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长之名 遇见美好

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翠云校区

<h3> 静心享受 享受静心 于锦丽 静心享受,享受静心。终于让压抑的情绪得到尽情地释放,让匆忙的步调得以舒缓。 2018的暑假,我走近河南省教师成长学院,走近了仰慕已久的全国语文名家 ——武凤霞老师。聆听武老师大气深刻课堂的课堂,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 首先,武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很注重整体感和推进感。 武老师的讲座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高阶性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高阶问题”,就是具有高阶思维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能引领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 武老师示范《爱之链》一课。这是一篇讲述发生在乔依、老妇人和女店主之间爱的传递的故事。在教学中,武老师设计了“谁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有难度。一是需要学生弄清在文本中乔依、老妇人和女店主分别做了什么,二是需要搞清楚所有事情之间的联系,三是需要学生把相关联的事件组合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并明确地表达出来。要很好地完成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在文字中穿行,不仅要做到准确理解,而且要分析比较,同时还要发现联系,并准确表达,可以说这一问题集多种能力与素养为一体,极具挑战性,能够带领着学生的思维不能不、不得不向更深处延展。 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很多问题提的没有价值,更没有深度思维。 武老师说,破碎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破碎的知识也是没有价值的。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所学的散碎的知识中,找到一条联系它们的线索,让它们首先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对这一整体中的同类知识做一汇总和提炼。 这个当然不是一日之功,以后要提高自身解读教材的能力,让课堂高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让学习真正发生。 另外,武老师的课,让我对课追问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在公开课中不敢追问,不善于追问,是我们的问题没有价值。武老师说,追问是迫使学生思维一点点走向深入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一个个追问能够形成一条问题链,迫使学生不得不去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深入地研究文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武老师在教学绘本《石头汤》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个故事不好,因为三个和尚是采用欺骗的方法做成的石头汤。你认为呢?”学生不假思索地摇头,一个学生说:“三个和尚没有欺骗,只是善意的谎言。”她追问:“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吗?谎言难道不就是欺骗么?”学生回答:“善意的谎言出发点是好的,即使是欺骗也是为了大家好。”继续追问:“三个和尚真的欺骗了村民吗?你们知道什么是欺骗吗?”出示“欺骗就是用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并故意欺诈使人上当”的解释以后,武老师继续追问:“和尚们用虚假的言行让人上当了么?”“没有。”“那是欺骗吗?”“不是!”又追问:“不是欺骗,是什么?”经过短暂的沉默,学生得出了结论:“和尚们用自己的智慧让村民们懂得了分享使人快乐。”“真好!看来煮石头汤不是欺骗!可不是欺骗,那是什么?”“是和尚的智慧!”“是的,不是欺骗,是智慧地唤醒!”在这一段对话中,围绕着“是不是欺骗”的问题,武老师进行了多次追问,让学生对三个和尚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深刻的体会,从而真正理解了和尚们的行为。而“不是欺骗,是智慧地唤醒”这一认识更是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武老师引领学生思维深度发生的路径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都真正发生,值得深入思考。<br></h3> <h3>韩武对决显实力 &nbsp;异曲同工得奥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经过四天充实、紧张的学习,终于盼来了“韩武对决”——韩兴娥、武凤霞两位老师同台上课。对我们学员来说既刺激又幸福。 首先为我们上课的是武凤霞老师。武老师带来了一节题材新颖的小小说《爱之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她以“谁知道这么,不知道什么”为题,带着孩子们在这篇小说中进进出出。孩子们不仅读的认真,说的更精彩。 正当两个班的学员们陶醉其中意犹未尽时,韩兴娥老师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隆重登场。她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学生,带领我们走进了《滕王阁序》。第一步,她为我们播放独具特色的录音——吟诵版,带领我们熟悉字音、标注易错字。接着,再边听录音,边出声跟着读。紧接着她边读边提问题,领着我们理解大意,体会感情。