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母亲,回忆往事 《上篇》

韩和生[一滴水]

<h3>  今天是母亲节,也是我母亲魏秀英(1929一1999)与儿子生离死别整整20个年头的日子。母亲呀,您离开儿子岁月已久了,如今儿子也将到了您谢世的年龄了。“人逢七十古来稀”,不知何故,儿子近年越来越想念您,追思您!多少个夜晚,每逢传统节日,特别是清明、冬至、春节时候,更是想念不已,神不守舍,如梦如痴,咋就再也见不到你了呢?!想到您操持家务艰辛劳作,想到您对我们儿女的言传身教,想到您面对困境的坚韧顽强,也想到您看到我们健康成长、小有成绩时的无限满足,那种仰面放声开怀大笑的场景,想到您……。特别是想到您对儿子的教导:“人若能给别人帮助,比向人家讨要好的多”,“善待他人,不图回报”。这些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您慈祥的笑容,温婉的嘱咐言犹在耳,久久难以忘怀!您虽不识字,但您却如此的识事。宽容明理,坚强执着,友善待人,严苛自己。让我一辈子谨记,莫敢忘却,思母之情隐隐难熬。真所谓:</h3><h3> 阴阳两隔二十载,</h3><h3> 风筝断线再无来。</h3><h3> 井枯泉竭更思源,</h3><h3> 暮年尤恋老母爱。</h3><h3> 梦里百回哭笑开,</h3><h3> &nbsp; 醒来恍若半痴呆。</h3><h3> 世上只有妈妈好,</h3><h3> 道尽人间真情怀。</h3><h3> 这是母亲45岁时的照片。🌹🌻🌷</h3><h3> </h3> <h3>  母亲是我生命的源泉,十月怀胎,呱呱坠地,母亲的乳汁把我喂养大,父母的呵护使我长成人,父母的培育让我变成材,父母的帮扶给我一个家。父母是天,父母是地。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唐·孟郊《游子吟》写尽了天下父母、儿女浓浓情深:</h3><h3>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h3><h3>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h3><h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h3><h3> 父母对子女的牵挂一生一世,子女对父母的怀念无穷无尽!</h3> <h3>  我的母亲出生于公元1929年农历腊月。外公魏姓(名字无考)年轻时只身一人自湖南为躲避战乱逃到了南京中华门外30公里距离的陶吴镇不远的一个叫狮子山的小村庄,后与该村夏家一亡夫的寡女成婚。婚后生育一子三女,母亲排行最小。母亲自小聪慧伶俐,勤快乖巧,知规守矩,深得外公外婆宠爱和村里人喜欢。只可惜家境贫困,未能上学读书。</h3><h3> 母亲18岁就出嫁到了邻村李壒(juai),与我父亲韩家龙(1929一2011)婚配终身。李壒是个具有近200年历史的老村落,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小时常听二爷说:“一出南门(指中华门)有三壒,李壒、孙壒和土壒,李壒是头一壒”。村里韩姓族人居多,占总人口80%以上,除此外,还有赵、刘、张、傅、李、邢等姓氏。</h3><h3> 李壒第一代韩氏先祖韩国栋(生卒无考)大约 在公元19世纪初乾隆晚期自河南南阳逃难至李壒世代繁衍,薪火相传。到我已是第7代孙,我小时还有祠堂,每逢春节韩<span style="line-height: 1.8;">姓</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子孙都要去祭拜祖先,行叩首礼。我还记得家谱上</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辈分排序为:“国志良才见,家和大道春”10代之多,现均荡然无存了。