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父亲

谢高玲

<h3>  父亲节到了,我重温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一种伤感的情愫荡漾心头。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的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上车,照料他的细节感人至深,尤其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是全天下所有父亲背影的缩影。如今,我徘徊于这种背影下,寻找那个年代的父亲……</h3><h3> 父亲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苦水中浸泡长大成人。那是一个缺衣少粮的年代,奶奶生了好几个孩子,由于疾病和贫穷都早早夭折了,父亲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人。命运似乎故意刁难父亲,在他一岁多时爷爷抛下他和奶奶走了,从此日子过得雪上加霜。奶奶一个弱女子带着一个孩子挣工分养家糊口,那是多么的困难呀!父亲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我无法想象父亲的童年过得有多艰辛,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他是怎样走过来的。父亲对于自己的童年也从不向我们晚辈多说,可能是不想提起那段痛苦的回忆,但从一些细节我读懂了他曾经的苦难。父亲不是忘记了那些年的苦难,而是不想去揭伤疤。每当看到我们要把剩饭剩菜倒了,他会说:&quot;你们放冰箱给我明天吃吧!这么好的饭菜到了是一种浪费,我以前没饭吃的时候经常挨饿,你们是不知道那种饿肚子的感觉,现在虽说不会再挨饿了,但还是不能浪费呀……&quot;父亲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那个年代挨饿是家常便饭呀!</h3><h3> 那个年代缺劳动力又挨饿。父亲早早的加入了劳动人民的队伍。那年他刚满十岁。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父亲挑起了本不属于他那个年龄的重担,上山挑煤,下田劳作。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父亲没有畏惧,也没有被困难和贫穷吓到,他和奶奶相依为命熬过了苦难的日子,农民的纯朴气息浸润着父亲的每个细胞,肩上的责任把父亲历练成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欧阳海灌区的建设需要大量民工做挑夫,大队规定每户派一个壮年劳动力去,由于爷爷早逝,这个苦力活自然落到年仅十六岁的父亲身上。父亲毫不畏惧,跟随村中青壮年去当挑夫,成为挑夫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临行时,奶奶哭了。我第一次听大湾里的对门奶奶提起这件事时,我为奶奶哭而震撼,我知道,奶奶是因为命运的不公而哭。父亲这么小就做苦力活,作为一个母亲是多么心痛和无奈呀!那时候所有的建设都是人工服务,没有机器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全是扁担挑出来的,凝聚了太多人的血和泪。父亲把他十年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欧阳海灌区,父亲的汗水浸湿了脚下的黄土地,扁担压弯了他的身躯。每每看到父亲弯曲的背影,我就会陷入到那个年代的沉思。我庆幸自己没有经历过那种苦那种贫穷,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父亲这辈子是儿女心目中最伟大的父亲,他曾经教育过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要厚道善良,有一颗感恩的心。其实他不说,我和弟弟也已经在他言行中潜移默化继承了他的品质。<br /></h3><h3> 韶华远去的脚步越来越远,等到父亲走过了文化大革命这段艰苦的岁月,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在亲戚的牵线下,他和母亲相识相爱结为夫妻。成家后的父亲,肩挑起了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不管生活多么的艰难,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刚刚分田到户,乡村仍然贫穷,我家仍然贫穷。我童年记忆中,那个年代的父亲,每天起早摸黑辛勤的耕耘着自家的田地,难维持几口人的生活。缺衣少食的困苦没有吓到父亲,他为了盛下一点口粮给我吃,经常饿肚子,长年累月的营养不良,致使身体状况亮起了红灯。村里人都说父亲的病很重。为这事母亲和奶奶经常偷偷掉眼泪,而我年纪小不知道生病对于我们这样的贫寒家庭有多恐怖。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我6岁开始分担家务活,学会了洗衣、洗碗、挑水⋯⋯不管生活如何艰辛,父亲没有畏缩,为了我们这个家默默肩挑起了重担。</h3><h3> 父亲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保持他的一贯作风,严于律己,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和父亲相处。他做人老实本分从不多说别人半句坏话,背后不论别人长短,做事兢兢业业,从不和邻里之间争长论短,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心中常存奉献精神,邻里之间只要能帮的上忙的尽最大能力帮衬,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做,不图回报。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关爱需要温暖的人,付出的同时,收获着快乐。父亲的话语不多,却用他的行动教育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使我们从小懂得做人要善良有爱心,谦和温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曾经听母亲讲,八十年代初期,还在搞大集体的时候,父亲因为做人正直、厚道,被人民公社抽调到大队代销店当了一名销售员,在商店上班也是领工分。可是,每个月的工分都被父亲用于抵债了,父亲一年到头没领到一分工分。那时我们家也穷,母亲炒菜几乎不用油,一般都是水煮菜,稀饭好稀,吃进肚里,撒一泡尿就没有了,肚子照样饿得咕咕叫。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省下自家的接济那些更穷的家庭。他用自己的工分换成购物券在商店买东西,帮衬着那些比我们家还穷的人。为此,他和母亲拌过嘴。这些微乎其微的小事,放在如今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可以坦然面对?父亲对待左邻右舍的乡邻们都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对门奶奶的腿脚不方便,他经常帮着把水缸里的水挑满。<br /></h3><h3>我钦佩父亲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他的为人处世风格也深深影响着我。记得六岁那年,有一次我和父亲去圩上赶集,路上捡到了一个布包,里面有10元钱,我高兴得跳起来,对父亲说:&quot;爸爸,这钱可以买糖给我吃吗?&quot;父亲严厉的说:&quot;孩子,这10元钱相当于丢掉钱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了,这个丢钱的人肯定非常着急,我们在这等失主,不可以占为己有的。&quot;望着这张钱币我直流口水,在那个年代可是巨款呀,平时向父母要五分钱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多少个五分钱呀!最终,父亲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人家。父亲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很少考虑自己。</h3><h3> 有人说,父亲如山,伟岸绝伦。也有人说,父亲如灯,照亮前路。在我心中,父亲有如一缕朝霞,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让我们感到温暖的阳光;父亲,亦如一泓清泉,让我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亲是我一生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一首诗、唱不完的一首歌,对于父亲这个称谓只有开始,永远没有结束。那个年代的父亲,大山一样呵护着我和弟弟成长,如今我们早已羽翼丰满飞出父亲的那座山了,可父亲还站在原地等着我们飞累的时候回家歇歇脚……<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