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系列(三)胡同的变迁

快门声声

<h3>  北京摄影人在胡同大都消费过胶卷、快门。真有拍得好的,一个是上海人徐勇拍的胡同101,还有一个老先生(记不清姓名了),用如莱120拍的老北京四合院。</h3><h3> 我拍胡同没有像人家那样系列,零敲碎打 胶片、数码;黑白、彩色;120、135攒鸡毛凑掸子也有了些张,渐渐对胡同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我是这样看的:其实北京的胡同和全国各城市同时期的街巷大同小异,因为是皇城官宦、商贾、文化名人集聚,大宅门、会馆遍布城区这是北京胡同故事多的独特优势。 一段时间里我们总在寻找回来的世界。然而,时过境迁它已不复存在。 <br></h3><h3> 胡同是个时空概念。民国时期有它的风貌;解放前后有它的历史;“文革十年”有它的印记,改革开放它记录了变迁。 </h3><h3> 胡同是一种文化。早晨,清脆的鸽子哨声回响在天空;小贩的吆喝声在胡同间歌唱。大杂院里街坊四邻串门“数板凳”;庭院深深大户人家礼多、故事多。 </h3><h3> 胡同是鲜活的生活。东城多官吏,西城聚商贾,南城下层平民和艺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变了,户迁了,胡同没了…… </h3><h3> 拍了多年的胡同常陷一个误区徘徊,总在寻找理想中的胡同景观,当年“祥和盛世”只是一个传说或是历史一个瞬间。现实就是我最需要的佳景,典型就在不经意间。 </h3><h3> 拍摄胡同、记录胡同是用快门定格历史,并不是要凝固历史,历史这列火车远没有到达终点,胡同只是它停靠的一个小站……</h3><h3><br></h3> <h3>  这张照片摄于宣武区贾家胡同,每天上下班路过这里,发现这个场景后马上回家取相机。我家离这儿很近,两个相机(欧林帕斯OM2 .OM4)两个胶卷彩色柯达、TMS黑白。</h3><h3> 当时相机已配了马达,两个胶卷儿一气拍完,底片保存至今。</h3><h3> </h3> <h3> 上面这两张照片是用宾德PK67拍摄的。那是一个静静的雪夜,我独自一人走在胡同中,此时,我的身心感觉到摄影是一种享受……</h3> <h3>  这张照片使用伊尔福胶卷120相机,它是宣武区铁树斜街的一家煤铺。回顾我用120相机拍摄的不多,这是一个遗憾。</h3> <h3> 崇文区金鱼池小区第二次改造前我拍了一些照片。</h3> <h3>  每当大白菜上市的时候北京的寒流就要来了。</h3> <h3>  竹子小推车、冬储大白菜儿时忘却不了的记忆。</h3> <h3>  在胡同生活有一大不爽那就是上茅房,赶上雨雪更是不堪回首。</h3> <h3>  这张照片用富士六四五相机拍摄于八十年代末崇文区草场胡同。老人看报小孩子在游戏,政府那时就开始喜欢在墙上涂些颜色。</h3> <h3>  电视台开始播报美国NBA,胡同里便出现了NBA的影子。</h3> <h3>  九十年代洋烟流行,希尔顿、万宝路,街头常见流动烟摊</h3> <h3>  80年代结婚搞辆旧奔驰也是件风光的事</h3> <h3>  这张照片拍摄于当年的菜市口胡同现在的中信城。典型的场景我拍了一个富士胶卷</h3> <h3>  什刹海西岸边一个典型的场景,当时一对时尚青年正在拍照我把这一瞬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现在这里是南门涮肉。</h3> <h3>  宣武区魏染胡同,现今卖蝈蝈的还没有完全消失,这几个孩子不知现在何方?</h3> <h3>  胡同的早晨,男人遛鸟,女人倒尿盆儿。还有街门口、污水口旁刷牙漱口,还有刮舌头的,儿时胡同儿的景象又浮现在眼前。</h3> <h3>  那时街道积极分子被戏称为“”小脚侦缉队”如今已升级为“中国大妈”。</h3> <h3>  退休的大爷也是巡逻的主力</h3> <h3>  西城区北新华街,改革开放早期出现的私人餐馆。</h3> <h3>  50周年大庆,摄于北京宣武区大喇叭胡同,如今这条胡同还在。</h3> <h3>  发廊、摩托车、老人的服饰,胡同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h3> <h3>  一代红夏利行驶在南长街。</h3> <h3>  老百姓需要廉价理发,美院写生的学生需要不付费的场景</h3> <h3>  你理你的发,我画我的画。</h3> <h3>  宣武区南横街,当年的三大件被请了出来,给倆钱儿,您拿走。</h3> <h3>  陶然亭街道派出所,打击法轮功时警用车还是212。</h3> <h3>  南河沿胡同,非典时期北京外来人口还没有那么多。</h3> <h3>  2008年,北京正在紧张的筹备奥运会,地安门大街一处拆迁“钉子户”像一座彩色孤岛立在路旁。</h3><h3> 房价暴涨,买房难、拆迁难,拆迁可以一夜致富,拆迁的故事太多太多……</h3> <h3>  冒雪拍完北海夜景已是入夜11点多,大雪还在下,我在果子巷下车在胡同中踏着半尺厚的雪行走,我感到精疲力竭,房檐的冰凌、窗户的灯光让我眼前一亮。不急着回家了我又支上三脚架拍下了这不可复制的镜头。</h3><h3> </h3> <h3>  保姆聚会、老姐们开会成了街头新“景观”</h3> <h3>  社会兴什么风,胡同就有什么景。</h3> <h3>  许多胡同都在修葺,然而,看得见钟楼却听不到钟声</h3> <h3>  相比公园钟楼前的广场还是本地人娱乐的多</h3> <h3>  光膀子,因为入伏了,还因为这是一茬人。</h3> <h3>  胡同不只是观光场景,更是生活空间。</h3> <h3>  胡同来了新游客,他们眼里的胡同是……</h3> <h3>  隐藏在胡同里的酒吧成为老外经常光顾的地方</h3> <h3>  入夜,北京南锣鼓巷是年轻人穿梭的地方。与其说是寻古怀旧不如说是浪漫时尚。</h3> <h3> 胡同在“升级”</h3><h3> 最后一张照片,无题。</h3><h3> 倒腾胡同,拍胡同只因胡同是个符号,是个载体。寻找昨只是为了弄懂今天、发现明天。胡同中有历史的印记、传统的美,更流淌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的演变。</h3><h3> 胡同只是我拍摄的一个内容,但它也反映出我的审美,我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注重表面形式多了、唯美的东西多了、形式化了、单一概念化了。摄影的生命是真实自然,人文关怀永远是灵魂。</h3><h3> 换一种全新的思维继续胡同的拍摄,发这个美篇既是总结,又是起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