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 (1968—2018)</b></h3><h3><br></h3><h3>合肥三中,<br></h3><h3>我们亲爱的母校!</h3><h3>每逢路过或提及母校这个熟悉的字眼时,</h3><h3>我们就会由衷地从心底涌起一股暖流。</h3><h3>母校,</h3><h3>一个使我们倍感亲切的地方,</h3><h3>一个让我们留有欢声笑语,快乐成长的地方,</h3><h3>一个记录了我们心路历程的地方。</h3><h3>对我们而言,</h3><h3>感情最纯真的时期,</h3><h3>莫过于是学习、生活了三年的合肥三中。 </h3> <h3>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五十年过去了,合肥三中,我亲爱的母校——你依然在我们的心间。</h3><h3></h3><h3></h3><h3></h3><h3><br></h3><h3> <font color="#010101"><b>少年在成长</b>(1965-1968)</font></h3><h3> 1965年的金秋,我们考入<font color="#010101"><b>合肥市第三中学</b></font>,汇聚初一(4)班学习。入学之时杨兴瑞校长在大礼堂的讲话犹在耳畔,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同学们心潮激荡,都在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勤奋学习,刻苦努力,谁知实际只上课一个学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了,我们被卷入时代的洪流中,付出了荒废学业的沉痛代价,直至在特殊的年代里毕业。</h3> <h3> 回忆初一四时片断。王先进:班主任语文孙士荣老师衣着朴素。经常端一壶茶来,至今还记得他上课时用阜阳腔给我们讲课《苛政猛于虎》。数学陈老师很负责任,一个单元结束后就把学生单独找去问懂了没有,还有什么问题。</h3><h3></h3><h3> 韩晓寒:对于生物老师颇有些印象,个头不高的南方人,领我们挖蚯蚓逮青娃解剖,分成很多组,突然一个组把青蛙解剖开心脏还在跳动,她招呼大家用巩汉林式的南方口音说:这是左心室那是右心室。</h3><h3></h3><h3> 李晓虹:傅瑾琳老师教我们音乐课,当年30多岁。神态优雅,衣着考究,浑身都是音乐细胞。那时她那么年轻,充满活力,讲起课来娓娓动听,常常把我们心都听醉了。她极具音乐素养,总是想方设法提高我们学习音乐的兴趣。</h3> <h3><b> 青春之历练</b>(1968-1978)</h3><h3> 1968年我们毕业了,同学们纷纷奔赴社会接受长期艰苦的历练。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都有我们辛勤劳动的身影;东西南北中,田野山水留下了同学不断前行的足迹。十六岁左右的年轻人,在社会大熔炉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h3> <h3> 广阔天地,奉献青春。</h3> <h3> 工厂工作,劳动成长。</h3> <h3> 合肥车辆制造厂照片。</h3> <h3> 车辆厂劳作之余,努力地坚持学习。</h3> <h3> 百货供销供应,布置参展展品。</h3> <h3> 培育桃李,辛勤园丁。</h3> <h3> 教书育人,茁壮成长。</h3> <h3> 人民解放军是个大学校。</h3> <h3> </h3> <h3> 兵民是胜利之本。</h3> <h3><b>人生的风采</b>(1978-2018)</h3><h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海角天涯,同学时聚时散。作为最年轻的老三届,我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辛勤努力;作为曾经合肥三中的学生,我们的人生历程绽放着光彩。</h3> <h3>雷锋—我们时代的学习榜样。</h3> <h3> 相聚在董铺水库边。</h3> <h3> 音容笑貌,铭记心间。</h3> <h3> 单位门前,留影纪念。</h3> <h3> 改革开放春风浩荡,人生理想扬帆远航。</h3> <h3> 敲起鼓来,喜迎新春。</h3> <h3> 人数最多的34名同学聚会(1994年)。</h3> <h3> 离校三十年聚会时的女同学们。</h3> <h3> 同学远行,深情相送。 </h3> <h3> 老同学们与傅瑾琳老师(今年88岁)欢聚。</h3> <h3> 傅瑾琳老师指挥我们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h3> <h3> 同学们与我班辅导员马小允(高三(1)班,前排左起第4人)在合肥聚会。</h3> <h3> 终于找到失联老同学。</h3> <h3> 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一家人在印尼欢度圣诞节。</h3> <h3> 多少年后又见面了。</h3> <h3> 居住在上海的女同学。</h3> <h3> 远在美国的母与子。 </h3> <h3> 含饴弄孙的奶奶。</h3> <h3> 我们在旅游。</h3> <h3> 红旗下生,新中国长。</h3><h3></h3><h3> 少年先锋,荡起双浆。</h3><h3></h3><h3> 学有理数,立志翱翔。</h3><h3></h3><h3> 造反有理,革命闯将。</h3><h3></h3><h3> 十三四岁,串联远航。</h3><h3></h3><h3> 十五六岁,上山下乡。</h3><h3></h3><h3> 社会大学,艰辛备尝。</h3><h3></h3><h3> 工农兵学,四面八方。</h3><h3></h3><h3> 各领风骚,改革开放。</h3><h3></h3><h3> 各行各业,绽放光芒。</h3><h3></h3><h3> 五十五人,十一轻飏。</h3><h3></h3><h3> 回顾一生,无限风光。 </h3><h3></h3><h3> 注: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h3><h3><br></h3><h3> 《我们初一(4)群歌》</h3><h3> 王先进作词 李晓虹配谱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