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柏林北歐游之六-塔林

小平

<h3>塔林(Tallinn)是個美麗的海濱小城,也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愛沙尼亞(Estonia)的首都。這個小城將是我們郵輪之旅的第一站。</h3> <h3>六月四日,一大早乘坐FlixBus長途大巴從柏林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a Platz)出發前往德國北部的海港瓦爾內明德(Warnemünde)。瓦城位於柏林北面約240公里,FlixBus只收9歐元,十分划算。柏林市區有兩個站,這個站離市中心近,離我們的酒店近,只需步行幾分鐘。</h3> <h3>長途大巴有WiFi及USB充电接口,十分方便。 可惜WiFi不太可靠, 经常断网。不过,在车上打打瞌睡就过去了。</h3> <h3>柏林街景。</h3> <h3>這裡是前東德境內,房子不太古典。</h3> <h3>一路上都是平原,但是森林資源看來挺豐富。</h3> <h3>一望無邊的田野,鄉村小教堂,好一幅田園畫。</h3> <h3>風力發電到處可見,比美國更加普及。</h3> <h3>瓦爾內明德的街頭雕塑。</h3> <h3>瓦爾內明德是德國北邊波羅的海海邊小城羅斯托克的一個區。這裡離柏林近,是柏林人的海邊度假勝地。我們的游輪之旅從這裡出發。</h3> <h3>我們這次要乘搭的是公主郵輪公司的富豪公主號(Regal Princess)。該船排水量十四萬噸,2014年建於意大利門法克尼。</h3> <h3>瓦爾內明德在德文里是瓦爾瑙河口的意思,是個天然良港。</h3> <h3>這裡緯度較高,離夏至只有十五天,快九點半,太陽還懸在天邊。</h3> <h3>當太陽往海面下沉的時候,郵輪開始駛離碼頭。</h3> <h3>海鷗伴著夕陽飛舞。</h3> <h3>夕陽終於沉了下去。</h3> <h3>六月五日,郵輪航行在波羅的海。</h3> <h3>我們並不孤獨,傍邊的貨輪與我們同行。</h3> <h3>這是一艘名為巨人堤道的英國貨輪。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北約80公里處大西洋海岸。由總計約4萬根六角形石柱組成8公里的海岸。石柱連綿有序,呈階梯狀延伸入海。以後有機會去看看。</h3> <h3>今天不上岸,正好休整休整。傍晚船上舉行香檳塔儀式,很是熱鬧。</h3> <h3>九點零五分,太陽還在海面上。</h3> <h3>遠處有一艘貨輪。</h3> <h3>芬蘭的滾裝船。</h3> <h3>六月六日,郵輪停泊在塔林港口。</h3> <h3>郵輪碼頭裡塔林市區大概500米,散散步就到了。</h3> <h3>塔林(愛沙尼亞語:Tallinn)地處波羅的海最內部的芬蘭灣濱,是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人口約42萬。</h3> <h3>1918年塔林市民發表了獨立宣言,但接著被德軍佔領,後來更與俄國進行愛沙尼亞解放戰爭。1920年與蘇聯簽訂塔爾圖條約,俄方永久承認愛沙尼亞共和國的獨立,塔林成為愛沙尼亞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愛沙尼亞首先在1940年-1941年被蘇聯佔領,1941年-1944年又被納粹德國佔領,1944年再次被蘇聯佔領,被強制加入蘇聯加盟共和國。塔林成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h3><h3> <br /></h3><h3>1991年蘇聯解體,重新建立了獨立民主的愛沙尼亞共和國,西方的歐洲資本開始湧入,帶給當地快速的發展。IT產業發達,有"波羅的海硅谷"之稱。塔林與加利佛尼亞州硅谷的洛思加圖斯市結成姊妹城市。Skype就是在塔林發家的著名IT公司,後來被微軟收購。</h3> <h3>愛沙尼亞與南邊的拉脫維亞,立陶宛合稱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面積4萬5千平方公里,比福建省還小一點。</h3> <h3>聖奧拉夫教堂(愛沙尼亞語:Oleviste kirik)。