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土之旅(5):上天入地探访卡帕多西亚

吴定远

<h3>  到土耳其旅游的人,大多会去坐热气球,这是土耳其旅游很重要的一个项目。世界上开发了乘热气球的旅游项目的地方很多,光我国就不下十个,为什么非得到土耳其去乘呢?这是因为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地区地貌特别,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十大地球美景之一,有人说它是“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并称为世界上两大最适合乘坐热气球的地方。光是乘气球上去兜一圈意思不大,关键是地面景物。肯尼亚是看动物迁徙,卡帕多西亚是看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景色。</h3><h3> 卡帕多西亚这个地名在地图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古代的地名,按记载这是个东西长四百多公里,南北宽二百多公里的广大地域,位于土耳其中部。卡帕多西亚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沟壑与谷涧之中,是一片又一片的“石柱森林”。林林总总的石柱,冲天而立,形成独特的景观。这个地区南边的埃尔吉亚斯山和哈桑山以前是活火山,岩浆和岩灰冷却凝固后形成厚厚一层凝灰岩。年长日久,凝灰岩在阳光的暴晒和风霜雨雪的侵蚀之下,松软的部分剥蚀殆尽,在地上形成峡涧沟壑,在地下形成暗流岩洞。比较坚实的部分残留下来,则形成千姿百态的岩石。其中,有壁立千仞的悬崖,有蜿蜒数十里的褶皱,更多的则是像蘑菇、树桩、尖塔一样的石笋和石柱,构成奇石林立的露天博物馆。</h3><h3> 我们的热气球正是要在格雷梅露天博物馆上空飘过。</h3><h3><br></h3><h3> 为了乘坐热气球,早上三点多就得起床,也挺辛苦的,四点过热气球公司的接客面包车就来接我们去出发地</h3><h3><br></h3> <h3>  热气球是靠燃烧液化气产生的热空气上升的,热空气比重小,分量轻,这样就产生了浮力。</h3> <h3>  气球下端系着乘人的吊篮,加热空气用的液化气瓶也架在吊篮上。现在气球膨胀上升了,原先横躺的吊篮也被拉着扶正了。</h3> <h3>  吊篮用藤条编织成,有韧性,着地时可以起缓冲作用。吊篮大小不等,我们坐的是载客24人的,划分为四个格子,每个格子6人。中间还有个纵向格子,站着两位操控人员,也就是热气球飞行员。说是坐气球,其实乘客也是站着的。</h3> <h3>  这奇形怪状的石头,被称为“精灵烟囱”。</h3> <h3>  我们起飞了,看看底下吊篮跟气球的大小比较,你就会明白气球是多么的庞大了。热气球飞行员向气球里喷火加热,它就不断上升,停止加热,内部空气冷却,它就会下降。热气球飞行员就是这样操控气球上下的。</h3> <h3>  气球渐渐升高。</h3> <h3>  越来越多的气球升空了。气球分好多种,有的是充氢气或氦气的。热气球是靠加热空气产生浮力的。热气球没有动力,完全靠空气的气流推动前进。空中气流在不同高度会有不同的流向,热气球飞行员必须熟练地掌握不同高度气流的流向,通过升降高度来控制飞行方向。</h3> <h3>  气球很多,分属于不同的公司。之所以所有的气球大多选择在清晨起飞,除了可以欣赏瑰丽的日出外,主要是这个时段气流比较平稳,有利于航行安全。但能否起飞,除了气象条件外,还须获得空军的批准,空军对所有的领空负有安全责任。听说我们去的次日气球升空就没有获批,预交款退回。</h3> <h3>  从空中俯瞰格雷梅小镇。</h3><h3> 有人担心乘气球的安全,实际上吊篮很平稳,人在吊篮里几乎感觉不到气球的移动,气球飞得也不高,没有人说过害怕。</h3> <h3>  这就是“最像月球的地方”?咱没去过月球,不知道月球上是啥样。</h3> <h3>  气球越来越多了,有的飞得很高。满天的气球,蔚为壮观。热气球之旅,一半是看地表,一半就是看气球本身了。</h3><h3><br></h3> <h3>  我们降下了高度。</h3> <h3>  在低空穿行在这些尖尖的石柱间,没点真本事还真不敢。听说热气球的飞行员要考两本驾照,一本是飞机飞行员的,一本是飞热气球的,光会开飞机还不能来飞热气球,会飞热气球的倒是能开飞机。