不仅如此,昔日的老村庄也被征地拆平了,土地全被拍卖开发了,失地农民全都搬迁到集中的小区居住了,农民变成了居民了,过去的梦想成真了。只是我对世代相传生我养我的老村,老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田一地有割舍不去的真挚情感!我曾写诗抒怀:</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百年老村今不在,</span></h3><h3> 世事变迁谁人猜。</h3><h3> 改革年代求发展,</h3><h3> 圈地开发祖产卖。</h3><h3> 座座高楼排村寨,</h3><h3> 片片良田百花开。</h3><h3> 富人豪门挂金锁,</h3><h3> 农家不见添新财。</h3><h3> 自此,李壒也只能是我永远的记忆了!但愿父老乡亲,自家兄弟姐妹在新的地方开开心心的过日子,生活越来越美好!🙏🙏🙏</h3><h3> 这是我母亲50岁时的照片。</h3><h3> </h3><h3> </h3> <h3>  下面这张照片是唯一的老房子影像了。爷爷奶奶分家时只分得最右边的两间半开斗砖瓦房,后父亲靠南搭了一间土墙竹梁草屋,曾经一家9口就挤在一起居住。直到公元1980年冬,我们请假回老家看望快两岁的儿子韩寒,母亲提出盖新房问题,让我们出资600元。母亲心思我懂,原来的老房若不翻建,还有两房媳妇恐难解决,也只得给我加压了。好在我的妻子也很豁达开朗,竟然抢在我先答应了下来。可是这笔钱在当时我俩每月只有60元和42元工资的情况下,一年内筹措可真是天文数字。为此,她省吃俭用,上班自带萝卜干当菜,为怕同事笑话,一个人躲起来吃。为了存钱给家里盖新房,我俩合计着能不买的暂缓买,必须花的掰着用。真是苦行僧,活貔貅,硬是一元一分的攒,先后分两次把钱寄给母亲,才把老屋拆了盖新房,终于在公元1981年底住上农村新潮的带走廊5间新砖房,了却了母亲的多年心愿。当时盛传“50年代茅草房,60年代砖瓦房,70年代带走廊,80年代住楼房”。后来这新建的房子,还真成了两个弟弟的婚房。父母“六十大寿”庆典,也是在新屋办的。这张老屋照片是珍藏版啰!照片中是我的儿子韩寒。那时我们远在福州,一个当兵,一个上班,无法照顾,生下来7个月大就让奶奶带回老家了。看他已快两周了,长得还不错呢?儿子乍一走,可也让我夫妻俩患上了“想思病”、“失眠症”,想念曾经部队短暂生活的老母亲,更想念活泼可爱,娇小稚嫩的唯一宝贝儿子。他可是见证老房子的最后一代子孙哟!⛄🌊👻</h3> <h3>这是我草绘的老房子平面示意图。</h3> <h3>  自从我母亲来到韩家,给这个嬴弱无助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我祖父韩见明(1896一1959)本是太祖父韩财焕的嫡长子。但命运多舛,太祖母韩蔡氏婚后第一胎生育我祖父即不幸难产殒命,祖父虽保住了性命,却成了生下来就没有亲娘的苦命孩子。后太祖父再娶养育了两男一女。祖父正房即变成了偏室。三兄弟分家时,我爷爷奶奶分得家产可想而知。好在奶奶是邻村走马岗一刘姓大户人家,娘家陪嫁了5亩农田和1头耕牛,家境有了很大改善。但苦于没有劳力,日子过得节节巴巴。加之我的伯父韩家红16岁时与村里大人摔跤娱乐,据奶奶告诉我是被他家门的一个叔叔抱起倒扔地下,脑瓜着地,导致严重脑震荡,竟然不治伤亡。爷爷奶奶痛失长子,加之多年前唯一的女儿年幼夭折,飞来的灾难给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巨大悲痛。爷爷重病缠身,殃殃度日。奶奶一夜之间急得满头白发,右眼球爆裂,残疾终身。从此父亲韩家龙(1929一2011)就成了祖父母的唯一希望。</h3><h3> 公元1947年父亲18岁,祖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提亲成家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撑起门户。