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节特刊]往事记忆:一次难忘的慰问(原创)

轩毅·Lizhong

<h3>   奋进新时代 实现强军梦</h3> <h3>  实现强军梦,永远是当代青年军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穿上绿军装,扛起冲锋枪,青春献给党,这是我青年时代的梦想,可惜自己身体残疾不能实现美好愿望。因而,自己送两个孩子参了军,替我圆了当兵的梦。虽然自己没有参过军、扛过枪,但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战场,1987年随家乡慰问团去老山前线慰问时奔赴了前沿第一线。今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来临之际,我就将自己编写的往事记忆《一次难忘的慰问》影像档案献给建军91周年纪念日,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历史,胸怀中国梦,军民鱼水情 ,共筑强军梦。<br></h3> <h3> <b>  前 言</b></h3><h3> 30多年前,甘肃定西籍的近千名热血男儿和驻定兰州军区21集团军61师182团、兰州军区电子对抗营的指战员,听从祖国召唤,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1987年元旦前夕,中共定西地委、定西地区行政公署派慰问团前往云南老山前线,慰问守卫祖国南疆的定西籍战士和驻定部队全体指战员。</h3><h3> 定西地委、行署高度重视这次慰问活动,民政部门积极组织实施,由地区民政处处长索文秀同志带队,来自全区各县的14人组成慰问团,代表二百三十多万家乡人民,前往云南老山前线慰问。我非常有幸的作为一名摄影者参加了前线慰问,有机会踏上了老山这块充满血与火的土地,用镜头记录了这次慰问活动的全过程。</h3><h3> 慰问团驾驶三部车辆,于1986年12月30日从定西出发,往返行程一万多公里,途经甘、陕、川、滇四省五十五个县,于1987年1月8日抵达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在战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慰问活动。先后慰问了驻防部队指挥部、看望了战士、探望 伤病员、会见了定西籍战士、召开座谈会、访问了前沿阵地、登上了老山主峰、进入了八里河东山战区、瞻仰了烈士陵园,于1987年除夕之夜平安返回定西,圆满地完成了地委、行署交给的慰问任务。</h3><h3> 1987年4月驻定参战部队结束了轮战任务,5至6月份,驻定部队陆续凯旋归来之际。定西县、陇西县所在地八万多名干部群众举行了隆重欢迎仪式。</h3><h3> 我作为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慰问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事情过去32年后的今天,再次用笔触去感知历史,以纪实的手法,图文互动解说历史的方式,追述过去的事件,用镜头定格瞬间的感动和追溯难忘的场面,以生动的事实诠释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内涵,把“沉睡的图片”变成双拥工作的有效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史料,这就是我编辑这本影像集的初衷,在定西历史上也没有这么多参战人员的历史记载,我们尝试将他记录下来,这次也是我对历史的一个交代。</h3><h3> 李&nbsp;&nbsp;忠</h3><h3> 2018年8月於甘肃定西</h3> <h3> (八里河东山前沿某高地)</h3> <h3> <b>  千里迢迢赴前线</b><b></b></h3><h3> 1986年12月30日定西地区慰问团前往云南老山前线,慰问驻定部队和定西籍指战员。慰问团历经长途跋涉,拉着汽油携带慰问品,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克服各方困难,行驶九天,1月8日下午到达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城。我们在这次行程途中也很艰辛,路途遥远,路况不熟,路面窄陡,我们的师傅查阅地图不断前行。进入川滇阶段,山恋重叠,山大沟深,悬崖陡峭,在那蜿蜒曲折、峻岭陡峭的山路上我们慢慢行进。