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知道音乐之乡萨尔茨堡是莫扎特的家乡,却不知道萨尔茨堡在德语中的意思是盐堡。因为当地盛产盐,因而诞生了萨尔茨堡。</h3> <h3> 哈莱茵盐矿是这里最古老的盐矿,远方山上两块互相依偎的巨石,就是哈莱茵盐矿快到的提示。</h3> <h3> 这里采掘盐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不过,到了公元755年,才开始了大规模采掘,哈莱茵变得繁荣。</h3> <h3> 哈莱茵盐矿的入口在顿恩伯格山的半山腰,郁郁葱葱的山坡,让人惊讶地下竟然曾有一座蕴藏丰富的盐矿。</h3> <h3> 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坐着长凳似的小火车,进入矿井。有点幽暗的矿井,夹着小火车的隆隆声让人突发奇想:莫扎特来过这里吗?</h3><h3><br></h3> <h3> 地下有个电影放映场,介绍了盐矿的发展历史。萨尔斯堡最传奇的统治者沃尔夫·迪特里希大主教,就是靠着盐矿修建了萨尔茨堡古城。当然,也讲述了他和米拉贝尔宫的故事,不由让人惊讶于这位大主教神职外衣下的浪漫和荒诞。</h3> <h3> 然后,乘船通过当年用来融化矿盐的盐湖。黑暗里,不知道盐湖有多大,周边幽幽的灯光让头顶压着的黑沉沉的岩石有了些许亮点。</h3> <h3> 滑过两处高高陡峭的木制溜滑梯,进入了工作面。据说,这里的矿道总长度有五六十公里。</h3> <h3> 通过地下道可以到达德国境内,走了没多远,看到德奥交界牌。站在交界处,还真有点神奇感,就这样进入德国了!当年的两国是如何划分各自的利益的?这里还是盐矿最深的地方-210米。当然,转了一圈后依然回到了奥地利。</h3> <h3> 当年的环境非常艰苦,有时会塌方,有的盐工就被埋在了地下,由于盐的作用成为了木乃伊。这是当年留下的真实的木乃伊。</h3> <h3> 盐矿还模拟了当年的工作场景。盐工们就是用这些工具进行盐的生产,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h3> <h3> 盐矿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当时的一些名人也在盐矿竖起了自己的碑刻作为纪念。</h3> <h3> 米拉贝尔花园最初被称为"阿尔特瑙",是沃尔夫·迪特里希大主教1606年为自己的情人莎乐美建造的一座花园,并以两人名字中的各一个词组合命名。迪特里希的表弟马尔库斯将他送进监狱,并接任大主教后,将花园改名为米拉贝尔。这座雕塑是圣经中的大力士参孙。</h3> <h3> 花园不算大,经过精心修剪的花圃非常漂亮,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哆来咪”就是这里。</h3><h3><br></h3> <h3> 花园中央是一座大型喷泉,落下的水珠似乎还飘出“哆来咪”……</h3> <h3> 喷泉周围以希腊神话为蓝本,雕有四组戴安娜.维纳斯等八座神话主题的雕塑女神像,分别代表水、火、土、风。</h3> <h3> 在花园的附近,还有莫扎特故居、莫扎特音乐学院、卡拉扬故居……花园流溢着浓浓的音乐味哦。</h3> <h3> 这座飞马的后面是市政厅,著名的大理石大厅就在这里,今天世界上最美丽的婚礼大厅之一。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娜奈尔小时候就曾在这里演出。现在,这里还经常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和音乐会。</h3> <h3> 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城堡山上的萨尔茨城堡,似乎是让迪特里希大主教和莎乐美可以遥向执手。现在想来,在那个时代迪特里希还真是非常勇敢和浪漫的。</h3> <h3> 花园的后方走上去就是侏儒花园,里面有一圈石雕的小矮人,造型夸张有趣,据说原型是主教大人和情妇所生的孩子们。看着好可爱,浪漫而充满童趣。</h3> <h3> 这座黄颜色的房子是莫扎特纪念馆。莫扎特生命中的一半历程留在萨尔茨堡,他的第一声琴声,第一部交响乐都诞生在这里。他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他留下的音乐作品,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被柴可夫斯基誉为音乐的基督,名副其实。</h3> <h3> 这是美丽的萨尔茨河,多瑙河的支流。桥上的栏杆也跟国内的许多地方的栏杆一样,挂满了连心锁。</h3> <h3> 好精彩,直接写上了老婆万岁!不知道迪特里希大主教看了有什么感受。