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许多青年纷纷参加志愿军,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1953年7月,朝韩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p><p><br></p><p>六十八年前,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响应祖国号召,离开故土和亲人,怀着满腔热血,从大西南一路北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即兴创作的文艺表演,上前线、下连队、立路边、蹲坑道,为战士们加油鼓劲为提振队伍士气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们不光要战地演出,还兼顾其他很多事情,如打扫战场,登记烈士名录,临时看护伤员,教战士学文化……打起仗来他们就是战士!</p><p><br></p><p>他们在一起战斗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可他们之间结下的深厚友情却铭记在心,终生难忘!这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生死之交,这是他们最单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也是留给后人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p><p><br></p><p>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一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跟随这些老照片,伴着“情溪”的汩汩清泉,再次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并谨此向所有老文艺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p> <h3>1951年冬,刚刚入朝时的十二军随校文工队全体成员合影留念。</h3> <h3>12军全军文艺战士在朝鲜谷山大聚会,进行交流观摩汇演后合影。</h3> <h3>1952年9月29日,是文工团战友们难忘的日子。在为迎接祖国慰问团演出的彩排中,突遇敌机空袭,排练场被炸,好几位战友不幸牺牲。其状惨烈,令人痛心!幸存的战友含着眼泪掩埋了烈士,与后续补充进来的新同志一道继续努力完成了任务,并被军党委授予“战斗的文工团”这面血染火炼的旗帜!让我们记住烈士们的名字吧:</h3><h3>周德华,诸先赋,黄鹤,张比喻,陈亚农,潘光漢,杨肖永,王相成,姚鋭,温鳯池,唐兆炳。</h3><h3><br></h3><h3><br></h3> <h3>“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h3><h3>这不是电影剧照,这是文工队战地演出时的真实记录。</h3> <h3>1952年11月,上甘岭战斗十分激烈。31师文工队派出小分队到前沿慰问演出。图为钟平均(右)和战友耿玉兰在炮兵阵地为战士演唱《美国兵十大怕》。</h3> <h3>杨代华是文工队里年纪最小的队员,1952年入朝时才15岁。图为1956年在志政文工团(志愿军总部文工团简称)时的留影。</h3> <h3>1954年,20岁的焦楚玲在朝鲜东海岸。这是回国前在朝鲜的留影。</h3> <h3>潘梅。在文工队里大家亲切地叫她“蛮丫头”。凭着一股“蛮”劲儿,潘梅回国后上了大学,并在大学任教直至退休。</h3> <h3>徐克瀛。祖籍广东,说得一口流利粤语,队里战友喜欢称她“小广东”。转业后一直从事医务工作,后下海经商,并在深圳工作多年。如今在无锡过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h3> <h3>徐棻。从朝鲜回国后考入北大中文系,专攻戏剧创作。如今已是著作等身、蜚声中外的著名戏剧家。</h3> <h3>荣惠霞(笔者母亲)。在文工队里很多人不大知道她的真名,但一提她的绰号“猫儿”都知道,至今老战友们仍这么亲切地称呼她。回国后她一直从事教育工作。</h3> <h3>徐慧敏。人如其名,聪慧敏捷,文笔精炼,是《情溪》报的积极撰稿者。图为19岁的徐慧敏1951年冬在朝鲜留影。</h3> <h3>徐慧敏的20、21、22岁,</h3><h3>从山城到宽甸,到鸭绿江对岸,</h3><h3>朴实无华的青春,</h3><h3>总是闪耀着最动人的光环。</h3> <h3>刘永群。能歌善舞,热情似火。回国后考入人民大学学习经济管理,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h3> <h3>曾献力。天生丽质,舞姿优美,从部队转业后到重庆歌舞团从事专业舞蹈编导工作,培养出众多青年舞者。</h3> <h3>周茹。原随校文工队第一批队员,入朝前调六十军文工团。</h3> <h3>李天文。1953年初在朝鲜。</h3> <h3>李玮。