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快过春节了,想帮爸爸、妈妈干点活,便早一点儿回家了。</h3><h3><br /></h3><h3>这几年,跟爸爸妈妈多次重申了一个理念:我们这个年龄段,父母双在的不多了,儿孙尽孝的机会也就少了,为了让子女都有机会积极报答养育之恩,年节的时候只要自己生养的能回来就可以了,因为孩子的配偶也有老人,也想和儿孙子女在一起,双方都要体谅。爸爸妈妈十分赞同。</h3><h3><br /></h3><h3>和妈妈闲唠嗑时,妈妈说到,每次烀肉、熬冻子后,心里非常"膈应"那个气味,一点儿也不想吃。晚饭后,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不叫妈妈非常"膈应"那个气味,在妈妈睡下后,自己偷偷的开始烀肉(煮肉),爸爸是多次到厨房监督,生怕煤气泄漏(昨天网上报到了哈医大5名学生在京实习时因煤气中毒死亡),不让晚上烀肉。现在爸爸也睡觉了,我就又开始呼肉。</h3><h3><br /></h3><h3>闻着飘散在空气中的肉香的,突然想起一些四站往事。</h3><h3><br /></h3><h3>小的时候,家在四站公社,日子不算富有,但绝不贫穷,虽然爸爸的77.5元养活一家7口不宽绰,但爸爸的职业和人品使我们的生活衣食无忧。记得常常有一些乡下的朋友给我们送来粮食、蔬菜;大队小队送来瓜果、柴草。长大一些后,我常常奉命骑自行车去乡下和相邻的公社取豆油、大米,也和爸爸去吃猪肉取猪肉、到鱼池打鱼。每次去时,爸爸总是身背诊包,每到一处,都是看病占去大半时间......,正是爸爸的职业、技术、为人,被乡里乡亲誉为"王一刀"、"老王大夫",广为传颂,也使得我们童年、少年、青年过的快活甜美,回忆绵绵。</h3><h3><br /></h3><h3>有一年快过春节时,妈妈用12印的大锅烀猪肉,肉味飘香,妈妈给我和姐姐一人盛了几块肉,我们美美的吃起来。看见大哥躺在炕上睡觉,我和姐姐就故意说"肘子肉真香、肘子肉真香",以此来馋大哥,还不特意叫醒他。最终还是妈妈来把儿子叫醒,叫大儿子也美餐一顿。</h3><h3><br /></h3><h3>我很喜欢四站。我出生8个月后(1958年6、7 月份)就随爸爸妈妈去了四站,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3月15日离开四站,去时近1岁,走时21岁。20年的四站光阴,给了我快乐的童年、少年、青年;四站的泉眼、水闸、小窑、大窑、狗场、七棵树、菜园子、烈士墓、西沟子、大亮子、南沙坑、南极树、南北坝、王八坑、小河子、八里城、老伊甸子、路水口子、东八里大泡子、西大山坡子、老头铺、酱菜厂、土产、批发站、煤建、敬老院......都是儿时的景观;家乡的名人约百,举不胜举,萦绕心田,终不忘怀;虽是绰号,但那种形象、那种神似、那种亲切、那种生动、那种爱恋伴我走过青春;对小镇的各位长者均以姓氏加上叔叔大伯婶婶阿姨相称,至今还是敬意浓浓。</h3><h3><br /></h3><h3>有一次我居然想写一本《四站名人传》。</h3><h3><br /></h3><h3>那时四站公社街里有一个小学、一个中学,所以四站的同学多数都是近十余年儿时的玩伴,结下的是兄弟姐妹的情谊。</h3><h3><br /></h3><h3>好像有点兴奋,写完时已是凌晨了,想睡又睡不着,就干脆挂上吧,就又找了一些资料和照片附上。</h3><h3><br /></h3><h3>史料记载, 四站镇隶属于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辖5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6100户,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全镇共有劳动力8,036人。四站镇名源于境内古驿站名。清代初期,1736年8月(清乾隆元年七月),开辟乌兰诺尔(今肇源县新站)至呼兰城驿道,于今境内设置第四个驿站,称"布拉克台",后通称"四站"。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归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四站一带,划归肇东设治局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肇东县第三区。1935年9月,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划归新设置的乐安县。