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作者:贾光武</h3><h3><br></h3><h3><br></h3><h3>篆刻与休闲</h3><h3>—— 在西安军休中心"书画研讨交流会"上</h3><h3> 的发言(下)</h3><h3><br></h3><h3>篆刻作品的种类很多。分名号印和闲文印;文字形式分甲骨文、金文、廖文、大篆、小篆等;艺术表现分为白文印和、朱文印和、朱白相间印等。 按内容还可分为文字印、肖形印、肖像印、图文印等。</h3><h3><br></h3><h3>篆刻,同书画一样,涉及知识面较广。譬如闲文印,就涉及到典故、成语、古训、警句、名言、诗词等。无论什么词句,只要篆刻一次,要比手写一遍记得更牢,甚至终生难忘,这就是篆刻的特别功能。</h3><h3><br></h3><h3><br></h3><h3><br></h3> <h3>篆刻有10多道工序,即:写印稿、拓印稿、磨印石、镌刻、钤印 …… 篆刻的边款,也是非常讲究,且有章可循;篆刻印屏的制作,也有许多方法和技巧 ……</h3><h3><br></h3><h3>篆刻用印泥,不能随意用,要选上品。最好的是:杭州的“西泠印泥”、苏州的“姜思堂印泥”、常州的“龙泉印泥”,这几种品牌的印泥制作的历史,都在百年以上。 </h3><h3><br></h3><h3>篆刻的内容很重要。闲文印,最能体现篆刻的内涵。篆刻过程,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h3><h3><br></h3><h3>我曾刻制过两方巨型印,大约有10公分见方,而且是的六面印,其中一方印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方是“华夏龙山凤水”。再如曾篆刻的闲文印:“财散人聚”、 “能容德乃大”、“内方外圆”、“真金无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四时春作首,五福寿为先”等,内涵深刻,刻一次,永久记。</h3><h3><br></h3><h3><br></h3><h3><br></h3> <h3>闲文印,亦可记录个人的经历。譬如,“延安七连”、“独立一团”、“指挥学院”等,就记录了我的履历。</h3><h3><br></h3><h3>篆刻源于生活,篆刻艺术高于生活。所有篆刻作品,都是生活的缩影,它是生活中的火花、亮点和经典。</h3><h3><br></h3><h3>随着“篆刻习作“的逐步增多,领悟也就深了些。千余方印石,记载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h3><h3><br></h3><h3>我认为篆刻的最高境界,就是——古朴沧桑。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达到很难。诸如:朱白对比、残破留白、平整协调、浪漫放纵等,融会贯通才能达到。 </h3><h3><br></h3><h3>我曾将早期刻的100多方印,磨平又重刻。重刻,是寻求突破,再上层次。我看过很多篆刻大师的作品,也读了很多篆刻大师的论文。目前,我已收集了印坛发表的一百多篇篆刻论文。我的篆刻起步和创作,就是从读论文、读印开始的。 </h3><h3><br></h3><h3><br></h3><h3> </h3> <h3>“一印之发法,如同大匠造屋”,确实如此。我的体会,刻好一方印,必须认真琢磨和构思,并非是"一刀即成"那么容易。我从实践中也 悟出了一些道理,其中“四分构思,三分篆书,三分刀笔”的理念,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炼出来的。 </h3><h3><br></h3><h3>从篆刻大师前辈的作品上,吸取的不仅仅只是篆书与刀法的技巧,更重要的是篆刻理念和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精神。</h3><h3><br></h3><h3>最早的提法是:“印宗秦汉,印从书出”。明代篆刻大师文彭,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即:汉字的六种构造——象形、指事、 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要求正确认字和写字。</h3><h3>后来清代篆刻大师吴让之,创造性提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是说篆书得益于篆刻的审美而发展,而篆刻的审美又离不开篆书的风格。