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第十二天,终于要向拉萨进发了。工布江达到拉萨285公里,但是还要翻越一座高山,就是著名的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出了工布江达,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润润的,感觉像是到了三四月的江南。哥哥开车沿318国道继续前行,在一段峡谷路段,可能是要到拉萨了,哥哥的心情有些兴奋,车速稍快了一些,注意力也不是特别集中,前方路面有一块20公分左右的落石来不及避让,从车底穿过。只听砰地一声,不知撞倒车底盘什么位置。哥哥停车下来观察,车子一切正常,继续前行。过了一会哥哥告诉我,车的方向有点偏,其他没啥毛病。我说,车能开就行,其他到拉萨再说 。就这样,哥哥开着跑偏方向的汽车,来到了米拉山口。</h1> <h1> 米拉山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不但是西北边的拉萨河水系与东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与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野,具有显著的地理分界意义,米拉山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寒冷,而东部地区则是温暖潮湿,植被茂盛。 </h1> <h1> 站在山口,山风很大,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连地接天,将藏民们虔诚的愿望传达上苍神灵。山口处常年积雪,发育有远古时期冰川活动遗迹。这是我们进藏以来,踏上的第一座雪山。当我们到达山顶时,温度已降到零度以下,鹅毛大雪从天而降,大地瞬时银装素裹,放眼望去,到处是白色的世界。路过的车辆全都停车下车,在这里享受这三伏天大雪纷飞的奇景。看着皑皑白雪的山顶,想着一天的经历,真正体会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对于西藏气候的变化,我们是有心理准备的。出发前,要求大家带一年四季的衣服以备不时之需,现在看来是很有必要的。下了米拉山,就到了墨竹工卡县。中午十一点多,看到拉萨的路标和前方的高楼,心情一下激动起来。翻山越岭,不畏艰险,克服重重难关,终于来到了你的怀抱——拉萨。 </h1> <h1> 拉萨位于西藏中部,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海拔365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因一年中日照总数达3005小时,固有“太阳城”、“日光城”之称。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拉萨河穿城而过,使拉萨显得更有灵气。</h1> <h1> 弟妹订了一家离布达拉宫不远的宾馆,就在拉萨河边。住下后我和哥哥、表弟找福特四S店修车,其他人去游览布达拉宫广场。</h1><h1> 4S店的师傅很快找到了车子的问题:右后轮悬挂支架被石头撞歪了,造成方向偏离。由于没有配件,师傅想办法把撞弯的支架拉直,先凑活着用吧,等回去以后再换。又向师傅咨询了刹车不灵的问题,师傅测试后判断刹车没问题,主要是高原缺氧的问题,到了内地就会好的。我笑着说,人到高原有反应,车到高原也有反应?师傅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福特车在拉萨销售不好。我想也许这就是此店冷清的原因了。</h1><h3><br></h3> <h1> 六点多,夫人们回来了,说广场的公园很漂亮,在外围远观了布达拉宫,感觉很震撼。同时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现在是旅游旺季,布达拉宫门票不好买。要提前一个星期预定,如果到售票处买票,可能要通宵排队,还不一定能卖上票。不过,她们还打听到一个情况,就是报当地的旅行社一日游,可以当天参观布达拉宫,但费用较高,每个人得六百元。</h1> <h1> 选了一家旅行社咨询了一下拉萨一日游,早晨参观拉萨市容建设、转土特产商店,参观大昭寺,包含午饭。下午参观布达拉宫,费用每人600元。布达拉宫门票200元,大昭寺门票85元,两个景区门票费用总计285元,跟旅行社要多掏315元。为了节省时间,多掏钱,少受罪,还是跟旅行社游吧。大家都同意这个意见,于是,我们就联系好旅行社报了名。事情商量完了,大家高高兴兴吃晚饭后欣赏了拉萨城的夜景。 </h1> <h1>第十三天一大早吃完早点,按照旅行社规定的时间,地点候车。说是参观市容建设,其实是购物。参观牦牛肉加工车间,免费品尝加工的熟牦牛肉。一圈下来,大家吃了不少牦牛肉,味道不错。也买了不少牦牛肉,权当是为西藏建设做点贡献,同时又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之后来到 闻名于世的大昭寺。</h1> <h1>大昭寺始建于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寺院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高4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塑像。