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驾游(上)

燕子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以此游记献给喜爱西藏喜爱自驾的朋友们</b></h1><h1> 说起走西藏,人们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高原恐惧心理”,再加上银川到拉萨近三千公里的路程,道路崎岖,往返七千多公里,路途遥远,一路的艰辛和坎坷不言而喻。很多人向往西藏雪域高原的美丽景色,但都因道路难行,高原缺氧而退缩。</h1><h1> 2014年暑假全家决定自驾游西藏。目标确定以后,剩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制定适合我行程的路书。2014年春节过后,我反复查阅川藏地区信息知识,沿途道路基本情况。经过两个月潜心研究,西藏自驾游的路书终于形成。</h1> <h3></h3><h1> 路书初步形成后,我又反复修改,逐步完善。我选择了从甘南进川,沿川西北南下新都桥接318国道,沿318国道进藏, 109国道青藏返回。总里程7600公里,行程时间安排18天。这是一条充满艰难探险的道路,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条道路的艰辛。</h1><h1> 最终确定,我、夫人和女儿一家加妻哥四人一辆车,夫人的表弟一家加姑妈四人一辆车,夫人的表妹一家三口一辆车,三辆车组成11人的亲友团队,祖孙三代走西藏。</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藏游全体成员</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h3><h1>  </h1><h1> 车辆人员确定后,出发前,团队开会相互鼓劲。我对出行事宜做了一些安排、说明和要求,我领队,表弟和哥哥负责头车带路,弟媳是我们的总管。妹夫从单位借了三部对讲机,配到每部车上。到此,已一切准备就绪,盼望出发。</h1><h1> 2014年7月20日早晨七点,我们在银川南绕城高速入口集合,沿京藏高速兰州方向开启了我们艰难的西藏之旅。</h1><h1> 第一天的住宿地方选择在甘南碌曲县城,行程750公里。银川到临夏全程高速路,临夏至合作到碌曲走的是213国道,大约180公里, 213国道路况很好。经过11个小时长途行驶,晚上六点到达碌曲县城。</h1> <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碌曲县城</h1><h3></h3><h1>  碌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县城的海拔也在3000米左右。进入县城,就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藏域风情,也感受到高原缺氧的不适。小小的高原县城,在晚霞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在宾馆安顿好吃完晚餐就休息了。</h1><h1> 第二天,我们继续沿213国道向南行驶,住宿地方选择在四川松潘县川主寺镇。夫人一直想看看九寨沟美景,但始终没有机会。这次西藏之行,我也把九寨沟规划进去,主要满足夫人的愿望。表妹、表弟知道要去九寨沟也很兴奋。</h1><h1> 碌曲到川主寺306公里,早晨8点,我们离开碌曲。</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碌曲草原</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出县城车就行驶在辽阔的草原上。正值盛夏,放眼望去,山川秀丽,水草丰美,缓缓流淌的洮河水犹如草原母亲的大动脉,滋润着这块美丽神奇的西部草原。看到如此的美景,大家情不自禁的下车拍照,与这美丽的大草原来个亲密接触。</h1> <h1> 过了碌曲,就进入了四川若尔盖大草原。 这是中国五大草原之一,也是川西北最大的草原。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过草地”应该就是这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若尔盖草原</h1><h1> 草原地势平缓,一望无际,但鲜花绿草之下还有很多沼泽,我们从小听到的关于红军长征路上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不少就发生在这片沼泽地里。沿途公路两边有很多草原被牧民圈起来,带上他们的牦牛和马匹,迎接游客的参观和拍照。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拍拍照,欣赏美景。</h1><h3></h3> <h1>  下午两点,我们来到川主寺镇。川主寺镇隶属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位于城东北17公里处,是四川通往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和川西北大草原的必经之地,是川西北众多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四条旅游干线的十字交汇点,被誉为"高原明珠,度假天堂"。</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川主寺镇</h1><h1> 8年前(2006年暑假),我和女儿跟旅行社到九寨沟旅游时就住在此地,当时的川主寺镇还是个很小的小镇,只有一条小街,几家客店,住宿条件也不是很好。