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印象》图/文刘加子

刘加子

<h3>  2018.3.15日,我同上海的几位好友,乘坐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客机从上海飞抵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始了为期12天的埃塞俄比亚之旅。</h3><h3>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英语: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位于非洲东北部,简称"埃塞俄比亚"或"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南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h3><h3> </h3><h3><br></h3><h3>埃塞是非洲唯一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同时也是非洲联盟成员国,非盟总部就设在其首都。</h3> <h3><br></h3><h3><br></h3><h3>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裂谷带,</h3><h3>也是人类的发源地,</h3><h3> 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就曾经生活在这里。</h3><h3>大裂谷核心区是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奥莫河谷,</h3><h3>这里生活着50多个原始部落,</h3><h3>这里的人民,最具非洲特色和原始魅力</h3><h3>以善于开垦梯田闻名的孔索(Konso)部落,</h3><h3>以服装精美秀气的奔纳(Benna)部落,</h3><h3>以唇盘为显著标志的穆尔西(Mursi)部落,</h3><h3>以传统食品英吉拉扬名的阿里(Ari)部落,</h3><h3>奥莫河谷里打扮得最华丽的哈莫(Hamer)部落,</h3><h3>以田园游牧为生、人口稀少得即将消失的达桑内科(Daasanech)部落,</h3><h3>还有身上遍布彩绘的卡罗(Karo)部落,,</h3><h3>他们沿袭着祖先传承下来的古老生活方式,</h3><h3>生活在这片美丽的乐土上,</h3> <h3>穆尔西 Mursi 部落</h3> <h3>  穆尔西部落的少女长到10多岁时,就会穿透下嘴唇,往嘴唇里放盘子,称为唇盘。唇盘直径大小不一,最大可达到25厘米。所置盘子愈大愈美,出嫁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财礼。唇盘越大,姑娘的身价也越高。唇盘最大的姑娘,其父母可得到50头牛的财礼,一下就成了富翁。唇盘成了致富的手段。</h3><h3><br></h3><h3> 盘子型号虽有不同,但都是用泥土烧制或木块做成。放唇盘前,要用刀将下嘴唇和牙龈之间切开,使下嘴唇与齿根分离。然后,先放一个小盘子把切开的口子撑开,使其不再长回去。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更换大的盘子,嘴唇就会越撑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头上把脸包住。这个痛苦的过程伴随着女孩成长为妇人。</h3> <h3>  这位妇女将唇盘拿掉,将唇皮拉得老长向我展示,吓我一跳。</h3> <h3>  孔索 Konso 部落</h3><h3> 在东非大裂谷内奥莫河谷的原始部落里,孔索文化景观是最著名的一个, 2011年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接近原始部落族群地带,首先要经过孔索部落的聚居地。孔索是奥莫河谷的大部族,是一个很有个性的部落,部落的历史据说有三千多年。</h3> <h3>  部落里最时尚的女孩。