有时昼夜行程,往往赶不到村镇,我们很难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只好啃啃干馍。特别1月3日凌晨车队在凉山地区贡嘎山伊哑子山口因风雪封山受阻,中巴汽车打滑不能前行,同志们推掀着一步一步行走,我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摸走了一夜,第二天九点才到达一个小县城。</h3><h3> ……</h3><h3> 在这次行程途中,让我们最不能忘记和最激动的是,当我们行进在战区途中,遇到兰州军区某部(汽车十四团)往前线运送弹药的车队,一见到我们甘肃牌号的汽车,战士们停车让道,敬礼致意,有的从驾驶室窗口挥帽高呼“甘肃老乡来了!”、“欢迎家乡亲人”!我们互相招手致谢,这种激动喜悦心情难以言表。当我们看着一辆辆绿色装甲车辆,自己也仿佛成为一名前线战士,没有恐惧,没有害怕,只有一颗热乎乎报效祖国的心,希望早日到达前沿阵地慰问的地方。</h3> <h3>上图为前线装载慰问品和沿途车辆使用的汽油;下图三辆慰问车辆行驶在川滇边界崇山峻岭之中,山大路窄,土沙路面,沟壑交错,有些路段汽车无法会让。在峨边县至美姑县交界途中,山势陡峭,一面环山,一面临崖,道路狭窄,<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往悬崖望去,事故车辆翻斜在沟里,让人胆战心惊,我们很佩服慰问团四位司机师傅高超的技术和胆量。</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87年1月3日凌晨车队在凉山地区贡嘎山伊哑子山口因风雪封山受阻,山高路险,下雪路滑,慰问团同志齐心协力排除险情。</font></h3> <h3>1987年1月8日我们终于到达麻栗坡县城,军人指挥着入县的车辆,已有了一种硝烟弥漫的战场气氛的感觉。</h3> <h3>麻栗坡县城,麻栗坡县为文山州下辖县,以附近出产麻栗树,而街市始建于山坡得名。</h3> <h3>到达麻栗坡后由驻定某部队182团负责接待我们的工作</h3> <h3>兰州军区47军政治部主任周永顺(甘肃榆中人)与慰问团团长索文秀和同志们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h3> <h3> <b>  慰问驻定某部队182团</b></h3><h3> 我区驻军某部队182团 (铁锤子团),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离开陇西,在云南砚山县学习训练三个月后,八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正式接防。参战一年来,当时已有十二项指标取得老山战区第一流成绩,多次受到云南前线指挥部的通报表扬,荣获军区级以上领导机关颁发的锦旗12面,三营九连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的称号。铁锤子团是从大别山区成长起来的一支武装力量,在1941年大桥镇战斗中被新四军二师授予“铁锤子团”的荣誉称号,该团有“实打实、硬碰硬、心连心”的锤子精神。这次轮战中,继承红军连优良传统,发扬铁锤子战斗精神,为祖国争光,为军旗添辉,为定西全区人民树立了榜样。我们每到一处,被这种精神所感染,所感动……</h3><h3> </h3> <h3>某部队182团政委袁建国和团部领导热情欢迎慰问团同志的到来,亲切和每位同志握手。</h3> <h3>某部队向慰问团赠送“支前模范,坚强后盾”锦旗,以表达部队对家乡地方人民的感谢之情。</h3> <h3>慰问团代表地方党委、政府向在滇参战驻定部队赠送了“戍边卫国,再立新功”、“征战南疆,保卫祖国”的锦旗。</h3> <p class="ql-block">慰问团团长索文秀和某部队182团政治处主任刘春灏、政治处王引尚副主任亲切交谈。</p> <h3>慰问团在麻栗坡182团办事处与团领导合影</h3> <h3>  我们在前线慰问一八二团三营红九连的时候,见到铁锤突击队出击拔点作战时的突击队旗,队旗上绣着赵怡忠等四十九名突出队员的签名。顿时,我眼前浮现出用“茅台酒”为英雄出征壮行的豪情场面:1986年10月17日,182团在马发寨三营驻地召开了出征誓师大会,团长彭勇向9连授予了一面绣有“铁锤子突击队”和四十九名突击队员名字的战旗,要求出击队英勇作战,打出国威,打出军威。鲜红的队旗,血染的风采,它给人讲述了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h3><h3><br></h3> “铁锤子突击队”四十九名突击队员留影。