这次到来,川主寺镇变化很大,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地理位置优越,已形成吃、住、游为一体的新高原旅游集镇,</h1><h3></h3> <h1> 岷江源数条支流、溪流在这里汇集,奔腾向南;平坦的地势、开阔的地域,散落于河畔两旁的藏羌小寨,川流不息的旅行车呼啸而过,小镇游客熙熙攘攘。这一切,诉说着川主寺镇的巨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九寨沟的火爆。</h1> <h1>  第三天,从川主寺向九寨沟方向出发了。川主寺到九寨沟86公里,大约两小时车程。上午八点,我们买票进入景区。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因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沟中分布有多处湖泊、瀑布群和钙华滩流等。水是九寨沟景观的主角。碧绿晶莹的溪水好似项链般穿插于森林与浅滩之间。色彩斑斓的湖泊和气势宏伟的瀑布令人目不暇接。</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九寨沟</h1><h1>2006年,我和女儿第一次来到九寨沟游览时,听导游说,夏季旺盛期,一天沟里的游人平均约两万人。当时,就感觉九寨沟里人山人海。游玩九寨沟后,也是一知半解,只记住几个景点名称。这次本想好好游览,可一进沟里发现游人比八年前多了一倍。当天的游客多达4万人。</h1><p><br></p> <h1> 一大早,门口的区间车乘车点已排起了长队。九寨沟景区主体呈“Y”字形,由三条沟组成,总长50余公里。主干部分为树正沟,两个枝杈为日则沟和则查洼沟。日则沟区段是从诺日朗瀑布至九寨沟原始森林段,全长9公里。该区段有珍珠滩瀑布、五花海、诺日朗、高瀑布、熊猫海、箭竹海、孔雀海、原始森林等;树正沟区段为主沟,主要景点有盆景滩、芦苇海、火花海、老虎海、树正瀑布、犀牛海等;则查洼沟段主要景点有季节海、五彩池和长海</h1> <h1>  景区内有环保区间车穿梭行驶,招手即停。我们先乘车游览日则沟景区,天热人多,每处景点乘车处,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每辆区间车都挤得满满的。无奈只能徒步往前走。拍出来的照片大部分是和陌生人的“合照”。时间都浪费在排队等车和走路上。</h1> <h1>  游览完日则沟景区已到中午,没有合适的就餐餐馆,在“Y”字的中部换乘中心吃了点自带的干粮,稍事休息后,乘区间车前往则查洼沟景区。</h1><h1><br></h1> <h1>  下午四点多乘车直接回到景区大门口。为什么不游览树正景区呢?还是人多的缘故,如果中途到树正景区下车的话,那么要想再乘车回到景区大门就很困难了,因为绝大部分游客都会从 “Y”字中心的换乘中心直接坐车到景区大门口,每辆车到树正景区处都挤得满满当当,基本没有游客下车,所以大部分车在此处是不停车的,而此处距离大门口还有近10公里的路程,这么远的距离靠两条腿走出去太远了,更何况已在沟里走了一整天,大家已非常疲劳了。</h1><h3></h3> <h1> 一天的游览只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海,对九寨沟的美景反而影响不深。九寨沟游玩后,大家都有点失望,人多天热影响了大家游玩的心情。觉得九寨沟不是像人们说的那么美。</h1><h1> 我们继续回到川主寺入住。晚上吃饭的时候,大家说,今天九寨沟玩的不爽,明天黄龙景区人可能也多,我们干脆不去黄龙景区,直接进藏,我夫人也是这个意见。2006年,我和女儿也到过黄龙景区,我觉得黄龙景区还是值得一游的。现在,大家不愿意去黄龙景区游玩,主要是今天在九寨沟游玩的人太多了,心里有点烦,破坏了游玩的心情。但我觉得,我们走了一千多公里的路,黄龙就在我们脚下,如果这次不去黄龙,以后什么时候再去就不好说了。不管好玩不好玩,我们都应该看一看,不要留下遗憾。最后大家同意我的意见。</h1><h3><br></h3> <h1>  第四天,向黄龙出发了。川主寺到黄龙景区45公里,翻过雪宝顶山就到了。雪宝顶海拔5588米,是岷山的主峰。山上有观景台(2006年还没有),站到观景台,眺望远处山脉的雪山,可以尽收眼底。看着美丽的雪山景色,使我不由想起了毛主席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中最后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情怀。 </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雪宝顶</p></font></h3><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黄龙景区是一个奇特生态原始的风景区,被誉为“人间瑶池”。 景区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早上八点,我们来到黄龙景区门口,我、女儿和妻哥三人都去过黄龙,放弃了游览。表弟带着其他人员游览黄龙景区。</font></h1><p style="text-align: left;"></p> <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八年前,黄龙还没修索道,上下得有十公里的山路。现在索道已修好了,可以直接坐索道上山,徒步下山,既节省时间又节省体力。</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中午不到一点,表弟和夫人他们回来了,个个神采奕奕,兴奋不已,早晨去得早,人少天气凉爽,看到的都是美景 大家感觉黄龙比九寨沟漂亮。不管怎样,玩得好就值。</h1><h3></h3> <h1>  离开黄龙,正式踏上进藏之路 ,目的地红原。