</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哈莫 Hamer 部落</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哈莫部落的女人被认为是埃塞俄比亚部落里最美丽的女人,性情平和,气质高雅,她们的头发编成无数小辫,这在埃塞尔比亚是传统发型,她们的身上和头发上涂着牛油和泥土混合的涂料,皮肤呈现出油亮的红棕色,哈莫族女人的时装大多为兽皮缝制,很多时候是一张牛皮或羊皮裹在下身做裙子,脖颈、手臂、脚踝佩戴各种金属、链珠、贝壳等各色装饰品,所以,这个部落也被认为是奥莫河谷的原始部落中,在首饰设计制作和色彩搭配创意方面最出色的部落。</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里沿袭一夫多妻制,要区分哈默姑娘是否已婚,只需看其脖颈上是否有两条粗粗的项圈,有丈夫的女人都有这样的项圈,但妻子们也具有等级之分,戴木项圈的女人在家庭里地位最高,象征着家中第一夫人,她们掌管粮食,也负责管理家中其他女人和孩子。</p> <h3>  女人们则兴奋地在一旁吹着号角,尽情跳舞,并手执"幸福的鞭子"祈求男人狠狠地抽打,皮鞭过处,血肉模糊,而女人们则因为这样的伤痕而表现地更加兴奋欢愉。她们认为,鞭痕越深,爱意越深,抽的越狠,代表欢迎的程度就越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哈莫部落男子成人礼是别具一格的跳牛仪式。跳牛仪式尚未正式开始,准备跳牛的青年在部落长者的主持下要进行复杂的程序,男女求爱的舞蹈跳得正欢。兴奋的女人们在旁边吹着号角跳舞,男子手持树枝鞭子狠狠地抽在女人们的背上,鞭子到处,血肉模糊,而女人却在吸了一口凉气后,面部表情更加兴奋欢愉。看!这位女士背部被鞭子抽得皮开肉绽,同时她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爱情!</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 <h3>  哈莫部落会不定期举行盛大的成人礼,即跳牛仪式,准备跳牛的青年将会进行复杂的装扮,并且在全体族人面前光着身子,满怀信心地跃上牛背,但想在牛背上站稳很不容易,跳牛的男子要成功地跃过牛背四<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哈莫部落的男子一生必须参加一次跳牛仪式,跳牛是哈莫男人勇敢的象征。成功通过跳牛的男人,其妻子颈部的项圈会多一个木椽头,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认可,所以跳牛关乎着男人脸面和尊严。一般来说,适龄男孩何时举行成人礼,也取决于男孩家庭的经济条件,因为举行这样的仪式需要很多的食物。</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通常一个家庭里的男孩子必须在最年长的一个通过后,其他的才有资格参加。有的男人很有可能到了40岁也没有通过这项仪式,但这并不防碍他的正常生活,他仍可以拥有女人和孩子。</span>次才能得到部族的承认,从而获得女子的芳心。</h3> <h3>  男孩再一次跳过众多牛背。</h3> <h3>  哈莫男子满16岁时要举行割礼,但割礼只有在成功完成跳牛之后才能举行。</h3><h3> 在几位部落长老的拥簇下、男孩坐在整张的牛皮上,将树枝夹着木质生殖器放在男孩张开的双腿间,男人们将男孩团团围住。长老们将一共八个金属手镯先后套在竖着的木质生殖器上,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掀倒手镯,象征接受洗礼者的新生。最后从一个葫芦里向木质生殖器洒出一些白色浆液,仪式宣告完成。</h3> <h3>  仪式后男孩在同伙的拥簇下乘皮卡皮卡离开现场。</h3> <h3>  这些参加跳牛仪式的牛群走在回家的路上。</h3> <h3>  达桑内科 Daasanech 部落是一个神秘的部落。我们的越野车还未到村口,就远远看见两个手持AK47型步枪的男子站在村口。这位壮年男子也许是本部落的首领,全祼的身上仅在肩头披一块篮色的长巾。站在村口转过头来向客人们行"注目礼"。</h3><h3><br></h3> <h3>  最吸引眼球的是众多怀抱孩子的妈妈,她们聚集在一起聊天喂孩子。干脆给他们来个大合影。</h3> <h3>  这个部落的女人非常勤劳能干。盖房子的事情全由她们干。</h3> <h3>  房子封顶竣工了。</h3><h3><br></h3> <h3>  和谐相处</h3> <h3>  加工粮食。</h3> <h3>  自由玩耍的孩子。</h3> <h3>  热情的部落女孩为我们的到来而载歌载舞!</h3> <h3>  孩子们也没闲着,仿照大人们的样子在泥泞的浅池里狂奔。</h3> <h3>  远处,二位女士和一个小男孩向村里款款而来,细长的腿儿和和奇特的服装犹如模特走秀。