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震中的接力站》

张学奇

<h3> 大震42周年的追忆</h3><h3><br></h3><h3> 每年的7月28日特殊时间,人们都会想起那一刻骨铭心的大事件,唐山大地震。</h3><h3>只要经历过了的人,都会永生难忘!</h3><h3>请允许我再回忆一下接力电台的故事吧。</h3><h3>黑色的夜晚,当你沉浸在睡梦中,肯定不会知道什么时刻,即将会发生什么事!</h3><h3>半夜三更里,四周的山野一片沉寂,除了数不清的螢火虫在夜空中飞来飞去,大地万籁俱寂。</h3><h3>天上的星星时隐时现,有的时不时地眨一眨星点光亮。</h3> <h3>正在熟睡梦中的生灵,此时此刻的地球与宇宙突然间将要发生些什么,那是绝对猝不及防,毫无任何的思想准备,予以应对。 </h3><h3><br></h3> <h3>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8秒的“唐山大地震”,举世瞩目,震惊环宇。</h3><h3>我和我们所在的接力电台遇上了! </h3><h3><br></h3> <h3>1976年7月初,是导弹部队紧张训练的黄金季节。</h3><h3>所在部队的导弹发射营,进入河北省迁西县西南方向的景忠山下,那里的导弹训练场,正在组织一年一度的紧张训练。</h3><h3>通信连接力排接力四站,临时驻训在景忠山的最顶上的庙宇里。</h3> <h3>我们一行四人,携带着一套型号为63A背负式的接力电台,兵配属一支冲锋枪和一支手枪。</h3><h3>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用在山顶上架设接力天线,利用无线微波的接力电台,与远在上百公里外的丰润营房指挥总部保持通信联络,再用电话线将电台终端与山下的训练部队指挥员联通。</h3> <h3>接力站的站长是安国祥,他71年从河北易县入伍,已经当兵六年,刚提拔为干部两个月,正式认命为接力站长;郭金阁与安站长是同年兵,从辽宁锦县入伍,还有侯丙道是个73年,从山东乐陵入伍,我比候要晚一年。</h3><h3>四人驻扎的这个庙宇是建筑在景忠山的山峰顶上。</h3><h3>该寺庙有些年头了,大概兴建于明代中期,兴盛于清朝,据今有近500多年的历史。</h3> <h3>为了修建这个庙宇,古人在山顶四周依山就势地用大石块一层一层地修筑起来高高的围墙,形成五亩左右的一个大平台,除庙宇大门口留有几十个台阶可供进出庙宇外,其他地方周边,都是约五六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br></h3> <h3>景忠山不仅古庙历史悠久,自然风光峭拔绮丽,名闻遐迩。</h3><h3>高耸的危崖,蔽日的苍松、飘渺的雾岚、幽僻的岩洞,似天然的诗篇,流淌的画卷,充满了神奇与美丽。</h3> <h3>7月27日,这一天天气晴朗,太阳落山时,天边晚霞绚丽多彩,灿烂辉煌,非常的漂亮。</h3><h3>傍晚吃过晚饭后,我们四人与驻守庙宇的两个和尚坐在大门口的台阶上乘凉,聊着天。</h3> <h3>老和尚大约六十岁出头,因为患有白内障,视力很差,一年到头驻守在山上,几乎不下山。</h3><h3>国家每月给他发放30斤粮食,30元零花钱,定期有人给送上山来。</h3><h3>老和尚视力不好,但很勤快。自己在山上开了几小块地,种些蔬菜和玉米。</h3><h3>那个小和尚,四十多岁,年纪不大很时尚。稍有点好吃懒做,自己放养了五六只山羊,经常跑在山上散养着,时不时地要啃吃老和尚种下的蔬菜和玉米。老和尚很生气,经常抱怨小和尚。</h3><h3>可是,小和尚并不在意,依然是我行我素。</h3><h3>时隔一段时间,小和尚寂寞难耐,就要下山。挑选一只最大的羊带下山去。卖上个六七十块钱。山下的快乐开心,玩上几天,钱花差不多了,就再回到山上。</h3> <h3>这天晚上,老和尚心情不错,也些高兴。破例地给我们念诵了几段经文:“叽叽咻,叽叽咻-----”,我们有些听不大明白,只是好玩。</h3><h3>大概晚上九点多了,天完全黑了下来,我们才关上了寺庙大门,上好两扇木板大门里自的小门栓,又上好插在大门两边墙上的大门栓。