藏族同胞认为“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可见大昭寺在拉萨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喜欢旅游和藏地文化的朋友,都见过大昭寺的金顶。</h1> <h1>来到大昭寺广场,首先夺人眼目的是大昭寺广场上虔诚的朝拜者。每天难以计数的信徒们带着新产的青稞和酥油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大昭寺大门外磕长头,添酥油,前胸贴后背的挤进大昭寺,在每一尊佛像前念念有词,磕头、为长明灯加酥油,献上供奉,然后到八廓街去转了一圈又一圈。大昭寺大门入口处排着长队,挤得水泄不通。我们进大殿后,从左到右按顺时针方向游览各间殿堂,然后绕大殿一周。此处排列有380个转经筒。寺里人很多,在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的地方挤满了人,没法靠近。我们只能直接沿楼梯上到二楼和三楼平台。近观大昭寺金顶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芒四射,远处的布达拉宫十分醒目。俯视大昭寺广场,人头攒动,虔诚的藏民转着经筒,捻着佛珠随着人流按顺时针方向流动。</h1> <h1> 终于等到可以参观布达拉宫的时间了,我们早早等候在布达拉宫门前,等待导游的到来。规定的时间,导游出现了,我们拿到票,随着缓缓人流进入布达拉宫参观。</h1> <h1>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的有999间房屋。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h1> <h1>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h1> <h1>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有大量历史文物,有佛塔,塑像、壁画、唐卡、经文典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五世以来达赖的八座灵塔(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无灵塔),堪称艺术的殿堂。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站在布达拉宫西南侧的药王山观景台,拉萨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参观完布达拉宫,我感到很震撼。今天的600元值了。劳顿了一天,早早回宾馆吃饭休息。</h1> <h1>第十四天,目的地八廓街。八廓街引又称为八角街,在拉萨,藏族人喜欢将大昭寺为主的八廓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八角街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h1> <h1> 吃完饭,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日光城”拉萨,向当雄出发了。<br></h1><h1> 拉萨到当雄156公里,中午两点多,从拉萨出发,沿109国道行驶,下午五多到达当雄。当雄县城不大,109国道横穿县城。远处是终年冰雪不化的念青唐古拉山,眼前是一望无垠的草原,它的北部是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所以很多游览纳木错的游客都选在此处落脚过夜,因此住宿很紧张。找了几家宾馆都没有房间。停车的马路对面就是当雄兵站,进去一打听,可以住宿,就是条件稍差了点。立刻联想到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对电影里讲述的兵站影响很深刻。今天有机会可以亲身体会下住兵站的感觉。</h1> <h1> 兵站有两人间,四人间,还有多人间,每张床80元。主要是为部队运输物资过往的军人提供服务的。也向社会开放。办理完住宿手续后,走进房间,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像是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双人间只有两个老式木板单人床,一张带抽屉的木桌,一个木制的脸盆架,暖瓶,没有电视机,没有独立卫生间,楼梯口有个公共卫生间和洗手间。住在这里,有点怀旧的感觉。</h1> <h1>第十五天,游览纳木错。纳木错——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也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位于当雄县与班戈县之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海拔4718米,面积1920平方千米。