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书饲养法(3)——自然类绘本

<h3><font>孔老夫子在推崇"小子何莫学夫诗"时,其中一条理由是"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一点我表示非常拥护。自然和博物,应该是幼儿的启蒙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br />在我对幼年有限的记忆中,在姥爷的小花园里乱窜和在野山上疯跑留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那种快乐的体验甚至绵延至今。</font></h3><h3>封面是3+🐰在创意美劳课上画的🦀️</h3> <h3><font>小花园曾是我的一片乐土,我拿吊金钟花当过耳环,记得六月雪类似白萝卜的独特气味,常常把金弹子金红色的果实揪下来,见过仙人掌开花结果。现如今被珍重养在小盆里的石莲花,是那样茂盛地从墙根上的土陶盆里倾泻而下。那几盆假山上的青苔也是神奇的存在,假如你们见过它们蝌蚪一样的种子和小型喷瓜喷射时的样子。</font></h3><h3><font>见过我家的狗因为执着把睡莲一朵朵咬掉挨了打,见过我家的猫跑进花坛吃草催吐毛球,见过金鱼怎么产卵,见过白燕怎么孵出幼雏…</font></h3> <h3><font>我也曾在野山上和一群小伙伴疯跑,拾菌子、摘野果、尖叫着在厚厚的落叶上滑滑梯,见过野核桃还没长皱纹时的样子,知道哪一种覆盆子更好吃,嘴和手常常被种类似葡萄的野果染成紫色。</font></h3><h3><font>爬上巨大的桑树采桑葚、匆忙下地的时候被树杈划破了裤子,爬上军区大院的墙头摘花红和嫩梨吃,结果不小心崴了脚烤了一星期的灯。我妈常常把从外面疯够了的我重新拎出门外,摘下我头发里的草籽和紧紧抓在我毛衣上的苍耳…</font></h3><font>儿童时期的记忆是那样根深蒂固,我想会伴随我的一生。</font> <h3><font>我幼年的自然启蒙绘本是一本常年放在茶几肚里的《本草纲目》,大概因为有很多插图的缘故,我渐渐变成了它的忠实读者。<br />植物从根茎、花叶到果实的解剖和分解图,后来一度成为了美术界和装饰界的时尚,但一开始却是缘于自然科学的。但我首先认为这本书很美,那些植物的形态深深地吸引了我。<br />当然,也不是全无实用价值。我从其中知道了车前草的种子有利尿的功用,也就是说,它是能吃的。而姥爷的花坛边随处可见这种野草,我就常常把它们的种子撸下来嚼着吃,有股生瓜子的味道😋</font></h3> <h3><font>这个开场着实是有些长了,可是一开始写就有点停不下来的节奏。<br />我只是想说,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自然科学的启蒙对一个孩子来说的确是非常可贵的。这些经历不仅可以启发孩童的心智,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都是很快乐的体验。<br />到给🐰选择自然科普类绘本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在意的,第一套是《我的后面是谁呢》,由福田敏生和福田明子这对日本绘本夫妻档创作,适合0-3岁的宝宝。</font></h3> <h3><font>这套书名为"我的后面是谁呢",实际上包含了"前后"和"上下"四个方位,用类似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对这四种方位有所体会。<br />每一页会出现两种动物,一种是完整的,一种只出现提示性的某个局部,让宝宝猜出局部的动物是什么。</font></h3> <h3><font>巧妙的是,每一册的最后都会出现一幅汇总的图:"原来大家都离得很近呢。"懂点生物常识的人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生物群落啊。<br />这套系列分为《小树林边的伙伴们》、《小河边的伙伴们》、《原野上的伙伴们》、《大海里的伙伴们》以及《热带草原上的伙伴们》5册。每一册就表现一个群落,让宝宝们由局部到整体、由少到多地记住动物和它们生存的环境。</font></h3> <h3><font>其次,对于低幼的宝宝,想推荐《鼹鼠的故事》。这只来自捷克的鼹鼠成功地风靡了全世界,不仅因为那些生动的故事,还缘于作者对于自然景物刻画的严谨和美妙。