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68年6月13日上午十点,由北京站开往黑龙江省东部边陲的知青专列,随着汽笛的鸣响,离开了北京。火车行驶两天两夜后,停靠在边疆小站迎春,等待我们的是站台上一字排开的解放牌大卡车。我们是1966届初、高中毕业生,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在852农场6分场4队开始了共同的青春岁月。</h3><h3>有道是: </h3><h3>少小离家走北疆,满脸稚气心迷茫。</h3><h3>谁说不识愁滋味,此去何时见爹娘。</h3> <h3>四季轮回十余载,青春抛洒润沃壤。</h3><h3>枕边常湿思乡泪,起床即盼麦穗黄。</h3><h3>这些老照片,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淘洗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不变的是青春的风采。<br></h3><h3><br></h3> <h3>民以食为天,先看看我们的炊事班。</h3> <h3>这是一组女生的集体照,旁观者无法区别张三李四,只能由每个人寻找自己的二十岁吧。</h3> <h3>篮球比赛中的矫健身影有你吗?</h3><h3>天津知青人人会唱京剧。这是张万山吧?五个琴师的伴奏阵容。</h3> <h3>找一找,认一认。</h3> <h3>万尚贤、郝际隆、刘忠和胡仁鹏,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成为朋友和兄弟。</h3> <h3>年轻就是美!</h3> <h3>少年兄弟</h3> <h3>女生和花一起照相,到老不变的喜好。</h3> <h3>身置边陲农牧场,方知何谓乌托邦。</h3><h3>功勋老铁护左右,姐妹弟兄齐成长。</h3> <h3>风华正茂,理想高远的我们。</h3> <h3>探亲假终于批下来啦!</h3><h3>大家相约在北京的公园,留下快乐的笑脸。</h3> <h3>上图:北京35中66届高中学长卢自志和66届初中学弟查良淳</h3><h3>下图:北京35中66届高中学长李大元和66届初中学弟李宝成、查良淳</h3><h3>查良淳回京后,因严重眼疾造成视野萎缩,视力模糊,但是他坚强面对,认真生活,自得其乐。查良淳,请接受全体荒友最诚挚的祝福!</h3> <h3>王玉芬和赵静都是北京32中1966届初中生,1968年7月到四队,住在女生宿舍一室。</h3><h3>王玉芬与我们失联多年了,率直、朴实的小芬,这些年你过得开心吗?</h3><h3>那些夏天的傍晚,赵静收工回来总是利索地洗完,搬个马扎坐在门口,给大家腾地方兼看门。她穿着粉色的确良短袖衫 黑色的确良长裤,粉色塑料拖鞋,光鲜亮丽,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坐在晚霞的余辉里,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呵呵呵呵地笑个不停。她特别爱笑,特别随和,特别能忍耐,从来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可是,赵静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h3><h3><br></h3> <h3>马冬冬*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2年离开农场返京上大学。</h3><h3>人生感言:18岁那年,在这片遥远荒凉的黑土地上,开始了走上社会的第一段历史。在这里,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完成了由青涩、柔弱,走向成熟、坚强的一段神奇的人生经历。</h3><h3><br></h3> <h3>马冬冬和付琳是中学的同班同学,是在四队睡一条炕的伙伴儿,是一辈子的贴心姐妹。</h3> <h3>付琳*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3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北大荒艰苦迷茫的生活, 把我们这群年轻人聚在了一起,五十年的携手同行,让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人生苦短,世道纷繁,我会珍惜这份无价的情意至永远。</h3> <h3>万尚贤* 北京86中1966届初中生,1979年离开农场返京,同年在北京申通办公设备公司上班,直到退休。</h3><h3>人生感言:青春虽已逝去,但是,纯真的岁月已镌刻在心里,珍藏在记忆里,难忘我们的知青岁月,难忘我们的青春年华,今天我们共同回忆那段同甘共苦的岁月。</h3> <h3>王仁凤* 天津79中学1966届初中生,1968年10月到四队,1975年返津。</h3><h3>人生感言:北大荒的磨炼,使我懂得了自信、坚强和宽容。</h3> <h3>从13岁开始,就在一所中学一个教室里读书,</h3><h3>从18岁开始,就挥汗如雨一起春播秋收,</h3><h3>睡一条热炕,一起想家和做梦。