(图片来源网络)<div><h3>  一八二团在八六年十月十九日组织的“10、19”出击作战,是一个少有的、干净利索的、漂亮的歼灭战。</h3></div> <h3>在“10.19”战斗中,“硬骨头”连长赵怡忠同志牺牲了,他的事迹非常感人,下面我只把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出征前赵怡忠给出生四个月的儿子留下的一封遗书,讲给大家听听: “我可爱的孩子,当你能看懂这封信的时候,你的爸爸已离开你很久了,你不要怨恨爸爸的无情,在这次出征前夕,我拿着你百日照片看了又看,吻了又吻,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把它放在枕头边上,准备明天带上阵地,我是多么爱你呀!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你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以后你妈妈改了嫁,你不要怨恨你妈妈,你妈妈才24岁,我想你懂事的时候会懂得这个道理的。只要你妈妈能幸福,你爸爸也会含笑九泉之下,你出世没见过爸爸,爸爸也没见过你,你长大了,别忘了你是革命烈士的儿子,不要做有损于党和人民的事情……。”赵怡忠烈士虽然长眠在八里河东山,但他的“硬骨头”形象,像南疆青松,巍巍挺立,谱写的英雄赞歌,象滔滔盘龙江水,源远流长。使慰问团的同志深受教育,泪流满面,感叹不止…… </h3> <h3>下图慰问定西籍某部队三营连指导员陈琪,在“10、19”战斗中荣立二等功。</h3> <h3>战地歌声,35195部队团部战士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h3> <h3>慰问团成员与模范九连、红七连英雄们留影。模范九连、红七连都是模范连队,九连突击队员冲到哪里,七连军工战士就跟到哪里。九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的称号。七连连长吴永奎,胆大心细,攻防有术,全连无亡人,“战地小罗成,身轻脑子灵。基层好干部,荣记一等功”,国家主席杨尚昆在成都军区表彰会上为他佩戴奖章,得到这种荣誉的全战区只有两人。</h3> <b> 看望八里河东山战区指战员 </b> &nbsp;<h3> 1月12日上午,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袭击,到某部队182团一营驻守的八里河东山前沿阵地,慰问三连指战员,看望住守在猫耳洞里的战士。八里河东山阵地,是全战区最险要的阵地之一,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山高林密,灌木丛生,许多地方有敌人撤退时埋下的地雷。到连指挥所和前沿阵地,要通过几百米的暴露地段,敌人的直瞄炮火可以命中目标。我们上山那天,适逢阴雨天气,山头雾气很大,敌人不容易发现我们的出现,但仍有十来发炮弹落在阵地上,只见一股青烟冲上了天空,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的场面,政治部王副主任传来口令,“低姿前行,紧跟队伍,路边小草不得随意触碰,跟前面人的脚印行走”。山路狭窄,还有大雾小雨,小路湿滑,生怕跌倒触击到地雷。上午十一时我们到达三连指挥所,看望了猫儿洞里的战士,和战士们一块吃饭、谈心、分送慰问信和慰问品。随后,慰问团分成三组,分别到几个阵地战壕里进行实地观察,前沿阵地与越军阵地隔沟相望,我和王彦昌科长一组,跟随两名战士进入到最前沿的战壕。</h3> <h3>1月12日上午,慰问团冒雨前往某部队驻守的八里河东山前沿阵地看望战士。图为在敌炮火声中攀登在布雷区的山间小道上。</h3> <h3>八里河东山三连阵地上的棧道,前沿阵地上的无名英雄一一工兵战士,通过这样的艰险道路,每天把食品、水和弹药源源不断地背上阵地。</h3> <h3>战地营房</h3> <h3>八里河东山某部队一营三连指挥所猫耳洞口</h3> <h3>在一营三连指挥所向连长转交临洮佛教协会的心意和慰问团同志捐送的现金。</h3> <h3>慰问团的同志在一营三连指挥所和第一线官兵合影。</h3> <h3>隐蔽侦察</h3> <h3><font color="#010101">前沿保护我们安全的有一位天水籍战士,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子,我叫他“大胡子”,他向我介绍着前沿地况,手指的地方是越军阵地,双方隔沟对峙。