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编导任旭东

RHR

<p class="ql-block">纪念父亲</p><p class="ql-block">1924年12月25日---2017年7月21日</p><p class="ql-block">《地道战》编导任旭东</p><p class="ql-block">一部中外发行拷贝8420部的军事教学片编导 .</p> <p class="ql-block">幼年成为孤儿,在家乡参加八路军.</p><p class="ql-block"> 任旭东:我父亲加入地方组织‘红枪会,1931年被国民党中央军围剿杀害.第二年母亲病逝.我成了孤儿,只能跟着爷爷.1939年2月,我15岁那年在家乡河北涉县参加刘邓领导的八路军129师抗日先遣纵队.</p><p class="ql-block">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了十年的仗, 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作战参谋。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在太行山上打日本、挺进大别山、解放襄阳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等多个战役. 负过三次战伤,两次致残(二、三等甲级残废)</p><p class="ql-block"> 1952年3月,在北京前门, 参加中央军委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电影学习班,学习电影理论知识. </p><p class="ql-block"> 1952,8,1日,总政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 时任军教片付主任,军事片编导.</p> <p class="ql-block">抗日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 1939年参加八路军129师抗日先遣纵队.我们中队共有八十几个人,几十杆破旧不堪的步枪.平均一个班只有两支枪,三四颗子弹.枪多半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有的没有枪栓,有的没有撞针,只能背着它充个样子.部队每到一个村庄,都要在村里唱歌宣传抗日。我们最多住上个把月就要转移到下一个村庄.为了安全,不能久留.</p><p class="ql-block">1939年秋天,部队指导员来问我:你想不想去军校深造? 我说“想呀!”我没有想到当兵了还能去学校学习.我们五个同龄人一起去129师随营学校报到.学校在涉县城以南的河南店镇,民房大部分被日寇烧毁,只留下烟熏火燎的断壁残垣,能住的完整房屋并不多,村民也很少.中队长号召我们自己动手搭建窝棚,先在残垣断壁上搭上树枝,然后铺盖上一层席子,再糊上泥巴,既能遮光也能防雨.床铺是用河卵石加黄土堆砌而成的土炕,炕上铺上谷草,十人睡一个炕,这便是随营学校的校舍. 学校的课堂就在村子里的大树下,我们听课都是席地而坐.129师随营学校是培养初级军事干部的军校,编制两个营.第一营是成年营;第二营是青年营.我在第二营六连. 青年营学员中最小的十一、二岁,最大的十六、七岁.教学科目有政治、文化、军事等.军事科目主要是识别和利用地形、地物、方向、符号,军用地图要学会用图、绘图、地图比例尺等.随营学校与部队管理差不多,生活上缺盐少粮是常事,经常是小米加土豆一锅煮,这样的生活与当地老乡相比还算是不错的. 学员的口粮取自于民,需要自己背回来,有时往返路程近者数十里,远途数百里山路,需要往返三四天的时间.背粮食用的口袋,有的用裤子,有的用被子.行军途中,老师边走边讲解如何利用地形、地物打伏击战. 有次在山里被鬼子发现了,我们学员是没有战斗力的部队,手里没有枪.我们拼着老命赶紧往山上跑,被鬼子抓到就没命了!我们跑的速度比鬼子快,鬼子边追边打,时不时还用机枪扫射一阵子,但是距离远在机枪射程之外,对我们没有任何伤害.鬼子追了一阵子,大概追累了跑不动了,停留在山坡上喘气.他停我们也停,他走我们也走.相持了一段时间,一直坚持到傍晚,我们从山顶远远望过去,光秃秃的半山腰躺倒一大片鬼子兵,精疲力竭的鬼子兵不敢在山里过夜,只能灰溜溜的撤退了. </p><p class="ql-block"> 鬼子扫荡,每逢夏秋两季,农作物成熟的时候,鬼子都要进行扫荡,烧毁民房,抢粮食.这已经形成规律.日寇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烧光、杀光、抢光”.制造很多无人区.日本兵经常十几个人就扫荡一个村庄,屠杀手无寸铁村民.抗日根据地损失严重.我们随营学校的学员是属于没有战斗力的部队,但是也必须保持戒备状态,积极备战反扫荡.农作物成熟了,我们学员帮助村民快收快藏,把生产工具和粮食物品都藏到山沟里.把房子内外屋顶门窗都糊上泥巴,这样鬼子烧房子就燃不起来了。没过多久,随营学校番号撤销了.我们学员全部分配到129师的各个部队.</p><p class="ql-block"> 从随营学校回到部队,17岁那年,让当排长,当时即没有经验,又不知该怎么做,就要带兵打仗上战场了,这兵怎么个带法,心里没底,急得直抹眼泪.多亏有个老红军连长.一位军人的成长历程,十年征战,枪林弹雨的战场,烽火硝烟的磨砺,转战南北的战斗生活,造就真正军人不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左为父亲任旭东</p><p class="ql-block">129师抗日的足迹遍布太行山各地.从太行山区到平原地区,要穿过日寇的重重封锁线.冀中平原地区日寇的碉堡和据点像围棋子一样密密麻麻的分布在平原上.日寇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而且武器弹药装备充足,鬼子不分昼夜开着装甲车巡逻,在夜间边放枪边巡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大部队化整为零,以连或排组成游击队、武工队,分散行动,打游击战、伏击战.白天是敌人的世界,夜晚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有任务大都是在夜间行动,抓舌头,除汉奸,策反伪军等.敌人碉堡在村东头,我们就在村西头活动.白天我们隐蔽休整,夜间开始行动.我们利用夜色掩护,翻山越岭走夜路,穿越日寇封锁线.摸到鬼子的据点附近打伏击.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战前要先侦查好鬼子据点周边的地形、兵力、装备、火力分布情况,等敌人出现在埋伏圈后突然袭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晕头转向.作战前要观察附近两据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好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必须速战速决,尽快撤出战斗,防止附近据点鬼子兵出援突袭.为了应对随时发生的战情,我们在夜间睡觉也都是一年到头从不脱衣服,有情况时,爬起身就走,就这样每个战士的身上都长满了虱子.夜行军遇到村庄,我们就绕道而行,尽量避免惊动村庄的家犬,一旦犬吠起来,行动就会暴露,被敌人发现了,就会引来鬼子.当地的百姓为了配合部队夜间作战,村子里一只狗都没有.部队与村民联络都有接头暗号.为了隐蔽工作,每个村里都有两个村长,一个应付日寇伪军,一个抗日村长招呼八路军.凡是替敌人办事,都要通过抗日村长才能办.村民的房顶都是平顶,用来晾晒粮食.发现敌情,我们就上房顶,利用房顶这个高房工事,从高处向鬼子扔手榴弹.后来日寇也学会了,进村后就占领房顶,机关枪、掷弹筒都架在了房顶上.战斗打起来,八路军就利用地道转移到村外.再从村外打回到村内包围鬼子.那时候,平原的老百姓为了躲避鬼子扫荡,保全性命,存储粮食,在村子里都挖有地道.当时地道很简单,就是从村里通往村外的一条直的地下通道,用来转移和藏身. 地道虽然安全,但是挖起来劳动强度大,速度慢.春季地气上升,地道里容易缺氧,夏季多雨季节,地道容易坍塌.深挖地道排水通风都较难解决,需要每隔五米,就要挖开一道通气孔.部队攻城作战.多是采取先挖壕沟, 边挖边在上面作隐蔽覆盖,严密伪装,这是速度快的办法,待进至敌方附近,再挖地道,组织优秀射击手封锁敌火力点,掩护作业部队节节推进,这样更加隐蔽作战,更能减少作战人员的伤亡.</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部队又选送我去抗大太行分校学习,我从营驻地步行十多天,抵达涉县抗大太行分校报到.抵达分校后不久接到任务,我们全校师生整装出发,来到山西黎城县境内,到了后才知道我们的任务是“垦荒”.1943年是抗日最艰难的时刻,从1941年到1943年,连续的旱荒年,蝗虫遮天蔽日,加上鬼子的扫荡,涉县这个贫困山区,村民百姓都断了粮食.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全军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们学员既要学习军事技术,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春季开荒种地,主要是种土豆,到了秋季,趁着树叶还没有干黄,赶紧动手收集树叶.村子附近的树叶野菜.较好吃的榆树叶,榆树皮,野菜都要留给当地百姓,部队要到较远的山上去采集树叶,多是槐树叶,部队定下指标,每人必须完成几十斤树叶.背回来的树叶撒在寺庙宽阔的院子里晾晒.这场战斗随着霜冻结束了,全队收集的树叶厚厚的堆积在寺庙的院子里,树叶晾干后,堆满了寺庙的三间庙房.当时我们学员只是认为这是为了进行思想教育,做好战胜困难的精神准备,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树叶就是部队过冬的口粮,也没想到还没有熬到开春就都吃光了,那些树叶用水泡软,统统吃光了,一片叶子也没剩下.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在残酷频繁的战斗中,部队无钱无药,缺粮缺衣,不得不以树皮,野菜,树叶充饥.人要是得病了,只能等待自愈或任其发展,大山里没有药,只能给病人手脉上贴大蒜,贴辣子,什么土办法都用来对付.