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军歌嘹亮,军旗飘扬一一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1周年

岁月如歌

<h3><i>编辑整理/映君</i></h3> <h3><font color="#ed2308"><i>时逢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耳畔总是回荡着那铿锵有力、激动人心、高亢嘹亮的军歌,浮现出刘邓大军千里跋涉、挺进大别山,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拉开全面大反攻序幕的画卷。再现嘶呜的号角,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恋恋不忘难舍难分《再见了,大别山》之情;</i></font><br></h3> <h3><font color="#ff8a00"><i>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战役,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i></font><br></h3> <h3><i style=""><font color="#167efb">1947年8月7日黄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大军,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部兵力佯动配合掩护下,分左、中、右三路,从鲁西南的巨野、郓城地区出发,拉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战役的序幕。这是一次没有后方、没有根据地的远征,其艰难程度在整个解放战争史中都是罕见的。</font></i><br></h3> <h1><font color="#167efb">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叙述上,千里跃进大别山曾被誉为是神来之笔。</font></h1> <h5><i><font color="#39b54a">进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后改编称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font></i></h5> <h3><i style=""><font color="#39b54a">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人们也叫逐鹿中原。 中原地跨鄂、豫、皖、苏、陕五省,北至黄河,东起运河,南临长江,西迄伏牛、汉水,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要解放军能在中原立足生根,就可东慑南京,西逼西安,南扼长江、武汉,直接威胁敌人的长江防线和江南统治区,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战场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因此,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曾说:“自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 作为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对中原战场有一说,谓之为“四水三山会中原”。四水:江、淮、河、汉;三山:泰山、大别山、伏牛山。要在这三山、四水之间创建中原解放区,就必须首先控制住大别山。邓小平号召部队勇挑重担,不怕困难,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 刘邓大军迅速分兵,在鄂东和皖西战略展开。其第三纵队在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率领下,奉命挺进皖西,先后解放了六安、霍山、金寨、岳西、舒城、桐城、庐江、潜山、太湖等地。9月,刘邓大军经过激烈的作战和紧张斗争,建立了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初步完成了战略展开。 </font></i></h3><h5><i style=""><font color="#39b54a">…… …… .…… </font></i></h5> <h5><i><font color="#ed2308">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正确指挥下,各部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六安张家店和蕲春高山铺战役中,共歼敌1.7万人。它表明,刘邓大军已经能够大兵团作战,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至9月底,经过紧张战事,刘邓大军在鄂豫皖地区解放了县城23座,歼敌6000余人,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刘邓已经打开了局面,依托山区安置了后方。大别山的斗争,胜败不是决定在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站得住脚。这就要求,对兵力的集结和分散要掌握得好。三个月后,形势发生了改变。 1947年9月27日在光山县白雀园召开的纵队领导干部会议。会议对于进大别山一个月的总结和对于今后工作的布置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要站稳脚跟,更要严肃纪律,发动群众。</font></i></h5> <h5><font color="#b04fbb"><i>10月的大别山,秋犹未过,但早晚已是寒气袭人。刘邓大军远离后方,供应不及,指战员们穿的还是夏天的单衫单裤。眼看严冬将至,冬衣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部队就自己动手缝制冬装。刘邓大军刚刚适应了大别山区的情况,蒋介石便集结大别山北麓的七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光山、新县我军进行合围。 </i></font></h5> <h5><font color="#39b54a"><i>在刘邓的指挥下,我军机动灵活地运动歼敌。到了11月,刘邓大军在2个月中,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政权。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由此完成了战略部署。</i></font></h5> <h5><i><font color="#b04fbb">在刘邓进军大别山的同时,陈赓、谢富治兵团向河南西部挺进,歼敌5万余人,解放了十余个县城,在完成战略展开的同时,调动了敌军8个旅的兵力,在大别山以西有力地配合了刘邓的作战。 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地区,三个月大踏步寻战,歼敌2万余人,调动了敌军15个旅的兵力,其中包括准备用于进攻大别山的八个旅,打乱了敌之军事部署,在刘邓以北扩大了解放区。 </font></i></h5> <h5><font color="#ed2308"><i>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挥,刘邓、陈谢、陈粟三个棋子,均部署到位,在北黄河、中淮河、南长江、西汉水之间的中原地区,结成了一幅“品”字形状、互为犄角的有利的战略态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吹响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嘹亮号角。</i></font></h5> <h3><i><font color="#167efb">补叙:</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行程千难万险,特别是通过黄泛区一段路程,遍地积水和淤泥,人烟稀少、路途难辨,粮食给养无从补给,很多战士生病,缺医少药、只能靠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坚持行军。</font></i><br></h3> <h3><i><font color="#39b54a">过了黄泛区,再一个难关就是淮河,8月25日,部队到达淮河北岸的息县、临河一线,前面堵截的国民党军与刘邓大军先头部队相距仅15公里,后面还有追击的国民党军队,如果不能迅速过河,将陷入敌人的夹击,27日凌晨,部队抢渡淮河,历史也就是这么巧合,当刘邓大军主力徒步涉水刚过河不久,国民党军就追到了,巧就巧在淮河上游的洪峰却骤然奔涌而下,国民党军只能望河兴叹。难怪多年以后邓小平回忆说:"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font></i><br></h3> <h5><i><font color="#010101">过了淮河,就是大别山,刘邓大军胜利完成了党中央交付的任务,如一把尖刀插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心区域,在鄂豫皖建立了根据地,红旗插遍大别山区。迫使国民党军从其他战场调集重兵前来围攻,牵制了敌人,全国的战场形势为之一变,人民军队从此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font></i></h5> <h3><i style=""><font color="#ed2308">忆往事,峥嵘岁月</font></i></h3><h3><i><font color="#ed2308">看今朝,锦绣前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我们在这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再唱一遍</font></i></h3><h3><i><font color="#ed2308">再见了,大别山&nbsp;一一再叙一叙军民鱼水情</font></i></h3><h3><i><font color="#ed2308"> 清风牵衣袖 一步一回头 山山岭岭唤我回 一石啊一草把我留 啊再看一眼大别山 万般情思呀胸中收 胸中收 缤纷的山花呀 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 挺秀的翠竹 不要举酸你送行的手 啊再见了大别山 再见了大别山 你牵去我的一颗心 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相逢又分手 握别众老友 男女老少皆叮咛 盼我啊隔年再来游 啊再看一眼众乡亲 音容笑貌呀心中留 心中留 慈祥的大嫂呀 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孙儿 白发的大哥 让我祝福你健康长寿 啊再见了乡亲们 再见了乡亲们 大别山呀养育了我 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font></i></h3><h3><i style=""><font color="#ed2308">铭记呀在心头</font></i></h3> <h5><font color="#b04fbb">图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