</h1> <h1> 川主寺到红原190公里,都是高寒草原路,路况很好。两点多从川主寺出发,走了一个多小时,天空突变,下起瓢泼大雨,汽车玻璃刷不停地摆动,忽明忽暗。看见一辆小货车四轮朝天,翻躺在路边的小沟里。这也给了我们警示,雨天行车一定要谨慎,哪怕路况再好也要控制好车速,不能超速行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红原草原</h1><h1>半个多小时后,雨渐渐停了,我们已进入红原大草原。红原大草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这里的草原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是花的世界,草的海洋,素有草原“金银滩”的美誉。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经过这片草原,并在此休息、驻扎。</h1><h3></h3><h3><br></h3> <h1>  为了纪念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以及对这片草原的开垦和建设,国务院把它命名为红原县。</h1> <h1>  雨后的草原显得格外清澈、干净。缓坡开阔的草地上不知名的小花铺满了草原,低矮的灌木呈现出嫩绿、翠绿到深绿不同的色彩。大家被这美景吸引,不顾天空还飘着的零星雨点,停下车,走进这辽阔的草原,撒欢、蹦高,手中的相机和手机拍个不停,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感觉心胸也开阔了。</h1> <h1>晚上六点多,到达红原县城</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红原县城</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1> 县城不大,像一个小镇,但游人不少,住宿很紧张。</h1><h3></h3><h1> 虽然县城条件简陋,表弟和弟妹还是尽最大可能买来生日蛋糕为夫人过生日,吃着蛋糕、饭菜,议论着这几天看到的美景、趣闻,幸福满满。</h1> <h1> 第五天早晨,从红原县城出发,路很好。行驶大约三公里后到达了月亮湾景点。</h1> <h1>  红原草原的美在月亮湾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百河呈“S”蜿蜒流过,如同天上的一弯新月,故而得名"月亮湾 "。月亮湾景点不收门票,只收停车费。我们在观景台贪婪地欣赏着这大自然的杰作。近处绿草莹莹,远处山峦叠黛,,伫立在河边的马儿悠闲地吃着青草,使草原显得格外静谧</h1><h3></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原月亮湾</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h3><h1> 离开了月亮湾,沿209省道行驶一段路后,路边的一块巨石上“黄河长江分水岭”七个大字跃入眼帘——这就是红原县最高点查针梁子山梁(海拔4345米)。</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 <h1>  查针梁子两侧有二水发源。一入黄河,一入长江,被视为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发源于山北的水源叫壤口曲(藏语意为“铜锅河”),向南汇入大渡河支流梭磨河,是长江的上游支流之一;而发育山南的噶曲河(白曲)向北流淌400公里后,在若尔盖县唐克镇索克藏寺院附近汇入黄河,为黄河上游的一大支流。</h1> <h1>  站在查针梁子垭口极目远眺,远处的雪山巍峨屹立,显得格外庄重圣洁;而近处丘原起伏,牛羊成群,垭口四周红柳成荫,遍地生长着毛莨、绣线菊等高原植物,景色甚为壮观。虽然瞪大双眼也没有分辨出长江黄河之间的界线,但还是让人生出“左手挽长江,右手揽黄河”的豪迈来。</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  继续沿209省道经刷经寺镇进入317国道,同时也进入梭磨河峡谷,一路景色迷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鹧鸪山脚刷马路口至马尔康县白湾乡热足止的梭磨河峡谷,两岸石壁峻峭,植被丰茂。梭磨河水浩浩荡荡,从谷底奔流而过,犹如鹧鸪山山神手中舞动的彩带,把众多的美景串联在一起,景色宜人,美不胜收。中午时分,到达马尔康县(现为马尔康市)。<br></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梭磨河峡谷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马尔康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市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我们入川以来,所经过的最大的城市。只因为要赶路,所以吃完午饭就匆匆离去。出了马尔康市区,继续沿317国道向西,接211省道向南,过金川县城,前往丹巴入住。马尔康到丹巴183公里,过了金川县城,沿大渡河上游峡谷211省道一路前行,沿途景色很美。</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马尔康市</h1><h1>尽管弯道多,但沿途车辆稀少,这让我暗自窃喜,觉得这条路选的真好。谁知离丹巴县城不到十公里时,被路边小山坡施工人员拦下,说前方因下雨塌方,无法前行,要绕小山坡开辟小道过去。现在,山坡上正在施工,要等到收工时,才让通行。