</p><p class="ql-block"> 从1939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我们在太行山上坚持渡过抗日的艰难阶段。</p> <p class="ql-block">千余手榴弹打鬼子,围点打援。</p><p class="ql-block"> 1945年春,八路军发动春季攻势,当时我在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基干团,在一次攻打安阳县水冶日寇据点时,另个据点出动百余鬼子来增援,当鬼子到达北流寺时被我军包围.团部决定围歼这股出援的日军.围点打援。日军配有小口径步兵山炮、轻机关枪数挺.不仅弹药充足,而且射击命中率高.我军的枪支弹药都极度匮乏,不够每人一支抢,弹药更少。但是手榴弹够用,这个我军可以自己造.团长下令用手榴弹发起进攻,利用村庄街巷房屋作为掩体,分四个突击点,分拨分批向前推进,每投一次弹,爆炸的烟雾可掩护小分队向前推进数十米.手榴弹爆炸浓烟弥漫,鬼子的机关枪疯狂的扫射,我们在手榴弹爆炸的烟雾掩护下,一拨接一拨的向前推进。距离鬼子较近了,就开枪射击。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傍晚,消耗了两千多枚手榴弹,围歼百余日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打胜仗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缴获,补充部队的武器弹药,打死再多的敌人,没有缴获,就不能算是打胜仗。鬼子很顽固,也很狡猾,为防止意料不及的事件发生,缴获时 ,凡遇到躺在地上的鬼子,不管他是死是伤,一定要先补上一枪,再去收缴武器。防备他冷不防打你一枪或拉响手雷,造成受伤甚至牺牲。这都是战场上的经验教训。</p><p class="ql-block"> 这一仗是我经历抗日战争打死鬼子最多,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恶战。</p> <p class="ql-block">華北解放纪念章</p><p class="ql-block">平汉战役. 第一次负战伤</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24日举行平汉战役,主要任务是歼灭由郑州沿平汉铁路北进的国民党先头部队,20岁任旭東时任太行第七军分区基干团第九连连长.</p><p class="ql-block"> 基干团连续攻克黄河北岸的焦作市、修武、武陟县城.攻克武陟县城的战斗刚刚结束,打扫战场清理战俘正在紧张进行中,基干团突然接到一项十万火急的任务,命令基干团不惜代价,必须在24小时之内,迅速炸断黄河铁路桥.全团立刻投入炸桥的战斗准备.军分区连夜送来二百公斤炸药、数十个雷管和导火线.团长命令由我担任爆破队长,执行火速炸断黄河铁桥的任务.”团长从全团抽调来几名有爆破经验的爆破手组成几个爆破小组,立刻投入分装炸药包的工作.每包装炸药5公斤,分40人背,爆破手现场指导如何安装雷管,如何引爆等技术问题,准备工作很快就绪.任务非常紧急,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我带领爆破组直奔黄河铁路桥.根据事先部署,行进途中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一律闪开,一切情况由其他连队掩护,我们的任务就是炸桥,必须排除任何艰难险阻完成爆破任务.部队急行军抵达黄河铁路桥北岸一个村落-詹店时,发现村落里外全都是疲惫不堪的军人,因为军装一模一样,也没有引起怀疑,没有顾上问他们是哪部分的.我们只顾往前闯,转眼仔细一看,发现他们的武器装备与我们不同,我们都是缴获日式装备,而他们都是美式装备,顿生疑虑,于是问了一句: “兄弟,你们是哪个部分的?”那个打盹的士兵漫不经心的回答: “30军的!从黄河铁路桥南头跑到北头,累死啦.” 我暗自大吃一惊,不好,是中央军! 我们的任务是炸桥,于是我一声不响带领爆破小组继续穿行在敌军士兵之间向前飞奔.就在快要上桥之际,营部通讯员急匆匆跑到我跟前小声传令:“营长命令,赶快撒退,蒋军过河来了.”我立刻命令一、二排长“快撤,别空手走,顺手夺几挺枪带走.”战士们趁敌不备顺手抓起机枪、步枪扛起就跑,困倦懒散的敌军还没有弄清楚咋回事,我军战士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桥没炸成,我们这趟也没白跑,缴获了两挺机枪、六支步枪. 大桥没有炸成,是因为蒋军先头部队比我军早到了半天的时间越过黄河铁路桥. 就此揭开平汉战役序幕.</p><p class="ql-block"> 10月下旬,国民党先头部队进犯到漳河以北之旗杆樟、辛庄、马营一带时,我军预伏部队强渡漳河,迅速出击,引诱敌军向南突围.我奉命带领全连强渡漳河,战士们不畏严寒冰冻,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过河北岸向东突袭,在岸上挖掘工事,准备拦腰切断分割包围蒋军.从邯郸突围下来的敌人钻进我军的包围圈,被我军打得七零八落,狼狈不堪,平汉战役捷报频传.30日蒋军将领第11战区副司令兼新第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战场起义,战局迅速扭转. 11月2日,平汉战役进入到最后阶段,蒋介石的亲信第11战区副司令兼第40军王牌中将军长马法五缴械投降,马法五中将抢先当上了解放军“战俘将军”第一名. 不愿缴械投降的敌军躲藏在一片芦苇荡里.我奉命带领全连转入追歼和搜剿,将不愿投降的百余敌军团团围住.敌方突然向我开火,我军遂发起攻势,短兵相接,我带领九连不得不用手榴弹加刺刀白刃战奋力拼搏,我也在这次战斗中负了伤,右手被敌人投掷过来的手榴弹爆炸碎片击中,轻伤坚持战斗,并且缴获了一支驳壳枪.平汉战役期间,正是国共两党重庆和平谈判之际,毛主席指示前线部队:“你们打得越好,我在重庆越安全”.战至11月2日,我军将沿平汉铁路向北进犯的蒋军第一梯队全部被歼灭.</p> <p class="ql-block">解放華中南纪念章</p><p class="ql-block">陇海路战役. 第二次负战伤</p><p class="ql-block">任旭东: 1946年8月10日夜间开始至1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举行出击陇海路战役,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新一旅四十六团侦察参谋.六纵主攻兰封城,纵队指示我们采取隐蔽、迅猛动作,以“猛虎掏心”的战法出其不意的攻击敌人.趁着黑夜.我指挥突击营悄悄的趟过护城河,登上了兰封城.我军突然袭击,敌军仓惶应战. 兰封城内激战10个多小时,胜利全歼守城敌军.在穿街过巷寻找指挥部的途中,遭遇埋伏,冷枪打在左胳膊肘上, 胳膊肘贯通伤,这是第二次负战伤.这次负伤造成左臂骨关节屈伸功能障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父亲的战友全部都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豫北战役, 第三次负战伤</p><p class="ql-block"> 为救战友们,将敌人扔进指挥部的手榴弹扔出时,炸去了右手食指.</p><p class="ql-block"> 1947年3-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动豫北攻势。在攻打汤阴城战斗中,6纵16旅46团指挥所团长和参谋数人正在面对地图分析形式,这时一枚手榴弹落在指挥所屋内,我眼疾手快,捡起冒烟的手榴弹用力朝窗外扔去,手榴弹在出手的瞬间爆炸,炸去了右手食指。</p><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后,团长派人送我到野战医院,疼痛难忍的伤口已经开始发炎了。军医检查我已经发炎的伤口说:“为了防止感染腐烂,保住你的右手,必须立刻手术”.野战医院的手术室极其简陋,在破旧黑暗的居民房内,屋内的顶棚和墙壁四周都罩上白布,房中间手术台是用两块门板搭起的,台面上铺着白布。军医絞掉了我的食指。“没有麻药,你忍受一下吧”。军医对我说。当时没有麻药,军医用酒精给伤口消了消毒,就用一把大剪刀开始动手咔哧、咔哧剪去了食指被炸烂的烂肉,一直剪到食指关节根部,再用一把老虎钳子夹去骨头。剧烈的疼痛,顿时全身冒出了冷汗。手术结束后,缝了四针,给我上了点消炎药,包扎好伤口,又打了一针止疼药。离开时我瞟了一眼手术台下桌布缝隙内,尽是被截下来的手、脚、胳膊、腿的残肢。在当时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四肢受重伤只能采取截肢以保住生命。</p> <p class="ql-block">千里跃进大别山 </p><p class="ql-block"> 1 947年7月中央军委电令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实施战略行动.刘邓大军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进入大别山的战略任务,<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要将蒋军的注意力从解放区引向国民党区域.主力部队打到外线去,创建无后方根据地.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span>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转战大别山,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向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 </span></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30晚,强渡黄河,刘邓四个纵队约13万余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span>,从山东省临濮集以北至张秋镇150公里地段上强渡黄河,随后,在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 打通了跃进大别山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在养伤的我和600多名六纵队的伤员组成独立营,我担任营长,由同是伤员的六纵队王进山司令带领下,一道渡过黄河,赶到六纵营地.