</h3> <h3>王连英*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8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北大荒十年的经历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难忘的历史时段,在那里我得到了磨炼,为以后漫长的人生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 <h3>刘伍玲*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3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北大荒是我人生旅途的笫一站,这一站耗费了我们六年宝贵的青春时光。让我从幼稚走向成熟。我感谢我的同学宿友陪伴我渡过那艰苦的日子,使我始终乐观向上。</h3> <h3>冯敬兰*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3年离开农场,1991年返京。</h3><h3>人生感言:18岁出门远行,辗转半生明白了一件事,人生其实很偶然,持平常心,自然地生活就好。</h3> <h3>鲁小芹*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5年离开农场,1979年返京。</h3><h3>人生感言:感谢编者,向我们的青春致敬。夕阳无限,愿我们共享未来。</h3> <h3>如今的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拾捡幸福。</h3> <h3>记得吧?咱们刚到四队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灰色马架子。邢队长说,我们保证在上冻前让同学们住上砖房。</h3><h3>上冻前,女生都搬进了新落成的红砖房。王树琴、纪卫蓝、李铭和张延安,四个中学同班同学,住在女生宿舍2室。</h3> <h3>王树琴*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3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我感到有北大荒的黑土地垫底,什么样的困难也能克服。</h3><h3><br></h3> <h3>纪卫蓝*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4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知青的经历让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在我们身上留下深厚的知青情结,这种情结会随着时间越发牢固,真情永存!</h3> <h3>李铭*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3年离开农场,一直在南方工作直到退休。</h3><h3>人生感言:走上人生第一步的艰苦锻炼,受用一辈子,从此,不知什么叫苦,什么叫累。离开了同学及战天斗地的“战友”,才知道纯洁的同学友谊,朝夕相处的战友情谊多么重要,多么珍贵,这友谊铭记在心,伴随我们一生,直到永远。</h3> <h3>张延安*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初中生,1973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困境中结下的真挚友谊弥足珍贵,地久天长!</h3> <h3>王继东* 北京垂杨柳一中1969届初中生,同年9月来到四队。1976 年11月离开农场转插河北,1978年返京。</h3><h3>人生感言:北大荒四队是一块福地,使我们十几岁的孩子 平平安安地走上社会,开启了人生……</h3> <h3>甘家惠* 北京32中1966届高中生,1974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珍惜生命,珍惜友谊,让每一天生活来得充实,平静安详地度过晚年。</h3> <h3>冯火焰*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高中生,1973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荒友深情陪伴并温暖着我的人生旅途。</h3> <h3>王莉*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高中生,1978年9月回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生活。 </h3><h3> 人生感言:历经磨难,且行且学思。</h3><h3><br></h3> <h3>卢自志* 北京35中1966届高中生,1972年离开农场。1991年返京。</h3><h3>人生感言:在这个画册中看到了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身影!思绪顿时飞到五十年前那个终身难忘的日子。一声号令之下,一声火车的汽笛声,把我们从温暖的家,从生养我们的城市送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此开始了我们难以忘怀的一段北大荒岁月!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确是真的!因为我们真实地生活过!少则三四年,多则七八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抹不去的记忆,都有自己切身的感受与体验!那里我们挥洒自己汗水与青春!眼泪与艰苦伴随着我们成长!感谢《荒友情深五十年》把你我的影像与文字聚合一起,使我们常常想起,永远不会忘记!