在她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就理解了《滕王阁序》,再不读起来,就自然流畅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体会着课内海量阅读的精髓。 课虽然结束了,思考仍在继续。能有幸一次性听海量阅读推广人韩兴娥老师、阅读教学领军人物武凤霞老师的课真是机会难得,她们术有专攻却又异曲同工,无论是武老师整篇文章的细读教学,还是韩老师整本书的阅读教学,都是在培养孩子们抓主要信息的思维力,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于我来说,她们的引领,才刚刚开始!我们,行走在追随的路上!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武朵娟<br></h3> <h3>  收获满满 不虚此行 不知不觉跟着张齐华导师学习已经过去四天了,充实的四天,反思的四天,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内心深处强烈的要求自己必须要努力去读书,去积累,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成长的快一点,希望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听到自己拔节的声音! 我从张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课前交待学生的学习材料上就让人感到张老师对待学生是一个很细心很周到的一个老师。提醒我们平时教学要注意从细节入手,做一个“周全”的老师。 二、课堂开始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就开始从个人和小组中引出问题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比我们平时生硬地引入课题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多,也更有吸引力。 三、最让我佩服的是在《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中张老师在自然无痕地讲解0.42=42/100之间的关系后又引出三位小数0.423这个小数与0.42有紧密联系,由此再让学生深入理解0.423=423/1000,这样机智的课堂设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当张老师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位小数了,为什么还要再学习两位、三位小数呢?这个问题问住了我们大家。于是张老师教大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关于应用两、三位小数的小故事。然后启发学生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妙招真是精彩!不愧为“数学王子”,真的太棒了! 四、在评王庆菊老师的《角的度量》这节课时,张齐华导师从“术”与“道”两个层面解析了这节课,令我茅塞顿开,王老师试图从让学生真正理解度量角的本质就是求一个角里有几个度量单位层面重新建构这节课,这就是“道”,是知识背后的原理,而自己平时只是一味的强调怎样量,怎样画,就是“术”,是方法,技巧。所以今后的教学不要只盯着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知识内在的本质。 学习、深度研习,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有了不同程度地认识、提升;让我在这炎炎夏日里收获着成长的喜悦与幸福! 洛龙一实小 李向辉<br></h3> <h3> 如火七月 学习如火</h3><h3> 杨珊珊</h3><h3> 七月的骄阳如火如荼,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的需要和热情。尤其是学员和导师的同课异构—《角的初步认识》再次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贾岛诗中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一词的深意从此变得深刻且深远。导师评课时用“想通透、精内容、深体验”来给予我们一种推开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素养的培育之门的钥匙。亲身示范,是今天张齐华导师对我们的引领,是一种手把手的指引,督促我们课堂要注重生成,关注问题,提炼文化,回归历史,融入生活。他带领我们对课堂进行更深层次的直击与扣问,带领我们进一步的去感悟课堂的“推”与“敲”两者的不同。 整节课虽然只有两个大的环节却让孩子们对于角有了特别深刻的体验。在第一个环节,为贴合孩子学习经验,准备的是一根毛线(边必须是直直的),两根牙签(两条边必须凑到一起),一张白纸(画角),孩子们经历了亲自操作后,角的特征已经深刻刻在了孩子们脑海中。一个操作环节融合了角的认识,角的感知,角的判断等等,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体验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最后张老师只是用一个剪刀不仅巩固了角的特征,还巧妙地比较了角的大小,另外还稍带些许函数思想。这样的课堂通过一层层活动使孩子们对本节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们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并且享受其中。 一天又一天精彩的学习体验,一次又一次深切的体悟。体悟张齐华导师教导的关于教材的纵横探究,知识点的精准把握,知识面的细节把控,以及如何上一节有思想,有深度,有素养的好课等其他细节方法。聚焦导师今天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张老师从直击课堂导入,多样材料设计,针对性的活动顺序展示,首位呼应的概念应用,每一步都紧扣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落地。张齐华导师用亲身示范更深层次的演绎一节好课的道,一节好课的气势流转。能来到这里聆听张老师的分享,是我们大家的福气。 