独立营战士分别各回原部.我也回到原部四十六团.</p><p class="ql-block"> 1947年8月7日,大部队分三路南下.8,11日突破陇海路. 8,16日关闭所有电台,强渡黄泛区.8,17日成功跨越黄泛区,抛弃了所有重型装备.8,23日强渡汝河,1947年8,27日,刘邓大军全部强渡淮河,八月未先后进入大别山区。 挺进大别山的路上,要接连渡过黄泛区, 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障碍,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紧追不舍,前堵截,后追兵,部队连续作战,不顾疲劳,不怕炎热,不怕日晒雨淋,长途跋涉,急行军向大别山挺进.部队进入黄泛区,时值雨季,宽20公里到80公里不等的黄泛区没有道路,遍地淤泥积水,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极为困难.为躲避敌机轰炸,部队黄昏开始行动,趁着夜色行军,深一脚,浅一脚,顽强的在泥泞积水中艰难行进.黄泛区泥泞积水给部队行进速度造成极大的阻力,军机不容迟缓,为了快速过河,必须争取时间,部队不得不丢掉重武器、车辆、大炮,或就地埋藏或炸毁,以更快的速度向大别山挺进. 8月7日至27日,部队经过20天的艰苦跋涉,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人孤军深入大别山,建立无后方的根据地.无后方补给援助.</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地形复杂,山路崎岖,不适合大部队运动作战,多是采取游击战术,分兵作战的方针.12月,蒋军调集33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大别山斗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部队行军作战,经常夜行百余里,冒风踏雪,爬山涉水,没有鞋穿就用破布包脚,甚至赤脚行军.部队频繁反清剿作战,粮弹匮乏,再加上群众基础薄弱,伤员安置极为困难.大别山区根据地,每次部队转战走了,蒋军都卷土重来,施行反攻倒算.抢光粮食,我军再打回来,敌我间拉来拉去,来回折腾,这里再无一粒粮食,百姓苦不堪言.国民党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联坐”,还有各级民团保安队,对根据地残酷反攻,实施白色恐怖,屠杀土改积极分子和军人家属,革命力量消失殆尽.老乡见了兵就跑,就连找个向导都困难.安置在地方的伤员被保安团大批残害, 百姓吓怕了,整村人都跑了,成了无人区.</p><p class="ql-block"> 在大别山生活十分艰苦,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蚊虫肆虐,很多北方战士水土不服,发冷战,打摆子,疟疾高烧,要顶住疾病的折磨,全凭着毅力和信念.部队无衣无药无粮食,生存极度困难.得不到当地群众支援,处境非常艰难.在极度缺粮的情况下,只能野菜充饥,数日不得一饱,长期见不到油盐;部队作战尽可能的靠近有粮地区,筹集粮食和过冬的棉花布匹.到了冬季来临时,官兵齐心协力,自己动手打草鞋,自己纺棉线,自己动手裁剪缝制冬装棉衣.用稻草灰染布做棉衣,草灰染的布颜色深浅不一,逢下雨还掉色,灰不灰,兰不兰,黑不黑,掉色还露出原来布底花纹.同志见面都哈哈大笑,当地老乡都不敢相信我们是正规部队. </p><p class="ql-block"> 在大别山艰苦程度甚至超过了在太行山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无俘虏可补充,无法动员农民参军,使得兵员不断减少.战斗力日渐削弱.13万余人的刘邓大军,出大别山只剩六万余人.伤亡损失减员过半,且失掉所有的重武器.刘邓大军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伟大战略方针.</p> 黄泛区没有道路,部队在淤泥积水中艰难行进.<div><br></div> <p class="ql-block">襄樊战役,一炮終战.活捉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p><p class="ql-block"> 1948年7月2-16日,中原野战军一部和桐柏、陕西军区部队举行襄樊战役,任旭東时任中原野战军6纵16旅46团作战参谋。</p><p class="ql-block">上图为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襄樊战役,炮攻古城,一炮终战。</p><p class="ql-block"> 1948,7月2日中原六纵自豫西唐河地区奔袭老河口.长途奔袭,当日到达. 7月4、5日夜晚,沿汉江两岸向襄阳靠拢. 于7日开始襄樊外围作战.襄阳古城,城南及城西南山地有大批防备工事,重兵扼守,易守难攻.我军采取刀劈三关,猛虎掏心战术,夺取城西屏障琵琶山、真武山和西门外的铁佛寺.战斗打响后,襄阳守军凭借有利工事进行顽抗并释放毒气.我军伤亡不断增加.六纵司令王近山与部署共同商议,采纳避开设防坚固的城南高地,直接攻城.经过通宵激战,淤血攻城,主力逼近城垣.至15日夜,发起对襄阳城总攻. 桐柏三分队佯攻南门,陕南第12旅和桐柏第28旅分别从东北角攻城.六纵队奉命从西门实施主要突破. 六纵队全纵只有6个团(3个留大别山), 兵力不足,携带炸药及子弹也很少,且无重炮支援,只有手榴弹,步枪,靠搭人梯,攻城难度可想而知.攻城战斗开始不久,一营营长来到团部报捷,他们缴获了四门美式化学臼炮.团参谋长非常高兴,立即指派我跟一营长去炮位阵地,察看可否用炮攻城,炮位阵地位置在古楼西北角,我和一营长来到炮位阵地.找到俘虏炮兵连长,询问情况. 俘虏连长说:“长官,这距离城楼满算不足百米,太近太近啦. 至少要500米开外,这是美国教科书上定的规则” 又说:“这个炮弹威力很大,距离近了,自身也保不住呀!” 俘虏兵因炮位距离城楼太近,怕炮弹炸到自己,不敢开炮.我气急的朝他脚下开了一枪,然后用枪指着他脑袋,喝令他: “我就是教科书,你敢违抗说不,就不客气了!” 这炮是美国援助蒋军的新式曲射炮,名称化学臼炮,需两名士兵抬着炮弹从炮口装弹.我和一营长督着他们填装炮弹,然后,我下令:“开炮!”俘虏兵硬着头皮执行命令,随着“轰”的一声炮响,50多公斤重的炮弹80度直角吊射直接打到古城楼上,敌军指挥部顷刻被炸的粉碎,一炮解决战斗。为表彰46团作战积极,团记功一次.并把我的《一炮终战》的事迹登在了纵队《战斗报》上.</p><p class="ql-block"> 古城是襄樊守敌负隅顽抗的最后堡垒,16日攻克古城,襄樊战役胜利结束.纵队司令下令封城,清查所有的俘虏和死尸,目的是要找到守城司令康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部队包围了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位于杨家祠堂的司令部到主碉堡下有坑道相通.康泽就躲在坑道里,最后在坑道里,从死尸后面搜了出来,活捉了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和城防副司令郭勋祺。</p><p class="ql-block">上图为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勝利纪念章,</p><p class="ql-block"> 围歼黄维兵团,血战大王庄</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举行淮海战役.11月23日-12月15日,第二阶段,围歼黄纬兵团.为阻止黄维兵团向徐州增援,我军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主力,对国民党黄维兵团固守双堆集南侧的大王庄发起猛攻. 大王庄是双堆集的南大门,国民党军118师33团号称老虎团固守。攻打大王庄战役国共双方昼夜激战,多次反扑与争夺,短兵相接,血流成河.华东野战军7纵20师58团,59团先后伤亡殆尽,被迫撤出,我中原6纵16旅46团奉命增援进入大王庄阵地,趁着天亮以前发动攻势.与华野20师60团兵分两路继续围歼敌军.黄维兵团装备精良,全美式装备,炮火占优势,还有一个坦克营.敌军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坦克疯狂的碾压,还有火焰喷射器以及各口径的大炮等美式装备.我中原野战军自大别山转战后,基本无重型武器,以刺刀加手榴弹拼杀敌军美式机械化装备的部队,战斗十分惨烈,伤亡惨重.缴获的火箭炮很快就打完了.战士们用捆在一起的集束手榴弹顽强的反击跟随着坦克反扑上来的敌军.集束手榴弹不能同时爆炸,没有炸药包那样的危力,更挡不住坦克横冲直撞.从凌晨到次日黄昏,我6纵16旅46团伤亡过多半。鏖战最终,在分割包围,重重阻击之下,黄维兵团全军覆没.我军的百门大炮发起总攻,在上万发炮弹的轰炸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兵团司令黄维乘坦克逃跑时,用尸体填埋在炮弹坑中,从百具尸体填充的沟壑上碾压过去.黄维在逃跑过程中坦克没油了,被我军活捉.寂静的战场上,枪支和大炮都被坦克碾压烂了,只有鲜血和着泥浆在大地上流淌.淮海战役历时66天,我军以60万对蒋军80万,此战役伤亡最多,缴获最少.我军以13.3万人的伤亡代价取得最惨烈胜利。</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之后,北方再无战役。</p> <p class="ql-block">渡江勝利纪念章</p><p class="ql-block"> 渡江战役.我率领突击营乘木帆船勇猛夺取扁担洲岛,全营记大功。</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至5月27日,第2野、3野和第4野战军一部举行渡江战役.</p><p class="ql-block"> 中原野战军改番号为第二野战军.我由团参谋调任第二营营长. 第二营经过大王庄战役后,全营只剩下200余人,补充新兵,补充俘虏兵,从第3营补充老兵到班排连.经过一个多月的整训,基本上恢复了战斗力. 3月初由蒙城地区南下,4月初进至长江北岸枞阳、石机头地区.备战渡江. 