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反观幼时,却难“复归于婴”

由心

<h3> 我有一幼孙,今年快两岁了,因是我们心理的依赖和温暖的“小棉袄”,故给她取小名依依。记得从1岁开始,我就很留意观察她每天的变化:早晨起来睁眼见人,她即绽放出吃饱睡足的灿烂笑容;见到自己喜爱的食物,那满足胃蕾的幸福洋溢满脸很久很久;得到一个喜欢的玩具,从心底流出的会心的喜悦,足以融化人的心灵;面对未曾认识的新东西、新事物,她那质疑探究的萌态、反复辨别的钝感,让人不由感叹童年不谙世事一张白纸的美好;家里有只小狗,她时不时用手中的玩具去逗玩它,狗被惹急了发出“呜呜”吠声以示不快,而她却全然不知、无感无惧…… 面对幼孙单纯、天真、快乐的天性,和对世事无知、无忧、无畏的清纯,我既欢喜欣慰,又心生羡慕。回望自己几十年来走过的深浅足迹,特别是静心反思那些沉积于身、几成负累的“不该有”的东西,心里不由得激荡起久难平复的涟漪,怦然心动地萌发了重温老子《道德经》以及“知雄守雌”“复归于婴儿”理念的兴趣遐想,莫名其妙的油生了与晚辈反转时空的心灵对话! 细想起来人确实也怪,幼年时渴望快快长大,老了后又向望“复归于婴”。这是为何呢?最近我拜读了一老领导 “常思一二”所撰《让人心静的老子》系列美文,再次受到传统文化精髓的启迪,才基本彻悟了个中的深刻缘由。 人生本是一个从幼年到暮年的生老过程,而成长与回归、递进与复原是贯穿其中的不变的宿命。人到老年,主要追求的是健康、快乐、自由和幸福。很多人的体验感悟表明,人生真正的快乐幸福并不是拥有得多,而是所求得少。一个人一生几十年,在其成长成才、学习提升、工作创业、角色转换、履职担当、社会交往等活动中,在沐浴阳光雨露养分、获得正向能量前行的同时,身上也免不了浸染、积攒一些肥腻的赘肉、血液的垃圾,尤其是诸如贪欲、名利、计较、抱怨、郁闷等思想的杂质和精神的污垢。对于这类“身外之物”,《道德经》把它称之为“不该有”的“余食赘行”,即多余的饮食、行为,这与人们初为人身、最初出发的童年幼年时,那天真透彻、轻装快乐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社会存在、发展变迁在人们身上镌刻的时代印记,是生命在澎湃向前时夹裹的泥沙残渣,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有鉴于此,我们对老子所提出的“知雄守雌”“复归于婴儿”的思想、观点也就全能理解了。 很显然,老子倡导的这种“知雄守雌”“复归于婴儿”的理念,从生理上讲是无法做到的,更深的意涵是教人在心理、精神层面树立守雌、为溪、为谷的心态,复归婴儿纯真清澈少求的状态。这是人生修炼的至高境界,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生命高地。有此向往的人们,可将其做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境界追求。 既然,我们老来又会产生“复婴”“还小”的生活愿景,那还不如趁着青年、壮年时代,在人生蓬勃向上、尊于成峰成岭的时候,就及早地、主动地修为甘做一粒尘埃,乐当一段小溪的淳朴心境,警惕那些“不该有”、“不能有”的东西在身上潜移默化、积聚沉淀;还不如及早地、自觉地练就强健的体魄,筑牢思想信念的堤坝,不断增强自身抵御“病毒”的免疫力;还不如及早地、坚定地在各种诱惑欲望面前,坚守法规、党性、原则的底线,见微知著预防坠入欲望的陷阱;还不如及早地、惯常地提高自省自律的自觉和能力,优化净化自己的心灵,随时剔除人生行囊中那些繁余累赘,把稳、矫正前行的方向,让生命之舟轻如箭发、畅达彼岸。 &nbsp; &nbsp;<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