</h3><h3>再往后,清代篆刻大师赵之谦提出“印外求印”,这是相对“印内求印”之说,“印内求印”指篆法、章法、刀法;“印外求印”指篆刻的学识、涵养、理念和审美观。</h3><h3><br></h3><h3><br></h3> <h3>学习篆刻,离不开金石收藏。我喜欢收藏一些古印和有观赏性的印石。比如:我的宅号叫“虎印草堂”,就是源于本人偶得一方“寿山石虎钮大印”,由此而得名。</h3><h3><br></h3><h3><br></h3> <h3>收藏的"寿山石虎钮大印"(5cm*5*15)</h3> <h3>▲ 收藏的"琥珀印"</h3> <h3>▲ 收藏的"寿山石人物浮雕印"</h3> <h3>▲ 我的书房斋号印——" 虎印草堂"</h3><div><br></div><div><br></div><h3>书画离不开钤印。业内有句行话:“印不过三”,指一幅书画作品,钤印不超过三方(收藏作品例外)。一般情况下,书法作品的右上角盖“随形闲文印”,落款盖名号印、宅号印或铭文印,若钤两方印,上白下朱,这是约定俗成。绘画作品略有不同。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硬性规定,这是从审美角度的传统法则而言。 </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 </h3> <h3>我的篆刻虽然是休闲之作,但我还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因为这是艺术。我对篆刻,自立“约法三章 ”,即不刻错字,不刻别字,不刻生造字。一旦印文稿确定后,必须查清篆字的出处、字法和含义。</h3><h3><br></h3><h3>印稿的设计,如同其它设计,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印稿的完成,如同完成一篇好文章。 </h3><h3><br></h3><h3><br></h3><h3><br></h3> <h3>我篆刻每一方印,都是在求知。我曾刻制过一枚肖形印,即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马踏飞燕”。在查找出处时,不知不觉就探讨了学术界对"马"和"燕"的争论问题。最终搞清了:"马"——是唐太宗的“六骏”之一的“特勒骠”。“燕”——是甘肃一带常见的“燕隼”,也叫"燕鹘"。</h3><h3><br></h3><h3>篆刻,只要全心贯注,烦恼即消,换了脑子,又修身养性。篆刻最大的功效是磨性子、修炼。正真刻好一方印,不能浮操,“心静方能治印,治印方能静心”,这是篆刻的定律。 </h3><h3><br></h3><h3>人这一辈子,什么都想做,但真正能做好、做成、做下去一件事,是不容易的。要成功,非痴迷不可。我还没有成"石痴 ",所以离成功还远。</h3><h3><br></h3><h3>我尝试着刻各种类型的印。大篆印、小篆印、金文印、象形印、生肖印等都刻过了,如今尝试“肖像印",刻了许多伟人、名人肖像,还处在摸索之中。</h3><h3><br></h3><h3>肖像印,历史悠久,它与岩画、画像石、画像砖、象形印、肖形印都有联系,是由秦汉肖形印(图形印)转化而来的。肖像印,最难的是要有绘画基础和技能。</h3><h3><br></h3><h3><br></h3><h3><br></h3> <h3>肖像印——齐白石</h3> <h3>我多年学习篆刻,仍觉得钻研不够。说实话,治印并非一日之功,正真刻出一方美印,并非轻而易举。重在基本功,贵在有内涵。 </h3><h3><br></h3><h3><br></h3> <h3>▲ 感谢杜会长推荐我在"书画研讨交流会"作《篆刻与休闲》的发言</h3><h3><br></h3><h3><br></h3><h3>我多次参观过终南印社、骊山印社举办的印展,还常常阅读西泠印社的《西泠艺丛》杂志,开阔了眼界。 </h3><h3><br></h3><h3>篆刻也很有利于书友之间的交流。多年来,我应邀为100多位书画爱好者,赠送名号印、闲文印和篆刻印屏200多件,其中包括为著名书法家、陕西省书协主席雷珍民赠送的一枚随形闲文印。 </h3><h3><br></h3><h3>不妥之处,请予指正。</h3><h3>感谢军休中心书协举办"书画研讨会",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 </h3><h3><br></h3><h3><br></h3><h3>(本文完,感谢关注,下期再会)</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