</h3> <h3>田葆亮* 天津36中1969届初中生,1970年6月到四队,1979年3月返津。</h3><h3>人生感言:我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北大荒煅炼的十年经历,后来几十年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困难不在话下。最留恋知青之间,老职工之间数不清的情义,单纯的人际关系,是现在没有的。回忆一生那段时间是最美好的,印象最深,最难忘记。虽然艰苦,苦中有乐,酸甜苦辣,经历其中,感到荣幸,也是一种幸福。</h3> <h3>北京35中的四李兄弟,李大元、李立、李京生、李宝成。上图中间的小孩是远道而来的高原弟弟。</h3> <h3>李家的大元娶了上海姑娘王慧珠</h3><h3>李家的京生娶了天津姑娘谈英</h3> <h3>李大元* 北京35中1966届高中生,1968年6月到四队 ,1979年1月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北大荒一一我人生的起点和情感的归属。</h3><h3><br></h3><h3><br></h3> <h3>王慧珠* 上海蓬莱中学1968届初中生,1969年5月到四队,1979年初离开农场回京。</h3><h3>人生感言:十六岁的我,第一次坐火车就是奔赴北大荒,十年的知青生活,让我懂得了坚强、宽容和感恩!<br></h3> <h3>李京生* 北京35中1966届初中生,1977年1月离开农场上大学,1980年回京。</h3><h3>人生感言:北大荒的八年,是人生的历练。</h3> <h3>谈英* 天津25中学1969届初中生,1970年5月到四队。1974年10离开农场,回天津上学。1986年调回北京。</h3><h3>人生感言 :北大荒黑土地的锤炼,让我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健健康康才是福!回忆过去点点滴滴,心存感恩和美好!</h3> <h3>李立* 北京35中1966届初中生,1973年离开农场。1990年回京,1991年调深圳工作直到退休。</h3><h3>人生感言:一晃50年过去了,北大荒的生活经历教会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最可贵的是我们这些荒友成为了真挚的终生朋友。</h3> <h3>李宝成* 北京35中1966届初中生,1968年7月到6分场,8月到四队,1977年初离开农场,1978年返京。</h3><h3>(作为当年副指导员,团支书,组织了2006年部分北京知青回访852农场6分场4队的活动,随后又陆续组织了上山下乡40周年、45周年和50周年的荒友聚会。编者注)<br></h3><h3>人生感言:黑土地的艰苦岁月教会我实实在在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艰难和曲折的经历让我结识了忠实可靠的朋友。</h3> <h3>李佩华*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高中生,1978年离开农场,1982年返京。</h3><h3>人生感言:北大荒让我学会了坚强。</h3> <h3>刘晏民*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高中生,1979年离开农场返京,和周岭生是夫妻。</h3><h3>人生感言:吃得苦中苦,方知福中福。</h3><h3><br></h3> <h3>周岭生* 北京35中1966届高中生,1979年离开农场返京,与刘晏民是夫妻。</h3><h3>人生感言:我们在农场工作生活11年,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经受了艰辛、挫折和磨练,尝尽了甜酸苦辣,学到了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奋发向上和诚实守信的好品德,收获了一个温馨的家,受益终身。北大荒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们”民生组合“家庭的发祥之地。</h3> <h3>安家瑶*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高中生,1972年离开农场,1978年12月回京。</h3><h3>人生感言:上善若水,上德若谷。</h3> <h3>李文伟* 北京86中1966届初中生,1979年5月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在北大荒11年的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以后不论在哪里都能够吃苦耐劳,真诚待人。</h3> <h3>郝焕利* 天津39中学1969届初中生,同年7月到四队,1979年离开农场返津,1986年调北京工作。郝焕利是郝淑敏胞妹,李文伟之妻。</h3><h3>人生感言:在北大荒吃苦了,付出了,对得起自己的青春。</h3> <h3>邢淑燕*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高中生,1979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平平常常总是真</h3> <h3>杨德久* 1965年与胞弟杨德厚一起从北京来到四队,1996年离开农场返京,2005年退休。</h3><h3>人生感言:情系黑土地,永记荒友情!