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原则:疏不间亲

泠风思语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图原创:高英 【美篇号27824435】</span></p><p><br></p><p>父亲在世时反复念叨过一件事,那就是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媒人,让他十分尴尬。</p><p><br></p><p>那次父亲做媒人,纯属出于热心。男女双方都是本村人,经过撮合后顺理成章地结成了婚姻。众所周知,别管多么五彩缤纷的恋情,都会在婚姻生活的打磨中变得单调乏味,难免会有厌倦之情产生。</p><p><br></p><p>这对小夫妻也不例外,婚姻的新鲜劲一过,就开始闹别扭,然后争吵不断,最后竟然在那个很保守的时代选择离婚。</p><p><br></p><p>本来,这俩人刚结婚时,对彼此十分满意,自然一再感谢我父亲这个大媒人。可是,自从夫妻之间开始闹纠纷,我父亲也不得安宁了。这俩人会分别来找我父亲,从诉苦到抱怨,令我父亲不胜其烦。</p><p><br></p><p>那时候,我父亲也是青年人,性情直爽的他不通人情世故,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见双方都在说对方的不是,他就真诚地对他们说自己之前并没有深入了解到各自的为人,真是没想到对方是那样的人。</p><p><br></p><p>后来,这俩人骂着媒人丧良心给牵错了红线而离了婚,才不再来滋扰我父亲。可是,过了没多久,单着的这俩人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忍不住怀念和对方在一起的生活,居然自个儿复了婚。复婚后,夫妻俩把责任全推给了媒人,同仇敌忾地不再搭理我父亲。</p><p><br></p><p>父亲长叹道:“好心做媒,反而被人怨恨。这媒真做错了也就算了,偏偏他俩后来在一起过得好好的。我可接受了教训,这辈子再也不当媒人!”</p><p><br></p><p>我年轻的时候,也很不理解那对夫妻何以如此表现。现在经历了一些世事儿,才弄清了那对夫妻的真实心理。</p><p><br></p><p>首先,这对夫妻在许多人都会经历的婚姻厌倦期闹矛盾,属于正常现象,并非真的过不下去。在婚姻的新鲜劲过去后,夫妻才开始进入真正的磨合期。夫妻闹别扭,是磨合过程中的必经阶段。</p><p><br></p><p>这个时候,无论谁来诉苦还是抱怨,我父亲都不必当真,只需要劝他们相互包容就行。偏偏父亲太较真,误以为自己真的错看了人,除了倾听,就是跟着这俩人唉声叹气,没有发挥媒人调解感情的作用。</p><p><br></p><p>其次,这对夫妻在缺乏指导和易于冲动的情况下离了婚,分开后冷静下来,肯定会为自己的鲁莽而后悔不已,这时候反而容易想起对方的万般好处来。</p><p><br></p><p>如果我父亲这个媒人是位世故老人,就会主动拉他们复合,可是,那时我父亲正血气方刚,铁了心不再趟他们的浑水,让他们的复合之路变得曲折。当这俩人复婚后,都要推脱当初自己闹离婚的责任,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于是就都说是媒人不好了——这样,我父亲就成了那个台阶,被这夫妻俩踩在了脚底下。</p><p><br></p> <p>做媒一场反而被人家夫妻双方都怨恨的经历,使得父亲终身没再做媒。我却从父亲的这次经历上,读懂了一个做人原则:疏不间亲。</p><p><br></p><p>当夫妻彼此不满时,仍然是夫妻,拥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作为外人,通常只能劝合不劝离(家暴等特殊情况除外)。无论夫妻哪一方来找你诉苦,你都不要介入其中太当真,你要做的只是倾听和劝解,万万不可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去把另一方来斥责。否则,人家夫妻一旦和好了,就会拿你当仇人。</p><p><br></p><p>试想,普通夫妻哪有不闹矛盾和别扭的?我真的不相信这世界上有从头到尾都一直很和睦的夫妻,只能说那些“从没红过脸”的夫妻是善于化解矛盾和善于疏解郁闷的高手罢了。</p><p><br></p><p>因此,不能把夫妻日常生活中的闹别扭任意归结为感情不好,外人更不要随意介入其中论是非。要明白一点:一般情况下,真的过不下去的夫妻任凭别人再怎么劝解最终也会选择分离(当然,凡事皆有例外,这里只说一般情况)。</p><p><br></p><p>夫妻本就是一种特殊关系——亲密的时候胜似亲人,疏远的时候不如路人。大概正因为夫妻关系这样微妙,古人才留下了“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的诫语——当然,这纯属我的臆想。</p><p><br></p><p>除了夫妻关系,“疏不间亲”的做人原则还适用于亲人、家人、恋人、朋友和同学、同事之中。人与人的交往,错综复杂:关系有远近,感情有深浅,相识有早晚。</p><p><br></p><p>“疏不间亲”的原则应该被运用于其中:只要你处在和对方相对“疏”的关系层面上,就不要去掺和对方的任何一种亲密关系。</p><p><br></p><p>这其中,尤其是对于具有血脉关系的亲情最要留心。“清官难断家务事”,别人家的家务事要谨慎介入不说,别人家亲人之间的矛盾也尽量不要去搅和。</p><p><br></p><p>毕竟,“血浓于水”,就连那在封建社会极为逆天的武则天皇帝都最终向血缘让步了——在老年立嗣时,终于选择了自己的儿子而非侄子。何况普通人呢?除了亲情方面,其他方面的亲密关系也要灵活运用“疏不间亲”的原则。</p><p><br></p><p>因此,当有人对你诉说家庭烦恼时,当有人对你陈诉恋人或配偶的罪状时,当有人对你提及他对朋友的不满时,当有人对你议论同学或同事的隐私时,你最好的态度就是听听而已,千万不可较真。</p><p><br></p><p>在把握好尺度的前提下,能劝慰就劝慰,能提建议就提建议,否则就干脆沉默是金,万不可介入到别人的亲密关系中,非要去弄个谁是谁非。在人际交往中,“疏不间亲”的原则须谨记在心。</p><p><br></p><h5><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高英写于2016年12月20日。作者公众号:高英读人生</span></h5><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5ulhstu?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5px;">电影《招魂》的启示:掌握生而为人的基本原则</a></p><p><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本文系作者高英原创作品,侵权必究。</span></h5>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egvobmu?share_from=self&amp;v=4.5.1&amp;share_user_mpuuid=2e0fb288b6d57bcd2cf15a2c6ebc8d88"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无论如何,生活都在继续</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gtafh8v?share_from=self&amp;v=4.5.1&amp;share_user_mpuuid=2e0fb288b6d57bcd2cf15a2c6ebc8d88"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活着,就得接受不断失去</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gt87bvk?share_from=self&amp;v=4.5.1&amp;share_user_mpuuid=2e0fb288b6d57bcd2cf15a2c6ebc8d88"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朋友圈,自有其存在的意义</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