</h3> <h3>这个寺庙的大门朝西南,进到院里面是个不算太大的前院,顺着向北,是朝南开的大门,再进去就是本寺庙的主体建筑“碧霞元君殿”,西侧是南北朝向的配殿,是老和尚居住的地方。</h3><h3>配殿后侧是个东西朝向的小厢房,是小和尚居住的房子。</h3> <h3>部队的训练,每年都安排在六月初到九月底,时间大概就是四个月。我们留驻在寺庙,庙里面没可以训练和住宿的地方。</h3><h3>我们只有在大门口的上面,有一个小二楼,类似于一个阁楼,是个空闲的地方,相对是独立的地方,在院里架设了接力电台的“八木天线”,将天线拉到楼上。也不与寺庙的祭祀活动相干扰和冲突。</h3> <h3>这个阁楼虽说面积只有十平方米左右,但是我们的通讯保障与日常训练,以及住宿全部在这里面。阁楼上四周独立,出入相当隐蔽,上下楼阁的通道在左侧大门的后面,只有在大门处于关闭时才将那个低矮窄小的台阶口露出来。</h3><h3>先上一个有三十公分的一个大台阶,而后向右拐上六个台阶,再向右拐后上七个台阶,这十三个台阶每个约20公分,加上那个大台阶共有近三米的高度。 </h3><h3><br></h3> <h3>接力站四个人,三个大个子,除了侯丙道身高约一米七多,其他三人都在一米八以上。站长安国祥一米八一,郭金阁一米八三,我的身高一米八五。</h3><h3>山上没有水源,每天我和候丙道,到景忠山下的半山腰,那里有个泉水眼,每天用大塑料桶背水上山。</h3> <h3>长方形的小阁楼,大概长不到四米,宽不到三米的样子。</h3><h3>地板铺上一层稻草,再铺上我们的褥子,四个人紧挨着睡觉,从右至左分别是安站长、郭金阁、侯丙道和我。</h3><h3>在我们睡觉的头部摆着接力电台,体积是两个三十厘米见方的两个铝壳机箱,还有一个木制的附件箱,并排放在电台旁边。</h3> <h3>那天凌晨,四人都在熟睡中。 突然间,传来一种:“砰,砰,---砰…砰;咣咣,--…铛…铛---” 接着,又是一阵杂乱无章的“咣,咣,铛…铛---的声音,----”<br></h3> <h3>这时,我还没有睁开眼睛,稍稍有些意识的我,在心里头犯起了埋怨,抱怨紧挨着睡觉的侯丙道。</h3><h3>因为在头两天的清晨,大伙都还未醒时,先醒来的他,就用手指头轻轻弹叩,弹响了那个附件箱,箱子是用三合板做的很薄,轻轻敲击就能发出比较大的动静。</h3> <h3>突然间,安站长喊了一声“地震,快!---”这个时候,我们四人一瞬间都清醒了,顺着自己感觉动作了。</h3><h3>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各自都依靠平时起居的习惯,朝着不同方位,朝着出口,还是窗户向外面冲去……</h3> <h3>山在摇,地在动,人的走与跑都不能自如,左摇右晃的不由自主。</h3><h3>就是那么八九秒,十多秒的时间里,可以说当时记忆是非常模糊的,甚至几乎是空白的。</h3><h3>以至于后来回想中,当时的情景无论怎么使劲回忆与想像,就是一直想不起来,到底是如何从阁楼下来的,又是如何跑出来的。</h3> <h3>同睡在一个阁楼上的四个人,同时一跃而起,按着直觉的方向而去,此时,地震正在发生着,四个人是怎么出去的?</h3><h3>我从窄窄的,唯一的,只有一人宽,还拐了三个弯的小砖梯下去,此时地动山摇,根本无法站立,行动非常困难…</h3> <h3>几十秒的地震结束了,四人互相呼喊,大家都有了回应,安站长跑出来时头上还顶他的蚊帐。</h3><h3>郭金阁的头上破了个口子,还流不少的血,他说是阁楼房子倒的时候他从窗户里被甩出来时磕碰破的…<br></h3> <h3>我是从阁楼的梯子下来,两只手紧抓着已经撞开的大门栓,任由从房上掉下来碎砖头、破瓦块,落在我的头上身上,再掉到地上。</h3><h3>当那阵子过去,我的两条腿被砖头瓦块,掩埋到膝盖以上,无法动弹和拔出腿脚来……<br></h3> <h3>此时,四周寂静,天空漆黑,我们四个人只穿着裤头背心,光着身子跑了出来,没有鞋子。赤着脚……<br></h3> <h3>站上寺庙的院子里,恍恍惚惚中,我们看不到曾经居住的那个小阁楼了。</h3><h3>除了我们四个人跑出来,接力电台、附件箱、一长一短的冲锋枪和手枪,四个人的被子、褥子,所有生活用具,连同那多半座阁楼全部滚落下了山沟里去了……</h3> <h3>等待中,天渐渐亮了。