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主题曲与蓝调口琴 Spirited Away & Blues Harmonica

美友17311978

<h3></h3><h3>从一首电影主题曲到喜欢这部电影,或者由一部电影喜欢上它的主题曲,虽然两者各有一段美妙的经历,但是,无论电影或是其主题曲,二者其一必须是优秀的。于我而言,对这两部电影《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却是出奇的喜欢,而它们是两个日本人的作品:电影导演宫崎骏,作曲家久石让。</h3> <h3>1-缘起</h3><h3>说起对《千与千寻》的关注,源于最近一个月开始的口琴练习。说来有点可笑,我并不识谱,更不懂乐理,奇怪的是只要自己会唱的歌,就能够用口琴吹奏出来。发现自己有这个“天赋”是在长沙军校上学的时候,《日落西山红霞飞》《打靶归来》《军港之夜》《雁南飞》《游击队之歌》等等都会吹。宿舍、操场、菜地、营房。。。都留下过美好的记忆。</h3> <h3>2-聊胜于无</h3><h3>这些年口琴伴随在身边,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有空时拿出来吹吹,用来打发那些无聊的时光,也觉得挺好的。当然,除了会吹的歌在不断的更新,在技巧上并没有什么变化。《我爱你中国》《红河谷》《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moon river》等这些歌也能囫囵半片的吹下来~</h3><h3>算下来,这些年口琴也买了五六把了。记得几年前,朝阳街佳酿酒窖的对面是一个琴行,有一次发现它们那里有一种木格的“上海”牌口琴,只有16孔,不到20块钱一把。老板是我的好朋友,让他找了一下,把他店里的十几把全买下了。</h3> <h3>3-专业一点</h3><h3>有几次“正式”的场合还曾经表演过,一次是OIV MSc的学员来烟台学习;一次是和我一个会演奏二胡的战友“PK”;还有一次是在蓬莱木兰沟高林(Gerard Colin)的家里,我记得还送给他一把木格口琴。吹得比较多的曲子大多是简单的儿歌,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火车向着韶山跑》《火车火车呜呜响》。。。。。。</h3><h3><br></h3><h3>上个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突然想到自己是否可以更专业一点?</h3><h3>蓝调口琴走进了我的生活!</h3><h3><br></h3> <h3>4-莫名的“蓝调”</h3><h3> 梵高说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这是一种正面的理解,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除了光明之火,总还有一些莫名的情感,比如孤独、消沉,甚至是放纵、堕落,总之是一些介于红白之间的情愫,用“蓝调“这个音乐词汇来解释,不算牵强。</h3><h3>蓝调口琴能够带给我们的恰恰是这种感受!</h3><h3>国内缺少酒吧文化,其实,有些时候去到一个酒吧,听听音乐(不管是爵士还是蓝调)、看看表演(不管是摇滚还是肚皮),适当地让自己沉沦一下,也是一种放松和调节。</h3><h3><br></h3> <h3></h3><h3>5-吹出音来<br></h3><h3>从欣赏到实际操作,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蓝调口琴也叫十孔口琴,其音阶并不是简单的排列,有的孔竟然有三个音。</h3><h3>也正是蓝调口琴有这样的难度,所以能够激发人的学习精神。这段时间,除了复习以前会吹的歌曲,还在抖音上发现了《千与千寻》片尾主题曲,一下子就被它迷住了,它悠扬婉转,在轻快的旋律中让人思索。于是,把电影找到,并一口气看完。在片尾的时候,《与你同在》这首主题曲终于出来了,欣喜之情难以言表!</h3><h3><br></h3><h3>接下来就是不厌其烦地听,不停地模仿,设为手机铃声。。。。。。</h3> <h3>5-《天空之城》</h3><h3>喜欢《天空之城》的音乐,完全是因为这部电影,而知道这部电影是从陈春花老师的那本关于葡萄酒的书——《波尔多之夏》,其中有一章名字叫“石头城(Gordes)——天空之城”,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去年的四五月份,正好有空就把电影找来,没有想到主题曲同电影画面一样优美,特别是里面的几句歌词,有触动内心的感觉。从此,《天空之城》便成了虚拟世界的思想入口。</h3><h3><br></h3> <h3><h3>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向作者致谢!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h3><h3><br></h3>--------------------------------------------------------------<h3>无用之趣 ( 孙志军 ),记者。喜欢葡萄酒和美食,收集酒标及书签。</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