苦尽甘来终有时,我的母亲此时入门,真给我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新生。每当我回忆起沉重的家史,更是从内心敬仰我的母亲!真切地理解什么叫无私奉献精神,什么叫伟大的母爱!从而更加怀念我劳累一生,尚未得到子女报达却匆匆离去的可怜的老母亲!😥😰😭🙏🙏</h3><h3> 下面父母合影像是我结婚那年(公元1978年10月)携妻探家为父母于老家照📷🎎🌹💐</h3> <h3>  母亲节怀念母亲,让我思绪万千。缅怀先辈,追思父母,记忆家史,这是我一直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多年夙愿!留着让后生品味,做个纪念吧。🙏🙏🙏🌹🌷💐</h3><h3> 怀念我的母亲,写一篇长文也难以表达全部心情。《美篇》记述,我想选择一些母亲欢乐和悲苦的瞬间聊作回忆。母亲的一生总的说来是辛苦的,劳累的,付出的。忧伤多于快乐,付出远大于回报,辛劳远多于享福,抑或根本没有真正的晚年清福可言。孩子逐一成家,子孙成群,家境稍宽,而她却罹患脑癌于1999年4月23日病逝,享年70周岁。</h3><h3> 结缘韩家门,撑起一片天。</h3><h3> 一生为儿女,操碎全身心。</h3><h3> 后生亦争气,家运始逢兴。</h3><h3> 本当享天年,病魔堪无情。</h3><h3> 无力救母命,痛悼老母亲。</h3><h3> </h3><h3><br></h3> <h3>  父母婚后一共生育了8个孩子,5男3女。但因儿女众多,家境困迥,生活艰难异常。我的一个妹妹2岁、两个弟弟分别于11岁、17岁生病夭折。我至今仍清楚的记得母亲失去儿女时撕心裂肺的仰天号啕,沉痛打击后骨瘦嶙峋的病体身影。每当回想这一幕幕情景,真使我倍感老母亲人生坎坷,命运悲催。也让我更加思念我可亲可敬也很可怜的老母亲!</h3><h3> 那是公元1988年春节即将来临,正值二老60花甲之年,且家境和顺,老幼平安,我和兄弟姐妹们共商,为父母开开心心过一个六十寿宴。这一天李壒老家堂屋三代同堂人来人往,笑语欢声叩首拜堂。真乃:</h3><h3> 养儿育女今生累,修得花甲美滋味。</h3><h3> 成双配对拜高堂,尽享子孙叩首跪。</h3><h3> </h3><h3> 这是1988年我们5个儿女为父母做60大寿时的合影照。此时父母亲真有一种苦尽甘来,心满意足的幸福感。也是老两口一生最开心的时刻。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妹妹韩翠兰、笔者本人、小弟韩和林、大弟韩和龙和姐姐韩玉兰。😄😃🌻🌴🍎</h3> <h3>这是父母60大寿时老屋前照的“全家福”。</h3> <h3>这是当晚的寿宴,寿星老父亲席。(横着欣赏)</h3> <h3>寿星老母亲席。(横着欣赏)</h3> <h3>给我亲近的老父母郑重其事地敬上六十大寿喜庆酒。🍸🌹这可是我们父子、母子之间相处珍贵稀罕的瞬间记忆呢!🐍🐍🐍🐯🌷💐</h3> <h3>  一个难忘的仪式,串门的老村长赵长富叔叔(照片右边手夹香烟者)自荐司仪,高声喊道:“子女拜寿”!于是,从姐姐、姐夫开始,自长至幼轮着给端坐高堂之上的父母大人叩首祝寿。这是我们夫妻俩的拜寿照。看!老母亲笑的人仰马翻,喜泪满面,不能自己了😂😃。老父亲更是一本正经享受着儿女叩拜,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说不出的高兴与感慨!🎎🙏🙏🌹🌻</h3> <h3>这个时为最小的侄子韩春是也。他给爷爷奶奶叩头拜寿后,当场索要红包。不给钱,我就不起来。还真把没有准备的老爷爷给将了一军。👏👏🐭💰此情此景喜乐融融,虽已整整过去30年了,每当想起犹如昨天,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h3> <h3>这是三个儿子与大女婿熊贵宝(前中)、小女婿余瑞保(后左)的合影。