</h3> <h3>李国敏* 天津79中学1966届初中生,1968年来到四队。1996年从农场退休后返京,是杨德久妻子。</h3> <h3>十年前,在得知开朗活泼的李国敏不幸罹患肺癌后,我们非常心痛,纷纷前去探望,奉上微薄之力。国敏以顽强毅力和豁达心态对待病魔,让大家永久难忘。</h3><h3>国敏走后,大杨(德久)请来一众荒友,表达感谢之情。</h3> <h3>杨德厚、郝淑敏和他们的宝贝女儿</h3><h3>杨德厚* 北京96中1965届初中生,同年9月支边来到四队,1988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郝淑敏* 天津79中学1966届初中生,1968年9月来到四队,1985年回到北京。</h3><h3>夫妻感言:我们在北大荒生活多年,经历了艰苦的岁月,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就了我们的意志品质。一生问心无愧,退休后享受天伦之乐。</h3> <h3>杨德禄* 北京26中1969届初中生,同年夏天,16岁的小弟追随两个哥哥来到了四队。1978年返京。</h3> <h3>金卫东* 北京南苑中学1967届初中生,同年12月来到四队。1978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我的青春永驻北大荒。</h3> <h3>胡更新*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高中生,1974年离开农场,1994年回京。</h3><h3>人生感言:青春永远是美好的,令人难忘的,北大荒肥沃的土地滋养了我们,使我们能勇敢地、坦然地面对人生。</h3> <h3>徐产娣* 北京垂杨柳一中1969届初中生,同年来到四队,1975年5月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北大荒是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知青岁月不能忘,知青情怀不会变。</h3> <h3>徐仲新* 天津79中1966届初中生,1968年10月到四队,1974年10月离开农场,1980年回到天津。</h3><h3>人生感言:在北大荒度过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我们拼搏奋斗用汗水和泪水书写了这一段难忘的历程。我们经受住了磨难,历练了身心,使我们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加坚强、更加自信。</h3> <h3>高原* 北京师大女附中1966届高中生,1974年离开农场返京。</h3><h3>人生感言: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们在北大荒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能交到这么多知己,这辈子没白活!<br></h3> <h3>董维林* 天津36中学1969届初中生,1970年6月到四队。1979年1月返津,在天津市茶业公司工作到退休。</h3><h3>人生感言:在北大荒十个年头锻炼了筋骨,磨炼了意志,广交了生死朋友,终生不忘。</h3> <h3>惊悉王洪敬去世,我们眼前立刻出现了一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细高挑的小姑娘。</h3><h3>1969年秋天,北京垂杨柳一中69届初中生王洪敬和她的同学们来到四队时,年仅16岁。她们是1966年小学毕业的孩子,1968年进入中学,板凳还没坐热,就一锅端去了北大荒。这个小妹妹怎么能早早地离开我们呢?</h3><h3>找到洪敬和荒友姐姐们的合影,仅存纪念。</h3> <h3>三个羊倌</h3><h3>在纪念45周年时我们编的荒友回忆文集《我们共同的岁月》里,她们三人从各自的视角回忆放羊的生活,那些有趣的细节,独特的体验,对小羊羔、牧羊犬、小狍子的体恤和爱怜,如质朴动人的画面,一卷卷徐徐展开。更可贵的是她们对师傅老卞(58年转业军官)的感恩和敬意。</h3><h3><br></h3> <h3>岁月改变了容颜,不变的是姐妹情谊。</h3> <h3>女生宿舍2室的往昔今日</h3> <h3>感谢命运,让我们在一个学校读书,成为永远的学姐学妹。</h3><h3>在一个连队劳动,一起度过青年时代。</h3> <h3>斗转星移回故里,力挽已逝好时光。</h3><h3>凡事均需从头起,公私两济各自忙。</h3><h3>忙归忙,想念还要常常聚。</h3> <h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成为了父母。</h3> <h3>合影中的张孝惠,北京27中1965届初中生,同年分配到852农场。和山东1959年支边青年、四队副指导员董永久结婚。</h3> <h3>上: 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老北大荒人,我们一次又一次聚在一起。</h3><h3>下:在大杨(德久)哥的家里,不知道都有谁,不知道吃过多少次他亲手做的老北京炸酱面?</h3><h3><br></h3> <h3>2006年7月,参加北京科技会堂纪念852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大会,大家商定回访北大荒。</h3><h3><br></h3><h3><br></h3> <h3>在科技会堂外的合影,本是18人,每张都少一人。