</h3> <h3>  热气球的外表面大多是广告,这家中文广告的“可乐旅游公司”是台湾的。</h3> <h3>  太阳升起来了,气球和地面景物都罩上了一层暖色</h3> <h3>  格雷梅小镇背后的山梁上是个看日出和气球的好地方,也是个摄影的好地方,我们在拍他们,他们在拍我们。要是住在格雷梅的话,我一定会半夜起来爬上山,拍日出,拍气球,还不用花钱。</h3> <h3>  拍婚纱的新人也不放过这样好的背景。可是这张照片只能我给他们拍了。</h3> <h3>  初升的太阳将气球和地面都染上了一层金色。</h3> <h3>  气球们渐次降低高度,即将到达降落地点了。</h3> <h3>  吊篮稳稳地降落在拖车上,一个多小时的热气球之旅结束。</h3> <h3>  然后人下车,换面包车返回出发地。</h3> <h3>  接应我们的地面工作人员就位了,抓住了气球上的拉绳,与飞行员合力控制吊篮落到拖车上。</h3> <h3>  气球顶端的盖板打开放掉气,瘪掉后装上拖车,运回公司,结束今天的活动。然后我们每个乘客得到一杯庆功香槟酒和一张证书,以纪念这次成功的飞行。</h3> <h3>  格雷梅国家公园和卡帕多西亚岩石群于198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奇特的地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外星球,事实上电影《星球大战》确实在这里取过景,后因未获拍摄批准,只能回去仿照此地地貌重新搭布景的。</h3><h3></h3><h3> 在迪夫里特峡谷,我们见到了著名的“骆驼岩”,形象很逼真,不由得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  这片火山石锥群形象奇特,每座石峰的顶端都会有个奇怪的顶盖。</h3> <h3>  </h3> <h3>  土耳其到处可见的“蓝眼睛”,传说它是恶魔的眼睛,带上它可以辟邪,就像带上美杜莎的头像可以驱敌一样。</h3><h3><br></h3> <h3>  这是“打猎谷”,好像以前这里曾经有很多动物,猎人常在这里狩猎。</h3> <h3>  远处那片平坦的山梁像极了美国西部的景色。</h3> <h3>  像沙地上踩出的一溜脚印,可这是石头,一定是有人凿的,不知什么用,也许曾立过栅栏保护什么。</h3> <h3>  乌其萨城堡,曾经是军事要塞。</h3> <h3>  高高的山顶可以及时发现敌情,山体里挖出的洞穴可以住人、储藏粮食和武器,抵御敌人的进攻。</h3><h3><br></h3> <h3>  近旁的其它洞窟城堡。</h3> <h3>  在卡帕多西亚的众多锥状山峰中,你会发现一个个就像蜂巢似的洞窟,这当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挖掘的,入内察看的话,你会惊奇地发现里面已经被挖空了。原来,卡帕多西亚地区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灰形成的一座座山体经过风蚀雨淋,留下表面比较坚硬的外壳,而山体内部的岩石还是相对松软的,易于开挖。人们就掏空了一座座山体,过起了穴居生活。至于这些山洞何时开始挖掘,有人说是三千多年前的赫梯帝国时代就开始了,更有人说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h3><h3> 基督教产生后,因为与罗马帝国的多神教(信奉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冲突,与犹太人信奉的犹太教也冲突,所以在传播前期遭到了迫害,许多教徒被迫害致死,耶稣本人也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他的十二门徒向世界各地出发传教,十二门徒中的保罗、约翰、腓力和雅各的儿子犹大(不是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据说都来过小亚细亚,为了躲避迫害,那个时候卡帕多西亚地区成了基督徒的家园。他们将这些洞窟扩大连通,并开挖了更多的洞窟,形成了卡帕多西亚地区的又一奇观。</h3><h3> </h3><h3> 基督教徒们在山上挖出了一座座洞窟教堂,在这里修行,传播和研究基督教教义,他们是世界上第一批修道士,基督教文明在这里延续。</h3> <h3>  1907年,法国传教士纪尧姆 . 德热法尼翁发现了这些洞窟教堂,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150多座这样的教堂。