原来这才是沿途没车的原因,在马尔康时应该向当地人打听一下,而不是一味按路书行驶。无奈只能等待。</h1><h1> 等了近两个小时,太阳已经落山了,还不见收工。我心里很着急,天一黑,就无法过了。这个路上车很少,排了不到十辆车。山沟里的景色还是很不错的,一座座红褐色和白色相见的藏式小楼散落在绿树掩映的山坡上。但大家无心看景,都在焦急等待放行。</h1> <h1>  下车后,我看了一下施工现场,泥泞的山坡上,出现了一条被大卡车碾压出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小道,沿着山坡拐来拐去。我心想,这路怎么走,这是我们入川以来遇到的第一次险情。表弟、表妹的车都是本田CR-V城市越野,底盘相对要高一些,过这样的路估计问题不大。我的福克斯轿车,恐怕就有危险了。,我心里没有底,只能依靠哥哥了。进藏前,有很多朋友给我建议,走西藏要开个越野车,比较保险。但我也没那么大能耐去弄一辆越野车,只能开我的福克斯,遇到困难,也只好往前闯了。</h1> <h1>  快19点了,终于收工放行了。这是一条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尖利石块,一个弯道接一个弯道,宽度勉强能过车的泥泞山道。哥哥有经验,让夫人和女儿坐到表弟、表妹车上,以减轻福克斯轿车重量。表弟车在前,我的福克斯在中,妹夫车在后。几个弯道过去,表弟的车看不见了。哥哥小心翼翼的驾驶着。即躲避着尖利石块以防扎破轮胎,又要防止车子陷进卡车压出的壕沟里,同时还要不停地打方向盘,应对小于90度的弯道。我暗自庆幸,有妻哥随行,我心里踏实多了。好在此段也就三公里左右。半个多小时,在哥哥谨慎驾驶中,我们安全驶出了塌方路的便道,来到一个藏族村寨,大家都长长舒了一口气。</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居藏寨</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r></h3><h1> 这时,天色已晚,出了了村寨看到门口的牌子才知道这里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甲居藏寨,而我们就这样与之擦肩而过,太遗憾了。到丹巴县城时天色已晚。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丹巴县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镇,海拔1860米。匆匆找了个宾馆住下,简单吃点晚餐就休息了。</h1> <h1>  第六天,早晨起床后打开窗户,一座绿山扑面而来,山下就是著名的大渡河,丹巴县城依山傍水,非常秀美。早餐后沿303省道南下接215省道 ,向新都桥方向出发。</h1><h3></h3> <h1> 丹巴到新都桥146公里,沿途景色如画。有中国香格里拉高寒植物园——牦牛谷,树木像一幅幅美丽的盆景镶嵌在大地,所以也被称之为自然盆景。远眺海拔5820米的雅拉雪山,塔公草原更是独具风格,美不甚举。途经中国最美自然景观——八美。</h1><h3></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公草原</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雅拉雪山</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沿途都在修路,走走停停。快到新都桥时,因前方修路铺沥青,车被堵在了藏民阿卡.扎西多吉家门口,受邀参观了他家的“豪宅”。</h1> <h1>  这是一幢典型藏式风格的三层楼房,依山而建,灰色的外墙,富有藏式建筑风格的方形窗户,有点像欧洲的城堡,非常漂亮。一楼作为库房和饲养牲畜,二楼住人,三楼装修的很豪华,专门用来礼佛。</h1> <h1>  夫妇俩40多岁,都是非常淳朴的藏民,不会说汉语,他们孩子在新都桥上中学,在孩子的帮助下,我们和他们聊了起来。得知他们主要以饲养牦牛为生,同时种植一些粮食,这几年的生活越来越好,所以盖了这幢楼房,花了近50万元。临别时,我们和他们合影,他们一再要求要把他们的新房子照进去,弟妹留下了他家的地址允诺回去后会把照片寄给他们,并送给孩子一个音乐播放器作为礼物,小家伙很高兴,手舞足蹈的跳起了藏族舞蹈。</h1> <h1> 在新都桥吃完午餐,沿318国道向雅江方向出发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新都桥</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 <h1>  新都桥到雅江75公里,走了没多远,就迎来了我们进藏翻越的第一座高山,高尔寺山。</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尔寺山</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h1><h3></h3> <h1>  高尔寺山是318国道上的景点之一,高尔寺山垭口海拔4412米。位于新都桥与雅江之间。由于高尔寺山在修隧道,所以沿途的道路坑坑洼洼,极其难走,用了三个多小时,终于翻越了坑坑洼洼泥泞不堪高尔寺山,到达雅江县城。</h1><h1> 雅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峡谷与草原的过渡带,受其复杂地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神奇的自然景观;又因雅江县位于康巴地区腹地,立于茶马古道上,有丰富的康巴人文景观,因其县治所处位置在雅砻江边而得名。县城坐落在山坳之中,道路狭窄,停车很困难。我们找好住宿的地方,已是晚上六点。