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1267年,在14世紀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在1549年至1625年間,它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在那個沒有鋼鐵和水泥的年代,建造如此高的建築真的不容易。教堂經歷數次的大火與重建,現在建築物的總高度為123米。這座鶴立雞群的教堂方圓幾十里都能看見它的身影,有意無意都會將它收進鏡頭。</h3> <h3>從老城邊的圓形碉樓,不難想象歷史上塔林曾被進攻、洗劫、毀滅和多次的掠奪。</h3> <h3>高高的城牆和圓形碉樓使得塔林城易守難攻。</h3> <h3>城邊公園的雕塑。</h3> <h3>這個噴泉雕塑挺有意思。</h3> <h3>一個女性托著大圓盤,周邊的水淋下來形成一圈水簾。</h3> <h3>沿著城牆外沿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前面一段懸崖峭壁。上面是塔林老城的一部分。</h3> <h3>峭壁下部有高高的护墙。</h3> <h3>護牆上有標示牌介紹這一帶的古蹟。</h3><h3> <br /></h3><h3>塔林老城是中世紀北歐及波羅的海沿岸貿易的樞紐。13-16世紀時是漢莎同盟(英語:Hanseatic League,又譯漢撒同盟和漢薩同盟,包括今天法,德,荷,比,盧,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等)的重要都市,至今保護完好。199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目錄。</h3> <h3>護牆上還有一塊銅浮雕以紀念俄羅斯總統葉爾欽1990-1991年為恢復愛沙尼亞獨立所作的努力。銅浮雕是由愛沙尼亞人民捐獻修建的,於2013年8月揭幕。</h3> <h3>沿著峭壁有之字形的步梯。</h3> <h3>步梯上可以欣賞塔林及海港的景色。</h3> <h3>懸崖頂上的景色就是一幅明信片的樣子。紅色的房頂,塔頂,浮現在綠色的樹頂上,遠處是碧海,藍天,白雲。</h3> <h3>這裡離碼頭很近,在教堂與煙囪之間可以看到我們的郵輪。</h3> <h3>山頂上是個使館區。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主要國家都在這個首都設大使館。</h3> <h3>這是愛爾蘭大使館。</h3> <h3>荷蘭大使館。</h3> <h3>路面全是小方石(Sett)砌成。汽車走快了噪音很大。</h3><h3> <br /></h3><h3>後面的聖瑪麗大教堂是一個有巴洛克式鐘樓的中世紀教堂。</h3> <h3>這是個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教堂。</h3> <h3>教堂建於13世紀,18世紀經歷大火後重修。</h3> <h3>聖瑪麗大教堂尖頂上的風向標有1779的字樣。</h3> <h3>前面幾個洋蔥頭模樣的建築是俄羅斯東正教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h3> <h3>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具有典型的俄羅斯風格,興建於1894年到1900年,當時塔林處於俄羅斯帝國的統治之下。該教堂是塔林最大和最高的圓頂東正教堂。其主保聖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於1242年在愛沙尼亞邊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贏得了冰上之戰。</h3> <h3>許多愛沙尼亞人厭惡這座教堂,因為它標誌著俄羅斯的統治。愛沙尼亞當局計劃在1924年拆除這座教堂,但是後來沒有實施這一計劃。1991年愛沙尼亞脫離蘇聯獨立後,這座教堂被仔細地恢復。</h3> <h3>這座教堂跟其他俄羅斯東正教教堂的風格有點不同。俄羅斯的教堂多為五彩繽紛,而這個教堂卻以黑白為主。</h3> <h3>每個洋蔥頭的頂上都有一個東正教十字架。這叫宗主教十字(英語:Patriarchal cross),是基督宗教符號十字架的一種變體,與拉丁十字架基本相似,但上方多了一個小橫槓代表著耶穌十字架上的罪狀牌。在拜佔庭希臘和東歐的十字符號中還會在宗主教十字下方再加一個傾斜的小橫槓,俄羅斯再加一彎新月。