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一</h1>
<h1>我曾做过一份权威的社交孤独问卷,里面有一些很扎心的问题。</h1>
回答分四个程度,偶尔如此-0分,有时如此-1分,经常如此-2分,通常如此-3分,根据答案计算总得分,来判断你在社交环境中是否孤独。得分越高,说明社交中越孤独。
我将这些问题和答案进行简化,用是非进行回答,你也可以来做做。
生活中的状况:
1 我没有知己。
2 我没有伴侣。
3 我不愿因自己的困难而让别人感到有负担。
4我的生活中没有人依赖我。
5任何人跟我都不交心。
6生活中没有人想要了解我。
7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受到我的连累。
8我有许多时间独自呆着。
9我未加入任何的社团和组织。
10我今天没有跟任何人说话。
11我跟周围的人没有共同话题可聊。
12和别人相处时我没有坦露真实的自己。
13我不冒社交的险。
14人们不觉得我有趣。
<h1>生活中的体验:</h1>
1我没觉得有知己。
2我害怕相信别人。
3我没觉得我有伴侣。
4当分担我的困难时,我的好友觉得是个负担。
5我觉得别人不依赖我,也不觉得我重要。
6我觉得我无法跟任何人交心。
7我觉得不被理解。
8我觉得求别人帮忙并不安全。
9我不觉得是任何社团或组织中的一员。
10我觉得今天跟任何人都没有接触。
11我觉得与别人无话可说。
12我觉得跟别人相处时不再是本来的我。
13和别人相处时我感觉浑身不自在。
14我不觉得自己有趣。
这些问题你都用是非回答之后,如果是的答案占了8个以上,那就说明,你处于孤独状态。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社交时代的孤独。
<h1>二</h1>
曾经说起社交这个词,是在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社会活动。但现在它的含义被重新扩展,我们在网络中的种种行为,也被理解为社交。
但网络社交带来的,除去积极的部分,更多的,是会让人感觉孤独。
曾有许多文章列举过网络社交的弊端。
朋友聚会,大家各自拿着手机刷屏,互不搭理。情侣吃饭,面对面坐着也是看着手机。在家里更是如此,父母在客厅看手机,你在卧室上网。
<h1>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络,覆盖年龄段变得更广。</h1>
曾经我们回到家上网,父母会责怪,整天就知道玩手机,也不和我们说说话。但现在却变成了我们吐槽父母,能不能别看微信打游戏,好歹也和我说几句话啊。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曾想改变这种现状,但貌似离了网络就不能活。
现在人们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能在网上说清楚的事情,就不用见面,能用短信沟通的事情,就不用打电话。
也有许多人说,我讨厌别人发语音,能不能发文字?
还有许多人说,我讨厌接电话,一听到电话铃声响我就心里发慌。
于是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沉迷在网络社交中无法自拔?为什么我们宁愿隔着手机屏幕谈情说爱,也不愿意面对面交流?
到底在怕什么?
有一个事实是,我们躲在网络的背后,很美丽,也很安全。
在网上,你的照片可以后期,可以修图,你的信息可以编辑,可以美化,哪怕你发条语音,在按下语音按键时,脑子都能在一瞬间组织好语言,告诉你怎样说是最得体的。
在网络中你可以做一个更加完美的人,也因为自我的修饰,让社交这件事变得更加安全,不用承担过多的风险。
但面对面交流却不尽然,,你真实的一切都被展露出来,你的外貌,你的谈吐,你的衣着,分分钟都能暴漏你的短板。
哪怕说一句话都是凭着直觉走,少了可以修饰的时间,自然就要承担说话背后的风险。
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好,就躲在网络后面修饰和遮掩。
<h1>三</h1>
<h1>曾有一个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如果活到100岁,可以认识1300人左右,这里的认识不仅包括包括亲密关系,也包括了仅限彼此知道的关系。</h1>
但很显然,现在人们在网络上社交,哪怕你只有20岁,你也可以认识1000人。微信里,有大几百好友都算正常,甚至有的人微信好友多达几千人。
这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
我们把人的精力和社交圈都用数字来进行分析,一个人的精力为一分,一个社交经验值为一分。
曾经人的精力是100分,算满分,人们认识1000人,经验值算1000分。
现在通过网络,经验值攀升到5000分,但人的精力依然只有100分。
曾经用100分来应付1000分,似乎绰绰有余,但现在100分来应付5000分,就会顾此失彼。
许多人就感叹,微信里加了那么多人,认识的没几个,是好友的没几个,能说上话的没几个。
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好友太多,关键是自己的精力其实根本无法应付那么多的社交关系。
因为无法应付处理,那么就只能被动接受。
网络让我们体验到更大的世界,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但注意了,这种体验,不一定就是美好的体验,你越沉迷网络,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负能量越多。
以前负能量的影响是局限的,现在是广大的。
这其中透露出一个怎样的信息?