</h3> <h3>这是三房儿媳与两个女儿的合影像。</h3> <h3>  下面这张照片是父母六十大寿时与儿媳和孙辈合影。后排中间长媳范晓鸽,左为二媳李顺珍,右为小媳穆玉珍。前排左依次为长孙韩寒、孙女韩静、次孙韩冬、三孙韩春。(当年幺孙韩希尚未出生)。此时可谓子孙满堂,家庭兴旺,其乐融融!💝💜🙏🙏</h3> <h3>爷孙照。</h3> <h3>孙字辈合影。家中小花狗也挤进来了,那就一块照吧,寓意着泼泼扎扎(方言:健康结实之意),茁壮成长!</h3> <h3>  老妈你脚踏千难万苦,今天给你做六十大寿,真该开心一下了!来,在您亲手建起的新房前,摆个姿式,我给你拍一张照片!嗨,真把老人家逗笑了,留下了这张老母亲最为钟爱的照片。日后竟然成了她的遗像,永久地镶嵌在她老人家的墓碑上了。😭😪🙏🌴</h3> <h3>  “六十寿宴”是母亲一生最开心的时刻。儿女的婚配生子,大家庭添人进口,孩子们的成长进步,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同样都给她老人家带来发自内心的安慰与欢乐。这些片段难以一一记述了。我的从军及归家路牵动着父母的丝丝挂念,表达了我们母子的浓浓情怀。☀🌙⭐🍃🌴</h3><h3> 记得那是公元1972年冬季征兵时刻,我高中毕业已工作近两年,任陶吴公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办事成员(组长系陶吴中心校长李根法),代课教师编制,月薪30.50元。这在当时是一份响当当的差事,公社机关干部待遇。因此,我家庭基本完全改变了那种被人不屑,甚至偶遭村里“强”人欺负的困境。母亲更在乎的是我每月雷打不动地缴给她20元工资。这些钱在那个年代,作为农村外来收入户,已完完全全数得上殷实富裕了,母亲也再不用为柴米油盐而劳神费力了,开始过上了舒心的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当我每月交给她工资时的笑貌。母亲接过钱总是那句重复多遍的话:“你够不够用呀?要吃饱哟!”但她那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为有我这样儿子的骄傲感喜挂脸庞。</h3><h3> 也正是在此时,我的人生路发生了转折,我决定要去当兵!为什么放弃当下这么好的条件一定选择当兵呢?这对我来说真是一言难尽。简而言之:一是当兵光荣,初心未改,且已是最后一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二是当兵可改变政治人生。新中国成立后,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父亲可称为积极分子,组长、社长到生产队长数十年,1956年加入共产党,是有贡献的。但自上世纪60年代“四清”以及农村“社教”派驻“工作队”搞运动,父亲生产队长当然被整,殃及家庭地位倾斜,祸及子女成长进步。期间我3次报名当兵均被挡在门外,就连继续升学读书的正当权益也被剥夺,18岁辍学回家当了7个月的农民。自此我发奋要改变自己。三是不想作井底之蛙,开拓人生的心愿强烈。据此,我争取了当时关爱我成长的党委书记陈礼高的支持,如愿于1972年11月底应征入伍,来到空军福州场站,当了一名光荣的中人民解放军军人。下面这张照片是我新兵连照的寄回家的第一张军人照!💪✊🎥🚉</h3> <h3>  我当兵之时已是家庭的主力成员。父母辛辛苦苦养育我多年,由于家庭贫穷,只有我一人读书至高中毕业,姐姐还晚我两年上学,成绩优秀,也仅小学毕业就再未续读了,除最小弟弟外其余均未上过学校。现在有了工作,也有了经济收入,本应回馈父母及家庭。但强烈的愿景,还是让我作出了报名当兵的决定。