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画

Sfg

<h1>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中国人民在这块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绘画史上富有极高的声誉,占有重要的地位。</h1><h1> 《中国古代名画》收集了有关中国的名画邮票,勾勒出中国绘画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千里江山图</b></h1><p class="ql-block"><br></p> <h1>  《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绘,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政和三年(1113),年仅18岁的王希孟(约10961115)将精心绘制的《千里江山图》卷献给宋徽宗,受到嘉许。此图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作品。该卷通过石青、石绿的炫丽渲染,展现出千里江山明净如妆的壮美图景;描绘出峰峦环抱、远汀近渚以及水榭亭台等多重景观,咫尺而有千里之趣;全卷从近处的一步一景向远处的山峦起伏次第展开,江天浩淼、气象万千,景物繁复、宏阔壮丽,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高逸图</b></h1><p class="ql-block"><br></p> <h1>  高逸图又名《七贤图》。唐,孙位作。绢本设色。纵45.2,横168.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h1><h1>&nbsp;&nbsp;&nbsp;&nbsp;&nbsp; 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描绘了"竹林七贤"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这幅《高逸图》只是残卷,画面上只有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四位人物,而嵇康、向秀、阮咸三位人物的画面,在北宋时就已缺佚。,四位人物分别列坐于华美的地毯上,动作、情态各具神采。在他们旁边,各有一名侍者。画家在人物之间用芭蕉、菊花、松树、湖石等相隔,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使画面统一于和谐的环境之中。</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步辇图</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步辇图》卷是一件肖像性的纪实画,记述的事件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遣使臣禄东赞来唐都长安拜见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此类绘画类似当今的新闻摄影,起到记录史实的作用,要求形象真实,事实无误。卷首描绘了六位宫女抬着坐于步辇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目光炯炯,接见吐蕃使臣;画中并未出现文成公主形象,却在朝廷与使臣的和谐气氛中,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桩完美的婚姻。《步辇图》艺术技巧为历代称颂,人物刻画用铁线描笔法遒劲坚实,极为概括和简练,设色浓重妍丽而无繁复,仅着红、黑、白和淡赭,已觉十分丰富。这幅作品记录了一千余年前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唐阎立本《步辇图》真迹已不复得,此图为北宋人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四.清明上河图</b></h1><p class="ql-block"><br></p> <h1>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h1><h1>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五.富春山居图</b></h1><p class="ql-block"><br></p> <h1>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六.挥扇仕女图</b></h1> <h1>  《挥扇仕女图》相传也为唐代周昉所绘,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佳作,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七.虢国夫人游春图</b></h1><p class="ql-block"><br></p> <h1>  《虢国夫人游春图》为绢本,着色,是一幅描写唐代贵族妇女闲散享乐生活的图画。图中的虢国夫人系被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的姐姐。传说虢国夫人自恃美艳,生活尤为骄纵、奢侈、放荡。这幅画着重描绘了虢国夫人骑马游春活动中的欢悦和显赫声势,很有代表性。画面情节单纯,虽然也是前呼后拥,但并不喧嫖,悠游舒缓,充分体现出仕女游春时的轻松愉快感觉。</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八.洛神赋图</b></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九.神骏图</b></h1><p class="ql-block"><br></p> <h1>  《神骏图》,绢本,设色,横122厘米,纵27.5厘米。此图因前隔水上残存旧题金楷书"韩幹神骏图"而得名,但据近人考证,疑为五代画师摹唐人之作。画作描绘的是东晋僧人支遁爱马的一个场景。图中支遁身披袈裟,肩负锡杖,坐于岸边石床之上。侍从托鹰而立。对坐高冠士人形态怡然,与支遁一起凝视迎面踏浪而来的骏马。马上童子手执木杖,欣然自得。马无鞍鞯,昂首健步,渡海如履平地,恣意驰骋,人马形神统一、栩栩如生。整幅画面视线集中在神骏与童子身上,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画作用笔极为精炼,水纹浪花精细入微,人物凝视注目,骏马奋蹄奔腾,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珍品。《神骏图》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鉴藏,后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宫外,流落市面,最终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十.八十七神仙卷</b></h1><p class="ql-block"><br></p> <h1>  《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吴道子(680年~759年),河南阳翟(今禹州)人。唐玄宗赐名道玄,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 </h1><h1>&nbsp;&nbsp;&nbsp;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副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宗教画,尺幅为292厘米×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优美。《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其艺术魅力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肩,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认为此卷"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该画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十一.