</h3> <h3> 特莱德街9号,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在这座楼里。外墙上挂着竖琴型的音乐标识,楼上高高悬挂着奥地利的国旗,似乎伴着他的乐曲随风飘拂。萨尔茨堡孕育了莫扎特,莫扎特使萨尔茨堡名扬天下。</h3> <h3> 粮食胡同要算萨尔茨堡老城中最热闹的街道了,也是最能够反映出中古时代欧洲风貌的一条小街。每座建筑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的年代。</h3> <h3> 最为醒目的是每家商号都有自己的招牌。招牌是用金属打制的,保留着16世纪的风格,为粮食胡同增添了不少风采。</h3> <h3> 这是一家鞋店。据说,当初制作这些招牌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不识字的人找到商店。</h3> <h3> 扫一眼就知道这是钟表店。</h3> <h3> 施华洛世奇。</h3> <h3> 中国楼!好响亮的名字,一阵亲切感扑面而来!应该是售卖中国商品的。</h3> <h3> 这是一家服装店……漫步在这里,即使不买东西,欣赏着不同的店招,也是一种享受。可惜,大意滑过了莫扎特巧克力。据说,好吃的一塌糊涂!而且是萨尔茨堡最出名的特产!</h3> <h3> 粮食胡同的尽头就到了主教宫广场,萨尔茨堡主教堂就位于这里,<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它是萨尔茨堡市规模最大的教堂。简</span>单的白色的外墙,显得庄重大气。</h3> <h3> 正赶上从1920年就开始举办的萨尔茨堡音乐节,这个<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世界上水准最高,最富盛名的音乐节,卡拉扬曾亲自领导和指挥音乐节30多年。他去世后,就葬在萨尔茨堡的阿尼夫小镇的教堂。作为音乐节的会场之一,</span>主教堂的正门前搭起了架子,中间的雕像是圣母像。</h3> <h3> 教堂是一座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三扇大门分别代表着:忠实、宽恕、希望,四位高大的圣徒守护着这座神圣的教堂。</h3> <h3> 走进门,不由大吃一惊。主教堂非常壮观,绝不是它外表显示的质朴。</h3> <h3> 高大的圆形穹顶绘着色彩艳丽的圣经故事,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繁复和浮夸毫无掩饰地表现在雕梁画栋上。</h3> <h3> 这里是主教宫,大主教居住的地方。</h3> <h3> 主教宫门厅的雕塑。</h3> <h3> 主教宫的过道也装饰的艳丽夺目,错落有致的图案,仿佛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在表达主的意图。</h3> <h3> 眼熟吧!主教宫广场也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这座由萨尔茨堡总主教Wolf Dietrich Raitenau修建于1587年的广场,每年夏天七月和八月就变成了一个露天电影院。广场上,不少文艺中青年们贩卖他们自己的画作。</h3> <h3> 在主教宫广场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大理石的巴洛克喷泉'Residenzbrunnen',建于1656至1661年,被认为是中欧最大的巴洛克喷泉。</h3> <h3> 紧靠着主教宫广场的是莫扎特广场,这里是全世界音乐家的朝圣地,莫扎特的铜像站立在广场的中间。年轻的他,穿着18 世纪的紧身上衣,肩披斗篷,手持长笔,目光向前,仿佛在为下一页凝神。这位八岁写下第一部交响乐的音乐天才,为萨尔茨堡留下了太多太多……</h3> <h3> 高高矗立在山顶的是萨尔茨堡要塞。它始建于1077年,之后的历任大主教都不断地进行扩建,现在保持着十五世纪扩建后的外貌,是欧洲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城堡要塞之一,也是冷兵器时代“从未被攻破的要塞”。当年的迪特里希大主教被囚禁于此达6年之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h3><h3> </h3> <h3> 漫步萨尔茨河边,静静流淌的河水,巴洛克式的建筑,绿色的河岸,突然想起一句话:萨尔茨堡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美丽的音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