敌军在江南岸及纵深构成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江边设置障碍,以严密的火力控制江面,并以炮艇在江面巡逻. 我军即无船只,又无船工,大部分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性,为尽快掌握水上作战技能,部队进驻江北岸后, 战士们不顾初春的寒冷,披星戴月,开展水上练兵,练习划桨、掌舵、船只补漏、练习游泳、水上自救互救,同时自己动手扎木筏子,制作水上各种漂浮工具,各种应急救护工具. 在内河、湖泊搜集和修补大小船只,动员和安排船工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 </p><p class="ql-block"> 渡江前日,我陪团长到江边视察,连个船影都没有.第二天我带领渡江部队抵达岸边时,黑压压的渡船布满江岸,一眼望不到头.原来,为了防止敌机轰炸,船只都隐蔽在山背后的菜子湖里.该湖与长江中间隔有千米丘林地,民工硬是在丘林地上修建了一条滑船通道,在渡江前夜,民工将船一条一条送到江边.这真是人民智慧创造的奇迹,人民战争的伟大壮举。</p><p class="ql-block"> 4月20 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书上签字,我军于20日晚8时至21日先后发起渡江,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援配合下,迅速突破国民党军江防.4月21日下午2时许,隐蔽在江北岸的百门大炮开始轰击南岸守军阵地,与此同时,渡江将士与船工准备渡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下午4时正,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无数嘹亮的冲锋号伴随着炮弹声响彻云霄,数千条帆船杨帆起锚, 乘风破浪, 向着江南岸飞驰而去. 通天大水柱在江面上起落,浪花飞溅,渡江战役开始了,铺天盖地的炮弹在硝烟弥漫中闪烁,映红了江南岸的滩头阵地,一片火海. 我营担任渡江左翼突击队,突击营分乘15条轻快帆船摆成三角形,船头用装满沙土的麻袋垒成掩体,机关枪、迫击炮都架在船头,突击营指挥船设在三角形中央部位, 任务是攻击江南岸的扁担州岛屿,歼灭该岛守敌. 渡江战役开始,我率领突击营佯攻江心孤岛-扁担洲.不待船靠岸,我即下令船上的各种武器机枪、步枪、冲锋枪、迫击炮同时开火.战士们涉水登岸,边打边快速前进,迅速勇猛夺取滩头阵地.岛上敌军看我军来势凶猛,锐不可当,惊恐胆颤,躲在掩体里不敢反抗.不到半小时我突击营就占领扁担洲全岛.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11挺.俘虏300余人.战后,军司令部为我二营全体记大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  解放西南勝利纪念章</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我在二野军大一纵队四支四队任中队长. 昔日进军校当学员,如今进军校当学员的队长.</p><p class="ql-block"> 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成立于1949年5月4日简称二野军大.二野军大在南京的校址是孝陵卫200号. 1949年底进军西南后,二野军大总校设在重庆歌乐山林园.1950年4月改为西南军政大学. 1951年再次更名为解放军第二高级步校.</p><p class="ql-block">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我有幸两次被组织推荐到军校学习进修,受益匪浅.1949年8月,团长和政委通知我,决定调我去南京军政大学去工作.这是我第三次进军校,这次不是去学习深造,而是去当队长,管理学员,培养他们成为革命干部. 自1944年从抗大分校毕业分配到老一团那天起,我们在一起浴血奋战了五年,当要离开老部队老战友时,心里万般的不舍.</p><p class="ql-block">南京解放后,军校扩招学生.前来报名参军的有识青年和学生成千上万,因此,部队需要调一大批干部到军校去管理工作.当时校部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材,只是以大队为单位,讲述国际国内斗争形势,共产党的政治纲领,解放军的性质.管理方式与连队相同,每天早起跑步出操,进行队列训练.在二野向西南挺进之前,给在校学员全部分配了工作,将他们组成西南三省工作团,随军向西南挺进.</p><p class="ql-block"> 1949年底,全校师生奉命进军大西南.向西南进军的所有部队一律乘坐火车、轮船,.进军路线是从南京乘火车,途经徐州、郑州、武汉,再从武汉转乘轮船,沿长江抵达四川重庆.我们支队干部有的人从没有见过火车轮船是啥模样.不用再迈腿跑路了,每个人都非常喜悦.</p><p class="ql-block"> 部队进军西南后,西南军政大学的学员不是大学生.也不是我军部队的干部,而是些“战利品”,是俘虏的蒋军军官和战场起义者. 几天以来,连续不断地从四川、云南等地送来蒋军的校,尉级军官及少数将级军官,约有八百余人.这些人中有的还随身带着枪支,无线电台。他们私下仍与隐藏在山中蒋军勾勾搭搭保持着密切联系,伺机而动. 军校一个支队要管理六七十人,我们在名义上称他们为学员,实际上是暂时管理照料他们,不出操,不站队,不上课,让他们吃好,住好,生活上有个着落.也不限制他们的活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反动分子妄图反攻大陆,东山再起.为了稳定全国的安定局势,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全国掀起镇压反革命运动.军校也奉命采取措施.1950年的一次全校统一行动,镇压逮捕了百余名反动分子和特务,对他们分别进行了处理,有的遣送回原籍,有的送公安部门关押.</p> <p class="ql-block">中_任旭东</p><p class="ql-block"> 1950年,担任起义军官训练团军代表,特殊又艰险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二野向西南进军.蒋军10万人在走头无路的境地向我军宣布起义。二野首长命令军政大学派遣两个大队的全体干部赴成都担任起义兵团的军代表。出发前,军首长特意指示,你们去了,要讲团结,友好相待,才能保住自己,呆得住。不要让人家把你赶出来或者把你拉上山去。为了减少麻烦,你们不要携带武器。你们的主要任务是稳定起义官兵的情绪,避免他们拉着队伍上山为匪。我随部队乘汽车于1950年3月抵达资阳城,被分配到军部直辖起义军官训练团担任军代表。军官训练团按营、连、排分散安排居住在民宅。担任起义兵团军代表也是一項很危险的任务,起义官兵虽然缴械投降了,但他们的抵触情绪非常大,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发生多起暴乱事件,整连整营拉上山去.被他们打死打伤的事时有发生,山里整夜抢声不断,我们没有携带武器,都是赤手空拳,日夜提心吊胆,晚上睡觉都不敢合眼.有很多军代表被他们残忍的杀害了。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历经三个月,到了六月上旬,一路长途跋涉,将部队转移到了杭州,有部分军官留在了南京军校。给他们都发了军装,但没发帽徽。对这些起义的官兵,军首长给他们指明出路,愿意留下的,给重新安排工作,愿意回家的,给发路费。</p><p class="ql-block">军代表三个多月的任务就此圆满结束,我们又回到了重庆军校,军区首长接见并表彰了我们圆满地完成这次即特殊又艰险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1949年冬,父母在二野军大相识.</p><p class="ql-block">照片是父母与大舅(右1)在二野军大。</p> <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母亲潘雲鳯在南京参军,二野军大护训队.</p> <h3>1952年元月15日,父母在重庆结婚。之后启程一同赶赴北京。<br></h3><div>从四川渝市二野军大启程赴京. 1952年2月26日至3月21日驻西南军区招待所. 1952年3月21日至24日乘轮船到汉口宜昌. 1952年3月27日由汉口宜昌搭平汗路火车至3月29日到达北京.<br></div> <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勝利纪念章.</p><p class="ql-block">戎马生涯浴血在战场;军影生涯奋斗在八一。</p> <p class="ql-block">1951年12月,任旭東奉命到北京学习制作电影.</p> <p class="ql-block">  1952年3月,在北京前门, 父亲参加中央军委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电影学习班.</p><p class="ql-block"> 参加电影学习班的人全都是军人,大部分是从各个部队文工团的负责人调过去的,只有我父亲是从野战军调过去的,他们都是不懂电影,从零开始学习的门外汉。</p><p class="ql-block"> 电影学习班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属于军队的电影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任旭東成为了八一厂唯一的来自野战部队,从战场走到片场的军事教学片电影编导。</span></p><p class="ql-block"> 1952,8,1日,总政解放军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部队番号0075。父亲任旭东 时任军教片副主任,编导. 军教片室主任与副主任的区别就在于副主任是负责生产方面的,是可以下部队拍片子而不用在办公室坚守值班。这就是选择副主任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母亲潘雲鳳. 八一厂剪辑师. 1931年10月—1986年6月4日.