很有可能这次的分离将会是永别。但军令如山不去就等于抗旨 这可就是死罪。妻子很难过,但还是为丈夫准备着征途中的干粮。可是家里除了米,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妻子决定把米做成易保存,丈夫又爱吃的干粮。她先把米蒸熟,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几天,这样大米的水分没有了,更容易保存。碾压后在把米放进油锅里油炸,捞起放凉后,放入丈夫最爱吃的花生加点麦芽糖后,再把它们烤成一块块的米饼。丈夫出征的日子还是来了,带上干粮丈夫临走时握着妻子的手对她说:牛郎织女相聚那一天,他一定会回来。
 征途很辛苦,每当他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拿出妻子做的米饼。脆甜的米香总能让他坚持下去,让他记得与妻子的约定。而家中的妻子日夜都期盼着丈夫。每当乞巧节,她都会做好米饼,等着丈夫回来。日子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二十年后乞巧节那天,丈夫终于戎装归来。丈夫看着妻子做好的米饼对她说:是你当年做的米饼让我能够坚持下去,每次我受重伤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家中的你 在等我回家。这次我们不会在分开,让我们一起陪伴到白头。
之后的每年七夕他们都会做米饼,丈夫还给米饼取了个名字叫 “老嘛 ”(龙岩方言 对老伴的昵称)。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后代把“老嘛”改成了叫“麻粩”。七夕吃麻粩这一风俗至今仍得以沿习。现今的麻粩制作更为讲究,口味也别具多样化。 </h3><h3> 岩俗有句话说:“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做父母的每年七月初七前几天必须购买麻粩赠送女儿。尤其是嫁后第一年,女方的父母会送来一筐的“米田”麻粩。寓意着生活有米有田(甜),丰足富裕,夫妻恩爱到白头。(以上全文摘自网络)<br></h3> <h3>美丽乡村新罗区铁山隔口村,家家户户都是独栋楼房,路面整洁干净,空气清新。</h3> <h3>小时候最喜欢去姑姑家住,总觉得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一走进村子整个人都舒服了。</h3> <h3>刚好看见姑姑在家门口用簸箕去花生皮,一会儿就准备开始做麻粩了。</h3> <h3>提早把糯米蒸熟晒成米干。</h3> <h3>铁锅预热,倒入食用油,8分热。</h3> <h3>用漏勺装上米干,入锅,停2秒,提起。</h3> <h3>只听得滋啦一声,米干变成雪白的米花。<br></h3> <h3>米花做好,加入事先炒好的油葱,花生米,芝麻,拌匀备用。</h3> <h3>将锅洗净,倒入一定比例的水和白糖煮开,再倒入麦芽糖文火慢熬。这里是最展现做麻粩细节功夫的地方,成败全在于此。姑姑做了几十年的麻粩,经验全在她心里,从容淡定,来去自如。</h3> <h3>麦芽糖煮好,将刚才拌好的米花等倒入锅中,关火,两支锅铲齐上阵搅动,让每一粒米花都能均匀的裹上麦芽糖。</h3> <h3>出锅,倒入定制的模具,压实。</h3> <p class="ql-block">撒芝麻,按尺寸切块</p> <h3>准备装袋,可以简易包装</h3> <h3>满满的花生米</h3> <h3>也可以精包装</h3> <h3>礼品装</h3> <h3>麻粩配茶最经典</h3> <h3>休闲的午后,泡一壶茶,来一块麻粩,惬意。</h3> <p class="ql-block">我姑姑联系电话15280398916,微信同号。有需要的可以联系她哦,量大价格从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