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习惯了江南古镇的味道,感觉镇江的西津古渡显得更加厚重,岁月带走了她的绝代风华,却留住了他的气节……</p><p><br></p><p>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p><p><br></p><p>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p><p><br></p><p>那日,坐上了7:37从上海虹桥出发的D2212动车,9:13到达镇江站(票价88元),出站在南广场坐17路4站至和平路下车步行近10分钟即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津古渡</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br></p><p>青砖墙上爬满了常春藤,深深浅浅的绿是一抹别致的风景,带着我走进了西津古渡……</p><p><br></p> <p><br></p><p>人们常用“一眼千年”这个词来形容西津渡,虽然景区是仿建的,但是阡陌巷道,鳞次栉比,往日繁华尽在眼前,一朝步入画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p><p><br></p> <p><br></p><p>西津渡很有名的一家西餐厅,经常在各种游记画册中见到他家的招牌,地理位置也优越。</p><p><br></p> <p><br></p><p>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p><p><br></p> <p><br></p><p>屋檐下的灯笼,映衬着远处小山上的云台阁。</p> <h3><br></h3><div>这条街上的红灯笼特别具有代表性,登上云台阁,也能看到这条街。</div> <h3><br></h3><h3>这里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视角了,门票上的俯瞰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方位,确实视野很好,景色很有代表性。</h3> <h3><br></h3><h3>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h3> <h3>楼梯前边,就是横向的小码头街,小码头街上有非常密集的店铺和游客。</h3> <h3><br></h3><h3>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h3> <h3><br></h3><h3>文艺范的古街怎么能少了文艺范的小店,小店门口有非常小清新的信箱。玻璃墙上写着:西津渡,不仅仅是回忆,寄给未来的你、我、他……</h3> <h3><br></h3><h3>小码头街应该是微弧形的,两侧的商铺在远处交汇在一起。</h3> <h3><br></h3><h3>虽然沿街的店铺都是重建的,但是古街的韵味还是有的,商业化不太严重,没有多少店铺正在营业。<br></h3> <h3><br></h3><h3>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 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h3> <h3><br></h3><h3>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唐代诗人张祐雕像依山而立,旁边的石碑上还镌刻着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题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h3><h3>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h3><h3>注: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瓜洲,就是现在的扬州。<br></h3> <h3>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h3> <h3><br></h3><h3>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的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仿佛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h3><h3><br></h3> <h3><br></h3><h3>西津渡最有历史意义的当属这座元代的昭关石塔,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h3> <h3><br></h3><h3>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洞内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观音立像。 两侧还有两处神殿。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h3> <h3><br></h3><h3>大红灯笼高高挂,衬托在夜色下显得分外靓丽。</h3> <h3>晚上也有不少游客,晚上跟白天真的有不一样的韵味,仿佛萧索中的热闹。</h3> <h3>若干年后,会不会还有人愿意去西津渡看看,去听听西津渡的千年传说? 反正,我是愿意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