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追梦井冈山

感恩

<h3>  井冈山,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神圣而遥远的。最早的记忆来自儿时看过的电影《闪闪红星》,印象中有连绵的青山、翠绿的竹林、燃烧的火把和英勇机智的潘东子。后来上学读书,接触历史,才对井冈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伟大领袖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在此打土豪、斗劣绅,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火种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井冈山成为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得以代代相传。</h3> <h3>  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井冈山精神的召唤下,我们一行46人开启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教育之旅。</h3><h3>  日夜兼程急行军,久违的绿皮车像神秘的时空隧道,十几个小时后,让我们成功穿越回到90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热血沸腾的年代。</h3> <h3>  开班仪式上,我们一身帅气的戎装,像46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心里满是新鲜和惊喜,难言内心的激动,多年来,终于实现了一把儿时的军人梦!</h3> <h3> 随着汤根姬教授声情并茂地讲解,我们的表情越来越凝重,心情也越来越沉痛,不知不觉间,被一点一点带入到那个战争的年代。</h3> <h3>  相对于年轻人,六零后的老同志对毛主席思想和那个年代有着格外深的感情,聆听得专注,记录得认真。</h3> <h3>女兵是工农红军队伍里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灰色的军服,缀着红领章、红五星,两条麻花辫垂在双肩,显得格外天真烂漫,英姿飒爽。</h3> <h3>接过这面红旗,就是接过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希望的火种,带着温暖和光明,照亮我们前行的路。</h3><h3>接过这面红旗,就是开始了一种精神的传承,坚定的信念,挺直民族的脊梁,务实创新,奋勇拼搏。</h3> <h3>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缓缓举起右手,不太标准的身姿里,却埋藏着一颗堂堂正正共产党员的心。</h3> <h3>每一个敬礼,都是一次庄严的承诺;</h3><h3>每一双明眸,都饱含深情。</h3><h3>敬爱的革命先烈,</h3><h3>伟大的毛主席,</h3><h3>我们来了。</h3> <h3>一班的战士气宇轩昂</h3> <h3>二班的战士稳重严谨</h3> <h3>三班的战士开朗乐观</h3> <h3>四班的战士无所畏惧</h3> <h3>井冈山的红旗下,留下我们集体的身影,</h3><h3>誓言,不需要太多的文字,</h3><h3>承诺,不需要多大的声音,</h3><h3>接下来几天的感同身受,</h3><h3>将给我们带来最强的</h3><h3>心灵震撼</h3><h3>和最深的灵魂洗礼。</h3><h3><br></h3> <h3>坐落于茨坪北山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它特有的肃穆和凝重,让我们的内心格外沉重,讲解员紧锁的眉头和泪湿的语调,把我们拉进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无数名革命先烈,信念坚定,前赴后继,以年轻而鲜活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祥和。</h3> <h3>一步一步,步履沉重而缓慢,周围的空气仿佛被压缩成可以看得见的流体,每挪动一点儿,都会拉出若隐若现的痕迹。拾阶而上,长长的阶梯尽头,长眠着我们英雄们,坚硬的石壁上,就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誓言。</h3><h3>此时此刻,神圣而庄严。</h3> <h3>军长和政委小心整理花圈上挽联,样子像极了理顺战士们额前被风吹散的乱发。</h3><h3>颤抖的指尖,让我读懂了他们的内心独白:</h3><h3>安息吧,先烈们!</h3><h3>你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我们会倍加珍惜,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也会牢记使命,砥砺前行。</h3> <h3>我们举起右手向党宣誓,慷锵有力,掷地有声!面对革命先烈,面对纪念碑,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每当誓言在耳边响起,我们总会回想起最初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与抱负,一路走来,是否还雄心依旧?