英俊帅气,性格开朗,这颜值不输当今任何“小鲜肉”。</h3> <h3>张羽青。重庆解放后,和弟弟张启德毅然结伴参军。可能是性格开朗豪爽之故吧,这么一个大帅哥,怎么文工队里都叫他“大莽子”(四川话)呢?弟弟张启德(请见下图),自然就叫“小莽子”了。</h3> <h3>1952年,刘宏远、梁怀德、刘永群、马夫、杨代华、张启德、李玮在朝鲜战地。</h3> <h3>1953年,刘永群、李淑茹、杨代华在朝鲜。</h3> <h3>1953年夏,李天文(右二)和战友们在演出间隙时留影。</h3> <h3>1953年10月,部分文工团员在朝鲜莲花洞合影留念。左起:白劳、胡顺、张璟、那凤鸣、冯波、隋涤新。</h3> <h3>杨代华、赵洁苓、潘美。</h3><h3>1953年在朝鲜秀山里于十二军文工团自己打凿的坑道口前合影。</h3> <h3>1953年秋,贺增德(笔者父亲)在朝鲜坑道前。</h3> <h3>1953年冬,毛琦和李天文在朝鲜合影留念。</h3> <h3>1953年,21岁的徐慧敏与朝鲜妇女在三兵团驻地。</h3> <h3>18岁的曾献力和战友在一起。</h3> <h3>照片虽已泛黄,精神仍在闪光。至今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他们心里有坚定信仰,眼里闪烁着希望,脸上满是不怕艰苦不畏牺牲的乐观向上的神情。</h3> <h3>汤重稀。入朝时才十七岁,有着极好的音乐天赋。在文工队乐队,拉得一手漂亮的手风琴。在一次赴前线慰问演出途中,队伍不幸遭遇敌机偷袭,汤重稀被流弹击穿右手腕,整个手掌被炸飞。伤愈后他不忍放弃心爱的手风琴,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将手风琴倒过来,重新练习用左手弹键盘,用失去手掌的右手肘按贝斯键,就这样,他又重新站在了舞台。(电影《我的战争》女主角相似的情节便是来自汤重稀。)照片上这只修长有力的右手已经永远留在了朝鲜。</h3> <h3>从部队转业后,汤重稀由乐队演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他深入生活,刻苦学习,积累了大量素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不见英雄花不开》在五六十年代广为传唱。图为汤重稀在指挥乐队演奏其作品。</h3> <h3>2017年10月,笔者专程前往成都新繁拜访这位英雄,听他讲述那难忘的战争岁月。</h3> <h3>在朝鲜,荣惠霞曾任连队文化教员。图中的炮弹壳“废物利用”当作上下课敲钟,亦有“警钟长鸣”之意。</h3> <h3>荣惠霞在辅导上甘岭战役中的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学习。</h3> <h3>荣惠霞和她的“学生”胡修道(右)等战斗英雄在一起。</h3> <h3>邹今晖在为战士们表演舞蹈《出院的一天》。</h3> <h3>战地演出结束后,团员们合影留念。</h3> <h3>1952年,随校文工队入朝与12军文工团合并,图为女队员们身着演出服合影。</h3><h3><br></h3> <h3>1952年,军文工团二队队员合影。</h3> <h3>军文工团三队队员合影。</h3> <h3>队长贺增徳、许健、苏仲扶、石鸿章合影。</h3> <h3>白劳、贺增德、隋涤新等队员与“红山堡”战斗中歼敌200多的孤胆英雄黄家富在一起。</h3> <h3>隋涤新、高振华、张璟、贺增德、陈音等战友合影。</h3> <h3>1952年冬,李宗尧、杨启明在朝鲜。</h3> <h3>文工队一队下连队慰问演出。这是等待演出之前,几位同志在看河边的小鱼。图为(左起)杨礼胜、徐棻、倪杰、谢国民、张克明、邹今晖、向瑞庆、黎萍、赵洁苓。</h3> <h3>1951年4月,胡顺于五次战役后在战地医院时的情景。</h3> <h3>汪玉涛、丁仲青、孙善根、郑俊、徐克瀛、徐珍等在坑道口合影。</h3> <h3>1952年春,陈大颖(二排左一)和朝鲜人民军及战友合影于朝鲜平壤牡丹峰。</h3> <h3>胜利了,终于不必担心遭遇空袭,可以在阳光下骄傲地拍照留念了。徐克瀛在坑道外留影。</h3> <h3>1952年,胡顺代表所在部队参加排球比赛留影。</h3> <h3>原12军34师文工队,后调军文工团的邓祖琪。</h3> <h3>刘永群、潘美、陈大颖、赵洁苓、肖蓉,1954年回国后在浙江金华合影。</h3> <h3>1955年,回国后在浙江金华的陈大颖。</h3> <h3>战争结束回国后,焦楚玲考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图为焦楚玲从西师毕业后第一次给学生上课。从此开始数十年的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h3> <h3>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后,杨代华、谢国民与志政文工团其他几十人并入总政文工团。1960年成立解放军艺术学院,二位又先后调到学院舞蹈系任教。这是他们在北京的留影。</h3> <h3>抗美援朝结束以后,战友们奔赴不同岗位,从此天各一方,一别就是几十年。