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难以忘却的那些记忆

王文元

<h1><b>  又到一年的“八一”建军节,每到这时,我们这些曾经穿过军装的人,都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那些曾经的过往,一幕幕,一帧帧都浮现在眼前,犹如昨日,抹不去,剪不断,理还乱。</b></h1> <h1><b> 那时,我刚进山工作不久,就赶上了到连队后的第一个建军节,照例要庆祝一番。为了迎接节日的到来,营造一个节日的喜庆氛围,各分队和连部的勤务人员都要将房前屋后的杂草拔个一遍,卫生清理干净。门前的小亭子,也挂上了战士们自制的大灯笼,写上“八一”二字。文书也会专门为“八一”赶编出版一期庆“八一”的专题板报。各分队和各班也自编准备一些小节目,在八一这天的联欢会表演。</b></h1> <h1><b>  八一这天的重头戏,当然是会餐。为了准备这顿大餐,给养员随营部派出的采购车,专程去河北邯郸选购付食、酒水,各班还派出战士到附近的村里买鸡和鸡蛋。我记得每次余光班长出马,必定是收获满满,公鸡母鸡十多只,两个人用一根木棍抬回来。当然,买鸡也是个辛苦事,一天要跑好几个村庄,十多里的山路,实在不是个轻松的事。</b></h1><h1><b> 除了买鸡,连队还要杀猪宰羊,尤其是“八一”建军节,更是这样,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点不比过年差。我们所在的南委泉乡和车元村,是一个革命老区,始终保持了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当然,我们也始终坚持了拥政爱民的光荣本色。每到“八一”建军节,乡党委和政府、村支部和村委会都会来慰问连队官兵,给我们送来羊、鸡、鸡蛋、粉条等。那时条件有限,他们也是尽其所有,处处关心和爱护着驻守在这方土地的连队官兵。</b></h1><h1><b> 七月三十一日这天,连队基本就是准备晚上的这顿大餐。食堂里是热火朝天,炊事班的战士忙得不亦乐乎。各班派出战士帮厨,搞卫生。整整一天,十多个菜摆得满满一桌子。有香酥鸡、糖醋鱼、红烧羊肉,还有木须肉、猪肉饨粉条等。饮事员们也是各显神通,把自己最拿手的菜品奉献给大家。会餐这天,我们也邀请营首长,还有乡、村领导和村民代表,和官兵们一起共庆“八一”建军节。在大家举杯前,由连领导致辞,无非说些肯定连队建设取得的成就,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祝全连官兵节日快乐的激励向上的话语。同时也请营首长和乡里领导讲话。官兵们在一片碰杯(碗)声中,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b></h1><h1><b> 每到这时,还有电话、载波值班的战士,还有给坑道送暖,口部站岗的人员,不能参加庆祝活动的会餐。炊事班的同志都要留下一桌,等着他们下班归来。</b></h1><h3></h3> <h1><b>  九连的庆“八一”的形式基本也差不多,热闹喜庆的气氛一点也不差。八一这天的大餐也是非常丰盛。同样也要安排战士去村里买鸡、鸡蛋等。这里买鸡跑得更远,从南口下去,往山里走去,要走到庙圪梁的村庄,足足有二十余里地。山里的路,曲曲折折,有的地方就是羊肠小道。有一年买鸡,我也跟去了,走上一二十里路,才能买上三二只鸡。那时的农村,生活也很艰苦,农民养上几只鸡,也只是等着下上几个蛋,换些油盐酱醋。好且,当地的农村人有个习惯不吃鸡,不吃鱼。每当开春了,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十只八只鸡,下个蛋补贴家用。因为不吃鸡的习惯,母鸡留作下蛋,公鸡就让它们自然老去。部队刚进驻时,买鸡,老百姓还不要钱。随着铁路的修通,吃鸡的人多了,到老乡家买鸡的价格也有所提高。至今想来,为什么当地老乡不吃鸡,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不会做,二是舍不得自己吃,都是生活贫乏惹的祸。每到“八一”会餐,乡、村领导及村民代表吃着“香酥鸡”时,也是赞不绝口。至于不吃鱼,当地当时流传着一个笑话,现在叫“段子”。说一次水库溃坝,库水顺山沟流了三天三夜,一老乡在山谷的乱石堆中检了一条十多斤的大鱼,也就背回去了。老乡曾听人说过这东西能吃,就切块饨了,鱼鳞没刮,内脏未除,只是加点盐,结果又腥又苦,折腾了半天,还是倒了,后来这事越传越广,就留下了鱼不好吃的传说。不过,山西人不会做鱼,我可是领教过的。那是一九七四年的冬天,我们去平遥接兵,在等待分配接兵地区的那些日子,住在榆次的“晋中旅社”,那可是当时榆次市最好的宾馆。当地人形容榆次是“一个警察一只猴,一条马路一座楼”,这座楼就是指的“晋中旅社”。据说旅社是仿照人民大会堂的样式,门前的廊道竖有七八根大理石石柱,让人一看就是非常气派。有一天,食堂的师傅给我们改善伙食,加了一条鱼,端上桌一看,鳞末刮鳃未抠,只是肚子的内脏除去,蒸熟的鲢鱼冒着热气。