</h1> <h1> 当雄到纳木错60公里,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纳木错。漫步在湖边。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南面是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则依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天湖像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高原。可惜天公不作美,小雨淅淅沥沥,气温寒冷,大家穿上了所有的厚衣服御寒。远处的雪山像蒙着面纱的羞涩的少女,让人看不清她的面容。</h1> <h1> 好在离开前,纳木错好似不忍让我们留下遗憾,缓缓揭开面纱露出真容。站在纳木错湖边,整个灵魂都仿佛被纯净的湖水所洗涤,头顶的蓝天与纯净的湖水浑然一体,远处雄奇皑皑的雪峰犹如琼楼玉宇,忽隐忽现。风雨过后,湖面波光粼粼,透着别样的韵味。许多摄影爱好者,不畏高海拔,长期驻扎在此,等待好的时机,把纳木错最美的瞬间展现给大家,向他们致敬。</h1><h3></h3> <h1>游览了两个多小时后离开了美丽的纳木错,回到当雄,简单吃完午餐,继续沿109国道,向那曲前行。当雄到那曲166公里。下午三点多,我们来到了藏北的那曲城。那曲海拔460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草原,是我国海拔最高,没有树木的地级市。本来计划在那曲住宿,第二天直接到格尔木。前两天有朋友反馈回来信息:限速加109路段修路难走,他们凌晨4点从那曲出发,到第二天的凌晨1点多才到格尔木(那曲到格尔木830公里),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说。为了缩短明天的路程,我们决定今晚住安多。</h1> <h1> 安多海拔4800米,高原地区,最难过的,就是晚上睡觉。我们早早洗漱完毕,睡觉休息,但脑袋涨疼,根本睡不着,尤其是夫人感觉头晕,难受,不停吸氧。折腾一个晚上,似睡非睡,好不容易熬到早上四点多,起床吧。出门后碰着了几个来自内蒙鄂尔多斯的自驾游客,和我们一样,也是出现高反,准备出发赶路。外面天漆黑一片,还下着小雨。但和高反带来的痛苦相比较,这都算不了什么,出发!<br></h1> <h1> 第十六天,继续沿G109向北,穿越青藏高原。出了安多县城,车开始爬坡,地势更高了。今天,我们将会告别西藏,沿国道109 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青海省,再过沱沱河,横穿可可西里,经过五道梁直达昆仑山口。人们习惯把国道109线叫做青藏线,青藏铁路贯通后,被冠以“天路”的美称。这条路从昆仑山到西藏段海拔虽都在5000米上下,但车基本在平缓的高原上行驶,并不像川藏线上爬坡入谷急弯塌方的惊险,坐在车里也完全没有高原反应的症状。大多数时间,109线和青藏铁路并肩前行,在这杳无人烟的高原上,看到铁路格外亲。</h1><h1> 数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唐古拉山口。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线,主峰为格拉丹东。山口处建有纪念碑及标志碑,是沿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长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也是我们一路经历海拔最高的地方。</h1><h3> </h3> <h1> 当我们站在标有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时,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这就是许多人以能够亲历此处作为挑战自我的唐古拉山?站在唐古拉山口处,不禁想起了中学地理课本上学到的唐古拉山、格拉丹东、沱沱河等地名,当时为了记住这些拗口的地名,可是费了一番力气的,现在真正走进它们,感觉好像在梦中似的。山口的风很大,我们在此稍事休息,拍照留念,并没有太大高原反应。过了唐古拉山,就到了青海地界了。再见了,拉萨!再见了,西藏!</h1> <h1>行走在青藏高原,我不由自主想起了韩红唱的《青藏高原》。</h1><h1> 这动人的歌曲陪伴着我们行驶在青藏高原,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青藏高原带给我们的辽阔、雄伟、壮观,从心灵深处感到震撼。</h1> <h1>中午十一点,到了沱沱河(唐古拉山镇)。唐古拉山口到唐古拉山镇190公里,属于典型青藏高原地貌。</h1> <h1>后面的路就不是那么平坦了,从沱沱河到五道梁,全线修路,所有的车都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便道上,道路泥泞不堪,十分难走,还要不时的淌过不知多深的水坑,很多车陷到泥坑里,只能找车拖出来 。说川藏线难走,可此时青藏线的艰辛程度一点不次于川藏线,我们这一路的行程注定是不平坦的。</h1> <h1>车过楚玛尔河,就感受到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样貌。