</h3> <h3>  这时部落里气质最佳的女孩之一。</h3> <h3>  宁静祥和的环境下。她们感觉幸福满足!</h3> <h3>  一位在渡口等待过渡的男子。</h3> <h3>  孔索 Konso 部落的民房建在高低不平的山岗上、大多用乱石砌成的屋基地、房子依然建成圆形的草房。</h3> <h3>  部落首领是一位年长的老人、由于手脚不灵光。每天只能坐在村口看着孩子们玩耍。</h3> <h3>  虽然年已古稀,疾病缠身,从他清澈的眼神里依然可以看到他正直善良的夲性。</h3> <h3>  放牛归来的女人。</h3> <h3>  卡罗部落是埃塞俄比亚奥莫河低谷原始部落中最小的民族之一,目前大约只有1000人左右。可能由于他们人口太少,戒备心很强,所以他们大多住在河边高高的土台上,既方便取水,又能观察周边情况变化,防止外敌入侵。别看他们人数少,但卡罗人个个都是绘画高手,最拿手的是擅长人体彩绘,他们喜欢用斑点涂绘面部和身体,女人们还喜好在下嘴唇中间穿一个小孔,插上羽毛或鲜花等装扮自己。</h3><h3><br></h3> <h3>  我们的到来可乐坏了村里的孩子。他们摆起了各种姿势让我们拍照。当然,小费是不能少的。</h3> <h3>  扛着长枪的部落男子。</h3> <h3>  摆好POS让人拍照的孩子。</h3> <h3>  三个一群。</h3> <h3>  浓妆艳抹的彩绘。</h3> <h3>  高调迎接。</h3> <h3>  部落里的姊妹花。</h3> <h3>  围成一圈做游戏的孩子。</h3> <h3>  童趣</h3> <h3>  梦香</h3> <h3>  生命</h3> <h3>  匮乏的早餐</h3> <h3>  阿里 Ari 部落里做饭的老人。</h3> <h3>  好奇的娘俩。</h3> <h3>  在自家门口踢足球的孩子。</h3> <h3>  岀售陶器的女人。</h3> <h3>  外面的世界。</h3> <h3>  清晨,在孔索村寨旁,一条近乎干枯的河床上有不少孔索族妇女在汲水、沐浴和洗衣物。</h3> <h3>  河上的一座小桥把男女分开,河的上游是妇女儿童,下游则是男人们。说是隔开,其实近在咫尺,相互之间通过桥孔彼此招呼,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更不介意我们这些似乎是从文明世界来的人手中相机的咔嚓声,除了偶尔朝我们或好奇或友善的笑笑,瞬间又恢复除了这里的一切,好像我们根本就不存在。</h3> <h3>  在行进的路上,到处能见小毛驴驮着黄色的塑料桶运水的情景。</h3> <h3>  在路上摆滩出售南瓜的"南瓜西施"。</h3> <h3>  匆匆赶往集市的路人。</h3> <h3>  站在屋前聊天的村民。</h3> <h3>  集市路口一隅。</h3> <h3>  向人们推销面具的商人。</h3> <h3>  巿场一角。</h3> <h3>  玉米市场上等待买家的妇女。</h3> <h3>  这位妇女为了显示自己的玉米的干净及纯度,把玉米从高处倒下来,接受风的洗礼。</h3> <h3>  偌大的农贸市场人头攒动,好不热闹。</h3> <h3>  在嘈杂的农贸市场,买卖双方难免讨价还价,意见不一。瞧,这位红衣女郎对于对方开出的价格表示不能接受。</h3> <h3>  在河滩上光着身子推铁环玩耍的孩子。</h3> <h3>  傍晚赶着羊群回家,掠过小山坡的部落孩子们。</h3> <h3>  从屋里向外张望的部落青年。</h3> <h3>  坐在门口打瞌睡的老人。</h3> <h3>  蓦然回首为哪般?</h3> <h3>  镇上小饭馆举瓶狂饮的年轻人。</h3> <h3>  大户人家的女孩。</h3> <h3>  匆匆赶路的放牧人。</h3> <h3>  在东非广袤大地上,到处可见耕种的农民,他们挥鞭催牛。铁犁梳理过的土地和扬鞭催牛的的身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动人。好一幅异国他乡的"农耕图"。</h3> <h3>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焦段,拍摄岀不一样的效果!</h3> <h3>  </h3><h3>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埃塞俄比亚岩石教堂</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埃塞俄比亚的岩石教堂举世无双,最有名的要数亚的斯亚贝巴以北300多公里的拉利贝拉。</span></h3><h3> 这座被称为叟斯的教堂,现在人们称之为"崖石教堂"或"十字教堂。