是否还痴心不改?</h3> <h3>烈士陵园碑林有140块之多,名家们的心声通过各具特色的书法作品,缅怀革命先烈,让我们产生了心理共鸣。</h3> <h3>这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篇章,也奠定了坚韧的革命基石。为了追求真理,他们舍生取义,奋不顾身;为了实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多少的母亲失去了儿子,多少个妻子失去丈夫,多少个孩子失去父亲?</h3> <h3>在众多的英雄烈士中,女战士们像波涛海洋里的一粒粒珍珠,以她们的柔美和坚韧,显得格外熠熠发光。</h3><h3>既是妻子又是母亲,更是战士,多重的身份,让她们承受了男性所没有的艰辛和苦痛。</h3><h3>贺子珍陪伴毛泽东走过这段最艰难的岁月,所生育的儿女或夭折,或被迫送人而下落不明;</h3><h3>而朱德的夫人伍若兰,为了掩护朱德撤退而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23岁,去世时腹中四个月大的胎儿也被敌人挖出剁碎,何其心痛,闻者欲语凝噎。</h3><h3>常言说 :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作为一名母亲,为了革命事业,舍弃自己的亲生骨肉,用男儿一般的铮铮铁骨,支撑了中华民族的半壁天空。</h3> <h3>曾志,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终生。当年为了换取200元组织费,她忍痛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卖掉;她一生坦荡无私,毫不利己,忠诚守责,即使在文革期间,也坚信:这只是一段不正常的历史,相信我们的党会转变过来的。</h3><h3>而她的墓地静卧在井冈山的一棵树下,小小的只有一尺多高,如果不是讲解员指引,我们根本不会发现这里还长眠着这么伟大的人物。生不辜负党,死不占半点多余空间。</h3> <h3>我不禁惊叹,在当年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依旧不畏牺牲、大公无私、矢志不渝,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意志呢?在以后的参观学习里,答案被一点点揭晓着……</h3> <h3>走出烈士陵园,依旧心潮澎湃,同志们或沉默,或小声交流着刚才的感受,在鲜红的队旗指引下,一路前行来到大井毛主席的故居。</h3> <h3>这是一片相对幽静的所在,三面环山,树木苍翠,院门外是绿油油的稻田,院子里白墙黑瓦,整洁有序,有一片不大的水塘;一棵枝干遒劲的大树下有一块磨得发亮的石头,据说毛泽东经常在这里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问题,这块石头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读书石”。</h3><h3>坐在读书石上远眺,青山翠竹映山红,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当年的场景浮现 :</h3><h3>毛泽东静静地坐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创作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部光辉著作,创新思路,开拓局面,鼓舞士气,力挽狂澜。让这块普通的石头晕染了伟人的智慧和灵感。</h3> <h3>站在树下仰头凝视,每片叶子仿佛都记录着一个非凡的故事。</h3><h3>袁文才王佐的传奇和悲壮,何长工的机智勇敢和博大胸怀,让我理解了讲解员的那段话:</h3><h3>当年的共产党人不用自己说,谁都能猜出他们的身份,凡是冲锋在前享受在后的,凡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凡是积极乐观心胸开阔的,我们老百姓就认定他肯定是共产党。</h3><h3>党员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h3><h3></h3> <h3>我们在思考、在讨论,他们也是普通的凡胎肉体,他们也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他们甚至也具备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是什么,让他们超脱凡俗、舍身取义?</h3><h3>答案只有一个 : 是崇高的信仰!</h3> <h3>共同的信仰,让我们目标一致,</h3><h3>共同的目标,让我们步伐坚定,</h3><h3>共同的步伐,让我们一往直前,</h3><h3>共同的远方,让我们无坚不摧。</h3><h3><br></h3> <h3>红旗已经指引了方向</h3><h3>有信念在胸</h3><h3>无需豪言壮语</h3><h3>更不用青春赞歌</h3><h3>实际行动就是最美的舞姿</h3> <h3>生产、销售、技术……46军各专业路的精英不失时机地聚拢在一处,谈感想,谈工作,谈改革,谈创新,说起公司的前景和发展,话题滔滔不绝。</h3><h3>昔日的工作伙伴,此时的并肩战友,在红色情景的感染下,企业文化得以充分融合,团队精神悄然加强,让此次红色教育的意义进一步升华。