我的忽然离去,无疑给刚刚转机的家庭瞬间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对父母而言似乎少了依靠,每月不菲的经济来源断裂了,更为槽糕的是增加父母的思念之苦。俗话说得好,母子连心,知子莫如父。尽管此时他们心里有一千个不愿意,但最终还是理解了我,支持了我。我入伍后,奶奶年迈重病缠身,妹妹又继姐姐后出嫁。大弟曾因患脑膜炎去南京市传染病医院抡救捡了一条命,但暂无劳动能力。二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严重饮养缺失,自小患多种疾病,发育不良,15岁男孩还不足1.5米高,终于1975年夏病故,成了母亲终身的痛。父亲患肺结核刚治愈不久,不能担负重体力劳动。如此境况,母亲的忧伤、悲苦犹如雪上加霜。为减少父母挂念,让家里人放心,那时除了写信外,只能照些照片看看。这是我在警卫连值勤时的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入伍后再也见不了面的二弟弟韩和根(1958一1975),看他一脸憨厚像,当初也不想我离开。谁知我们竟是绝别了呢?!😭😭🙏🙏</font></h3> <h3>警卫连射击训练时的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1976年6月至1977年4月在警卫连担任排长。老来不夸当年勇,那时我可是考核评定的“特等射手”,手、步、机、冲锋枪四种轻武器熟练掌控。👍👍👍</font></h3> <h3>  入伍被分配在政治处电影组任放映员,放了3年电影,也兼职政治机关的临时工作。说真的,这段经历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和提升。</h3> <h3>空余时间练练字,也是本职工作之需。</h3> <h3>福州西湖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兵入伍,第一次远离家乡,再难天天围着奶奶转了,也听不到父母的吩咐了,更不能呼弟喚妹了,每当闲暇或是夜间醒来,还真的特别想家,思念亲人呢!为缓解思念之苦,我就写信让他们照张像寄给我看看。下面这张像就是母亲给我寄来的全家照。实话实说,当时收到照片说不出有多高兴,一个人躲起来看了一遍又一遍,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真想插翅飞回家,看上一眼,问候一声。当即给母亲写回信,表达谢意。📷👻 这张照片是在我当兵第二年(1973年春)照的。当时照相要走3里路去陶吴街上唯一的照相馆花钱才能照哟。此时的全家照其实也不全了,除了我当兵走了,姐姐韩玉兰已于4年前出嫁至安徽省当涂县丹阳公社三河大队前荣村,与曾经参加抗美援越战争的复员军人熊贵宝结婚,此时已生育女儿熊荣玲3岁,儿子熊荣军1岁。奶奶在给姐姐带孩子,她们都无法参与照相了。最遗憾的是今生最疼我、最宠我的奶奶未能留下一张照片,至今追悔莫及。我曾写信让奶奶照张相寄给我。后据母亲告诉我,专门去街上照了,但没照好,未能如愿。😭😔🙏</font></h3> <h3>  下面此张照片也是应我要求,同时照的一并寄给我的。照片前排左一起大娘王桂英(1932一 )、大大韩家福(1927一1982)、张阁底下大大张仁福(?一1975)。后排最小堂妹韩爱武、大堂弟韩和平。堂伯父是二爷韩见生(1901一1981)长子,解放前二爷将其托人带到上海拜师学徒。解放后留上海剪刀厂工作至1980年代病退由二子韩和清顶职。自小我就受二爷二奶堂伯父一家厚爱。记得二奶烧饭做菜比我奶奶好吃的多,只要有好吃的二爷爷奶奶都要喊我去分享,也只有我有这个特殊待遇。二奶奶喜欢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从我小学三年就承担起她老人家与伯父之间信件来往的书记员了。