是扎格维王朝(Zagwe)时期修建的,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必定在开建之始,每一个细节都被周密计划过了,因为每一个柱子,每一级台阶,以至于每一个窗户格都是掏空岩石而成型的。其建筑形式,其内部装饰,其应用布局,处处独具匠心。那些在天然的赭红色火山岩上精雕细琢出来的石柱形走廊,镂空透雕的门窗和文饰、雕像,浮雕和祭坛,没有用任何灰浆或者粘合剂,其精妙绝伦,其线条分明,几乎让人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心中的那份震撼。</h3><h3> 这张作品《十字教堂》拍摄于行程的最后一天的早上,天刚蒙蒙亮,拉利贝拉的市民便陆陆续续来到用整块岩石挖成十字教堂,他们有的沿阶而下到达教堂里面,有的就在教堂的周边,朝着教堂的方向,朝着十字架的方向,读着圣经,做着祷告。非常的投入和专注。还有的额头触地,长跪不起。场面非常震撼!</h3> <h3>  从岩石教堂里向外走的男子。</h3> <h3>  十字教堂东南侧不远的一棵菩提树下。一位老者非常专注地在做着祷告,许久,许久,丝纹不动。俨如雕塑。暖阳透过丛林照射在菩提树下形成的暖色调,犹如光影交织的立体油画。我站在十字教堂的西南角。距离菩提树约100米,用长焦(焦段400mm),拍摄了这幅《菩提树下》的作品。</h3> <h3>  通过放大、裁剪,细节依然清晰!</h3> <h3>  从外面进入岩石教堂的人们!</h3> <h3>  朝着岩石教堂方向祷告的老人。</h3> <h3>  行走在岩石教堂长廊的祷告者。</h3> <h3>  耶稣的11位门徒</h3> <h3>  用额头触碰岩石教堂的祷告者。</h3> <h3>  举着小火把的圣职人员</h3> <h3>  借助火把光源阅读圣经的老人</h3> <h3>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岩石教堂上。也照射在信徒的心中。</h3> <h3>  一位老者借肋手电筒的光,非常投入地诵经。</h3> <h3>  手握十字架的圣职人员。</h3> <h3>  在这里,在上帝面前,他们(她们)的眼神中流露的不是无奈和绝望,而是坚毅和希望</h3> <h3>  虽然他们所站立的位置不同,但都是朝着教堂十字架的方向,朝着上帝的方向,默默地诵经,虔诚地祷告,没有一丝杂念!</h3> <h3>  世界第八大奇迹--石头教堂之城拉利贝拉,拉里贝拉的信徒们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眼神中流露的不是无奈和绝望,而是坚毅和希望。</h3> <h3>  拍摄完岩石教堂的早晨,我们的拍摄行程就结束了。赶忙收拾行囊,搭乘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回上海。</h3><h3> 在埃塞俄比亚的日日夜里,我们感受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信仰。但有一点让我深信不疑,那就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邪、恶、丑的厌恶都是一致的。同时让我记住了非洲人民的勤劳与伟大。</h3> <p class="ql-block">刘加子:江西省南昌市人</p><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p><p class="ql-block">江西省艺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2017全球华人摄影(人文、风光类)十杰</p><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p><p class="ql-block">江西天强俱乐部首席讲师</p><p class="ql-block">现从事摄影创作和摄影教学工作,摄影足迹踏遍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摄影作品有超百幅在国内外获奖,10多幅作品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p><p class="ql-block">刘加子 电话(微信同号)18679855799</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