</p><p class="ql-block"> 建厂初期,剪辑用的工具极其简陋,一个接片机、一瓶粘接胶片的胶水、一个放大镜、一个装样片的布口袋.那时都是16毫米胶片,画面极小,选择剪接点,需要用放大镜一格一格的寻找。当时的生产条件极端艰难,洗印、录音、剪接、放映等工作间一个都没有。刚建好的房屋即是宿舍也是工作间。当时剪接和洗印是一个部门,剪接师剪片和洗印片子两样工作都要做。拍好的底片是在一间小黑屋内用手工冲洗完成的;剪辑工作是在宿舍完成的。陈播厂长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将吃饭的大食堂改作录音棚、放映厅,顺利的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摄制任务。</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任旭東编导了多部军事教学片, 多部影片被评为厂年度优秀影片. 母亲潘雲鳯剪辑了任旭東摄制的全部军教片.</p> <p class="ql-block">1957年转业军人证书。国防部长,元帅彭德怀亲笔签字。</p><p class="ql-block">1957年全军大裁军,八一厂只保留军事片和军事记录片的人员,其他人员全部转业,母亲也办理了转业,1962年又恢复了军队建制。</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_军官身份证,罗荣桓元帅亲笔签授。</p> <p class="ql-block">建厂初期的八一厂厂标和现在的厂标</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解放军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一厂建厂初期,只拍两种影片,一种是军事教学片,一种是纪录片,每年拍什么军事片以及制作经费,都由军委总参谋部统筹规划.</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我在八一厂制作电影的过程,就是边学习、边拍摄、边实践,在电影的摄制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拍摄者为任旭东</p><p class="ql-block">《进攻中的步兵班》《担任夜间搜逻的排》,建厂后第一部军事片诞生了.</p><p class="ql-block">1952年8月,总参指令拍摄《军训示范作业》,作为形象化军事教材发往全军。陈播厂长让八一厂各导演从示范作业科目中自选题目,任旭東选择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攻中的步兵班》《担任夜间搜逻的排</span>》。1952年9月开拍,1953年发行。</p> <p class="ql-block">1952年,《担任夜间搜逻的排》。</p> <p class="ql-block">1952年,《进攻中的步兵班》。</p> <p class="ql-block">1952年,与同事合影,右三任旭東。</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军教片诞生在建厂初期生产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于1952年9月开拍至1953年第一季度完成。陈播厂长陪同总参首长审查了这批影片。总参首长认为《进攻中的步兵班》《担任夜间搜逻的排》这两部教学片阐述清楚,叙事流畅,还不错。厂长高兴的说:你是初战告捷,努力干吧!</p> <p class="ql-block">1952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1952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1952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1954年,摄制军教片《刺杀》。获得八一厂1954年度优秀影片一等奖。</p> <h3>拍摄《刺杀》,亲自示范动作。</h3> <h3>示范刺杀动作,中-任旭東。</h3> <p class="ql-block">《边防连警卫》</p><p class="ql-block">建厂初期第一部获得政府奖项一等奖的影片。</p><p class="ql-block">1955年,我摄制《边防连警卫》,主题反映驻守在中缅边境线上的公安军连队守护边防的故事。为使影片通俗易懂,我第一次尝试有演员、有台词,有解说词,有故事情节融为一体,阐释军事教学内容的影片,得到陈播厂长的支持。</p><p class="ql-block">此片由公安军文工团和总政文工团出演。</p> <p class="ql-block">《边防连警卫》拍摄完成,总参领导、总政文化部领导、国防公安军首长审查,获得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边防连警卫》,1957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1949-1955年度军事教育片一等奖. (此奖项为华表奖前身)</p><p class="ql-block">这也是八一厂建厂初期第一部获得政府奖项一等奖的影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7年,父亲任旭東荣获三级解放勋章 、三级独立自由勋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级解放勋章.</span></p><p class="ql-block">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右)</p> <h3>1957年,4月14日, 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成立大会代表.第三排右起第四位任旭东.</h3> <p class="ql-block">1957年,摄制《排进攻中的单兵动作》。</p><p class="ql-block">照片导演任旭东做示范。</p> <p class="ql-block">1958年,摄制《加强步兵连进攻》,评为厂年度优秀影片。</p><p class="ql-block">左一为导演任旭东</p> <p class="ql-block">1959年,摄制军事片《奇袭武陵桥》,被八一厂评为年度优秀影片。 影片发行全军,备受观众喜爱.因此厂领导决定将其改编为故事片《奇袭》.1960年上映.</p><p class="ql-block">影片武陵桥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摄影机后面的是导演任旭东,正在给演员38军军长和师长说戏。</p><p class="ql-block">1959年,摄制《奇袭武陵桥》。</p><p class="ql-block">任旭东:陈播厂长对我说:“你有参战经历,总参情报部指派你拍摄侦查题材影片《奇袭武陵桥》”。</p><p class="ql-block">这部军事片是根据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38军一侦查分队深入敌后炸毁武陵桥,截断敌军的后路与增援的部队,配合主力部队全歼敌军的战例摄制的。由于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担负穿插重任表现突出,彭德怀元帅在电报中嘉奖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p><p class="ql-block">奇袭.“奇”字所指的是“奇兵”、“奇谋”、“奇胜”,出奇制胜。</p> <p class="ql-block">《奇袭武陵桥》 38军军长罗坤山饰演师长(右1),38军师长刘海清饰演副师长(左1).</p><p class="ql-block">《奇袭武陵桥》中的演员,有五位是现任指挥员.他们在影片中再现了战场指挥员的风范,表演自然朴素不做作,犹如他们在战场指挥作战一样,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p> <h3>《奇袭武陵桥》军教片,是以故事片形式拍摄的,增加了故事情节,由沈阳军区文工团参加演出。</h3> <p class="ql-block">《奇袭武陵桥》导演任旭東饰演军长。</p> <p class="ql-block">1960年7月22日,出席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代表并接受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左1排3位为任旭东</p> <p class="ql-block">1960年,摄制《越海捕俘》。陈播厂长布置任务说:“总参情报部指派你摄制这部影片,因为你有战场捉舌头的经历”。接受拍摄任务,这是一部根据某军派侦查小分队深入金门敌占岛屿,捕获蒋军尉官战例拍摄的军教片。</p><p class="ql-block">这部战例片也是以故事片形式拍摄的,由福州军区文工团参加演出。</p><p class="ql-block">《越海捕俘》被评为八一厂年度优秀影片.</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1962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畢业証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2年3月导演任旭东拍摄地对空导弹.</p><p class="ql-block">拍摄导弹是军事保密片。军教片同样,都是不对社会公开放映的。</p> <p class="ql-block">导演任旭东与总参副总长李达上将同机抵达导弹试射场.</p> <p class="ql-block">在萨姆-2地空导弹前合影</p><p class="ql-block">1962年拍摄地空导弹是军事保密片,我父亲对此事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也从来没有提及过此事.直到最近几年,看到有关导弹击落U-2侦察机的电视专题片,方才谈起曾经拍摄过地空导弹打U-2飞机之事.