同年7月,撤销乐安县,划回肇东县管辖,设置四站区,后改为第九区。1951年9月,于区政府驻地四站设置村级镇。1956年3月,并村划乡,改为乡级镇。1958年3月,撤销四站区。同年9月,将四站镇、东八里乡和三兴乡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四站人民公社。1960年1月,将西八里公社并入四站公社,翌年4月又与原西八里公社分开。1984年4月,改为四站乡。同年12月,改为四站镇。 </h3> <h3>领我回家的路标</h3> <h3>老爷屯这个大名也就我的家乡拥有吧,好好查查历史吧,吓你一跳「今东兴村老爷屯,是肇东境内历史较久的村落之一。清代晚期,1883年(清光绪九年),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府(旗公府)由公营子迁至此地,故有"公爷府"、"老爷屯"之称。」</h3> <h3>东门外克宝的老榆树可是很有讲究的,历经沧桑神韵不减,令人敬意有加。</h3> <h3>大名鼎鼎的八里城,享誉东北(八里城遗址因城的周长近八华里,俗称八里城,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h3><h3>转载史料记载如下:</h3> <h3> 一、地理位置<br /></h3><h3> 八里城遗址位于肇东市四站镇东八里村东八里屯西北300米处,东北距四站镇3.5公里,南距松花江干流5公里,城址雄踞于松花江左岸一弓形台地上。经纬座标为东经125°56,北纬45°45。</h3><h3> 二、遗址现状</h3><h3> 八里城近似正方形,方向135°,有四门,四门皆有瓮城。瓮城的北门与东门开在正中,西门与南门则偏左。</h3><h3> 八里城实测周长3761米,近3.8公里。东墙全长922米,西墙全长943,北墙全长911米。沿墙有丘状土堞(马面)56座,四角各有一角楼,各马面之间距离不等,间距最长为67米,最短为44米。</h3><h3> 八里城的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10-15厘米,墙高4-5米,最高处达5米,墙基宽12米。墙外10米处有一道护城河绕城一周。南壕最宽最深,深约7米,上口宽23.5米,底宽约在5-6米左右,西壕最浅,深约4米左右。城壕外有土堤一道环护全城,高出地面1-1.5米,宽12米左右。</h3><h3> 壕底与城(壕墙之间)长遍了杨柳榆等树木,城墙两侧,城壕上下复盖着一层天然植被。每当早春过后夏秋之季,八里城城墙上下,城壕内外烟草糜漫,绿树成荫,成为蝶花相嬉,燕雀争鸣的所在。</h3><h3> 城内早已垦为耕地,城中有土路一条贯通南北城门。八里城的城墙、城门、土堞与沟壕除东门,南门早年因群众取土稍有破坏之外大体保存完好,在黑龙江省内已发现的古城堡中,它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h3> <h3>三、历史沿革</h3><h3> 八里城遗址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为纪念金太祖阿骨打"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称肇州,隶上京路,此为八里城建城之始。</h3><h3> 金熙宗时,进一步加强了肇州统治力量,隶会宁府、金章宗时,肇州的地位更加显赫。先在承安三年(1198年)章宗"复以为太祖神武隆兴之地"升肇州为节镇,军名武兴;后于承安五年(1200年)又"置漕运司,以提举兼州事",后废弃。金宣宗时由于泰州残破不堪而难于居住,东北路招讨司猛安谋克诸处人等都涌向肇州,这迫使泰州等地"凡征调往复甚难"。在此情况下肇州防御史乌古论德升提出"升肇州为节度使,以招讨使兼之"。并同时"置招讨副使二员,分治泰州及宜春"等建议,宣宗准定,贞佑二年(1214年)肇州升为武兴军节镇,置招讨司。</h3><h3> 至此,肇州在有金一代,在政治上达到了顶点。此后,随着金代统治力量的衰弱和蒙古成吉思汗的兴起,包括肇州在内的东北地区的兵势越来越弱,甚至一些-都不愿在肇州任官。如兴定元年(1217年),上京行省蒲罕五斤入朝后,留江山守肇州,而江山却"颇怀去就"之意。这表明金肇州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h3><h3> 虽此,在有金一代,八里城不失作为金代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军事重镇的地位。