</h3> <h3>红四军医旧址小井医院保持了当年的旧貌,走在狭窄的病房走廊,能够感受到当年医护人员往来穿梭于此,救死扶伤。</h3><h3></h3> <h3>当代女战士向当年的红军医护人员致敬!</h3><h3> 西江月•上井冈山</h3><h3> 作者:耿方 身着朴素军装,重踏挑粮小路,</h3><h3>井冈山上走一回,缅怀无数先辈! 重塑心中理想,坚定不忘初心,</h3><h3>井冈精神记心间,能克前行无畏!</h3> <h3>在这里,听到了张子清师长的事迹,他受伤忍痛锯掉一条腿,伤口发炎,缺医少药,唯一的一小包食盐也奉献出来先给战士们清洗伤口。他自己则因为伤口感染不幸离世,年仅28岁。</h3><h3>这种艰苦条件和无私奉献精神都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先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现代人的美好生活,我们丰衣足食,还抱怨什么社会不公平,还有什么理由去滋生个人享乐的贪念?</h3> <h3>走近小井革命烈士公墓,我们脱帽默哀,绕墓地一周,用朵朵白花寄托哀思。讲解员的声音低低地在耳畔回响,100多名红军伤病员的鲜血曾染红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只知道最小的战士年仅14岁!在敌人杀回马枪的间隙,当地老百姓不顾一切冲出来迅速掩埋,让他们入土为安。</h3><h3>鱼水情深得到最好的诠释: 鱼儿给水带来活力,流水滋养了鱼。</h3><h3>空气凝固,双唇紧闭,泪水蓄满眼眶,悲痛梗在喉头,谁也不敢出声,担心自己的抽噎会惊扰了长眠的烈士们。</h3> <h3>井冈山是红色革命圣地,先烈们的故事如龙潭的瀑布一样,飞流直下,奔腾在每个人的心间,汇聚成一股无穷的力量,涤荡我们的心灵。</h3> <h3>崇山峻岭间,演绎过传奇故事,</h3><h3>也留下了我们的身影。</h3><h3>绿色,象征着无限希望,</h3><h3>微笑,是让先烈们最满意的答卷。</h3><h3>先辈们浴血奋战,不惜生命和青春年华,</h3><h3>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过上幸福生活吗?</h3> <h3>我们走进新时代</h3> <h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h3> <h3>我们爱着他们曾经爱的大自然</h3><h3>享受着他们曾经的梦想</h3><h3>瀑布,潭水,岩石,绿树,</h3><h3>以及清凉的水滴</h3><h3>所有的一切都告诉我们</h3><h3>生活在先辈们的理想生活里</h3><h3>我们是多么得幸运和幸福</h3> <h3>绿树如茵,风景如画,</h3><h3>每一棵树下都曾经站立过我们的红军哨兵。</h3><h3>是他们,</h3><h3>用青春,用激情,</h3><h3>书写了眼前的美丽</h3> <h3>我们感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幽静,</h3><h3>战争的岁月总是残酷的,</h3><h3>山间的溪流,路边的小花</h3><h3>一桩一件,向我们诉说着,</h3><h3>90年前,</h3><h3>它们也是这样的模样,</h3><h3>红军战士的目光也一样温柔的</h3><h3>从它们身上抚摸过</h3> <h3>有红旗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h3><h3>革命的种子在传播</h3> <h3>有风景的地方,</h3><h3>就有梦想在发芽</h3> <h3>红军精神在我们身上重现</h3><h3>团结、乐观、无私、忘我</h3> <h3>语言,眼神,动作,</h3><h3>默契交流,彼此配合</h3><h3>我们都是46军的战士</h3><h3>我们是一个大集体</h3> <h3>暴雨来临的夜晚,我们亲密合作、大显神通,做出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h3> <h3>临时成立的炊事班,男同志主厨,女同志配菜,锅里热火朝天,案板上整齐有序,各司其职。</h3> <h3>会不会有流口水的冲动?</h3> <h3>朱毛会师广场,</h3><h3>我们鼎力合作</h3><h3>用竹板</h3><h3>打出属于自己的篇章。</h3> <h3>为体验当年红军挑粮的艰辛,46军29名战士,相互扶携走过3.6公里的羊肠山路。</h3><h3>泥泞,陡峭,还有毒蛇时常出没,徒步前行都气喘吁吁心跳如鼓,很难想象,当年的朱德同志,脚穿草鞋,挑了粮食,一天往返五十公里,是如何做到的。</h3> <h3>途中,遇到一位大腿肌肉不慎拉伤的游客,我们的老战士鲁大姐热心地拿出随身携带的通络大师药贴,给他敷在患处,帮助他走出湿滑的挑粮小路,发扬了大公无私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h3> <h3>龙江书院、八角楼,</h3><h3>我们重温毛主席的光辉岁月。</h3> <h3>在这里,龙江书院,数批学员接受业务培训,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多名指挥作战人才,成为中国国防大学的前身。</h3> <h3>这份珍贵的培训笔记,被学员精心保存下来,成为当年学习最好的佐证。