网络让人们的视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接受自我精力根本无法应付的事情时,也变得越来越被动。
你在被代表,你在被刷屏,你在被认知,你在被下定义,你在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好的坏的事情。
而一旦人们习惯于这种“被动式网络模式”,依然会大量消耗你的精力。
而这些精力,原本可以用来维系你的社交关系。
因为大量精力被消耗,你就没有更多的能力,去关注自身,去反省自己。
<h1>四</h1>
我认为,网络社交带来的弊端,有三个层面:
第一:网络的作用,不仅是简化了我们的社交流程,同时也消除了我们看似无用但却应该被珍视的那些过程。
比如,曾经你要和一个人见面,你会早早起床,洗头化妆,换上漂亮的衣服,和对方定好时间地点,精心准备。
这些看似都耗费了精力,甚至还觉得很麻烦。
毕竟想和一个人聊天,现在蓬头垢面躺在床上发发微信就可以,多简单,多方便,哪怕你不修边幅,你都可以编造说我正在打高尔夫。
但你是否察觉?我们在交际中付出的那些琐碎精力,实际上是你郑重其事对待社交的方式,是一种“社交仪式感”。
而现在网络少了这些珍重,看似简单化,但却少了珍视,少了仪式感,那么自然对待感情也就多了无所谓。
所以,我们很难和一个生活中的人说绝情的话,但却非常容易拉黑网络上的某一个人,哪怕他曾经对你说过很多情话。
第二:你可能一时觉得网络新鲜有趣,生活的方式变成了“向外”,却忽略了你的生活其实应该是“向内”。
<h1>比如,在网络上进行阅读,和你读一本真正的书,感受会不同。</h1>
你在手机上阅读一篇文章,说不定只对八卦新闻感兴趣,如果是篇有深度的的文字,就需要提醒自己要耐下性子来阅读。
但你读本书,却会读的沉心静气。
你在手机上读文章,使用的是社交工具,你阅读之后要转发,要分享,要给别人看,这是“向外”。
但读罢一本书,没办法转发,没办法即时分享,只能自我思考,这是“向内”。
第三:网络的功能是表达,但并非解决。
比如:我们在网上讲述自己的心情,各种热点文章在分享观点,你也总发朋友圈说焦虑难过孤独。
<h1>你上网,聊天,转发文章,打发时间,这些看似都在治愈你的孤独和焦虑。</h1>
但实际上,网络只是在表达着你的焦虑,表达着你的情绪,但并非解决了你的问题。
我们想要活得开心顺利,是要解决问题,但网络实际上并不能主动帮你解决。
你只是用联系别人或分享文章来表达自我的无助,却没有同过真正的交流途径来缓解你的无助,反而会因为无法真切地感知回应,从而察觉到自己比以前更加的孤独。
所以,你肯定有这么一个体会,看到一个什么佛系什么焦虑,就说天惹这简直就是我,马上点赞,马上转发。
然后,放下手机,该干嘛干嘛。
你的孤独和焦虑解决了吗?没有。你只是表达了而已。
<h1>五</h1>
这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TED的演讲,我文章的标题就是该演讲的主题,它里面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
<h1>人们渴望自己的关系,刚刚好。</h1>
在网络上社交,你可以进行控制,你能控制自己的图像,控制自己的文字,控制自己的语音,但面对面交流却不能,它在很多时候,无法控制。
刚刚好,就是有明显的分界,大家把握好尺度,你别伤害我,我也不伤害你。
哪怕有个杠精骂了你几句,他实际上也不认识你,骂完了事,不能把你怎么样。那如果现实中,有人面对面骂了你几句,那后果就会截然不同。
<h1>人们在面对社交关系中,内心的渴望是有分寸和界限的。</h1>
这就意味着无法真正融入,你看似在网络上参与感很强,什么事都知道,什么评论都发过,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认同,哪怕认同了,也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存在感过低,这就会呈几何倍数地增加你的孤独和无助。
在演讲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晒过自己和siri的聊天记录,一开始觉得很好笑,但实际上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人要到多无助孤独,才能想到要和一个语音助手聊天,想和一个机器、一段程序成为朋友?