</h3><h3>我们从山崖边上,从山沟的半坡上,分别捡回了部分衣服,其他的东西有的找到了,有的已经无法找到。</h3> <h3>天大亮了,在山沟里的训练部队领导,用望远镜一看,远远的山上,已经看不到平时用肉眼都可看到的寺庙和围墙。</h3><h3>大势不妙,有紧急情况!</h3><h3>前指立即派出训练连队的四五十号人,带着电话机,带着电话线,边爬山边抢通电话,紧急上山去救人……</h3> <h3>当派上来的人上到了山上,和我们相互见面后,互相通报情况,向上级进行了汇报。</h3><h3>领导指示,只要人没有问题,其他什么都不怕……</h3> <h3>接下来的一上午,全力寻找枪支,三个小时以后,找到了被砸断枪托的冲锋枪……</h3><h3>但是,整整找了一天的时间,手枪却一直未能找到。</h3><h3>后来。又经过十多个人,三天多寻找,终于在深山沟里一堆石头里面找到了。</h3> <h3>接力站四人,在山下休息调理一个星期,跟随大部队全部撤回了营房。</h3><h3>随后,我们又投入到唐山地震后期的抢险救灾工作中。</h3><h3>为了救治从唐山市区运来的伤员,部队营房的东操场,舞台上,到处都搭起了帐篷,在抢救伤病人员中,我第一次献血200亳升。</h3> <h3>地震毁坏了一套散装接力电台,我们非常心疼。</h3><h3>但是,在唐山大地震的特大天灾面前,谁也毫无办法。</h3><h3>为了适应导弹部队的现代化的机动作战,三个月后,上级调拨来了八台新的接力电台车,接力站得到了更新换代。<br></h3> <h3>在纪念唐山大地震后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专程赶到河北保定市,与安站长老领导一起追忆那场地震中的往事……</h3> <h3>老站长深情地说:“我们四个人在地震开始的很短时间里都安全地跑了出来,真是人年轻,天照顾,运气好!否则我们就可能都一命呜呼,去见马克思了!”</h3> <h3>唐山,我们的第二故乡。</h3><h3>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十六年,从心里深深地爱上了她!</h3><h3>大地震已经过去四十二年,但是那场大地震留在心里的记忆将永生难忘!<br></h3> <h3>旧唐山在大地震中毁灭了,新唐山在地震后又屹立了起来!</h3><h3>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支持新唐山的建设!</h3><h3>衷心祝福我们可爱的唐山,新时代展翅远翔!</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后来的消息:</b></p><p class="ql-block"><b>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遇难,16.4万人受伤,使市区97%以上的地面建筑被摧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四十八年过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地震的余波未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的心里始终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波及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但愿时间过得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十八弹指一挥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那些年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记忆犹新</b></p> <p class="ql-block"><b>(备注:本篇中的部分图片与本文无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