</h3> <h3>涅夫斯基主教座堂的對面是愛沙尼亞國會大廈。這裡是山頂,後面是懸崖,從後面看是一座古堡 - 座堂山城堡(愛沙尼亞語:Toompea loss),又名"丹麥城堡"(Taani loss)。</h3> <h3>後方城堡塔樓上愛沙尼亞國旗迎風飄揚。</h3><h3> <br /></h3><h3>愛沙尼亞國旗由玉米花(cornflower)藍色,黑色和白色三色組成,首次出現於1881年。 藍色代表愛沙尼亞的大海,天空和湖泊,有時它也被認為是誠實的象徵。 黑色應該紀念愛沙尼亞人的悲傷,但也暗喻當地農民的傳統黑色服飾。 白色表示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覆蓋愛沙尼亞土地的雪,它也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 出於這個原因,蘇維埃政權在1940年至1990年之間禁止使用這一旗幟,直到1990年愛沙尼亞成為獨立國家時才正式成為國旗。</h3> <h3>老城的街景。大多數房子都是18世紀建造的,很多房子前面都有標示牌介紹蓋房子的來歷。</h3> <h3>幾個工人在古老的舞台上搭佈景。</h3> <h3>聖尼古拉教堂(愛沙尼亞語:Niguliste kirik)是一座中世紀教堂,位於主教座堂山的山腳下,主保聖人是聖尼古拉,他是漁民和水手的主保聖人。教堂始建於13世紀,二戰中部分被蘇聯炸毀。恢復後用作美術館和音樂廳。</h3> <h3>自由廣場(愛沙尼亞語:Vabaduseväljak)是老城南端的一個廣場,在那裡舉行閱兵和各種音樂會。 白色的紀念碑是紀念愛沙尼亞獨立戰爭(1918-1920)的勝利紀念柱(2009)。頂上的十字稱為自由十字(Cross of Liberty)由當時的首相設計以獎勵獨立戰爭中的功臣。</h3><h3><br /></h3><h3>在蘇聯時期,自由廣場被稱為勝利廣場(Võiduväljak),舉行遊行慶祝二戰勝利日,十月革命節和國際勞動節等節日。</h3> <h3>勝利紀念柱的碑文。</h3> <h3>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House)。</h3> <h3>街頭雕塑。</h3> <h3>剛剛出了老城區,一下子又轉了回來。通過老城的城門可以看到新城的建築。</h3> <h3>一路走著有點口渴了,想喝杯啤酒。剛好看到一家叫老漢莎的酒家。</h3> <h3>裡面的陳設古色古香。</h3> <h3>牆上管著一幅古地圖。地中海,紅海,印度洋等清晰可辨。塔林在差不多最頂上大概11點鐘方位的地方。</h3> <h3>小閣樓上的雅座。服務生都穿著中世紀的服裝,畢恭畢敬的用中世紀的禮儀招待客人。</h3> <h3>我要了一杯蜂蜜啤酒,和麋鹿肉乾(Elk)。</h3> <h3>陶制的酒杯,麻布包裹的麋鹿肉乾。真的穿越到了中世紀!甜甜的蜂蜜啤酒十分可口。麋鹿肉乾口味一般,不如廣州的牛肉乾,但就著蜂蜜啤酒,也別有一番風味。</h3> <h3>還有這昏暗的蠟燭,好有情調!</h3> <h3>門口外面還有員工招攬路人的生意。</h3> <h3>漢莎(Hansa)是什麼意思?記得德國最大的航空公司Lufthansa的中文譯名叫漢莎航空公司。德文Luft是航空,那漢莎又有什麼來由?</h3><h3> <br /></h3><h3>在寫這篇文章搜尋資料的時候才知道中世紀的漢莎聯盟是從北海到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組成的聯盟。漢莎聯盟維持了大約300年,鼎盛的時候涵括了半個歐洲,跟如今的歐盟有一拼。所以這家酒店和那家航空公司都用了漢莎的名字, 好有歷史淵源。</h3> <h3>回船的路上又回顧了碉樓和聖奧拉夫教堂。</h3> <h3>同一個碼頭還停泊了一艘旗鼓相當的郵輪 - MSC PREZIOSA。</h3> <h3>知道那兩塊畫著老鼠圖案的圓形擋板是幹什麼的?那是防老鼠的擋板。經常有老鼠沿著纜繩爬到船上謀生,越大的船越是煩不勝煩。所以每到港口拉好纜繩以後一定會綁上防鼠板。</h3> <h3>好了, 今天的報道就到此結束。明天後天到聖彼得堡一定有更豐富的內容。</h3><h3> <br /></h3><h5><i>** 本文所有照片,除特別注明外,均由筆者拍攝。</i></h5> <h3>本游記其他章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