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到黑山共和国的科托尔一日游。黑山也是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解体后成为独立国家。<br></h3> <h3> 城外护城河。</h3> <h3> 科托尔是黑山南部的一个峡湾小城,是黑山知名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原是罗马帝国的一部份,后归属拜占庭帝国,也就东罗马帝国,1185年至1371年由塞尔维亚统治,之后,这里被匈牙利和波斯尼亚王国短暂统治。1391年至1420年间,科托尔是一个独立共和国,1420年面对奥斯曼土耳其入侵,科托尔人自发决定把城市归入威尼斯共和国旗下。1797年威尼欺把科托尔输给了奥地利,这之后,奥地利、俄罗斯、法国等欧洲列强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科托尔还是落入奥地利手中,二战中又被德国纳粹占领,直到1944年被铁托领导的游击队解放出来,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份。2006年黑山独立后,成为黑山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br></h3> <h3> 近代政局动荡与战争硝烟,并未给这个地处南部海岸的科托尔造成破坏,光亮的石板路通向大小规模不一的广场,暗灰色的石墙与狭长的小巷,一如当年中世纪的模样。</h3> <h3> 游览科托尔一大看点是看教堂,当地有种说法:一年有多少天,科托尔就有多少教堂。科托尔城区居民只有区区五千人,教堂就有360座,主要是东正教堂,少部份是天主教堂。</h3><h3> 圣尼古拉东正教堂。</h3> <h3> 圣特莱芬广场和圣特莱芬教堂,这是科托尔著名的大教堂,是为纪念殉道者特莱芬(Tryphon)而建,传说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从土耳其返航,船上装着三世纪殉道者特莱芬的遗物,途中遇风暴而进入海湾,暂避岸边,商人感到困惑的是每当他们欲启程回航都因恶劣天气无法成行,后来他们中的一位在梦中见到圣特莱芬,圣人告诉他们应留在科托尔,从此他们放弃回归的念头,在此安居乐业,为表达对圣人的感恩,商人建起了一座罗马式的小教堂,这就是圣特莱芬教堂的前身,12世纪教堂重建,1166年竣工。</h3> <h3> 圣卢克东正教堂。</h3> <h3> Pima宫。</h3> <h3> 从这条小巷可登上后山的城墙。</h3> <h3> 古城西侧城门。</h3> <h3> 围绕小城的古城墙自海岸向山坡蜿蜒而上,登上高处古城尽收眼底。</h3> <h3> 下山经过一个山泉,泉水直泻入海。</h3> <h3> 回程时经过峡湾的一个小半岛,司机专门停车让我们拍照。</h3> <h3> 回杜布罗夫尼克,在轮渡码头看到漂亮的晚霞。</h3> <h3> 从杜布罗夫尼克去波黑的萨拉热窝,波黑全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都是萨拉热窝,号称欧洲的火药桶,因一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被中国人熟悉。</h3> <h3> 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部份斯拉夫人南迁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定居。12世纪建立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15世纪后期被奥斯曼帝国征服,萨拉热窝在土耳其语中意为有宫殿的平地,土耳其人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使部份居民成为穆斯林。19世纪沦为奥匈帝国属地。1918年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8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份。1945年成为南斯拉夫联盟的一个共和国。1991年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h3> <h3> 圣心大教堂,又叫萨拉热窝大教堂,建造于1884年至1889年期间,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h3> <h3>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波黑内战中被损毁,战后收复。</h3><h3>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最激烈一场枪战发生在这里。</h3> <h3> 电影中瓦尔特在右侧的钟楼上向清真寺屋顶上和街上的德军开枪。</h3> <h3> 瓦尔特在钟楼上。</h3> <h3> 围绕清真寺的街道,游击队撤退的通道。</h3> <h3> 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道——铜匠街,电影中铜匠们用敲打铜盘的声音掩护游击队撤退。</h3> <h3> 电影中的铜匠街。</h3> <h3>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建于1540年。</h3> <h3> 土耳其灯。</h3> <h3> 塞比利喷泉,座落在老城市场广场上,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部份为八角形,加上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水通过前后两个石头水槽流出。波黑战争中,喷泉曾被炮弹击中,2006年改建时塔身改成木制的。</h3> <h3> 拉丁桥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桥梁,其奠基历史可追溯到1541年,后被洪水冲毁,现在桥梁修建于1798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桥头被塞尔维亚民族主者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h3><h3> 南联盟时期拉丁桥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西方认为普林西普为恐怖分子,而塞尔维亚认为普林西普为民族英雄。</h3> <h3> 古老的有轨电车,据说是世界第二条有轨电车。</h3> <h3> 参观一个萨拉热窝围城战图片展,1992年波黑在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塞族抵制下进行公投脱离南斯拉夫独立,波黑塞族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国,随后出兵包围主要由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族居住的萨拉热窝达三年多,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全国430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破坏,整个国家打成一片焦土。要说真有谁获得了好处,那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击了南联盟,扩大了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h3> <h3> 望不到边的棺材。</h3> <h3> 战争中塞、穆、克三族都出尽全力,付出惨重代价,因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争夺土地等等原因,三族之间的战争伤亡、屠杀结下了血海深仇。时至今日波黑境内各民族间都是形同陌路,即使穆族和克族联手组建的穆克联邦内部也是气氛紧张。</h3> <h3> 在波黑战后的治理与和平进程中,只有塞族一方被要求承担大屠杀责任。可是,当时同样也在战场上下进行杀戮的穆族、克族,由于被欧盟和联合国认定他们是被镇压、被侵害一方,结果无需承担任何罪责,无需在本族中捉拿战犯。综合来看,波黑内战被揭露的真相,仍然只是冰山一角。尽管这里目前进入了和平状态,但其“欧洲火药桶”的局势并没有多少实质改观。</h3><h3> 至此前南斯拉夫三国游结束,从萨拉热窝坐车回萨格勒布再转机回法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