</h1><h3> </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雅江县城</h1><h1> 第七天,从雅江县城出发,继续沿318国道向理塘方向进发,途中翻越4659米的剪子弯山和海拔4718米的卡子拉山。剪子弯山,属沙鲁里山,雄峙于四川省雅江县香格宗乡西侧,呈西北-东南走向,为雅砻江与吉珠沟的分水岭,因翻越其驿道傍山成剪刀形弯曲而上故名,藏名"博浪贡",意为全天有雾的山顶。相对高度在一千米以上,山脊在海拔4000米以上,主峰夺阿拉错。东坡森林茂密,以云杉,冷杉,高山松,麻砾为主,西接卡子拉山,牧草丰盛绵延至理塘。</h1><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卡子拉山</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川藏公路盘山翻越的剪子弯山口是318国道在康巴地区的最高山口之一,翻过剪子弯山就接上卡子拉山。卡子拉山是位于四川省理塘县和雅江县分界处的一座山。卡子拉山,海拔4718米。因海拔较高,树木就更加稀少,主要是高山草甸。在这里看山,层峦叠嶂,一层比一层更远,一层比一层颜色更浅,直至天边,真像行走在“天路”之上。 </h1><h3></h3> <h1>  翻越卡子拉山时,雾气开始散去,空中的云彩开始多起来,一会是洁白无瑕,一会是幽暗迷幻,瞬息万变。不过,只有在她的怀抱之中才能感受到这美幻的景色。感觉人与天的距离很近,好似伸手就能够着云彩似的。</h1> <h1>  卡子拉山与其说是山,倒不如说是美丽的牧场,让人心旷神怡。虽然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却不可能停车下来拍摄。</h1><h3></h3> <h1>  </h1><h1> 雅江到理塘145公里,翻过两座大山,用时近四个小时,中午来到理塘县城。理塘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县政府驻地高城镇,海拔4014米。我们在路边一家饭馆门口停下吃午餐。前天走塌方路,车底盘不同程度受到磕碰,恰好餐馆后面有一家汽车修理铺,于是我们把车开到修理铺,让修理铺的师傅,检查车的状况,看看有没有损伤。还好,除了表弟的车底盘稍有碰擦,不影响行驶,我和妹夫的车基本完好。夫人和弟妹她们在饭馆点菜休息等候。车检查完毕,饭菜也好了。我们吃完午餐,匆匆赶路了。</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理塘县城</h1><h1> 出“世界高城”理塘往西,公路沿弯曲的无量河谷上行约三十多公里,毛垭大草原便到了。毛垭大草原属川西高寒草原,也是沙鲁里山脉中最大的山间草原。群山的环抱之中,郁郁青青的大草原,如浩瀚起伏的海面,一直漫到远方。顿时,你的心胸一如这宏阔的原野,也豁然开朗起来。从大草原的梦里醒来,沿着318国道继续向西,行了不到半小时,就到了著名的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及其海子山姊妹湖。</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理塘到巴塘170公里,下午不到五点,我们在巴塘住下了,离晚餐时间还早。几个司机抓紧时间睡觉休息。获得短暂时间休息,对于长途开车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缓解旅途疲劳一种有效方式。</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塘县城</h1><h1> 第八天,从巴塘出发,走了一个多小时路程,就来到了川藏交界处的边防检查站。终于要进藏了,大家都很兴奋。弟妹收好大家的身份证,到检查站办理登记个人身份证号信息、车辆信息,领到了第一张限速路条。办完手续后,过了金沙江大桥,就真正进入了西藏。318国道进藏的第一个县域就是芒康县。</h1><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沙江大桥</h1><h1>  芒康,世界文化遗产弦子舞的故乡,风景如画</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我们的车队穿越在金沙江峡谷公路上,不时看到有武警战士在路边捡落石。开车的司机小心翼翼穿过落石区,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过了芒康县城,我们来到了下一个检查站——芒康县如美镇检查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如美镇</h1><h1> 当弟妹到检查站办完手续回来后,说我们的行驶证被检查站扣了,原因是这段路程超速二十分钟,被罚停二小时。西藏的道路全程限速,但沿途公路没有摄像装置,可他们的做法与内地不同,非常人性化。具体做法是,道路分段设有检查站,每一个检查站都发限速路条,标明到下一个检查站的公里数,以及到站时间,超时一分钟罚停车十分钟,不罚款、不计分。罚停的时间到,才能放行。真正体现了“教育”为主的理念。</h1><h1> 我们初来乍到,也是第一次碰到这种形式的处罚,吃一堑长一智吧。出门在外,遵纪守法很重要。好在已是中午十一点多,路边有一个泸州川菜馆,我们就地停车休息吃饭。进入川藏地区以来,一直以川菜为主。川菜比较符合我们口味。四川人做菜很麻利,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吃完饭了,但离罚停时间还没到,正好利用此段时间继续休息。吃饭休息已过一个多小时了,大家都有点着急。于是,表弟到检查站询问情况,并做了一些解释。工作人员看到我们外地来的,又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让我们提前出发了,并告诫我们后面的路段要注意安全行驶。 </h1> <h1> </h1><h3></h3><h1> 我们继续沿318国道前行,进入了左贡县城,在县城找到加油站加油。一路走来,只有县城有加油站,哥哥很重视汽车加油。一到县城,不管油箱有多少油,都要把油箱加满,保证遇到特殊情况下,油箱不缺油,实践证明这么做是对的。 入川以来,一路都是国道、省道,没有摄像头,没有收费站,但油价一路飙升。从出门时的92号汽油每升七块多钱,到左贡时92号汽油每升已上升到九元多了,而且,川藏线一路只有92号汽油,没有95号汽油。进藏后,进加油站加油,要先登记行驶证、身份证后,才能加油。否则,不给加油。</h1><h1> 加完油,抓紧赶路,准备到八宿县城住宿。下午快五点时,我们来到了左贡县邦达镇,镇上路边设有检查站。邦达到八宿还有95公里路程,要翻著名业拉山,这是我之前做功课了解到的。为了核实这段路的具体情况,到检查站询问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前面的路都是山路,很难走,要走得抓紧时间,晚六点他们就封路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和哥哥、表弟商量,我们今天,从巴塘到邦达已经走了365公里的山路,大家都很疲劳,为了安全,今晚就住邦达,大家同意我的意见。</h1> <br> <h1>  邦达镇小旅社比较多,但住宿较紧张。我们找了一个比较大的宾馆入住,住宿相对比较贵的,标间300元,但宾馆条件很一般。住下后,我们才知道,邦达属高海拔地区,海拔4120米,是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却又是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地方,有些地图甚至没有标注。这里曾是过去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在318国道上位于左贡县和八宿县之间,这里有一条岔路往北可到川藏北线的昌都,还有邦达草原。东西南北来往的人都会经过这里,是连接西藏东西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尤其是徒步进藏、骑行进藏的人们都要在这里留宿。 </h1><h1> 说起徒步进藏、骑行进藏的背包客,过去只是听说,或者在电视里看到。这次自驾进藏,一进入318国道,就亲眼看见每天沿途都有成群结队的骑行游客陪伴着我们,与我们同行。他们穿着各种颜色的专业服装,戴着各式头盔,艰难而又乐观的行驶在318国道上,是318国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群人中,不仅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五十多岁的中老年人。看到他们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的辛苦就不值得一提了。不过,开车司机也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安全,尤其是在上坡路上,骑行者扭来扭去,相当艰难。司机一定要理解他们,放慢速度,慢慢通过。 </h1> <h1>  邦达,是我们进藏以来入住海拔最高的一个地方。我们住的二楼,上下楼都还是有点高反,尤其晚上睡觉,感觉轻飘飘的,睡不踏实,夫人感觉有点气短。进藏前,我们为了预防高原反应,表弟专门买了藏药红景天发给大家路上吃。除了第一天到碌曲时,大家各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外,经过了七、八天高原行驶,大家都已基本适应高原环境。所以,住在邦达,虽有高原不适,但大家都能挺住,没影响行程。说明我们之前的预防还是有效果的。 </h1> <h1>  第九天,因高原反应,我们早早起床了。吃完早点,大家精神状态都不错。下一个目的地波密。邦达到波密318公里,我们准备早点出发。七点钟来到检查站,可工作人员还没上班,只能等待。</h1> <h1> 早八点,检查站的工作人员上班了,我们抓紧办理手续,可工作人员告知,昨晚下雨有塌方路段修整,需要等候通知。几天来,我们已近习惯了这种等待。好在,等的时间不长,九点我们终于可以出发了。走了没多一会,就来到塌方路段。塌方不是十分严重,前方有一段高50公分,宽10米左右塌方泥土阻隔路中,车可以通行,但需要驾驶技术。表弟和妹夫的车,底盘相对要高一些,过这路没问题,我的车只能靠哥哥了。 </h1> <h1> 我们一家下车从路边绕过,哥哥一人驾车,沿着陡坡斜前方,左右打方向,车瞬间就过去了,哥哥真是一位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司机。有了妻哥陪伴,这一切都不在话下。</h1> <h1>  过了塌方路段,就要翻越业拉山了。业拉山又称怒江山,位于八宿县内,山顶垭口海拔4658米,风很大。翻过这个垭口,也就是下业拉山的路,便进入川藏公路的奇观——著名的“怒江72拐”,又称“九十九道拐”,到底有多少拐,恐怕也没人能说清楚。这些拐又陡又急不说,大多都是U型弯。一不小心,怒江就在下面等着你。令人望而生畏,堪称中国公路上的奇迹。</h1> <h1>  我小心谨慎开着车,可在一个弯道上,还是差一点和一个大卡车相撞。等真正下得山来,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h1> <h1>  翻过了业拉山,又穿过了怒江隧道。道路就趋于平缓。在过隧道前,表妹伸出窗外排了几张照片,被执勤的武警战士发现,武警战士拦住表妹的车,对表妹说,这里不许拍照,要求删除照片。</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站在怒江上感觉真不错</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h1><h1> 我的车出了隧道后,还差点追尾。