想通透 ,精内容,深体验,离不开对教材的透彻研究,我想我们还要在教材上下足功夫,把握重点难点,力求环节上的精炼,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学习体验。 <br></h3> <h3> 什么是教育情怀 ----班主任培训感悟 “教育情怀”经常出现在我们做教师的人口中,“教育者要有教育情怀”,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情怀?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但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陈宇老师带给我们为期五天的班级管理的培训中,在导师一种种管理方法的耐心传授与一个个经典案例的无私分享中,“教育情怀”四个字不时地蹦入我的脑海,而这四个字的意义对我而言似乎越来越清晰。 教育情怀是什么?教育情怀是陈宇老师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停止地对教育的思考与梳理。陈宇老师已出版几本教育专著,而这些专著的内容,全都来自于他自己对平日教育经验思考的沉淀与梳理。他说:“我从不看别人的书,我是写书让别人看的”。从这两天的培训中,我们能看出这一句看似玩笑的话并非玩笑。从如何制定班级发展战略规划,到如何召开主题班会,班级建设这一框架的完整度、一系列流程实施方法的精细度、以及用思维导图对每一细节操作方法的详尽解读,分明是一线教师在总结大量工作经验后的结晶,每一细节无不渗透着陈宇老师自己对教育的思考。 教育情怀是什么?教育情怀就是陈宇老师接到一个极度差乱班之时,有的不是嫌弃、厌烦、知难而退的态度,而是心疼与尊重之下努力改变的决心。从“人活着要有尊严”主题班会的召开、和学生一起采用个人承包制的方式将恶劣的教室环境进行彻底的整改、给学生写满含理解、信任与期待的信件、和学生一起倾力打造班级的名片、晚自习上泣不成声的读写给孩子们的信《最后的晚自习》,“翻越毕业墙”拓展训练后一系列主题班会的召开,直到为荒废的学业买单----全封闭式“魔鬼训练营”,在这个差乱班完成一步步蜕变的过程中,陈宇老师用他那让人叹服的耐心与智慧,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作为一位班主任的幸福,而不是苦恼。 什么是教育情怀?教育情怀就是陈宇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全身心的关注。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能利用恰当的时机,将其转化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因为用心,陈宇老师用他自写的下水文《一年后的我和我的班》结合孩子日常的表现写出了对孩子们一年后的设想,幽默风趣中带给孩子们深深地思考,此时教育已在无痕一中生成。 有教育情怀的人,教育中的难题不是压力,而是动力;有教育情怀的人,学困生的教育,不是工作中的阻力,而是他产生教育灵感、成就他教育人生的源泉;有教育情怀的人,课堂是他的主阵地,学生是他最爱的人;有教育情怀的人,是拥有大爱之心的人!<br></h3> <h3>  学生究竟应该怎么教?我想这时我们每位老师值得思索一生的问题,所谓教无定法,就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但我相信一定会有相对科学的规律,四天时间,跟随陈宇老师的步伐,我更加确信。一个老师,尤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有计划、有想法、有方法 首先要有计划 一个班主任接到一个班级,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孩子们制定一个三年或者五年的规划,当然, 每个班级有所不同,中间行进过程中,可以对一些具体的计划进行微调,但一定要有计划,并且一步一步的去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不妨把这些计划在班会上跟孩子们一起分享,每做到一个,再一同分享,这样的过程就像爬山的过程,山顶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立小的目标,去一步一步实现,所以,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六年计划、三年计划、学期计划、月目标、周目标,只要有山顶,我们就一定能爬上去。 其次是有想法 我认为每个班主任都有开点子公司的潜质,只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去思索、去实践,那么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想法涌现出来,一个计划的实施有很多种方法,如何让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只要你在乎,你就能做到,因为,面对问题,我们只要有积极的心态,那么,想法和点子是不会缺少的。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说一年黄豆丰收,很难卖出去,有个人就很聪明,他想黄豆卖不出去,我可以卖豆芽、卖豆浆、买豆腐,所以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不要放过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也要常常跳出教育的思维去看问题,想问题,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最后是有方法 你可能想说,方法和想法,不一样吗?起码我觉得不一样,想法仅限于思维层面,而方法已经是操作层面,就是要把想法实施,一个好的想法,一个好的点子,想要按照你预定的目标去实现,也是要有方法的,比如说快要期末,你想让孩子们放松一下,但又不能松懈,那你要用什么方法去实现你的这个想法呢?这就很重要,我们可以向老教师咨询、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去寻找更为科学地可操作的方法。 总而言这,成功都是有方法的,陈宇老师经过自己实践归纳总结出的这些好点子、好方法、我们可以参考,但我们终究要学习的是陈老师的态度,我想如果我们也能有这样认真的态度,那么我们也会是一名不错的班主任吧! 秦颖<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