一提到可可西里,首先进入脑海的会是:无人区、藏羚羊、生命禁区。其实它的自然风光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空气透明度很高,蓝天和大地的色彩对比强烈,一切看起来都很清晰,这里的美是一种粗犷的美,震撼人心灵的美。在这片土地生存的藏羚羊等动物才是可可西里最美丽的精灵。遗憾的是公路两边并没有看到藏羚羊的身影。</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过了五道梁,修路的路段逐渐减少,不知不觉,就到了昆仑山口。</h1> <h1>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h1> <h1>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自然景象壮观。</h1><h1> 下午五点多,我们到达了青海第二大城市格尔木。</h1><h1> 第十七天,吃完早点,我和表弟两辆车,向敦煌出发了,妹夫假期已到,表妹一家继续沿109国道踏上回家的路。</h1><h1> 下午四点,我们到了敦煌县城。</h1> <h1> 敦煌一个圣神的名字,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敦煌是艺术的殿堂,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敦煌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h1><h1> 第十八天,我们要游览鸣沙山、月牙泉和敦煌。早上吃完饭后,我们先来到了鸣沙山、月牙泉。</h1> <h1>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得名。</h1><h1> 来到景区,我仔细审视着鸣沙山和月牙泉,想找出其中的奥秘。为这沙山、泉水的绝配而感叹,大自然太神奇了,造就了如此美妙的生态环境,看起来又是那么自然、和谐。</h1> <h1> 敦煌的门票是夫人和弟媳在网上提前订的,在格尔木,夫人就在网上看到,敦煌的门票限窟、限量、限时,所以提前在网上购买。我们买的票是下午两点半,参观窟前,先在游客中心观看介绍敦煌的历史球幕电影,时长十五分钟,非常壮观。然后,乘车到莫高窟参观。哥哥和表弟,没看电影,直接把车开到窟区等候我们。</h1> <h1>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h1> <h1> 现在,国家对莫高窟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都是限量、限窟参观。所以,参观窟区的人显得不是特别拥挤。景区内配有专门的讲解员,把游客20人分为一组,免费配耳机,由讲解员带队参观并讲解。从讲解员那里我们了解到,为了更好的保护莫高窟,各个洞窟分不同的时间交替开放,这次看到的洞窟下次再来,也许就不开放了。为了保护壁画,洞窟内不允许拍照。我们参观了不到二十个窟,但都很有代表意义。尤其是精美的壁画,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浮想联翩,感受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对艺术的追求。</h1><h1> 第十九天,我们要游览嘉峪关。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离嘉峪关市5公里。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h1> <h1> 在嘉峪关城墙上,不禁想起现代诗人肖草的《嘉峪关》诗:“芙蓉映雪山,素影汗未干。戈壁滩千里,青荫何日还?铜墙筑隘口,御侮胜险关。古塞战征道,英雄今可安?”</h1> <h1> 十一点多,结束游览,我们马不停蹄驱车来到张掖丹霞地貌风景区。到达景区已是中午两点,景区门口吃了便餐,开始游览景区。</h1> <h1> 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200万年前,位于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面积约510多平方千米,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她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丘陵色彩之缤纷、面积之大冠绝全国。</h1><h1> 第二十天,沿连霍高速(G30),我们终于踏上回家的路。</h1> <h1> 西藏之旅,跨越宁夏、甘肃、四川、西藏、青海五省区,历时二十天,行程7600公里,是一次充满了探险、艰辛、欢乐、幸福的旅行。一路走来,领略了高寒草原、湖泊山川的绚丽多彩;目睹了西藏大江大河、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的辽阔壮丽;体验了川藏、青藏线上的各种艰辛与高原缺氧考验;收获了一路的各种美景和从未有过的人生经历。走完西藏,我觉得没有什么不能完成的旅行。</h1> <h1>文字资料来自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