</p><p class="ql-block">1962年9月9日,中国防空导弹部队首次使用苏制萨姆地空导弹击落U-2侦察机.</p><p class="ql-block">1962年1月13日,台湾第一次出动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对大陆实施高空侦查.上半年飞行侦查11次. U-2高空侦察机飞行高度21336米,它能够在2万米的高空,清楚地拍摄地面,可以不分昼夜执行全天候侦查任务.尽管中国防空雷达能够精确地探测并锁定U-2侦察机的位置,但无奈当年中国缺乏高空作战的兵器,U-2飞机2万多米的高度,我们的歼击机和防空火炮都望尘莫及.</p><p class="ql-block"> 苏联在1960年5月1日,用萨姆-2地空导弹在苏联境内击落一架U-2高空侦察机, 这也是首次被击落.</p><p class="ql-block"> 导弹部队一开始按照苏联的教令用地空导弹打了三次没有打着,经过反复对交战资料研究发现,制导雷达一开机,敌机就立即转弯跑了. U-2飞机对地面导弹制导雷达有一段短短的反应时间,从制导雷达开机到U-2飞机作出规避动作,改变航线,大约要18秒.如果在18秒内不能完成导弹发射.就来不及击落它.因此研究出新的打法,决定压缩打开制导雷达天线的距离,把敌机放近距离后再打开制导雷达,使U-2飞机来不及转弯机动. 苏军制定的萨姆导弹的操作教令,需要大约8分钟来完成发射导弹的射控动作.现在中国导弹部队决定在目标进入40公里半径时制导雷达开机,在10秒时间完成所有发射导弹的射控动作. 缩短了导弹射控动作时间.导弹发射架经过严密伪装,部队着装全部便衣,导弹部队以40公里作战半径的间距,在衢州、江山、上饶、戈阳一带摆下铜墙铁壁.在目标返航进入作战半径时,制导雷达突然开机,三弹齐发,终于第一次成功击落U-2高空侦察机.导弹部队经过刻苦训练,完成所有发射导弹的射控动作前后只用了8秒时间.</p><p class="ql-block"> 这架U-2高空侦查机现在军事博物馆内展出.</p> <p class="ql-block">制导雷达</p><p class="ql-block">1962年9月9日-1967年9月8日的6年间,中国先后击落了5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全球共七架U-2高空侦察机.</p><p class="ql-block">1967年9月8日,中国使用国产红旗-2地空导弹成功击落了一架U-2高空侦察机.</p> <h3>1963年拍摄《弹射跳伞》。</h3> <h3>1964年,摄制《空军教学器材革新》。</h3> <h3>1969年在山西侯马五七干校.左2.为任旭東.</h3> <h3>1969年,在山西侯马五七干校贺20周年国庆节表演节目.</h3> <p class="ql-block">1970年摄制《珍宝岛打坦克》。</p><p class="ql-block">1970年初我们军教片摄制组赶赴珍宝岛拍摄,即时冲突已结束.预测苏军还会入侵报复.我边防部队充分做好反击入侵的准备,同时积极的开展反坦克训练.时至严冬季节,零下四十多度.我们转而拍摄部队打坦克训练.当时部队装备的反坦克武器仅有40火箭筒和75火箭炮,部队发扬我军打近战的传统作风,号召群策群力,土洋结合,创造了很多反坦克的土办法,都被我们抢拍下来.</p><p class="ql-block">70毫米枪榴弹,在50米距离发射,击穿炮塔顶部的情形。</p><p class="ql-block">新40米火箭筒在100米距离发射,击穿车体的情形。</p><p class="ql-block">新82无后座力炮在300米距离发射,击穿坦克炮塔的情形。</p><p class="ql-block">履带是坦克的要害部位,用梯恩梯炸药3公斤,完全可以把坦克履带炸断,使坦克失去机动能力。</p><p class="ql-block">发动机是坦克的心脏,用梯恩梯炸药5公斤,完全可以把坦克心脏炸毁。</p><p class="ql-block">一个59式爆破筒能把履带炸断。</p><p class="ql-block">威力很大的地雷放在坦克履带下部引爆,主动轮和诱导轮全部炸毁。</p><p class="ql-block">步兵和坦克开展对抗演习,在坦克下坡和转弯时,是发挥近战打坦克实施爆破的最好时机。战士们学会了打坦克的技能,了解了坦克的死角和弱点,敢于近战敢于和坦克“拼刺刀 ”,战胜敌人的机械化,用炸药包,爆破筒打败了敌人的乌龟壳。</p><p class="ql-block">等了一个多月过去了,战事并没有发生,这部由我积极主张的纪实性军事片申报总参审查批准,发行全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0年摄制《珍宝岛打坦克》。这是被我军缴获的苏军新式T62型坦克。现在军事博物馆内展出. 左3任旭東.</p><p class="ql-block">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69年3月2号至3月17日,苏联边防军多次侵犯我领土珍宝岛.打死打伤我边防军和渔民.我边防军英勇反击.苏军一辆新式T-62型坦克被反坦克地雷炸毁履带. 被中国边防军缴获,成为苏联侵略中国领土的铁证.</p> <p class="ql-block">1971年2月2日,军委指示八一厂摄制《长途野营拉练》,八一厂前期已经拍摄了两次都不成功, 军委领导审查都不通过,这是第三次拍摄,王牧副厂长指令正在挨批斗的任旭東去完成这次任务。任旭東决定按纪实性军事记录片风格拍摄这个政治性很强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途野营拉练》拍摄现场.</p><p class="ql-block">后排为导演任旭东。</p> <p class="ql-block">沈阳军区39军参加演练。副师长申明和饰演师长.</p><p class="ql-block">多年之后,扮演师长的申明和告诉导演任旭东,39军将这部影片制作成光碟发至39军所有连队,作为39军传统教育史料收藏.</p> <p class="ql-block">《长途野营拉练》2月,正值隆冬季节,大雪漫天飞舞,雪地行进中的战士们顶风冒雪,苦战严寒。</p> <p class="ql-block">1972年,摄制《反坦克武器效应实验》.军委领导审查反坦克武器.</p><p class="ql-block">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中,我军现有的反坦克装备都无法正面击穿苏军T-62新式坦克,反击战之后我国军队重点进行打坦克训练和大规模研发反坦克新式武器. </p><p class="ql-block">右一为导演任旭东</p> <p class="ql-block">1973年摄制《走访地下城》。</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三任旭東。</p><p class="ql-block">此片为了贯彻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号召,由总参、工程兵、八一厂联合摄制、</p> <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摄制《唐山地震后人防工事考察》</p><p class="ql-block">导演任旭东在唐山拍摄</p> <h3>唐山地震后的人防工事.</h3> <h3>1978,10,12日,空军部队战备训练汇报表演.天津杨村机场,</h3> <p class="ql-block">  1965年4月拍摄《地道战》. 1966年1月1日上映。是唯一一部公开发行放映的军事教学片。</p><p class="ql-block"> 任导:我把地道战这一冀中平原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壮举,搬上了大银幕,成为常映不衰的抗日历史题材影片。 这部带有故事情节的军事教学片《地道战》如同一部军事战略战术教科书,影片形象化展示了冀中平原人民如何利用地道积极的开展抗日斗争。</p><p class="ql-block"> 截止2005年底,在国内已经发行电影拷贝8420部。(据八一厂百年电影画册刊载</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上映40多年来,国内外共发行35毫米拷贝三千余部,16毫米拷贝六千余部,观众遍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东欧等地区,观众人次近30亿。</p> <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在地道战外景地合影.左一为地道战军事顾问工程兵副参谋长王耀南少将,左二为八一厂副厂长夏川,右二为导演任旭东.右一为摄影杨光远。</p> <p class="ql-block">关于拍摄影片《地道战》座谈会议纪要</p><p class="ql-block">1965年2月10日,付总长彭绍辉主持召开关于拍摄影片《地道战》座谈会议。</p><p class="ql-block">出席会议的有夏川,任旭东。会议对影片拍摄时间,内容和人物提出具体要求,并成立《地道战》领导小组。</p><p class="ql-block">为保证影片质量,由《地道战》领导小组负责对剧本和样片的审查,并报请彭付总长批准。</p><p class="ql-block">会议确定:</p><p class="ql-block">1、影片今年完成制作。文学剧本由八一厂加工修改。剧本均应打印分送影片领导小组审查通过,方可开拍。</p><p class="ql-block">2、成立影片《地道战》制作领导小组。组长、影片军事顾问王耀南少将〔工程兵副参谋长〕.副组长成少甫〔北京军区副参谋长〕.陈亚丁〔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张希庸〔总政群工部副部长).黄林〔总参动员副部长〕.王爱喜〔北京军区动员部副部长〕.田月春〔河北军区副参谋长〕.潘云山〔工程兵军务处长〕.艾耶〔工程兵宣传部副部长〕.夏川〔八一厂副厂长〕.李占奎〔总参动员部训练处副处长〕.</p><p class="ql-block">3、领导小组主要任务:负责审查地道战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拍摄镜头样片,音乐及歌词.审定创作组名单等有关事项。</p> <p class="ql-block">  我一贯主张用故事片方式拍摄军事片。