</h3><h3> 元灭金后,肇州所在地为诸王斡赤斤分地,肇州在元初被废,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建为州,元贞元年(1295年)立为肇州屯田万户府。</h3><h3> 明初废州,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设立奴儿干都司后,该地又为其所治,并作奴儿干都司辖境内四条重要驿站之一的"海西西陆路城站"(肇州-兀良河)的起点而重见于史册,成为明代东北交通中的一个重要城站。</h3> <h3>四、出土文物</h3><h3> 八里城出土文物很多,已收集到近千件,分述如下:</h3><h3> ⑴石器类30余件,有石斧、石础、石磨等。</h3><h3> ⑵骨器类21件,有残匙、鹿角器等。</h3><h3> ⑶铜器类90余件,有残饰件、铜佛,唐、北宋和金的大定通宝、正隆通宝等铜钱。</h3><h3> ⑷陶器类150余件,长砖、花纹砖、兽面瓦当、罐、杯等。</h3><h3> ⑸瓷器类20余件,有黑油双系小罐、定瓷大碗、定瓷小龟、猪首形三孔口笛等。</h3><h3> ⑹铁器类700余件,分述如下:</h3><h3> 兵器:有刀、矛等。</h3><h3> 刑具:有三环脚镣等。</h3><h3> 马具:有马镫、衔环等。</h3><h3> 手工业工具:有铲、锯、斧等。</h3><h3> 农具:有犁铧、锄头等。</h3><h3>生活用具:菜刀、剪刀,铁锁等。</h3><h3>城内出土大量金代铁器和宋代货币,其中铁器有刀、矛、镞、铡刀、铧、马蹬等七百余件。</h3> <h3>八里城遗址究为何时所筑,原为何名有以下几种分析:</h3><h3> 1、八里城为金代肇州。</h3><h3> 2、八里城为元代肇州。</h3><h3> 3、金、元肇州都在八里城。</h3><h3> 众说纷云,尚无定论。我们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结合出土文物的研究,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金代肇州比较合适。因此,本简介的内容都依金代肇州之说): </h3> <h3>四站镇历史上就遗有佛教寺院。清王朝道光11年(1831年)该镇的东兴村(当地人称老爷屯),就建立一座最笃寿寺。内有-1百余人,其中常驻-30多人。清光绪6年(1880),此寺因火灾被烧毁又在老爷屯西南1华里处重建最笃寿寺。因此庙建在老爷屯偏南方向,故人们习惯称之南庙,也叫-庙。解放后,僧人孟和于1956年当选为肇东县第二届人大代表,孟和圆寂后、终止了宗教活动。</h3> <h3>好好看看五月节时的八里城吧:</h3> <h3>四站卫生院的印象太深了,从最早村公所、大粮仓、手术室、门诊、制药室、病房,两排土房,到一土一砖,再到今天的小楼(细看墙上有字,1975年夏天我写的):</h3> <h3>小时候的四站,前趟街是主要街市(现在叫古驿街),供销社、副食、大饭店、小馆子、铁业、木业、收购站、广播站、邮局、大车店、酱菜厂、土产、批发、煤建、敬老院、农机站、小修厂都在这里:</h3> <h3>记得四站的第一台链条式拖拉机就停在这里,司机叫张启富;</h3> <h3>现在的机关单位都在后趟街,中学也搬来了</h3> <h3>四站小学还在老位置,不过房屋已是多次重建了,唯一不变的是那些老榆树,记载着我的青少年时光,共享着我们的快乐:</h3> <h3>从东往西数第二个屋是我上一年级的教室:老师叫李秀芬,教我们唱歌;后来换了于淑敏老师,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再后来是张丽荣老师,教我们语文:记忆牢牢:</h3> <h3>古驿街1号是我刚到四站时的家,和李小刚家对面屋:</h3> <h3>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光光鲜鲜的"老乡",还会审视你:</h3> <h3>这大向日葵(毛毛嗑)要是小时逮着,定是小哥几个的美餐:</h3> <h3>享受这种待遇的人不多了,入土为安,迎风招魂:</h3> <h3>本文照片除署自本人博客外,均来自网络;文中有关四站史料亦然,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意。</h3><h3>本篇系先生所作,为与同学同乡分享,代助制成,特此说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