</font></h3> <h3><font>这本《咔嚓咔嚓做裤子》被很多人提到过,当时讲给🐰听的时候我也有过小小的惊讶。<br />鼹鼠想做条裤子,他找了很多朋友帮忙。老鼠告诉他可以用亚麻做原料,青蛙教他把亚麻泡在水里然后拿去晒,鹳鸟帮他把亚麻的茎砸碎,刺猬帮他纺线,蚂蚁帮他织布,龙虾帮他剪裁,最后由织布鸟帮他做成了裤子。<br />短短十几页的绘本不仅说明了亚麻怎样从植物变成布料,而且在每一页的插图中,作者对植物的绘制都是很精心的,虽然不是写实的画风,但却忠实还原出生态的样貌,有点像Q版的植物图谱。</font></h3> <h3><font>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冬天的童话》,用拟人化的手法还原出水到云到雪的三态变化。虽然是在讲童话,但却没有违背自然的原理。<br /></font></h3><h3>顺带说一下,同名的动画片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虽然几乎没什么对话,却是那样深入人心。</h3> <h3><font>对于3-6岁的宝宝,先推荐一套《翻翻自然》,这是一套从德国引进的科普绘本。<br />这套书一共有5本,分别是《蚂蚁王国》🐜🐜,蜜蜂之家》🐝🐝,《地下世界》🐌🐌,《下雨了,动物在哪里》🌧️🌧️,《下雪了,动物在哪里》❄️❄️。<br />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许多自然秘密,只用眼睛看不到。"书页里内嵌了很多可以翻开的小卡片,相当于给我们的肉眼安装了微型望远镜或者显微镜,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见的自然现象。</font></h3> <h3><font>以《蜜蜂之家》为例,每一页翻开都是完整的图画,不过呢,另有惊喜等待你发掘。</font></h3> <h3><font>像这样的一页书,有三个小细节等待你发现。</font></h3> <h3><font>蜜蜂吸食的花蜜从哪里来?蜜蜂在觅食时潜在的威胁有什么?一朵花的构造是怎样的?蜜蜂是怎么协助植物进行授粉的?真的可以涨很多姿势哦😊<br />对于可以翻开的小构造,宝宝们通常也是不会放过的,不管听没听懂,🐰是不会放过每一个"小窗户"的。<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 /></span></font></h3> <h3>既然说到昆虫,很自然就能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这套"最美"初看有点标题党的嫌疑,毕竟"最美"什么的已经被用滥了。但是,看看改编作者和绘本作者,就发现不能小觑,都是日本的著名作家和画家。</h3><h3>日本还出了一套《昆虫记》的绘本,是由安野光雅绘制的。安野光雅在我心目中也是一名神级画家,不过那一套绘本字多图少,更适合学龄儿童。</h3> <h3>法布尔的原著一共重点介绍了三十多种昆虫,这套丛书选择了12种,每本书都非常醒目地标出了这种昆虫的特征,比如🐰最先选出来的《杂技演员屎壳郎》。为什么用&quot;杂技演员&quot;来比拟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屎壳郎是倒立着推粪球的,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h3> <h3>当然,不好评价是不是&quot;最美&quot;,但画风是清新淡雅的,几乎只用了大地色系和浓淡不一的绿色来绘制。绘制是细致入微的,每一张近景特写就像微距镜头一样,让昆虫纤毫毕现,跃然纸上。</h3> <h3>语言是生动活泼的,带有引导性,亲近儿童,也容易勾起好奇心。比如讲屎壳郎要把粪球推到坡上,却不小心滚了下来,但是它会重复十次、二十次…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西西弗,而书里把屎壳郎称为&quot;小笨蛋&quot;。</h3> <h3>再比如形容两只屎壳郎争夺粪球,模拟了两只虫的对话:</h3><h3>&quot;喂,把粪球给我!&quot;</h3><h3>&quot;哼,我才不给呢!&quot;</h3><h3>估计🐰会很容易联想起她和表妹抢玩具的情景。