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沈阳·盛京赋】摄影展

吾灵乎

<h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精湛的艺术作品“讲好沈阳故事、传播好沈阳声音、树立好沈阳形象”。按照沈阳市委宣传部有关工作部署,市文联结合实际,举办的“艺沈阳·盛京赋”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精品立体联展,今天上午盛大开幕!</h3> <h3>光影塑风采 聚焦时代影像</h3><h3> 在摄影作品中,从征集的3000余幅影像精选出主题鲜明、立意深远的60件作品参展。这些精彩的作品皆出自黄小森、于静涛、李永宏、张立彦、王鲁东、姜守凯、张鹏、苗树林等众多摄影名家之手。作品中既有传承民族文化,也有反映家乡的自然景观、城市新貌,还有记录家乡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捕捉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幸福瞬间。</h3><h3>——</h3><h3>摘自《沈阳日报》2018年7月25日11版</h3><h3>“艺沈阳·盛京赋”大型艺术精品联展举行</h3><h3><br></h3> <h3>经统计,计32名摄影家参展(含特邀3名),其中单幅作品34幅、组照10组28幅,共62幅照片参展。 </h3> <h3>【皇家礼仪表演】 郝玉玺</h3> <h3>【瑞雪重檐】 王靖</h3> <h3>【俯瞰昭陵】 赵敬卫</h3> <h3>【宜居新城】 刘慧林</h3> <h3>【晨曦舍利塔】 滕贵阳</h3> <h3>【母亲河】 黄小森(特邀)</h3> <h3>【浑河晨曲】 胡玉柱</h3> <h3>【盛世辉煌】组1 刘慧林</h3> <h3>【南湖公园夜色】 张鹏</h3> <h3>【盛世辉煌】组2 刘慧林</h3> <h3>【盛世辉煌】组3 刘慧林</h3> <h3>【听相声】 陈景生</h3> <h3>【舞龙庆新春】 李永宏</h3> <h3>【钻石之约】 苗旭</h3> <h3>【逛庙会】 张玉兰</h3> <h3>【呵护】 黄金崑</h3> <h3>【盛京大棋局】 张玉兰</h3> <h3>【学无止境】 章贺</h3> <h3>【满绣鉴赏领事沙龙】 王鲁东</h3> <h3>【朗朗钢琴广场】 王鲁东</h3> <h3>【盛京雅韵】 王鲁东</h3> <h3>【风韵】组1 罗群</h3> <h3>【风韵】组2 罗群</h3> <h3>【骑路弯弯】 亢秉刚</h3> <h3>【小伙伴儿】 宫艳辉</h3> <h3>【首届市民运动会摩托艇比赛】 王瑞忠</h3> <h3>【沈阳托起歌德杯】 郭维邦</h3> <h3>【辽宁男篮23年圆梦沈阳】 张鹏</h3> <h3>【奔向未来】 赵敬东</h3> <h3>【绿荫场下的角逐】 左淑敏</h3> <h3>【剪纸世家】组1 黄金崑</h3> <h3>【剪纸世家】组2 黄金崑</h3> <h3>【剪纸世家】组3 黄金崑<br></h3> <h3>【剪纸世家】组4 黄金崑<br></h3> <h3>【浑河冬日恋歌】 李永宏</h3> <h3>【李铁足球公园】 修广荣</h3> <h3>  我们再来看这幅画面,是由修广荣拍摄的。他在这近几年拍摄了大量的俯瞰沈阳的摄影作品,上万张。无数次爬上沈阳周边当然是以浑河为主高层上面想方设法地用新的角度、高的机位来表现自己的家乡。这部作品呢,与前面的几幅类似的作品又有了他独特的视觉效果。 岸边有巨大的弧形,中间新世界宜居岛这个位置又非常显著。他用了两条浑河大桥,使得前景与中景结合起来。画面当中,他就有意的留一个水中的长条形的一个岛屿,更加勾勒出了水面中的一种变化。而我们仔细看的话,树木、水纹质感都非常好。 在这样一个远距离拍摄的这样一个条件下,他也用了由左至右、从画面中能够看出将照相机立起来拍的哪,竖画幅。这样的话,近景和甚至头顶上的天空、云层都能够展示的比较好。比较好呢,就是说给后期的制作留下了余地。如果你照相机横着用横画幅拍摄,那么天空比较少,地面呢,就会只剩下了前面岸边的一小条儿。 所以照相机用竖画幅,分别进行拍摄若干张,然后进行影像合成。这种效果,才能达到从左边的楼宇到右边的楼宇都是笔直的,几乎说没有任何变形。这就是用分散的多视点进行拍摄之后,使得画面当中横平竖直,包括天际线也成为了一条线。在用光上,他也注意到了,侧面光出现的区域光,特别左侧地面区域光很明显。 只是呢,前景当中啊,这三个长方形的球模馆显得有些过亮了,而我们任何人在拍摄的时候呢都遇到过这个情景,有点太夺目。这个可以适当的压暗。效果呢,可能更好一些。也就说,你突出这样一个很好的风光的时候,在前景当中也就说,非重要部位当中有了几个高亮点,就容易影响观者对主体的观察。这几个高档点呢吸引眼球,适当地做点儿调整。