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一哈尔滨六八六二七赴兵团部分知青回访建设农场记
“几回回梦里回兵团,双脚踏进大荒原……”
五十年前生活在美丽的哈尔滨市的一批热血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毅然离开可爱的家乡和亲人,来到北大荒。
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初期第一批到北大荒的知识青年;他们是轱辘滚河迎来的第一批城市客人;他们是第一批自己立足未稳,转身又迎接新的成批量来到黑土地的人们!虽然来自同一城市,但大多数互不相识。接收单位对他们也只能照花名册,一一点名,也不曾知他们每位的家庭背景。直到后来好一阵子,有关部门才发现一位叫周立元的小伙子,其身份与众不同。他是电影《老兵新传》崔嵬饰演的老场长原型
一一周光亚的次子。而周立元朴朴实实,和普通家庭的知青一样,在兵团一干就是七、八年,直到父亲离休,他才“接班”返城……
来时如潮,去如抽丝。经受了风霜雨雪,“重头再来”。转眼五十年过去,雪染青丝霜染鬓,一群年近古稀的老人,从未停止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于6月27日在哈尔滨聚集了35人,一起吃饭,一起座谈,唱歌、跳舞,共同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
周立元深情地演唱陶尊璞、吴佳箴先生原创词曲的《轱辘滚河之歌》,陶尊璞朗诵了自己写作的50句散文(寓意50年)《梦回兵团今成真》,孙淑娟、王春华、朱萌、唐玉荣等即兴表演了自编的舞蹈《远飞的大雁》,充分表达对兵团岁月的怀念之情。几个小时的纪念活动,意犹未尽,他们当中有十五名战友要集体回建设农场,去寻找青春足迹,看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6月28日早晨,一辆白色面包车,驶过哈尔滨公路大桥,一路向北,经海伦农场,直奔建设农场。乘车人就是昨日相聚、有约在先的15位知青战友。他们由周立元带队,要回访北大荒第二故乡。其中有活动组筹委会成员李崇茂、孙淑娟、吕世霞、宋淑芬;有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孟冰梅,陕西西安的张允生,山西太原的王淑梅、罗佩媛等远道来的战友。五十年前九十九人,同乘一列火车来赵光;半个世纪后再选代表,共租一辆汽车回建设。每个人都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在孙淑娟主持下,战友们一路欢笑,一路歌。司机小杨夸他们是一批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由于路径不夠熟,多绕行了一段,比预计时间晚到半小时。场里派车迎接。虽然已过中午饭时,欢迎的场领导张副书记等,一直恭候座陪,热情欢迎。“回家了”,宾至如归,浓浓亲情。
寻找青春足迹
匆匆用过回家的第一顿饭,战友们没有午休,下午就去原一营、一分场、涌泉参观。因为当年他们是第一批抵达
这里的知青。由于道路施工和雨后泥泞,普通车无法通过“三O五”至涌泉这段路,场里就派四辆四轮驱动的小车,送他们。
雁过有声不留痕,青春虽逝有踪影。见到魂牵梦萦的轱辘滚河,战友们纷纷跳下车来,捧水、留影、互问互答,顿时静静的小河,沸腾起来。
面对眼前清清流淌的这条小河,战友们百感交集。当年在此拉水、取冰、捉鱼、洗衣的情景又浮现眼前。罗佩媛、陶尊璞尤其难忘小河边牵手结缘的经历。正如《轱辘滾河之歌》所唱“波光和涛声在赞美爱情,冰封和雪冻让信念更坚”。小河不仅给拓荒者以丰沛的生命之源,还以她特有的浪漫情怀,为有情人搭桥牵线。且不列举更多,仅同行者中就有八位是在小河边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一生相伴相守,传为佳话。
当汽车开到原一营部所在地,人们的眼神似乎不夠用了。
当年在九连修理厂工作的杨黎明去寻找大修理车间;在营部工作过的杨凤云、王淑梅、孟冰梅、张伟等去找当年的办公室;郑淑云几转圈圈也找不到当年的物资库……“找家?”,当年在这里有个大家,集体宿舍、食堂,而今人去房塌。曾经“扎根安家”的孙淑娟,在一位当地朋友协助下,确认了她与赵太安,上海知青顾秀宝和哈尔滨战友刘万金,天津战友权中汉与战花莲,扎根房的遗迹,顿时泪如泉涌,此刻她想起了许多往事;陶尊璞,也在当地朋友指认下,找到自己与罗佩媛成婚的第一间茅草屋。岁月流逝,此房成了原营部家属区仅存的茅草屋。土墙坍塌,茅草衰腐,仅一柱红砖烟囱尚能挺立。他拉着妻子的手,抑制不住泪水,只有深深鞠躬。
在营部周围,大家漫步,在机井旁,忆打井改水;在连队旧址,议当年建点、盖房、开荒、春播、夏锄、麦收、打场……“小河边习武挥镰,燃烧着青春的火焰”这歌词,再次响彻耳边。
领略农场发展