捣练图</b></h1><p class="ql-block"><br></p> <h1>  《捣练图》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和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张萱(公元713755年),唐代画家,京兆(陕西省西安)人,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又是一种丝绸加工手段(即脱胶,将生坯加工成白练)。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草木灰碱性溶液沸煮、日晒氧化漂白,再用杵捣,加强草木灰水对丝胶的渗透能力,使脱胶均匀彻底,才能使丝绸变得柔软洁白。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 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十二.浴马图</b></h1><p class="ql-block"><br></p> <h1>  《浴马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绘,绢本设色。</h1><h1>&nbsp;&nbsp;&nbsp; 图分入池、洗浴、出池3个细节描绘了奚官浴马的情景。马均丰肥圆厚,神情、姿态皆轻松自如。赵孟頫以文人意笔勾线,行笔偏工,设色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干笔皴擦出的线条富有情致,在古丽的色彩中透着逸趣。画中马的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是代表了赵孟頫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h1> <h1><b><font color="#ff8a00">十三.韩熙载夜宴图</font></b></h1> <h1>  《韩熙载夜宴图》为我国五代时期著名南唐画家顾闳中的杰作,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的最高成就。全长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第一段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的神态。第二段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女击鼓,所有的宾客都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声中。第三段描绘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坐在床边,一面洗手,一面和几个女子谈话。第四段是描绘韩熙载坐听管乐的场面。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个女子说话,另有五个女子做吹奏的准备,她们虽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动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绘韩熙载的众宾客与歌女们谈话的情景。</h1> <h1><b><font color="#ff8a00">十四.簪花仕女图</font></b></h1> <h1>  《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古代的名画,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画中反映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安详、逸乐的生活。作者为唐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周窻。 </h1><h1>周窻字仲朗,又字景元。陕西长安人。约生于开元末年,卒于贞元之后。出身贵族,曾做过越州和宣州的长史。周窻以仕女画、肖像画和寺庙壁画著称,是中唐末期继吴道子之后的一位重要画家。 </h1> <h1><b><font color="#ff8a00">十五.四景山水图</font></b></h1> <h1>  《四景山水图》卷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绘,绢本设色,纵40厘米,横69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景山水图》卷分为四段,分别绘有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是刘松年将界画与四时山水主题完美结合的代表之作。</h1> <h1><b><font color="#ff8a00">十六.江汉揽胜图</font></b></h1> <h1>  《江汉揽胜图》现藏于武汉博物馆,明代绢本画,画面雄伟开阔、笔墨精细、层次分明,远处山峰层峦叠嶂,近处千帆林立,晴川阁、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上绿树掩映,清晰描绘了明代武汉三镇的山水佳境和繁荣盛景。</h1> <h1><b><font color="#ff8a00">十七.五岳图</font></b></h1> <h1>  《五岳图》卷,明宋旭作,绢本,设色。全卷共分五段,每段纵24.7厘米,横约75.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画作构图上运用了全景式和视点移动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群峰之间的穿插呼应关系,突显了五岳山川雄伟壮阔的磅礴气势。其中“日观晴曦”刻画的是山东泰山旭日东升的景象;“太华清秋”描绘的是陕西华山清秋时节山林的风貌;“融峰雨色”表现的是湖南衡山祝融峰的雨景;“恒塞积雪”呈现的是山西恒山白雪皑皑的景观;“二室争奇”展现的是河南嵩山太室山、少室山的壮观景致。此图卷作为宋旭将实景山水与传统技法、文人情怀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不仅为五岳存形于纸绢间增添了别样的神采,也对后人的实景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十八、五牛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五牛图》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牛画作,现藏故宫博物院,无作者款印,传是唐代韩滉存世的孤本。韩滉,字太冲,擅绘畜兽、人物以及反映乡村生活的风俗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五牛图》以并列平铺法布局五头各具姿态的牛。五牛既以独立的个体呈现,相互之间又形成呼应关系,是幅构图巧妙的唐画佳作。韩滉依据牛的不同部位采用了相应的笔法,以粗放、凝重而略显滞拙的线条勾画牛的形体和筋骨,以工细精准的笔触描绘牛的头部,以纤毫毕现的笔墨刻画牛口鼻处的细毛,由此可见韩滉写实求真的审美意趣。在造型方面,韩滉则展示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法表现力,无论是塑造正面、侧面、俯首或者回首的牛,均形体比例准确,透视关系合理。该画作表明我国畜兽画到唐代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也为研究唐代耕牛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b></p> <h1><b>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文化的传承,则如滔滔黄河水,生生不息。后人所需担负的,是传承的重任,将文化一点一滴传下来。而邮票的发行,将中国文化流通并珍藏,让中国文化更加具有纪念意义。</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