在接受拍摄《地道战》任务时,我即提出希望按照故事片形式创作的设想,得到厂领导和军委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并对剧本创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彭绍辉副总长指出:影片要宣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伟大思想,展现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让观众看了影片后要真正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军委领导小组审定批准《地道战》文学剧本创作组由八一厂和工程兵联合组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地道战军事顾问工程兵副参谋长王耀南少将指定的</span>编剧为四人:任旭东,徐国腾,王俊益,潘云山.</p> <p class="ql-block">  平原地道都是黄土结构,遇到雨季就会坍塌,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杨成武将军及时的为地道战摄制组提供了《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地道内丰富多彩的地道设施等内容,大都是根据杨成武将军提供的《总结》中的文字阐述及绘图和详细的说明设计的。《总结》全面概括了地道战的方方面面,如地道规模、地道口的伪装、驴槽口、锅灶口、地道翻口、碾子地堡等地道设施. 如何把《总结》中所提供的地道战斗设施画图,形象地体现在银幕上,让导演、摄影、美工硬是动了一翻脑筋。导演让美工、置景工设法在厂内搭景。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都是在厂内采取地面土木搭景拍摄的。导演、摄影、美工、置景、灯光同力配合,出主意、想办法,灵活运作,巧妙地运用摄影镜头上下左右推拉升降,拍摄出地道内丰富多彩的地道设施:上翻口、下翻口、右翻口、左翻口,排毒气口,通风口,排水口,陷阱、陷坑、以及伪装巧妙的多种多样的地道出入口、枪眼、展望孔、<span style="font-size:18px;">射击孔、深井地道口,地道剖面等</span>等场景全面展现,再通过巧妙灵活剪辑,形成一个壮观宏伟的地下战斗网,将地道战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大银幕上,极大地增强了影片主题的深度与厚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既生动的强化了军事教学的目的与效果,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利用地道作战灵活机动的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 在影片中,象驴槽、锅灶、碾子地堡,巧妙的伪装翻口,并不是某一个村子的,《地道战》中展现的战例是从冀中平原数百个村庄中的经验总结借鉴而来的,取源于冀中平原地道斗争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可以说哪一个村庄也未能达到影片中地道所反映出的水准.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那个村子的地道有了发明创造、经验教训,党领导都会及时的将其推广传播.各村有各村的经验, 各村有各村有高招.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观,是冀中人民的伟大壮举.冀中平原在无高山森林依托的条件下,为了坚持抗日,为了更好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对敌斗争的残酷条件下,群众发挥极大的智慧,开发出利用地道战与鬼子周旋战斗的伟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任旭东导演在《地道战》影片开拍前作动员。</p><p class="ql-block"> 我的《地道战》无编号分镜头剧本获得审查通过. </p><p class="ql-block">《地道战》的文学剧本送审多次都没有得到军委领导审查通过。陈播厂长知道我的能力,以前拍的片子都是没有剧本的。他鼓励我说:没有剧本你也能拍,就按照你的设想拍吧,临场发挥你的才智。给你一周的时间,写出一个分镜头剧本来。我直接写出无编号的分镜头剧本,故事情节是以河北高平村采访的抗战战例为基本素材。最终获得军委的审查通过。</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的高平村约有二百户人家,全村地道户户相通,地道里还设有造手榴弹造地雷的小型兵工厂,地下有地道.地上有高房工事,全村地上地下相结合,构成一座战斗堡垒.村里男女老少齐参战,充分发挥打地道战、近战、地雷战、游击战,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他们利用地道网,机动灵活地与鬼子周旋,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围剿. 高平村是冀中平原地道战打得最好的一个村庄。</p><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开始进入拍摄阶段。拍摄外景地选在河北的唐庄、李庄和冉庄。</p> <p class="ql-block">《地道战》中的锅灶翻口,传宝从灶台下翻出突围,打日寇个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 影片充分展示了地道的作战优势,“既能藏,也能打,既能有效的保护自己,也能有效的打击敌人.”</p><p class="ql-block"> 《地道战》解说词: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时,叫你看不见,打不着;我打你时,看得清,打得准。”</p><p class="ql-block"> 军事教学片《地道战》拍摄,既要有战略又要有战术,能让观众从中学到打游击战的战术技巧。</p> <p class="ql-block">  地道驴槽翻口,鬼子进庄偷袭,百姓从驴槽口钻入地道。</p><p class="ql-block"> 各村的地道都有很多高招。影片展示地道发展村村相通,户户相通,即能藏又能打的地下战斗网,充分发挥以我之长攻敌之短以暗战明的地道优势,藏与打结合起来,利用地道展开地上地下一起打的游击战术,全民皆兵与鬼子展开灵活机动的斗争。 </p> <p class="ql-block">导演在给饰演传宝的演员朱龙广说戏。</p><p class="ql-block"> ‘啊!把黑风口的鬼子引出来’。导演启发演员,这句话,是你自己对自己说的,不是讲给大家听的。</p><p class="ql-block"> 《地道战》经典台词: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抢,开火!</p><p class="ql-block"> 识别真假武功队那场戏,是导演在太行山抗战时期的真实经历,当年为了抗日,更好的保存战斗实力,部队化整为零,组成抗日小分队,敌后武工队,与日本鬼子周旋。敌人也冒充武工队到村子里摸情况,识别真假武功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查看他们吃饭挑剔糟蹋粮食的情况,如只吃鸡蛋不吃粗粮,糟蹋粮食等等。</p> <p class="ql-block">《地道战》剧照.</p><p class="ql-block"> 《地道战》是以1942年日寇“五一大扫荡”为背景,在影片的开头重墨渲染了日寇残酷野蛮的扫荡冀中平原,实施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日寇炮楼林立,采用“铁壁合围”“梳篦战术”三里一碉,五里一堡.影片再现了冀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原十分残酷的斗争形势,</span>村民百姓“无村不戴孝,遍地是狼烟”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导演拍摄镜头一气呵成一镜到底的构思:地道战鬼子进村百姓撤退那场戏,采用一镜到底拍摄,摄影机位是固定的,随着左右两部分人群穿插移动镜头,先是跟着撤退的百姓,再随主要人物移动跟拍衔接,跟随林霞在坑道找<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传宝,再找到老钟叔,再从老钟叔摇到崔连长.形成一个连贯的一气呵成一镜到底的完整长镜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刘江,右邢吉田。</span></p><p class="ql-block"> 《地道战》有八一厂的部分演员参演。</p><p class="ql-block"> 两位演员非常专业的为自己的造型做了设计,刘江特意自己做了一付爆凸的假牙。而郉吉田为自己设计了一付厚厚的眼镜,这副定制的看似非常深度的近视眼镜,其实中部是空的。</p><p class="ql-block"> 他们俩在剧中最后被传宝在砖窑击毙的那场戏的场景是在八一厂的小礼堂内用砖木搭景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根据剧情导演让美工和制景人员设计制作了一口大古鈡挂在村口的老槐树上,高老忠敲钟报警也成为了影片的一个经典镜头。殊不知这口大古钟是用纸做的道具。</p><p class="ql-block"> 地道战演员经军委《地道战》领导小组批准,两个反派角色由八一厂演员郉吉田演日本上尉山田,刘江演伪军队长汤丙会,正面角色区长由张勇手演赵平原,其他角色主要都是工程兵文工团成员出演。</p> <p class="ql-block">《地道战》编剧任旭东,潘云山,徐国腾,王俊益。解说词舒凡,摄影杨光远,美工商荣光、方绪智,剪辑潘雲鳳,录音候申康等。八一厂部分演员及工程兵文工团参加演出。