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灵感的碰撞 心灵与智慧的对话 ——青美计划培训学习第四天

亚仔

<h3>  7月下旬,炎炎烈日,韶关市“青美计划”的课程学习依然如火如荼上演着每天的精彩。</h3><h3>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美协会员,韶关市美协副秘书长,韶关画院副秘书长,翁山诗书画院副院长黄亮老师为我们讲课。黄老师以十年的人生经历为基奠,历炼成天赋和才华,向我们分享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h3><h3> 黄亮老师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从学习到创作的思考。</h3><h3> 一、如何提高审美眼光:1.学艺术者,综合素养的提升必将决定艺术创作的格调。因此,做一个诗、书、画兼修的学习型创作者非常重要。2.多品读名家作品,从历代名家作品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研读、临摹,吸取精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创作语言。3.社会修养。黄老师谈到一个人的经历必须丰富多彩,这些社会经历会对画面的领悟力、创作思路和创作格局有深刻的影响,对后期创作以及走上艺术道路有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h3><h3> 作为创作者对于文化艺术的喜爱和关注度必将影响这个人对于艺术的毅力。艺术不需要一本正经,但需要个性的自由和真诚,这一切要建立在扎实的技能学习上。</h3> <h3>二、如何临摹</h3><h3> 黄亮老师引导我们学习临摹首先要学会分析。小到作品的笔墨语言,大到整个作品的文化内涵。黄老师以中国画为例,谈到中国画用笔会有“露”与“藏”之分。藏锋与露锋,阴阳相合,构成一个绘画单元,每个单元再融合成一幅作品。作品中的线条曲直、虚实、疏密等相辅相成,有着自己的形式法则。我们在临摹名家作品中,不仅要“知其所然”,还要“知其所以然”。</h3> <h3>  其次,我们要学会分析作品的基调。颜色、笔墨、构成组成画面的基调。任何一种笔墨语言,不可能在画面中单一存在,一定有呼应,画面风格才能统一,笔触与风格才有生命的互动与传递,研读画者的笔触会发现画者的第一笔笔触,就已经定格了整个画面的基调。</h3><h3> 在画面构成中,点、线、面,黑、白、灰的构成一定要认真推敲。动手临摹前,要先动脑,要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画人要观察体验其个性;画山石要领悟其山石精神,临摹才能出彩,临习中才有顿悟!</h3><h3> </h3> <h3>三.关于写生</h3><h3> 黄老师提到:写生要注意两点。1.要避免“无谓”的写生。即在不了解笔墨、构成、色彩等的基础时,盲目追求数量的写生意义不大。在临摹有所顿悟后,再做写生练习,进步会更快!2.要多做加入了创作思考写生练习。在写生时,要关注笔墨、色彩、节奏等画面构成因素。</h3> <h3>四、关于创作</h3><h3> 创作要注意题材和素材的选取。题材的表达必须要有内涵之美,并要有对时代的敏锐度和正确表达方式。在选取素材进行创作时,我们不但要善于从名家作品中提取绘画语言进行表达,更要立足于生活,进行符合现实的形象表达。在创作之初,我们可以通过作小样稿,来确定画面的造型,构成,层次等关系。艺术创作需要变化,在创作过程中更要寻求有节奏和谐的变化!</h3> <h3>  黄亮老师将自己十年的创作心里路程,凝聚成宝贵的创作经验分享给我们,我们为之感动和感谢!学员们抓住最后的时间与老师互动,探讨不同画种间的造型创作,以及面对画作的赠与问题等等,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意犹未尽!</h3> <h3>  下午,黄亮老师早早来到课室,与学员们畅谈创作作品如何能入展,诙谐的语言,睿智的语言,率真的个性深深得感染着每个学员。黄老师将历届入展作品集带回来与大家分享,并不厌其烦得就各种绘画形式的作品进行画面构成分析,大家围坐在黄老师身边,听得津津有味。老师建议大家身边时常备一个小的素材本,记录观展时优秀的作品构成,记录有所感悟的心灵触动,同时也随手临摹有价值的造型作为创作素材。黄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给学员们在绘画创作上带来很多启发!</h3><h3> </h3><h3><br></h3> <h3>黄亮老师优秀作品欣赏</h3> <h3>第三届岭南美术大展金奖</h3> <h3>《故园.凤凰涅槃》</h3> <h3>《故园.岁月》</h3> <h3>学习与实践</h3> <h3>  下午四点半,学员们仍然兴致盎然。大家想尝试黄亮老师说的带着创作的思路去写生。模特上场,同学们紧锣密鼓又展开画架……</h3> <h3>  虽然我们的笔触有些生涩,造型也不尽完美,但以创作的构思去写生,用体验模特的情感方式去写生,注重构图比例的画面意识已经在我们心中形成,我们对写生又有了新一层次的理解!</h3><div>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仅仅一天的相处,黄亮老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学员。朴实无华,风趣幽默,才华横溢,平易近人,这就是黄亮老师留在学员心目中的映像!感谢黄亮老师为“青美”的学员们留下了一节耐人寻味的课程!</div><div> 期待明天的课程精彩继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