为了在战友们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信息的桥梁,1994年2月,贺增德在荣惠霞、乔本铁的支持协助下创办了名为《情溪》的小报。直到2015年9月,因总编身体原因停办。办报时间长达21年,总共292期。</h3> <h3>《情溪》报社全体同仁于办报初期合影。社长荣惠霞,总编贺增德,副总编乔本铁。</h3> <h3>徐棻——</h3><h3>从青年走到中年再到老年,</h3><h3>三张照片定格了沧桑瞬间,</h3><h3>说尽了一生坎坷风飞云转。</h3><h3>然而,岁月铭刻留下的生命痕迹</h3><h3>依旧那么美丽!那么动人!</h3><h3><br></h3> <h3>2017年10月,徐棻和爱人张羽军在家中向战友问候。</h3> <h3>2007年春,80岁的贺队长与78岁的荣惠霞(猫儿)。</h3><h3><br></h3> <h3>2017年7月,焦楚玲、肖蓉、曾献力在贺队长九十寿辰聚会上。</h3> <h3>生活在无锡的李玮和徐克瀛,常常在一起翻看老照片,回忆旧时光,想念老战友!这是他们最近的照片。</h3> <h3>在芜湖生活的庄燕劳。九十三高龄的庄老,思维和语言表达仍非常清晰,坚持太极拳多年,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因和战友黄鹤的感人事迹,被评为“芜湖好人”!</h3> <h3>2017年10月,陈嘉玲和王文贵相互问候。</h3> <h3>2017年10月,胡顺、范道衡、陈嘉玲、王文贵在合肥相聚。</h3> <h3>2017年10月,“小猫儿”(笔者)前往合肥代表父母看望老战友,并和陈嘉玲、胡顺、范道衡三位阿姨合影。</h3><h3><br></h3> <h3>“小猫儿”和黄丽英、胡顺阿姨合影。</h3> <h3>肖蓉、焦楚玲、杨代华,2016年冬在重庆相聚。</h3> <h3>2016年冬,向瑞庆、谢国民、肖蓉、杨代华在重庆相聚。</h3> <h3>当年的“小周茹”,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漂亮老太了。</h3> <h3>2017年10月,“小猫儿”前往成都新繁拜访汤重稀叔叔,并和汤叔叔及其子女一起合影。</h3><h3><br></h3><h3><br></h3> <h3>2017年10月,“小猫儿”赴成都拜访徐棻阿姨并与之合影留念。</h3><h3><br></h3> <h3>2018年初,徐棻来渝看望贺队长及曾献力时合影留念。</h3><h3><br></h3> <h3>徐棻和曾献力在一起。</h3> <h3>2018年6月,李天文潘燕生夫妇从南京来渝探亲,特地来看望老队长贺增德和荣惠霞(猫儿)。</h3><h3><br></h3> <h3>战友相逢,喜不自胜。话语总是滔滔不绝。</h3> <h3>还记得当年的军礼吗?</h3><h3>——敬礼!</h3> <h3>焦楚玲从朝鲜回国后,上了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读书看报,安享晚年。这是焦老师83岁时的留影。</h3><h3><br></h3> <h3>李天文、潘燕生专程前往焦楚玲家中看望战友。</h3> <h3>李天文、潘燕生夫妇前往重庆南山乔家大院,与老战友乔本铁、艾华屹夫妇相聚。</h3> <h3>战友相见,是最大的快乐!</h3> <h3>2016年9月,远在山东的潘梅来渝探望老战友,与老战友们相聚在重庆鹅岭公园。前排左起:肖蓉、荣惠霞、焦楚玲、贺增德、潘梅、乔本铁、李才林。后排左起:张启德、殷智端、张羽青、陈音、向瑞庆、廖云、曾献力。</h3><h3><br></h3><h3><br></h3> <h3><i><br></i></h3><h3><i><br></i></h3><h3><i>2012年9月29日,是“9.29”烈士为国捐躯六十周年祭日,庄燕劳赋诗一首纪念先烈。就让此诗作为美篇的结束语吧。让我们共同怀念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追忆先于我们离去的战友!并祝福健在的老战友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i></h3><h3><i><br></i></h3><h3><i>炎黄子孙,大爱无疆。</i></h3><h3><i>六十年前,扶济邻邦。</i></h3><h3><i>抗美援朝,号令响亮。</i></h3><h3><i>保家卫国,跨鸭绿江。</i></h3><h3><i>慷慨捐躯,血染沙场。</i></h3><h3><i>义无反顾,长眠他乡。</i></h3><h3><i>方今中华,蒸蒸日上。</i></h3><h3><i>政通人和,物阜国昌。</i></h3><h3><i></i><i>先烈雄风,人天共仰。</i></h3><h3><i>名垂青史,日月同光。</i></h3><h3><i>花甲周祭,遙存心香。</i></h3><h3><i>英灵有鉴,伏维尚飨。</i></h3><h3><i>——庄燕劳 2012年9月29日</i></h3><h3><br></h3> <h3>照片提供:各位前辈老战友</h3><h3>编辑制作:海沫(小猫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