原因是出了隧道是下坡路,由于离前面的车有点近,前车突然踩刹车,我也跟着踩刹车,可刹车踩到底,车还缓缓往前走,离前车也就不到十公分,车停住了,我和夫人都吓了一跳,估计前车也够紧张。其实,过隧道都是土路,而且我们车速也不快,正常情况下,是可以踩住刹车的。这次不知为什么踩刹车后车的反应不灵敏,估计刹车出问题了。出了隧道,又经过了然乌湖,可当时不了解然乌湖,也没停车游览。主要事前功课做的不好,然乌湖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h1> <h1> 过了然乌湖,中午我们来到了米堆冰川路口。表弟停车建议到景区游览,我欣然采纳。米堆冰川景区离318国道不到十公里,沿着高低不平的砂石路走了大概40分钟,车子开到了冰川下藏寨里的停车场。穿过寨子,经过一片哗哗流淌的溪流,米堆冰川就近在眼前了。</h1> <h1>  米堆冰川位于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米堆河的上游,主峰海拔6000多米。米堆冰川是一处集冰川、农田、村庄、湖泊、森林等为一体的景点,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之一。眺望米堆冰川,有一种勾人心魄的美。当你与冰川面对面时,当你仰视这庄严神秘的冰川时,深感人类的渺小。在这炎炎夏日,心里满满都是冰爽通透 。脱了鞋子,赤脚进入由冰川融化的清澈的雪水中,虽然寒澈入骨,但觉得人的心灵也得到净化。米堆冰川太美了。</h1> <h1>  米堆冰川并没在我进藏游览的计划内,好在表弟及时看到路牌停车,建议游览,米堆冰川的美景才呈现在我们眼前。看来,我进藏前对西藏的研究,还是很不到位,一路很多美景都与我们失之交背,留下很多遗憾。</h1> <h1> 出了米堆冰川,一路风景如画,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波密县城。波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帕隆藏布河北岸,风光旖旎,风情独特,有“冰川之乡”“藏王故里”“西藏瑞士”“绿海明珠”“雪域江南”等美誉。县城驻地扎木镇海拔2720米。主要河流有帕隆藏布河、易贡藏布河,两条河相会于通麦后,流进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大拐弯处。波密县城被郁郁葱葱的绿树和皑皑白雪覆盖的群山四面环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与红白相间的藏式建筑交相辉映,显得格外清澈、透亮,是我们进藏以来,到过的最美县城,在我的旅行中,留下了很深的记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波密县城</h1><h1> 我们到的早,选择了一家比较好的宾馆,早早就吃完晚餐。进藏过往的游客基本上都在波密住宿,所以,波密县城的住宿特别紧张,外地游客也特别多。晚上满街都是外地游客,县城广场人山人海,很多人都在跳藏族传统的锅庄舞,会跳的人,都加入跳舞的队伍,六十六岁姑妈也加入了进来。跳舞的队伍非常壮观、热闹。在这里,我要给姑妈点个赞。出发前,我还担心,姑妈年龄大,经历长途奔袭,高原反应,可能受不了。没想到,九天的旅行,姑妈不仅没有感觉疲劳,而且越走越精神。完全被一路的美景所感染,比儿媳、女儿、侄女的精神状态都要好。是我们团队中,精神面貌最好的之一。</h1><h3></h3> <h1>  第十天,我们早早起床吃饭,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因为我们今天要过318国道上最险的路段--通麦天险。通麦天险又俗称排龙天险,是波密到林芝的咽喉要道,全长14公里,是雅鲁藏布江峡谷的一段路,号称死亡之路。泥石流、塌方也是家常便饭。为了保障车辆正常通行,武警四支队的战士常年日夜坚守在这里,随时修理塌方路段,确保道路畅通。</h1> <h1> 遇到塌方,通麦天险道路行驶就非常缓慢,常常因为堵车,需要五、六个小时才能通过。前几天,我的一个同事给我打电话说,通麦天险的车特别多,他排队等候六个小时才过去。所以为了以防不测我们早晨不到六点就出发,七点前就到达通麦铁桥排队等候过桥。武警战士维持秩序,对于插队者是要没收行驶证的。</h1> <h1>  </h1><h1>  因为来的早所以排到了靠前的位置,没过多长时间武警战士就放行通车了。这里原来有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浇筑的大桥,2000年4月9日西藏易贡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特别是易贡湖水溃坝暴泄后,通麦大桥及附近的一些公路被冲毁,川藏南线交通完全中断,墨脱、波密、林芝三县90多个乡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之后就有了这座临时保通性的通麦铁桥,该桥的建成,使中断的318国道得以畅通。通麦铁桥驻有部队,大桥两端都有全副武装的武警战士看守,每次只限一部车过桥,车辆过桥时可以明显感觉铁索桥在颤抖,而且不知是出于保密还是其它原因,通麦大桥是不许拍照的。目前一座新的通麦大桥已经建成通车,波密到林芝隧道也已通车。通麦天险已成为传说。</h1><h3><br></h3> <h1>  过了铁桥就进入了这段难以上西天的“死亡之路”了。这段路宽度仅两辆车勉强并行,一面是波涛汹涌的帕隆藏布江,另一面紧贴着山,遇到对面来车,要小心翼翼的避免擦碰,有的地方还要听从武警的指挥单边放行。路面上布满了山上滚落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我们很谨慎的随着车流缓缓的行驶着,一路走走停停,还要防止路面尖石扎破轮胎。