大家一看有鱼,先是一喜,纷纷动筷开吃,吃到嘴边的鱼肉一股腥味,让人大倒胃口。怎么办,那时可不比现在,想吃就吃,能有鱼吃,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大家还是舍不得到嘴的鱼就这样扔了,只好沾上盐和醋,把鱼打扫干净。想想当初的乡亲们,日子过得清苦,一是没有,二是舍不得吃,才是最主要的原因。</b></h1> <h1><b>  “八一”这天,可以放假一天。连队组织各分队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拔河、打蓝球等。晚上开个联欢会,各班准备的节目也拿出来表演一番,增添一下节日的气氛。</b></h1><h1><b> 茶棚滩那里有一片西瓜园子,每到八一前后,西瓜可能有熟的。这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方海拔较高,温度较河北平原要低上好几度。因此,西瓜成熟自然就晚了,赶上了就有半熟的西瓜。不少战士为了尝尝鲜,请假去往瓜园买些西瓜。据说,整个南委泉就这么一片西瓜园子。因此,瓜园的主人在四周用酸枣枝和荆棘扎成了蓠芭,还安上了土铳火枪,并且带有机关,以防止不法之徒偷瓜。每当有战士请假去买瓜,都再三叮嘱走正门,以防误伤。是不是这么玄乎,反正没人试过,我是没有去过。可见,当时想吃个西瓜有多难。</b></h1> <h1><b> 赶上南委泉乡有大集,连队也会同意大家去逛逛集市。那时的集市,无非就是针头线脑、核桃花椒,而摆得最多的就是成片的烟叶。那些会抽烟的,这时候,就成了他们的最爱。每到一个烟摊,都可卷上一支抽了起来,半天下来,也能卷上十来支,为这,会抽烟的可是占了不少的便宜,这是笑话。抽烟有碍健康,这是大家都懂的。</b></h1><h1><b> 晚上,有时乡里组织演戏,乡领导们也会邀请我们去看戏。戏演的大都是河南曲剧、上党棒子等地方剧种。台上亢奋激昂,台下击掌和韵,当地的老乡们喜欢热爱地方小戏。可对于我们来说,大多唱段听不懂,也只是一乐。尽管这样,但还是给我们带来快乐,愉悦心情。</b></h1> <h1><b> 为了庆祝“八一”建军节,乡政府、村委会,也会邀上我们去乡里或者村里去开个座谈会,然后一起吃个饭。那时吃饭,没有什么排场,村委会的小办公室里有个取暖的小土炉,上面支上一口锅,边上有个小风箱,烧的是树枝。炒个土豆丝,饨个粉条,就可以吃了。赶上好的时侯,炒个鸡蛋。不过炒鸡蛋可是彩色的,有黄的,有黑的,黑黄相间。这是因为风箱的风把烧过的灰吹上了天,又落到炒鸡蛋的锅里,造成黄一块,黑一块,好的是没什么不卫生。喝酒更有意思了,一瓶酒到在一只大碗里,转着圈喝,这样也显公平公正。那时的军民关系,真的是鱼和水的关系。乡亲们视我们为邻居,就是村里的一员。我们也视乡亲们为亲人,处处为乡亲们着想。每到夏种秋收,我们都会抽出时间为乡亲们收种,老乡们的农机具坏了,不是他们送上来修,就是我们派人下村里去修。那一年,北委泉村买了十多台编织袋机,安装缺少技术力量,我们及时派了人员,帮他们安装,直到调试成功。去年聚会时,十二连的黄争鸣同志,一到车元,就急于找一位老乡。原来黄争鸣同志看着这位老乡生活困难,总是偷偷的从食堂里拿两个馒头给这位老乡。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上,可以知道,那时的军民鱼水情,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培育起来的。大家对曾经的驻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视为我们的第二故乡。</b></h1> <h1><b>  几十年过去了,在大山里度过的那些“八一”建军节,还历历在目,犹在眼前。虽然,日子过得平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庆祝场面,但我们过得踏实。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欢度了一个又一个“八一”建军节,随性自然。我想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了。同样,庆祝的方式不一,但并不影响我们曾经为这片热土,为“八一”这面军旗所做的贡献,所洒下的那滴汗水。</b></h1> <h1><b>  后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不由得想起大山里度过的那些平凡的日子,没有什么隆重的庆祝仪式,也没有什么美味佳肴。但我们真的过得充实,干部战士情同手足,亲密无间,共同的完成了我们所承担的的一切,为了人民,为了共和国的安宁,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我们青春无悔,芳华永辉!</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