</p> <p class="ql-block">  《地道战》是一部反映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革命传统教育片,影片再现了全民参战不屈不挠的抗日决心和意志,影片详尽地展示了地道发展的技术及地道战术,展示了人民的智慧,展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地道战。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p> <p class="ql-block">  任导:《地道战》中的插曲《毛主席话儿记心上》的歌词,是我在1963年到正定县高平村采访时,十余位老民兵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其中一位老民兵吟诵道:太阳出来呀照呀照四方,毛泽东思想呀闪呀么闪金光….我听了当即将其记录下来,并以此为架构,经过填词修改,定为歌词《毛主席话儿记心上》作为影片中的插曲.。</p><p class="ql-block"> 《地道战》的片尾歌词是我根据杨成武将军的《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中的文字整理编辑的。</p><p class="ql-block"> 在音乐作曲方面,我对作曲提出一定要有地方特色,要吸收河北梆子戏曲的营养。地道战主题歌曲的音乐要刚强豪迈,要有气魄,有爆发力,有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  《地道战》影片中两首歌词手稿</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14日,我将自己创作的《地道战》影片中的两首歌词呈送陈播厂长和夏川副厂长审批。</p><p class="ql-block"> 在写无编号分镜头剧本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加上歌词,同时担心审批不下来.当影片的样片完成后,我向厂领导提议希望在《地道战》影片中加入两首歌曲,增加气氛。厂长陈播不同意,他说军事教学片没必要搞歌曲唱歌。之后我自作主张,想办法,搞好了两首歌曲样片请厂领导审查,厂领导观后觉得还不错,就同意了。当时剧本创作的严谨和上级领导组织层层把关审批程序。地道战影片整个制作过程,剧组成员和电影剧本及分镜头包括歌词等诸多内容,都是要经过导演上报八一厂领导,再上报总参《地道战》影片领导小组,层层审批完成的,不是什么人可以任意添加和随意删改的。《毛主席话儿记心上》这首歌词,除前两句是采访记录当地民兵歌谣,后面全是我自己创作编辑的。这两首歌词的创作过程,我曾经请张导演帮助把关提意见,曾经请厂领导审批,有厂领导的字迹为证。但是,在影片完成之后,《地道战》影片中的两首歌词署名权被作曲者恶意夺名。即没有上报总参领导,也没有跟厂领导和编导打招呼,擅自找做字幕的人员更改词作者名单,厂长和编导都是在影片上映之后才知道此事的。在那个年代没有著作权法,发生这样的事情,要主张和维护自己的权力只能向八一厂领导反映。当时又赶上了动荡的年代,厂领导也自身难保,被批斗被关押。自1990年9月国家有了著作权法以后,打了一场官司,厂长陈播,导演张家毅等当事知情人都出庭作证。后来这件事就沉淀成了如今的样子。最后判定,《地道战》主题歌词算是两人合作,《毛主席话儿记心上》的歌词谁的都不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错,是个好片子,真实可信!</p><p class="ql-block"> 军委首长,元帅,将军审查影片《地道战》</p><p class="ql-block"> 据八一厂66年第一期艺术工作简报刊载,1965年12月.先后有十多位军委领导、元帅、将军审查了影片《地道战》并发表意见。有陈毅元帅、徐向前元帅、李富春、谭震林、王叔声、杨成武、张宗逊、彭绍辉、王新亭、梁必业、肖望东、吴法宪,陳士渠,兰桥等军委首长。</p><p class="ql-block">徐向前,陈毅,杨成武,彭绍辉,陳士渠等首长审查后谈了观感和意见。</p><p class="ql-block"> 徐向前元帅评价说:“不错,是个好片子,真实可信,教育意义很大,思想性很高,主席的思想体现得很明确,形象地说明主席思想的胜利” 。</p><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评论说:“这部影片对民兵对军队都有教育意义。这样的片子要多拍一些,把山地的,水上的都拍下来,教育人民。电影是最好的形象化教材。”</p><p class="ql-block"> 杨成武副总参谋长评论道:影片总的来说是好的 ,表达了明确的人民战争思想,引用毛主席的话如: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等,也很好。故事一直向高潮发展。</p><p class="ql-block"> 陳士渠工程兵司令员评论:片子思想性很高,很好的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通过具体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人民战争思想,教育意义很大。</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任旭東于1957年和1959年先后两次评为八一厂先进生产者。光荣榜照片为八一厂1952年至1982年在国际国内获奖影片主创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独立功勋荣誉章</p><p class="ql-block"> 任旭东编导的军教影片一览表: </p><p class="ql-block">1953年,《进攻中的步兵班》《担任夜间搜逻的排》</p><p class="ql-block">1954年. 《刺杀》</p><p class="ql-block">1955年,《边防连警卫》</p><p class="ql-block">1955年,《角度测量》</p><p class="ql-block">1956年,《全军军长集训》</p><p class="ql-block">1957年,《排进攻中的单兵动作》</p><p class="ql-block">1958年,《加强步兵连进攻》《单兵进攻》《清华园民兵》.</p><p class="ql-block">1959年,《奇袭武陵桥》</p><p class="ql-block">1960年,《越海捕俘》 </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1962年7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p><p class="ql-block">1962年,《超音速飞机》《地对空导弹》</p><p class="ql-block">1963年,《弹射跳伞》</p><p class="ql-block">1963年,《新兵器科研成果汇报一,二,三》</p><p class="ql-block">1964年,《空军教学器材革新》</p><p class="ql-block">1965年, 《地道战》</p><p class="ql-block">1970年,《珍宝岛部队打坦克训练》</p><p class="ql-block">1971年,《长途野营拉练》</p><p class="ql-block">1972年,《反坦克武器效应实验》</p><p class="ql-block">1973年,《八二迫击炮技术革新》</p><p class="ql-block">1973年,《走访地下长城》</p><p class="ql-block">1975年,《军用索道桥》</p><p class="ql-block">1976年,《唐山地震后人防工事考察》</p><p class="ql-block">1978,10,12日,《空军部队战备训练汇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任旭东: 我的电影生涯就是努力把军事题材的教学片演绎成既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还有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对话贯通, 让形象化教学片摆脱说教式的枯燥乏味,军事教学片能够看起来更有趣味.不枯燥.不呆板,军事知识通俗化,重点内容用画面加解说词着重强调,深入浅出,使得军事教学片能够通俗易懂,并努力把我的战场经历在银幕上再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我拍摄的带有故事情节的军事片,如1955年拍摄的《边防连警卫》、1959年拍摄的《奇袭五陵桥》、1960年拍摄的《越海蒱俘》、1965年拍摄的《地道战》等影片,基本都是由部队文工团员和部队战士以及部队领导参演的,且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队领导的大力支持。</p> <h3>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h3> <h3>荣获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纪念章。</h3> <p class="ql-block">以上根据父亲回忆录整理。</p> <p class="ql-block">父亲书写《主席话儿记心上》歌词。</p> <h3>2017年第6期中外影视期刊封面。</h3> <p class="ql-block">2017年第6期中外影视刊登了父亲任旭東的《地道战》创作纪实。</p> <p class="ql-block">两千年代初期,地道战剧组重回冉庄。</p> <p class="ql-block">2005年河北冉庄</p><p class="ql-block">地道战剧组在冉庄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暨《地道战》电影发行放映四十周年。</p><p class="ql-block">中导演任旭东,右四摄影杨光远,右三演林霞的刘秀杰,右二演牛蛙的胡自和,右一演日本翻译的李三义,左五演伪军司令的刘江,左四演高传宝的朱龙广,左三演淘气的于耀华,左二演毛妮的袁根娣。</p> <p class="ql-block">《地道战》发行拷贝最新统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