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脑梗死______看图了解脑梗死的一般知识(二)

青峰脑血管病科普

<h3><font color="#010101"> 辨色不全试画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胸无点墨敢华章。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才疏学浅不哀怨,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且走且学图自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上次发了&lt;图说脑梗死(一)&gt;后,内心坎坷不安,唯恐词不达意,图不解惑。但朋友们鼓励如潮,促使我如一叶小舟,在脑血管病科普的浪潮中继续游弋.....</font></h3> <h3>  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一句诗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书接上回,绵绵细表:</h3><h3>6. 什么叫大面积脑梗死?</h3><h3> 大面积脑梗死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脑梗死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大面积脑梗死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突出时,与脑出血酷似,给诊断带来困难。头颅 CT检查方便、快捷,明确诊断。</h3><h3> 真实世界中大面积脑梗死图像如何呢?看下图)第1张图: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第2章图:左侧半球血流灌注没了;第3张头颅CT:左半球大面积梗死了(黑了)。像这种情况,只有通过去骨瓣减压手术,才能勉强保住性命。</h3> <h3>7、何谓分水岭脑梗死?</h3><h3> 分水岭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指脑内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部缺血梗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h3><h3> </h3> <h3>  打个比方,两块相邻的稻田,分别由远处不同的两条水渠灌溉,当两条水渠的水压低或水量减少时,肯定是相邻处的秧苗最先发生干旱,甚至旱死。</h3> <h3>  一般认为,分水岭梗死多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典型者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伴全身血压降低时,亦可由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梗死部位最常见的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间的边缘带。结合临床和CT把分水岭脑梗死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塞仅靠临床症状诊断困难,CT或MRI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h3><h3> 下面这张图是分水岭梗死的真实病例的检查结果: 图中红箭头所示为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支配脑组织的交界区域会出现低灌注(红圈所示),缺血、缺氧、梗死,称之为分水岭梗死。</h3> <h3>8、什么是无症状性脑梗死?</h3><h3> 无症状性脑梗死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及医生注意的脑梗死。这可能是由于病灶较小,脑组织损害范围小,未累及主要神经功能或损害较轻之故。也可能是病变多位于基底节区、顶叶、额叶、颞叶及小脑等,因大多不影响运动通路,甚至是较大面积,也不出现肢体瘫痪,故人们未重视。近年来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在体检时也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时偶尔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约占70%~75%。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时,一定要看医生,找出病因,趁早预防,不然有可能发展为偏瘫、失语等症状性脑梗死的。</h3> <h3>10、为什么脑干梗死常有生命危险?</h3><h3> 脑干是延髓、桥脑和中脑的总称。它虽然在颅脑中占很小的位置,但其内部有许多重要结构,如脑干网状结构位于间脑和脑干上部的中轴。它接受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听觉和视觉等很多传导束的穿入冲动,并将这些冲动穿导给丘脑网状核,然后激活大脑皮层上广泛散布有关区域,使皮层神经元保持兴奋状态,以维持意识的觉醒状态。脑干内还有呼吸、循环中枢,一些核团可控制血压、心脏和血管舒缩,呼吸的节律。脑干病变还可引起球麻痹而出现饮水反呛和吞咽困难。因此脑干发生梗死时,就可能出现昏迷、呼吸、循环障碍以及因饮水反呛和吞咽困难引起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大脑好比首都北京,北京影响全国,大脑指挥全身,而脑干好比中南海,中南海指挥首都北京,脑干指挥大脑。所以,脑干一旦出问题,不论是出血、外伤、还是梗死,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脑干是延髓、桥脑和中脑的总称。它虽然在颅脑中占很小的位置,但其内部有许多重要结构,如脑干网状结构位于间脑和脑干上部的中轴。它接受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听觉和视觉等很多传导束的穿入冲动,并将这些冲动穿导给丘脑网状核,然后激活大脑皮层上广泛散布有关区域,使皮层神经元保持兴奋状态,以维持意识的觉醒状态。脑干内还有呼吸、循环中枢,一些核团可控制血压、心脏和血管舒缩,呼吸的节律。脑干病变还可引起球麻痹而出现饮水反呛和吞咽困难。因此脑干发生梗死时,就可能出现昏迷、呼吸、循环障碍以及因饮水反呛和吞咽困难引起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大脑好比首都北京,北京影响全国,大脑指挥全身,而脑干好比中南海,中南海指挥首都北京,脑干指挥大脑。所以,脑干一旦出问题,不论是出血、外伤、还是梗死,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h3><h3> 脑干具体长成啥样? 下面是脑干的模式图和在核磁共振片子上的表现。</h3> <h3>1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h3><h3> 椎基底动脉供应脑后部2/5脑组织的血液,其中包括脑干和小脑等部位。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导致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者血液粘稠,流速缓慢,则会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表现:眩晕,平衡障碍,走路蹒跚,口眼歪斜等症状。中老年人一旦突然出现眩晕,特别是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请医生诊断,并进行积极治疗。</h3> <h3>12、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h3><h3> 由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叫血管性痴呆。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较少见的有血液病、胶原病、血管畸形等。1979年美国精神病协会规定的标准中指出:痴呆患者在意识清楚下,表现智能低下,记忆力减退,并有下列至少两项不正常:抽象思维、判断力、语言、行为和人格改变。</h3> <h3> 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痴呆类型:</h3><h3>(1)多发梗死性痴呆:为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多发的梗死灶所致的痴呆,病变可累及大脑皮质、皮质下及基底节区。临床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病,以及每次发作后留下的或多或少的神经与精神症状,积少成多,最终成为全面的、严重的智力衰退。</h3><h3><br></h3> <h3>  (2)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大面积脑梗死,常死于急性期,少数存活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异常,包括痴呆,丧失工作与生活能力。</h3> <h3>图中红箭头所示低密度区域为大面积梗死灶,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梗死大面积梗死性痴呆。</h3><h3>(3)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ger病):因动脉硬化,大脑白质发生弥漫性病变,而出现痴呆。临床特点为智能减退、步态障碍、尿失禁、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口齿不清等。 </h3><h3>(4)特殊部位梗死所致痴呆:是指梗死灶虽不大,但位于与认知功能有重要关系的部位,而引起失语、记忆缺损、视觉障碍等。</h3><h3><br></h3> <h3>(5)出血性痴呆:慢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都可以产生血管性痴呆。</h3> <h3>13、为什么有的脑梗死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h3><h3>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几率为66.8%,病灶损害延髓,或严重的大脑半球病变,会出现软腭、咽肌、喉肌、和舌肌的周围性瘫痪,舌肌麻痹使食物不能充分搅拌为食团、同时不能将食物送到咽部,或食物在咽部运送缓慢,造成食物的吞咽障碍。软腭使鼻咽部不能关闭,咽喉肌麻痹使提咽无力、喉口关闭不严。造成食物或液体误入鼻腔或喉口,引起呛咳,严重时误入肺部,引起肺部感染。因此,脑梗死后出现吞咽困难时,除了要对脑梗死的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外,也要对吞咽困难进行康复训练。</h3> <h3>  "梅雪争春末肯降,</h3><h3> 骚人阁笔费评章" 。</h3><h3> 笔者才疏学浅,未尽之意,各位可揣摩得之,下次继续讨论。如有脑血管病及神经外科疾病方面的咨询,可私聊,我的美篇也会定期科普,可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