</h3> <h3>有特色的是,这套书不仅介绍了原著中的昆虫,也描绘了法布尔的各种实验,可以实际带领宝贝们来操作和还原这些实验,动脑和动手就连上了。</h3><h3><br /></h3> <h3>老实说,我讲这套书是鼓起了相当的勇气的,因为比较怕虫子,尤其是蠕虫类🐛有蠕虫出现的写实类绘本都留给老公讲了。</h3><h3>然而,从前却不是这样的。姥爷养过蟋蟀,又喜欢钓鱼,那时候会带着我们一帮孙辈去野外抓各种虫子,不知道那时候的勇气是从哪里来的。</h3><h3>姥爷手巧,用大可乐瓶做捕捉器,虫可以进,却爬不出。现在还记得一只癞蛤蟆歪打正着地蹦进了瓶里,惹得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哄堂大笑。姥爷还会自己用麦秸杆编蟋蟀和蝈蝈笼子,清晨摘一朵南瓜的谎花插在笼子上,也从没见蝈蝈去吃过。</h3><h3>怀念那段无所畏惧、近距离接触这些小生灵的欢乐时光,但愿🐰也别错过。</h3> <h3>对于4-6岁学龄前的孩子,推荐这套本土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由中科知成绘本馆和海豚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诚意之作。</h3> <h3>春雨惊春清谷天,</h3><h3>夏满芒夏暑相连,</h3><h3>秋处露秋寒霜降,</h3><h3>冬雪雪冬大小寒。</h3><h3>想起从前背节气歌总是背不顺,觉得怪怪的,土土的。春夏秋冬就好了,为啥还要搞这么麻烦的一套劳什子。</h3><h3>可是,随着年龄增长,越发觉得四季流转是件神奇的事。每次嗅到季节更替时的特殊味道都深深触动,觉得焕发了作为动物的本能。也越发觉得节气是不寻常的发现,浸润着祖先的智慧,彰显了民族的印记。</h3> <h3>相对于二十四节气以及细分的七十二候,四季是对气候最粗疏的划分。一季有六个节气,一个节气又分为三候。一个节气15天,5天为一候。这套丛书以一季为一册,详细地描绘了各节气的风物。</h3><h3>每个节气之初先绘一张全景,简要介绍这个节气气候的特征。</h3> <h3>然后会介绍节气名称的由来,这个节气的三候,主要的风物,并以应景的古诗作为辅助理解的&quot;小链接&quot;。</h3> <h3>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耕而发明的,也会介绍一些耕作的场景。</h3><h3>有时会涉及典故,如介绍清明的时候会顺带讲与清明邻近的寒食节的小故事。</h3> <h3>以及这个节气的传统食物和带着古意的雅趣。</h3> <h3>给孩子讲这套书是不用着急的,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虽然是薄薄的四册,但信息量很大。我的打算是逢哪个节气就讲那一个,先让🐰了解绘本的内容,再利用外出的时候引导她她对照发现实际的景物,和她一起吃应季的食物,读应季的诗词,画应季的风物,看应景的典故,玩应景的游戏。</h3><h3>虽然一个节气只有几页纸,我觉得可以把15天填得满满的呢。一年之后,四册书讲完,浓浓中国风的四季也就在🐰的心里留下痕迹了。</h3> <h3>还有一套虽然不太适合学龄前儿童但又忍不住不提的自然类绘本,就是来自法国的这一套《大自然》,读库出品。全套书分为三册:《一天》、《一年》和《一条河》。</h3><h3>到手之后,觉得适合6岁以后的儿童,但仍然很惊喜,感觉像收到了一套艺术品。</h3> <h3>这套书的特色在于:构思新颖、绘制精美、信息量大。</h3><h3>以《一天》为例,呈现了森林中同一个场景的24小时。如果连续翻页,就会有种延时摄影的效果(点击动图可见)。</h3> <h3>每一页旁又有折页,以一棵不同时段的虞美人的状态对应着时钟的时刻,并且介绍在不同时辰外出活动的动物。</h3> <h3>同理,《一年》呈现了同一视角四季的景物,每月为一页。</h3> <h3>而《一条河》呈现的是一条河从源头流向大海的旅程,介绍不同水域的动植物。</h3> <h3>每册书都附有索引页,方便查询。</h3><h3>这是一套诚意满满的读物,网上也有介绍视频,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上网搜索。</h3><h3>(图片部分自拍,部分来源于开放性网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