人的无助,源于没有人愿意听自己讲话,大家都在忙不迭地讲着自己的话。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各种高精尖的技术,你所说的内容,别人不明白,但技术明白,别人听不到,但技术能听到,别人不认同,但技术认同。
甚至还没说出口的话,技术都能替你想到,帮你补充,为你完善,简直是你的良师益友。
<h1>技术要比真实的人更加通情达理,更加了解你自己。</h1>
有人就会觉得很安全,很放心,你根本不需要别人,你只要拿个懂你的手机就可以了。
哪怕你明明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程序,一个大数据的产物,只是一个伪装的同情和共鸣,都会被感动。
这就很悲哀的地方。
懂你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段代码,一个程序,一种技术,虽然装作通情达理,但实质核心,依然是冰冷的,甚至是没有感情的。
<h1>六</h1>
<h1>现在特别流行大数据,你在网络上的一切行为习惯,都会被记录,存放在大数据里,用以分析和概括,来指导别人的行为,也指导你自己之后的行为。</h1>
人们不再需要自我的判断,有了大数据,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更加高效,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效率更高。
你在淘宝上浏览了某件商品,下次打开界面就会给你推荐相关内容,你在试听网站听了某个音频,下次再登录就会为你推送类似的内容。
看起来特别的方便有用。
但有这样一个问题细想一下,你的生活,真的就只为简单、目的、高效吗?
在你享受科学技术的时候,在你被大数据的指引下,越来越有针对性活着的时候,你是否少了一点乐趣?
你其实缺少了生活的不确定性,未知的多元化,以及探索的奥妙。
面对浩瀚的网络,面对庞大的用户基数,你其实不再是一个人,你和某个数据圆点,没什么不用。
在网路社交中,我们只是一个点。
你或许会感觉安全,你犹如置身于海洋,再大的风雨都不怕。
但同样你也很危险,你可能会被网络海洋吞噬,你发出的声音根本连回想都没有,因为别人和你一样,发出了同样的声音。
你并没有什么不同。
<h1>七</h1>
<h1>在TED的演讲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网络中与人交谈的那些小小的片段,叠加在一起,难道不能等于面对面的交流吗?</h1>
答案是,不能。
曾经,社交让我们简单交流,但也让我们简化了感情。
如今,社交让沟通变得毫无成本,就连付出感情也变得廉价起来。
沉迷于网络,依赖于技术,不仅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甚至到了最后,你都已经不再需要别人,你需要的,只是一个看似懂你但却不能让你察觉到“我是谁”的机械产物。
你缺少了,生活中的诸多仪式感,只为直达目的。简单,直接,粗暴。
什么是孤独?
孤独不等于独处,孤独是你身处一片虚拟的网络海洋中,嘈杂无比,各种的声音,你最开始觉得很热闹很有趣。
但当你合上手机,关上电脑,你发现自己身边静的吓人,也无人陪伴。
你的话语,你的呐喊,不仅和别人一样,还无人听到。
<h1>那一刻,才是真正的,社交时代的孤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