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彩瓷聚珍——青岛博物馆藏明清瓷器陈列》为 青岛市博物馆的常设展览,除每周星期一闭馆外常年对外开放。</h3> <h3>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制瓷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历各朝发展,到明清时期,瓷器业达到了鼎盛,绚丽的彩瓷代替了清纯的青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凡瓷种种,青花用青如墨,素淡优雅;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有的俊逸灵秀,有的娇艳如滴;单色釉或杂釉,有的纯净隽永,有的朴拙浑厚,使明清瓷器的彩釉装饰琳琅满目,极具艺术魅力。(摘自展厅前言)</h3> <h3> 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飘逸淡雅青花瓷</h3><h3> 由明朝至清朝,景德镇集聚了全国最优秀的能工巧匠,形成了实力雄厚的技术力量,加上优质原材料供应优势,所烧造的青花瓷器胎釉精细,造型多样,纹饰优美,以色泽典雅而独步天下,久负盛名。</h3> <h3> 青花人物万寿字纹盖罐(明嘉靖1521~1566年)</h3> <h3> 青花山水人物纹罐(明正统~天顺1436~1464年)</h3> <h3>明代青花</h3><h3>明代官窑青花瓷器造型古朴庄重,纹饰富贵华丽。形成了宫廷艺术固有的、象征皇权至尊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带动了民窑产品质的提高,大批纹饰飘逸潇洒,呈色清新优雅,可与官窑媲美的青花瓷器进供朝廷,销往海内外。</h3> <h3> 青花云鹤纹罐(明万历1573~1620年)</h3> <h3> 青花缠枝莲纹钵(明弘治1487~1505年)</h3> <h3> 青花龙穿花纹高足碗(明正德1506~1521年)</h3> <h3> 青花缠枝莲纹炉(明嘉靖1521~1566年)</h3> <h3> 青花人物纹碗(明万历1573~1620年)</h3> <h3> 青花鹿纹碗(明万历1573~1620年)</h3> <h3> 青花缠枝莲纹碗(明万历1573~1620年)</h3> <h3> 青花缠枝莲纹蒜头瓶(明万历1573~1620年)</h3> <h3> 清代青花</h3><h3> 清代的瓷器生产工艺不断创新,青花采用色彩亮丽的国产“珠明料”,绘画技法借鉴中国水墨画分水皴染、西洋画的透视技法,所绘山水人物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瓷以其新颖的造型、华丽的装饰纹样、青翠雅洁的料色、风格各异的款识登上了清代青花制瓷高峰。</h3> <h3> 青花缠枝莲纹尊(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青花牡丹纹贯耳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青花人物纹葫芦瓶(清嘉庆1796~1820年)</h3> <h3> 青花觚(清顺治1644~1661年)</h3> <h3> 青花人物纹碗(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青花八骏纹碗(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青花缠枝莲纹盘、青花云鹤纹盘(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青花缠枝莲纹钵(清嘉庆1796~1820年)</h3> <h3> 青花八宝纹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青花人物纹笔筒(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青花三果纹瓶(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青花云龙纹高足盘(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绚丽多姿彩绘瓶</h3><h3> 明清时期,由于白瓷烧造取得高度成就,使彩瓷生产在胎、釉、花纹装饰等方面都取得空前的发展。如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素三彩等彩绘釉瓷工艺不断出新,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局面。</h3><h3><br></h3><h3> 青花釉里红属釉下彩,经高温一次烧成。因红釉呈色所需窑温较难掌握,故红色纯正者较少。</h3> <h3> 青花釉里红草虫纹碗(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斗彩:是先用青花料在胎上双勾各种花纹轮廓线,然后罩釉,入炉高温烧成后,再于釉上沿青花轮廓填画红、黄、绿等彩料,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斗彩烧制始于明初,精于成化,清代不断出新,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新工艺,给人以争奇斗艳之感。</h3> <h3> 斗彩三果纹碗(明万历1573~1620年)</h3> <h3> 斗彩人物纹碗(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斗彩八卦纹盘(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斗彩人物纹杯(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五彩:是先在烧好的白釉素瓷上以红、绿、黄、蓝、紫等彩色绘画纹饰,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的釉上彩瓷。青花五彩、青花加紫等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料描画出所绘图案的蓝彩部分,罩釉烧制后,再在釉上其余部位绘彩,复入彩炉烘烤而成。</h3><h3> 明清五彩是景德镇窑在宋金时期红绿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釉上五彩、釉下五彩、釉上五彩与釉下青花结合的青花五彩、青花加彩等。它以纹饰线条柔和,色调浓艳而闻名。</h3> <h3> 五彩牡丹纹罐(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五彩花卉纹瓶(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五彩花卉纹碗(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青花加彩梅雀纹梅瓶(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青花加紫海水游龙纹盘(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粉彩:粉彩瓷器出现在康熙中期,盛于雍正。绘画原料是于含铅粉的玻璃白中加入呈色金属而成。其成色浓淡分明,柔和典雅、鲜亮明快,展示出优雅悦目的立体效果。</h3> <h3> 粉彩牡丹纹盘(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粉彩鱼藻纹盆(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酱地粉彩花卉纹碗(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在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广州,另雇工匠,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以低温烘烤,制成彩瓷,是清中叶起生产并销往国外的瓷器产品。