</h3><h3><br></h3> <h3>  十字形宗教符号。</h3> <h3>  修道士们在这里生活修行。</h3> <h3>  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破坏,这些洞窟教堂已经严重残损。</h3> <h3>  墙壁上、柱子上和穹顶还留着当时的宗教壁画及图案。</h3> <h3>  这些壁画或穹顶画是用所谓湿画法画的,在涂料石灰还没干的时候就用颜料作画,这样颜料就渗透到涂料中去,不易褪色剥落了。</h3> <h3>  为了保护壁画,洞窟内禁用闪光灯,管理方将最有价值的壁画拍摄下来在外展出,以满足研究者的兴趣。</h3> <h3>  15幅壁画都是关于耶稣的,从天使报喜(圣母玛利亚怀了天父之子)、圣母到伯利恒产子、去埃及避难、回到耶路撒冷、洗礼、信徒参拜、变容、最后的晚餐,到殉难、复活、升天都有,几乎概括了耶稣的一生故事。</h3> <h3>  窄小的通道。</h3> <h3>  这是修士们用餐的长桌。</h3> <h3>  女修道士们的修行场所。</h3> <h3>  1963年,代林库优村的一位农民在拆除地下室墙壁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地下城,经过勘察,地下城最深处离地面85米,分18到20层,每层面积平均2500平方米,有52个通风井和600多个出入口通向地面。地下地道纵横,地道旁是1200多个大小房间,卧室、厨房、餐厅、酿酒作坊、酒窖、教堂、洗礼堂、教会学校(讲台及课桌都是以原石凿成)、军械库和马厩等,墙壁上凿有通话孔,还有专作墓葬用的洞穴;最下层建有储藏水源的蓄水池。城市功能一应俱全,常年恒温在13—15摄氏度,可容纳上万人在城内生活。</h3><h3> 这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是谁?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庞大的地下城市?从教堂等设施可以肯定,这是基督徒所为。早期的基督徒为了躲避罗马帝国的迫害逃来此地过起隐居生活,后来是躲避阿拉伯军队,最后剩下的基督徒要么逃回了欧洲基督教地区,要么皈依了伊斯兰教,地下城就逐渐废弃直至被人遗忘了。</h3><h3> 在卡帕多西亚地区这样的地下城已经发现了36座,城与城之间有地道连通,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城市网。我们参观的是离代林库优十公里的卡伊马克勒地下城,是面积最大的。</h3> <h3>  想想看,那时的人们没用任何建筑材料,在石头中打造出了这样一番天地,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心,要忍受多么艰苦的锤炼。由此可见信仰的力量是多么强大。</h3> <h3>  马厩。</h3> <h3>  葡萄酒作坊。</h3> <h3>  教堂。</h3> <h3>  狭窄的通道。</h3> <h3>  有的通道要蹲着蜷起身子才能通过,不小心就会碰头,个子高的只能爬行了。</h3> <h3>  上下层之间的楼梯。</h3> <h3>  每条通道口都有一个一米多高的石头圆盘,有敌情时只要搬动暗设的机关转动圆盘,就能封住通道口。</h3><h3> 历史上小亚细亚的统治者换了又换,历代强者在这里角逐,但是没有关于卡帕多西亚的战争记载,也许这些地下城的防卫功能并没有得到过体现和检验吧?但无论如何,人们为了信仰在这里生活过,这是确信的。</h3> <h3>  洞穴的世界,我们的午餐也在这家位于阿瓦诺斯的洞穴酒店解决。</h3><h3><br></h3> <h3>  一进门左右两条通道,左边通向厨房,右边通向“包房”,最后两条通道都通向大厅。</h3> <h3>  大厅比我想象的宽敞得多,而且中间没有柱子。这让我想起了陕北的窑洞。</h3> <h3>  晚上住的旅馆也称洞穴旅馆。</h3> <h3>  山上的洞窟确实也有些仍在使用。</h3> <h3>  不过我们住的旅馆虽然依山而筑,可并不在山洞里。</h3> <h3>  我们的住宿地在于尔居普市,晚上正好有街头歌舞晚会,好像他们正在过什么艺术节。</h3> <h3>  夜晚的于尔居普。</h3> <h3>  卡帕多西亚,你到底还有多少秘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