(行驶中遇到一辆轿车轮胎被尖石扎破,紧贴在山边的一侧停着,想换轮胎都没有地方。)</h1><h3></h3> <h1> 走这段路对于司机尤其是开轿车的司机来说不仅考验驾驶技术,更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路面高低不平。泥泞不堪,时不时的车子底盘就会蹭到路面,尤其是轿车。走了一段路后,一块大约30公分的石块挡在了前面,只能停车,正准备下车想办法挪开石头,只见路边武警施工的一辆铲车过来,直接把石头铲去了。我们顺利的通过。我忍不住向武警战士竖起了大拇指,感谢他们!有了他们才保证了通麦天险的畅通。</h1> <h1>  一个多小时,我们顺利通过通麦天险,到柏油路上,心情一下放松下来,回头想想,一路上光顾紧张了,竟然没有好好欣赏一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风光。在过色季拉山休息时,夫人的手机不小心掉在地下,摔坏了摄像头。如此的美景没法照相,夫人很郁闷。只能到林芝看能否修好。</h1> <h1> 过了色季拉山,我们来到鲁朗林海。 鲁朗林海位与林芝县鲁朗镇境内,距林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素有“西藏江南”美称。鲁朗林海是一处云山雾海里的森林,有“叫人不想家的”的美誉,整个景点如诗如画,周边雪山林立,沟内森林葱笼,林间还有整齐如人工修剪般的草甸,许多民居修建在这山环水复的天上森林,周边溪流蜿蜒,有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开放,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我们缓缓开着车,边走边停,一路欣赏着鲁朗的美景,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西藏的江南---林芝。</h1> <h1>  在八一镇安顿停当后,我的首要任务是找个地方修手机。打听了当地人,来到了市中心手机商铺集中区,这里的店面都不大,走了好几家店都说没法修,最后走进了一家外观还不错的店,老板是四川人(一路行来,在西藏经商的四川人占了很大一部分),人很好,友善又热情。他检查了手机的状况,是手机摄像头外面的玻璃罩破了,遗憾的是他的店里现在没有配套的配件,他建议把外面破了的罩子去掉,这样就可以拍照了,等到拉萨或回家后再换一个新的就可以了,无奈也只能如此了。店老板去掉了罩子,手机又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了,问老板维修价格时,他笑着摆摆手说不要钱。我们向老板表达了谢意后离开了。一路行来,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是非常朴实善良的人,就像这位手机店的老板,并不因为我们是外地人而漫天要价或宰客。这世上还是好人多。<br></h1> <h1> 晚饭自然要吃当地特色石锅鸡了。说起石锅鸡,感觉它的每一样物件都非常的讲究。用于炖鸡的锅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普通锅,而是用石头凿出来的一个可以盛放东西的类似大水杯一样的锅,石头也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产自于西藏墨脱。只有这里出产的石头凿出来的锅可以用于炖东西吃,这种石头锅传热快,保温效果好,且含有许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人们称这里的石锅为墨脱石锅。</h1> <h1>  第十一天,计划游览巴松措,晚住工布江达。早晨八点,离开美丽的林芝,向巴松措方向进发。林芝到巴松措118公里,出林芝,沿林拉公路(318国道),西进85公里到工布江达县巴河镇,再北上三十多公里至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就到了美丽巴松措。到了巴松措快中午十二点,景区没什么像样的餐馆。我们简单吃了一些自带食品,开始游览巴松措。</h1><h3></h3><h1>  巴松错又名错高湖,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景区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文物古迹、名胜古刹为一体,景色殊异,四时不同,名类野生珍稀植物汇集,实为人间天堂,有“小瑞士”美誉。</h1><h1> 站在距离岸边约100米观景木栈道上,巴松措的美景一览无余。确如它的名字般,巴松措是绿色的,是那种淡淡的玉石般没有杂质的绿色。湖水清澈见底,四周青山如黛,顶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湖边的雪山和湖面倒映的雪山彼此纠缠着,连绵不绝,很是壮观!最难得的是,现在游人很少。完全是一副与世隔绝的模样。我们完全被这种美轮美奂、如梦如仙的景色所折服,好像漂浮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巴松措实在太美了。</h1> <h3></h3><h1>  游完巴松措,我们来到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县城不大,夹在两个山峦之间,海拔3600米。我们找了一家宾馆住下,大家都6很疲劳,正好宾馆有餐厅,所以懒得出去,就在宾馆就餐,也可以好好休息。宾馆的菜做的不好吃,而且比较贵,这顿饭是我们入藏以来吃的最不好的一顿团餐。</h1><h1>  明天就要到达拉萨了,期待!</h1> <h1>文字资料来自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