看看少了谁?</h3> <h3>2006年7月,李宝成、李京生等10位荒友回到852农场,看望老同志。</h3><h3>李宝成带领我们去拜谒邢连长夫妇墓地,因雨后道路泥泞,无法接近,只好站在公路边遥祭。李宝成刚说了一句“邢连长、江大姐,我们来看你们了”,便突然哽咽。我们都理解他为什么边哭边诉,人人都悄然落泪。为了自己的青春时代,为了曾经得到的全部关爱与呵护。</h3> <h3>我们回到四队,挨门挨户看望老同志。</h3><h3>李宝成后来在文章里写到:想当初我们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来到几千里之外的北大荒,父母够不上,管不了,就是连队的领导、老职工们呵护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的成长。如今我们快到花甲之年了,是应该报答、谢恩的时候了,可惜很多老人已经故去 不给我们这个机会了。所以,当我们遥拜邢连长、江大姐墓地时,只有失声痛哭。……我发誓,请你们的在天之灵相信,你们的高风亮节,我将永远铭记在心。</h3><h3><br></h3> <h3>中间是白广田家的门楼,两边的墙根西番莲正在盛开。</h3> <h3>我们与老四队合影,与老熟人合影。</h3> <h3>走进我们的”老家“。</h3> <h3>刘晏民、周岭生夫妇看望老同志刘国英大姐。</h3><h3>刘晏民曾经在豆腐房干活,是刘大姐手把手教会了她做豆腐,她在回忆文章里称她是最美的北大荒人。</h3> <h3>邢淑燕看望老车长卢令谋和白广田。</h3><h3>她的学生们也来看她。</h3> <h3>2008年6月,是我们上山下乡去北大荒40周年,这次聚会在军都山的度假村,李宝成组织安排。</h3> <h3>四十年聚会时,我们看上去很年轻。😜</h3> <h3>每一个人都笑逐颜开。</h3> <h3>曾经的指导员董永久也随爱人张孝惠回到北京定居,夫妇俩也参加了聚会。</h3> <h3>2013年6月,荒友们再次相聚,纪念我们去北大荒45周年。</h3> <h3>为了45周年的聚会,我们编辑了荒友爱屋的博客文集《我们共同的岁月》自印本。</h3><h3>2006年3月8日,冯火焰和王树琴在新浪网站成功注册了博客“荒友爱屋”,旨在虚拟空间创建一个荒友聚会、交流的平台。那时,网络博客刚刚兴起,我们都不太熟悉,有的甚至还不会上网,没想到次日一天就有14篇文章贴在爱屋里,以后的日子更是络绎不绝。七年间,大家共发表博客文章700多篇。我们精选了87篇文章结集印发。</h3><h3>《我们共同的岁月》是一本和北大荒有关的书,是一本和青春有关的书,也是一本反思人生的书。</h3><h3>人生不是财富和名利,人生只是经历和体验。无论历史拐了多少弯儿,青春的经历都是我们宝贵的珍藏。无论时代发生过怎样的谬误,为人民为祖国的奉献精神都值得传承。无论我们身居何处,心中不变的是对北大荒永远的敬意和怀念。</h3> <h3>风云际会几十载,难忘初遇草辫房。</h3><h3>相逢尚能道姓名,童颜尽退写沧桑。</h3> <h3>荒友聚会不需要理由。</h3> <h3>1961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研基地的女附中招收了第一批五年制实验班学生,1966年毕业。在四队的八位高中生学姐中 ,有七位都是实验班的学霸。</h3> <h3>2018年6月23日,荒友们欢聚一堂,隆重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半个世纪过去,我们从青年走到老年。李宝成组织了这次聚会。</h3> <h3>干吃不胖,坚持五十年“细高挑”的人,只有她俩了。</h3><h3>别看头发白,皱纹多,他们并不是我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学长。</h3> <h3>谁说我们不是兄弟姐妹?</h3><h3>型号不一样</h3><h3>模样怎么越长越像?</h3> <h3>想起咱们在北大荒的那些年。</h3> <h3>友谊地久天长</h3> <h3>北大荒老领导、老同志和荒二代弟弟妹妹每一次来京,都是我们团聚的日子。</h3> <h3>多位荒友几次专程去山东看望老同志。</h3><h3>几十年前,少不更事的我们在北大荒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是你们的帮助和爱护让我们打下了人生坚实的基础。</h3><h3>终于见到了你们,只为当面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北京的荒友们每年都去董永久老指导员家里慰问。山东支边青年和北京知青已经成为亲人。</h3> <h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经成为祖父母。看着第三代健康快乐地成长,生命的薪火就是这样代代相传。</h3> <h3>昔日同享苦和乐,而今皆为美华章。</h3><h3>古稀花甲再团聚,一代风流仍轻狂。</h3><h3>祝福大家,祝福每一位荒友健康快乐!<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世纪过半 容颜已变 回望当年 英姿翩翩 </h3><h3>不经风雨 何以参天 昔日严寒 却觉温暖</h3><h3>痴心未改 品格依然 以往碎片 今成美篇</h3><h3>感谢编辑 众人奉献 姐妹弟兄 再盼团圆</h3><h3><br></h3><h3>编辑: 王树琴 冯敬兰 </h3><h3>文字: 冯敬兰 李大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