<br></h3><h3><br></h3><h3> ——于静涛教授点评</h3> <h3>【牧歌】 孟庆功</h3> <h3>【卧龙湖生态】 张立彦(特邀)</h3> <h3>【火红的收获】 赵敬卫</h3> <h3>【圆梦服装城】 马增强</h3> <h3>【车间里的80后】 孙奇</h3> <h3>【跳跃的音符】 苗树林</h3> <h3>【东塔大桥】组 陈景生</h3> <h3>【南北变通途】 张亚丹</h3> <h3>【沈阳首项地下管廊工程】 于静涛(特邀)</h3> <h3>【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组1 李永宏</h3> <h3>【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组2 李永宏<br></h3> <h3>【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组3 李永宏<br></h3> <h3>【沈阳机床从这里走向世界】 李永宏</h3> <h3>【为世界制造】 苗旭</h3> <h3>【沈阳铁路车站新貌】 师俊杰</h3> <h3>【高铁穿越母亲河】 姜守凯</h3> <h3>【都市动脉】 修广荣</h3> <h3>  这是修广荣的又一幅作品,仍然是俯瞰沈阳。大家通过前一段时间,重视他的高空俯瞰沈阳的作品。这个作品的特点,将主体也就是这样一个像箭弓一样的弧形的这样一个高速路、马路、快速干道,与周边的连接起来。 而运用了长时间曝光,这也是比较难做到的。需要等待马路上的车辆,车辆比较多的时候按下快门长时间曝光,车灯才能在马路上形成很长的金黄色的连线。另外呢,曝光时间长了容易出现画面当中的曝光过度,也就溢出。曝光不足呢,又容易产生车灯轨线断断续续。 而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在马路上行驶的车辆留下的轨迹呢,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均衡,包括左边那条马路上留下的光影效果也比较匀称。因此,整个画面当中突出了左边的斜线型以及中间的弓箭型的这样一个构图。而拍摄的时候呢,他也改变了以前晚上登上楼顶拍摄这样一个容易出现反差过大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暗影当中仍有一定的层次,效果比较理想。 我们感到呢,有个最高的最右侧的这个高楼啊,在整个画面当中于整个画面呢,显得有些不够平衡,他那又有点儿太靠边缘了。基本上呢,挨着在画面的边缘线。这在构图的方位上显得右边有些偏重,左边有些偏轻。总之,这个画面拍的是比较成功的,这也是修广荣的组照之一。<br></h3><h3> 这是修广荣的第三幅作品。这幅作品啊,我们看到,他在安排上,形成了由左向右由左下向右上这条大斜线,由右下向左上又是一条斜线。在交叉当中,又是一个文化路立交桥的那个大的转盘。这使整个画面形成了一个有变化、有很好地彰显透视感和势能的这样一个画面。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左侧的电视台的高楼大厦和下面的这个弧形的大厦,互相衔接起来。就避免了一个大厦突然在画面上崛起,与其他的呢那些楼景,容易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重复。而在这里面,前面他留了一个弧形的这样一个大厅在桥边,这个起到了很好的变化画面的作用。 而中景当中,我们也能看出呢,他将我们工业展览馆周边的楼宇上已经出现的金黄色的亮光、灯光,再加上广场上面那些景物又很清晰,成为了画面中的辅体。主体就是这个交叉的大立交桥,第二主体就应该是左侧的辽宁电视台这个大厦。 第三主体应该是工业展览馆,广场以及它周边的这些楼宇也起到了陪衬作用。但是这几方面表现得都很到位。而且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当中,多数的都注意到了用云层作为陪衬。据我们了解,他很多情况下是有风霜雨雪的这样的特殊天气,他来到他已经预选到的拍摄点,找好机位进行拍摄,才使得天空的云层非常丰富。 在这里面,我们应该很好地表扬修广荣。在我们这两年当中,他积极听课、认真思索,在我们强调了要爱家乡、拍沈阳,特别是要多拍一些沈阳的新的巨大的变化的时候。现在可以说,他成了我们沈阳摄影人当中的爬楼第一人。六十九岁的年龄,那么坚持不断的几乎他爬遍了沈阳有标志性建筑的这些周边几乎所有的景观。克服了很多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所以这一次,他从他上万张的作品当中,选出了几幅,那么评委们一致地看好他的就有三幅作品,是相当出色的。而在这个画面当中,我们看到很有张力,把沈阳那种发展、那种速度表现出来了。 所谓速度就是变化,大家能够看到在立交桥上行驶的车辆是形成一定的虚线条轨迹的。这是很好的一个拍摄技巧,他并不是用高速快门按动的。但是在红灯的时候,右边这个这一部分、包括公交车在耐心的等待,这里面拍的是非常清晰。而在立交桥中间的圆弧上正在行驶的车辆和上面南北快速干道行驶的都形成了很好的虚化的线条,虚实对比、富有变化,非常成功!<br></h3><h3><br></h3><h3> ——于静涛教授点评</h3> <h3>影展将持续5天,欢迎前往参观! 此篇仅作影友学习参考✌<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