</h3> <h3>在这里,八角楼,毛主席结识了“永新一枝花”贺子珍,一位是伟大的领袖,一位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共同的追求,让两个人逐渐走到一起。</h3> <h3>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在八角楼居住办公,当年,八角楼的清油灯光经常彻夜通明,毛泽东写下来著名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领导和指挥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h3><h3>八角楼的灯光也一度成为暗夜里的明星,指引中国革命方向,让信仰点亮人生。</h3> <h3>惊叹于伟人的伟大,也感慨大自然的灵性,屋后这棵树竟然在干枯多年后,又长出了新的枝叶。这是一种伟大精神的复苏。</h3> <h3>红旗指引着我们前行的路</h3> <h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3> <h3>伟人的事迹,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的情绪。井冈山的讲解员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她们普遍都是红军的后代,在解说自己长辈的故事时,无不饱含深情,语言流畅,情绪收放自如。</h3> <h3>编草鞋,做谋略,情景再现,还原历史的瞬间。</h3> <h3>参观学习途中,军长不时用电话联络,发挥了总指挥的作用。</h3> <h3>政委走在队伍的最后端,不时照应年老体弱的战士,不让任何人掉队。</h3> <h3>黄洋界海拔高地势险,作为我军哨口,红军以一个营战胜敌人四个团,成为以少胜多的传奇战斗故事,显示了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h3> <h3>我们刚从挑粮小路爬上来的战士,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汗珠,握紧当年黄洋界保卫战上最具有杀伤力的迫击炮,感受奋勇杀敌的威力。</h3> <h3>火炬,点燃了革命的烈火,将光传播到每一个渴望光明和温暖的角落。</h3> <h3> 江城子·井冈山 作者__徐斌</h3><h3>四十六军上井冈,红军装,党性强,</h3><h3>山歌快板,一路美名扬。</h3><h3>八角楼里有微光,一支笔,亮东方。 </h3><h3> 新老党员人人忙,鬓微霜,又何妨?</h3><h3>主席思想,一生学不完。</h3><h3>不爱江山爱井冈,待何日,重上山。<br></h3> <h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将此次红色教育培训的所有内容都串联在一起,像一份期末考试前的总结笔记交到我们手中。</h3><h3>感动,感慨,感谢。</h3> <h3>现场教学</h3> <h3>认真聆听</h3> <h3>努力感悟</h3><h3> 清平乐·井冈山</h3><h3> 作者__刘树岭 草青林茂,万山皆仰韶。侧耳犹闻冲锋号,须臾定传捷报。 井冈星火燎原,风雷覆翻天渊。罗霄长城补缺,中华复兴头源。<br></h3> <h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h3><h3><br></h3> <h3>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让我们为这一伟大精神致以崇高的敬礼!</h3> <h3>五天的学习培训很短,就要结业了,但是感受和体会是受益终生的。在这里,我们再次找到初心,坚定了人生信仰。</h3> <h3>学员代表谈感想,也说出了我们46军的心声。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隆隆炮声,托孤行军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甚至于曾志墓前小小的石块,都深深的埋于心底,成为我们一生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动力。</h3> <h3>颁发结业证书</h3> <h3>移交队旗</h3> <h3>公司领导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h3><h3>我们将坚守工作岗位,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之中。</h3> <h3>马上要和这身红军服说再见了,内心里有万分不舍,洗干净,叠整齐,就像离开朝夕相伴的战友。是它,陪伴我踏过红军当年的足迹,是它,亲历了我高低起伏情绪,是它,见证了我思想境界的一次次提升。</h3><h3>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h3><h3>军装脱下了,井冈山精神却丝丝渗入我们的身体,扎根在我的内心。</h3> <h3>井冈山是一条路、一团火、一面旗、一盏灯、一首诗、一本书、一片情。井岗之行结束,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同志们,战友们,加油!</h3> <h3>八一建军节来临,向所有为我们祖国成立和建设做出贡献的军人们敬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