我们两家是同太祖父辈,门靠门,墙连墙,一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堂伯父2男3女5个孩子,还有2位老人,家中很长时间就靠大娘一人劳动挣工分,生活十分困难,往往都无钱秤粮。尽管我们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但父母亲都无私地给以帮助。他们虽不是亲兄弟但堪比亲兄弟。父母与堂伯父母从未红过脸,一生相好。这对我们也影响很深。老人先后都离去了,唯独堂伯母已近90高龄尚健在,每年春节我都要给她拜寿,敬上一个红包,报达她小时给我的压岁钱!💝💜🙏🙏这不,我也想他们,让给寄张照片来看看。张仁福大大也是我们家常客,还是老亲,称呼爷爷奶奶辈舅舅、舅母。</h3> <h3>  追思母亲,更让我想起奶奶刘秀英(1898一1976),满满回忆难以忘怀。因为姐姐在前,我的降生给父母、爷爷奶奶带来极大的欢乐与希望。在那个信奉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旧观念下,我这个长孙、长子被视同宝贝宠着、惯着。奶奶更是把我当命一样的呵护有加,自断奶就带着我睡觉,直到小学毕业。奶奶也从不让我多做家务,好吃好喝的藏着、掖着留给我吃,姐妹兄弟6、7个,干家务是他们,享受的是我。他们也不服气,有时会去母亲那告状。为此没少引发婆媳“战争”,母亲的意思要顾全大局,不要厚此薄彼。吵也好叫也罢,奶奶一概不理,一如既往,坚决不改。等我有点懂事了,也觉着奶奶有点过分,抵触不接纳。可奶奶总是哄呀骗呀让我吃掉,躲在一边吃“独食”的情况照样屡见不鲜。我真切体会到多子女家庭是难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我在奶奶庇护下成了不折不扣的“幸运儿”。我要去当兵老人家更是打心底里舍不得,可见我态度坚决,为怕误了我前程,只得不发声了。其实我当兵后,最想念的人还是奶奶,不止一次梦见奶奶。可奶奶毕竟年老体弱,后患食道癌不治,于公元1976年9月30日逝世,享年78岁。好在我三年服役期刚满,领导照顾我76年春节探家,我才有幸最后与奶奶见了面。回忆最后与奶奶的相见,也是感伤难忘。奶奶听说我探亲回家,早已急不可待,当我尚未走入家门,她老人家不知那股力量的支撑,重病卧床一年有余,非让母亲给她早早穿戴好,还没等我走入家门,竟然一痂一拐,跌跌撞撞跑出家门20多米,嘴里不停地喊着我的乳名“扁呀,扁呀”地迎我来了。我见老人家歪歪倒倒,大喊“奶奶,别摔了”!没等跑上前,奶奶撑不住,摔倒了。当即昏厥过去,我大哭着把奶奶抱回家轻轻放在床上。一边喂水一边按摩,过了一阵子才苏醒过来,仍在喊我的名字,伸手摸我的脸,还开心的大笑。43年过去了,这一幕情景常现于我脑海之中,久久难以忘记。当时我只有一个心愿:我一定要报答奶奶的恩情!回到部队我立马买了白糖、红枣、桂圆干等补品寄回家,让母亲给老人家补身子。可母亲写信告诉我,奶奶已吃不进了!至今我还感叹不已,爷爷奶奶爱孙如命,但哪有好命等到孙孙的回馈呢?更伤感的是奶奶最喜欢的长头孙子在她老人家离世时也不能陪在身边。真是悲哉哀也!奶奶,你已走了快半个世纪了,我也快70岁了,如今我有儿子,也有孙辈,但我还是忘不了您老人家给我的恩爱。😭💔🙏</h3> <h3>入伍三年,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不仅两年入了党,而且三年提了干,成为一名解放军军官。说真的,解放以后到现在近70年内李壒当兵不下10人,能提干的还绝无仅有,只有我一人呢!喜讯传来,父母如同儿子考上了状元,心花怒放,兴高采烈,当然地也成了母亲最欢乐的时候。高兴之余,母亲操心的事又来了💑👫💏。因我在家男的数老大,大弟弟只差我两岁,且此时我已27岁了,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我们家弟兄3个,家境贫困,除了2间半破瓦房外,可以说一无所有,在农村要娶3房媳妇,真是摆在母亲面前的一个天大的难题,我母亲又是天生争强刚韧、护犊如命性格,这件事着实让她老人家经常彻夜难眠,心急如焚。