</h3> <h3> 广彩人物纹大碗(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素三彩,明正德年间创烧,是釉上彩瓷中的名贵品种。其特点是不用红色,以庄重素雅的黄、绿、紫、蓝等为主色调。素三彩一般应用于祭祀供器,有白地三彩、黄地三彩等品种。</h3> <h3> 素三彩荷塘游鸭纹罐(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素三彩云龙纹盘(清光绪1875~1908年)</h3> <h3> 黄地绿龙纹盘</h3> <h3> 墨彩:是在烧好的素胎上用墨彩料绘画,再罩一层透明的白釉用低温烧成,清代瓷器图案多用此作为点缀。</h3> <h3> 墨彩人物纹碗(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杂釉瓷器</h3><h3> 明清两代,仿古成风。有仿哥窑、汝窑、官窑的裂纹釉;仿青铜器的茶叶末、鳝鱼黄结晶釉;仿定窑的茄皮紫釉等仿古瓷器,工艺古朴精湛,许多佳品胜于前朝,深受世人珍爱。</h3> <h3> 仿哥窑罐(清1636~1912年)</h3> <h3> 仿哥窑琮式瓶(清咸丰1851~1861年)</h3> <h3> 茶叶末釉天球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鳝鱼黄釉梅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鳝鱼青釉贯耳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茄皮紫云龙纹盘(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黄褐釉开片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清纯隽永色釉瓷</h3><h3>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颜色釉瓷品种最多、质量最精、颜色最全、造型最美时期,窑工们熟练掌握了各种金属氧化物的呈色规律和高超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h3><h3><br></h3><h3> 红釉:创烧于明代的霁红以其釉面红不刺目、釉不流淌、裂纹不出等特点而闻名。清代粉红釉属进口料,其色泽纯正,鲜艳夺目。豇豆红,釉面颇似豇豆红色,带有美丽绿斑苔点者为上品。</h3> <h3> 霁红釉玉壶春瓶(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豇豆红团螭纹水丞(清康熙1662~1722年)</h3> <h3> 粉红釉小杯(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珊瑚红釉竹纹碗(清道光1821~1850年)</h3> <h3> 黄釉:明清时期的低温黄釉,有娇黄、米黄和柠檬黄等颜色,均以其釉色娇艳柔美而著称。</h3> <h3> 黄釉洗(清同治1862~1874年)</h3> <h3> 黄釉碟(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蓝釉: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明清时期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相继烧成了霁蓝、洒蓝、天蓝、蓝釉白花等品种。蓝釉主要用于祭祀和日常陈设。</h3> <h3> 霁蓝釉方瓶</h3> <h3> 蓝釉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天蓝釉盘(清雍正五年1727年)</h3> <h3> 年窑天蓝釉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青釉:具有颜色均匀且深浅不同的特点,较名贵的有粉青、豆青、冬青等釉色。</h3> <h3> 青釉扣碗(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青云釉云龙纹盘(明正德1506~1521年)</h3> <h3> 粉青釉梅花纹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分高温、中温及低温三种,颜色由浅至深。绿釉有色彩雅丽的孔雀绿、松石绿等。孔雀绿釉属中温釉,因颜色类孔雀尾毛,故得名。</h3> <h3> 绿釉瓶(清1636~1912年)</h3> <h3> 孔雀绿釉瓶(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孔雀绿釉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铁锈花釉:清代景德镇生产的一种釉料,配方中主要含氧化铁、锰的高温结晶釉。</h3> <h3> 铁锈花釉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色地彩绘:是先烧出白釉素瓷,然后施色地,再在色地上彩画。工艺过程复杂,需要反复入窑,烧制多次方能完成。</h3> <h3> 锦地团花纹盘(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红绿彩鱼龙纹盘(清光绪1875~1908年)</h3> <h3> 蓝地描金双螭耳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白釉:为含铁量低的高温透明釉,始见于北朝,唐宋时期成为瓷器釉色的主流产品。明代早期的釉色为白中含极淡肉红,中期为白中略带奶油黄,晚期则为奶油白,清代维持在明德化窑的水平上。</h3> <h3> 白釉刻缠枝莲纹长颈瓶(清道光1821~1850年)</h3> <h3> 窑变瓷器:清代的高温铜红窑变化釉和炉钧釉,是雍正时期仿宋钧瓷基础上的创新品种。钧红、月白、葱翠等多种色彩在釉层里流淌浸润,形成参差纷繁,斑驳陆离的效果。</h3> <h3> 窑变瓷桃(清1636~1912年)</h3> <h3> 窑变石榴尊(清嘉庆1796~1820年)</h3> <h3> 窑变梅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窑变贯耳瓶(清乾隆1736~1795年)</h3> <h3> 炉钧釉罐(清雍正1723~1735年)</h3> <h3> 部分明清官窑款识简表</h3> <h3> 古代制瓷工艺微缩场景 </h3> <h3> 古代手工制瓷生产方式,工艺过程复杂,分工精细,要求严格。千百年来,陶工各专一行,世代相传,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形成了完整的分工合作的制瓷手工艺体系。 场景中表现的是:准备泥料、炼泥、做坯、印坯、利坯、画坯、施釉、剐坯、装坯、烧造等工序的制瓷过程。</h3> <h3> 青岛市博物馆位于青岛崂山区梅岭东路51号,其常设展览有:《青岛史话——青岛地区历史陈列》、《彩瓷聚珍——馆藏明清瓷器陈列》、《古钱今说——馆藏古代钱币陈列》、《百工奇技——馆藏古代工艺品陈列》、《左臂丹青——高凤翰书画艺术陈列》、《乡间画记——馆藏山东民间木版年画艺术陈列》和《李汝宽家族捐赠陈列》。短期在展的有:《流光溢彩——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器展》和《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浙、海两派书画名家作品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