从原一营狼藉的旧貌中解脱出来,靠的是农场现代化的发展。一排排崭新的楼宇,代替了昔日的茅舍;宽阔的广场,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集中在场部居住,撤销营连建制,为小城镇化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
29日上午,在农场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战友们继续参观学习。汽车穿过一片片绿色的田野,大豆、玉米,苗齐苗壮,长势喜人。约一小时车程,他们来到青石岭水库。“碧波荡漾通肯湖,稻花白米喷喷香”,陶尊璞在50句散文中,这样描绘。站在水庫大坝,近观远望,阳光下粼粼水面,绿树倒映,湖中岛上,白桦挺立,偶见沙鸥、山鸡、野鸭翔落。时下尚在枯水期,库区沙滩裸露,他们纷纷走下大坝,在沙滩玩耍,拣石寻宝,女战友亮出各色纱巾,舞弄身姿,留下美好瞬间。回到大坝,顺着嘩啦啦流水声远望,那是一大片水稻。据介绍,青石岭水库已灌溉水稻三万亩,水稻亩产平均九百斤。这是农场八年奋斗,扭亏为盈的重点工程、重要举措之一,是北安垦区旱地改水田的典范!百闻不如一见,看见稻秧葱绿,听见流水潺潺,“希望的田野”已变现实。陪同参观的同志还和知青战友们一起在镶有“青石岭水库”金色大字的标志前合影,并谦虚地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青石岭水库的建成受益,知青前辈功不可磨!”一席话让他们很感动。
在场史展览馆参观,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农场在发展,经过历代拓荒人的不懈奋斗,一个现代化的农场,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屹立在眼前。
感受人间真情
知青不忘黑土地;黑土地的守护者,也没忘记知青。农场在原21连建立了“知青展览室”,这是当年知青们的一栋宿舍,里面的火炕还保留一部分。室内陈列着知青屯垦戍边,习武挥镰用过的工具,生活用品;珍藏着知青读过的书藉,资料和原创文学作品;展示了。一些图片、留言、签名。他们驻足细看,联想颇多,以“哈尔滨六八六二七知青代表”的名义留言:“五十载魂牵梦绕,黑土地情深谊长”,并赠送锦旗。
他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山亲水亲人最亲。目前农垦系统改革正在进行中,万太文场长百忙中,和在场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来看望他们,和他们一起座谈交流,主动介绍情况,畅谈与知青战友结下的友谊。回访期间,他们幸会了部分当年一起工作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老友相见,嘘寒问暖,互相打量,共话当年。曾在一分场
担任领导工作的王海,听说他们来了,就和他们一起参观,请他们吃早点。回访期间,场方热情款待,备酒备茶备宴,让他们像回家过节一样!回访是短暂的,感受是深刻的。未饮先醇。未走先泪。又遇相聚时难别亦难,还有万语和千言。
回程途中,29日下午,周立元带他们去赵光农场做客,受到场党委关副书记等领导的欢迎、款待,在此一并再次致谢!当天晚上,在赵光农场党委举办的迎七、一文艺演出中,周立元登台演唱《北大荒人之歌》,给观众留下美好印象。
回访过程中,周立元战友席间即兴演唱了《轱辘滾河之歌》,万场长很欣赏,当即要求有关部门录音录像,在场电视台播放。他们连夜排练,终于在翌日回访结束前完成任务。他们把歌声留在了第二故乡,让知青的心声永远与北大荒人一起激荡。他们又一次吸取了北大荒精神的营养,不忘初心,向着新的目标,扬帆远航!30日中午,他们顺利返哈,结束了这次圆梦之旅。
本文作者:陶尊璞,笔名璞玉,2018年7月1日<br></h3> <h3>梦回兵团今成真
璞 玉
各位领导和亲人:
我们一行十六人
来自冰城哈尔滨
一九六八六二七
最令我们记忆新
心怀梦想下乡来
屯垦戍边献青春
头顶蓝天战荒原
脚踩黑土扎深根
斗转星移五十载
雪染青丝霜染鬓
魂牵梦绕回建设
山亲水亲人最亲
看看油油黑土地
垄沟能出多少金
喝口清清小河水
滴水之恩常挂心
找找当年旧草房
透风漏雨却栖身
走走梦中羊肠路
荒山野岭共胆魂
登登巍巍青石岭
山川巨变景色新
碧波荡漾通肯湖
稻花白米香喷喷
访访老友与新朋
不忘大荒守护神
现代小城来做客
千里之外遇知音
回访感受固然好
难酬半世思乡群
吾辈虽各奔西东
同为一代拓荒人
老兵新传歌一曲
垦荒序列曾随军
习武挥镰在建设
知青情结难自禁
可喜可贺故乡美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八年奋战亏转盈
建设农场变城镇
若是当年这般好
我等何必回城门
实在黑土实在情
一见胜过百遍闻
此行我们如圆梦
梦回兵团今成真
千言万语难抒尽
共祝建设锦锈春
来日冰城重设宴
再捧美酒敬亲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