按她想法我抓紧解决了,好办老二的事,农村习惯大在先,小在后。单单在这个问题上,我与父母想法不一。我并不担心个人成家问题,而是抱定先要奋斗一下,事业在先,成家在后。有了事业不求个人问题了。这不,我战士探亲母亲张罗着给我找几个对象,都是农村姑娘不说,还没有文化,有工作的也不愿嫁回乡的复员军人。15天的探亲假把我搞的灰头土脸,焦头烂额,本该愉快的度假,最后与母亲搞的咯咯哒哒,不欢而散,临走气的不理我,也不帮我收拾行李了,甚至不去送行了,但后面又独自追去送我。我也心平气和安慰她,不用着急,我的事先不忙,相信我能解决好个人问题的。弟弟大了,先给他办,我尽力支持。后来我还真寄回300元为他订婚所用。母亲为此特别夸我。探亲归队很快我就提干了。不信不行,这就是现实,后面找来相亲的,络绎不绝,不仅都有工作,而且完全变了样,你找她变成了她追你了。母亲让弟弟写信邮照片来催我表态。而我已下定决心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解决。只得一拖再拖,敷衍应付。人说婚姻靠缘分,这话我是笃信无疑。过去几年 接触过7、8个所谓“对象”,但都无缘告吹。而在一次偶尔机会战友郑晚峰给介绍了福建省军区副政委范银根二女范晓鸽,我们经过半年来往彼此感觉很好,特别是未来的丈母娘通情达理,没有一点高干家庭的架子,对我十分中意。我在没有征求父母意见的情况下,就擅自定了终身。于公元1978年国庆节在部队结婚。当时我在空军福州场站政治处当干事,站长、政委、参谋长、主任等主要首长都参加了我的婚礼,还专门为我们安排一场电影,名字叫《英雄虎胆》,至今记忆如初,也格外怀念当初的老首长,他们有的已离世了。祝老首长安好!🙏🙏🌻🌴</h3><h3> 这是我们结婚回老家在南京府子庙百花照像馆照的结婚照。看男才女貌,还很班配吧!我们在老家住了20天,父母见新儿媳妇文静贤惠,没有高干子女、城市姑娘架子,也都打消了压在心中的顾虑和担忧,母亲还对我说:“和生,你找对了,晓鸽很好,这下我和你佤(音Wa,即父亲)放心了”。我俩开开心心在家度完蜜月,母亲高高兴兴地送我们上火车返福州。这就是姻缘,这就是父母的心愿,这也是老母亲最快乐的时刻。💏🐯🐍🌹💐此后妹妹出嫁,两个弟弟也先后结婚成家,父母亲,特别是老母亲才真正过上一段时期顺心的好日子!⛄🌊🌻🌷</h3> <h3>这是我俩应邀探望时任《南京日报》社新闻摄影记者的朋友蒋逸明时,他一定要帮我们在其办公室照张相留作纪念。蒋记者和父亲原是江宁县客运公司同事,他也曾为我提过亲,但未接缘,听说我结婚探家,交待父亲一定要和我们见个面。可惜我之后再未曾与此热心朋友谋面了。祝他好人一生平安幸福!</h3> <h3>这是我们婚后依老家为背景照的合影像,父亲上班,妹妹出嫁未能参加。</h3> <h3>三弟兄邻塘埂上以老屋为背景照张相。(1978年10月10日)</h3> <h3>新婚南京玄武湖留影。💑🐍🐯🌹💐</h3> <h3>莫愁湖留影(78年10月)。</h3> <h3>这是母亲和小弟和林送我们回福州,在南京中山陵“博爱坊”留影。</h3> <h3>这是我和小弟弟与母亲于中山陵合影。</h3> <h3>与母亲一道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景点照。这也是母亲唯一的“婆媳照”。</h3> <h3>这也算是我们新婚之后的第一张旅游照吧!🌹💐🌷</h3> <h3>中山陵拜谒孙文先生留影。</h3> <h3>  留出几天时间顺道先去苏州探望新婚妻子的小舅舅黄仕林(时任苏州吴县人武部长),后又去上海某海军基地看望正在服役的弟弟范卫民。还去上海汽灯厂看望了我的堂伯父韩家福。亲属家人久别重逢,甚是开心。这是在苏州狮子林公园留的影。</h3> <h3>苏州游览留影。</h3> <h3>这是苏州虎丘公园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公元1979年7月4日,我们的儿子韩寒在福州出生了。这可是我们韩家的一件大事,母亲对这嫡长孙的到来更是喜出望外。因当时大弟和龙妻也已身孕,无法脱身,只得写信嘱咐我们细心养护初生婴儿。那时我们暂住在省军区外婆家,由保母照顾。可妻产假结束要上班,我部队相隔又远,岳母家还带着大女儿范晓红的一对3岁(喻宁杰)1岁(喻梅)的孩子,也确实照顾不过来。那时我们真的焦急万分。无可奈何之下,还是写信向母亲求援,请她来帮助我们照看。母亲也舍不下自己的大孙子,终于和父亲商量好答应来福州。我们像有了救星一样在等着,盼着……!这是儿子韩寒的百日照,长得稚嫩可爱,招人喜爱。</font></h3> <h3>韩寒出生满月照。</h3> <h3>那时星期天回仓山(省军区大院家)最开心的事是抱儿子哟!⛄👻</h3> <h3>初当妈妈,更有一番浓浓爱意噢!🌺🌷🌸</h3> <h3>儿子出生4个月,我妈妈真的来了。我在场站安排好了住处,把老母亲和妻儿一道从省军区接到身边。自此,我开始过上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三代同屋的美满生活。老母亲一生出远门不多,初来乍到与分别已久的大儿子儿媳一起生活,特别带长孙子,她心情特好。来福州前老母亲虽已50周岁,但仍参加体力劳动挣钱养家,什么打石子、挑土方、拉板车这样男人干的活,她也撑着去做,十分辛劳,我们去车站接她时,差点没认出来,瘦的皮包骨,尖尖下巴壳,穿一身布衣。我上前大声喊了声“妈”,泪水湿润了眼眶,一股辛酸苦涩的滋味涌上心头,母亲真的太不容易了。顿时,妈妈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一家8、9口人操劳吃喝拉撒,深更半夜去生产队稻田“偷”割花儿草(学名紫云英,做肥料用)当粮食充饥;冒着风险与一群男人夜间去10多里以外的山里去刈柴,解决烧饭问题;与人一道去上海、宣城贩香烟、木材,徒劳而归;拉板车步行60华里去南京城卖辣椒、拉粪便等等吃苦受累的情景。内心充满着对老母亲爱怜和敬仰!这张照片是她来福州一个多月后照的,可能是心情和生活条件的关系,老母亲身体已经好多了,明显变胖了,来时的衣服都被儿媳妇换了。🍝🍜🍧🍲</h3> <h3>  下面这张照片是老母亲刚来福州时游览鼓山的留影。右为战友、老乡韩圣才(小丹阳人)岳母。那时母亲真是消瘦如骨,止今仍让我心酸怜悯不已呀!🌾🍃🍂</h3> <h3>孙子高兴,奶奶更开心!</h3> <h3>抱孙子身子是累的,心里是甜的。</h3> <h3>  这小家伙今天不知怎么了?外公范银根(1915一2006),外婆黄亚英(1923一2017)抱他照相竟大闹天宫,指手划脚,不依不饶起来。哈哈!</h3> <h3>上班忙得团团转,下班回家逗儿玩,</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生活规律意满满,心无旁骛自坦然。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 <h3>  逗了半天,他还不屑一顾呢!“小坏蛋”抱你找奶奶去,我要吃饭了。</h3> <h3>看我老母亲现在严然也有一副“高干”的派头了吧!哈哈😃😄👍👍母亲在我们家里堪称高级管理人员,按现在时髦的称呼CE0(高管),长时期内父亲是农村基层干部,只管公家事,而家里老少9口人,衣食住行、家里屋外全靠母亲一人操劳,在我们一群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是这个家举足轻重、不可忽缺最重要人物一一高级干部!☀☔🌻🌷(篇幅所限,未完待续。2018年7月24日完稿于辽宁省丹东市玫瑰港湾小区)</h3><h3><br></h3><h3><br></h3><h3><br></h3> <h1>主题词: 原创 追思 照片 记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