</font></h3> <h3>这是负责保护我们的另一位战士,他在观察敌情,战壕离越军阵地很近,据战士讲,“若天气晴朗时,偶然能看到对方”,为了我的安全,防备不中敌人的暗弹,他根本不让我抬头拍照,每当我头露出战壕准备拍摄时,他将我头压下去……,加之,雨雾天气,我很难拍到一些有价值的照片。</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随时准备着战斗的打响。</font></h3> <h3>高度警戒,防止偷袭。</h3> <p class="ql-block">由于环境的感染和战士们的影响,我仿佛也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真想和他们一样参加一次战斗。这次军旅之行,军人的坦诚、执着、坚强、忠诚、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影响了我的后半生。此片摄于前沿某高地,是我最珍贵的一张战地照片。(在32号阵地排长张润才〈右〉李忠〈中〉黄龙相〈左〉留影)</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李忠与前沿战士黄龙相留影</p> <h3>慰问团成员优抚科长王彦昌和战士在战壕猫耳洞里吃饭。</h3> <h3><font color="#010101">战士们在猫耳洞里学习看书</font></h3> <h3>慰问团团长索文秀在猫耳洞里给战士转达家乡亲人的问候,鼓励战士英勇杀敌。</h3> <h3> <b>慰问驻定部队兰州军区电子对抗营</b></h3><h3> 兰州军区电子对抗营是我区定西县的驻军,是老山前线一支软杀伤部队。电子对抗营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主要参加两次重要战役:1986年10月14日—19日著名的“蓝剑B行动”,1987年1月5日“北虎黑豹”行动。“蓝剑B行动”后,电子对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总参的肯定,全营荣立集体二等功,九连获得集体一等功,有45名干部、战士荣立二、三等功。</h3> <h3>慰问团所到之处,受到部队领导、机关干部和战士的热情欢迎,兰州军区电子对抗营营长邢剑峰和指战员迎接家乡慰问团。</h3> <h3>1月10日慰问团与某部队领导亲切交谈</h3> <h3>在座谈会上,定西通渭籍战士纷纷表决心,“感谢地方党政领导,感谢父老乡亲对子弟兵的关怀,我们努力工作,再立新功”。</h3> <h3>汇报情况</h3> <h3><font color="#010101">邢剑峰营长讲解作战情况</font></h3> <h3>地坑指挥所</h3> <h3>对抗训练(图片来源网络)</h3> <h3>电子对抗营的战士们在前线留影</h3> <h3>电子对抗营领导和慰问团成员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b> 慰问兰州军区炮兵第一旅 </b> 元月十二日下午,慰问团访问了老山战区的某炮兵旅作战阵地和看望了指战员,兰州军区炮兵第一旅旅长成福顺首长(通渭籍)亲自陪我们视察前沿阵地,慰问将士,保护我们登上老山主峰,使我们拍摄下了毕生难忘的主峰合影的历史镜头。</p> <h3>参观炮兵阵地</h3> <h3>慰问团与兰州军区炮兵第一旅座谈</h3> <p class="ql-block">成福顺旅长、慰问团索文秀团长、182团政治处王引尚副主任在南温河留影。</p> <h3>1月13日下午,慰问团成员在老山前线南温河战区与定西籍战士留影</h3> <h3>参观炮阵地</h3> <p class="ql-block">1987年1月12日下午4时,兰州军区炮兵第一旅旅长成福顺在南温河野战军营与慰问团成员合影。</p> <h3>火筒炮阵地慰问通渭、定西籍战士,并合影留念。</h3> <h3>1月11日在炮阵地看了通渭、漳县籍战士的实弹表演。</h3> <h3>实弹射击</h3> <p class="ql-block">兰州军区炮兵第一旅旅长成福顺、慰问团团长索文秀、182团政治处王引尚副主任在老山主峰合影</p> <h3>部队领导与慰问团成员在老山主峰留影。难忘的时期,难忘的鱼水情,在这儿留下了永久难忘的瞬间。</h3> <h3>在某师炮兵阵地上慰问团成员和连长合影</h3> <p class="ql-block"> <b>  看望参战家乡指战员</b></p><p class="ql-block"> 我们定西地区各县参战人员893人,大部分在47军139师各团,他们防守在老山诸多阵地。 我们陇中优秀儿女,他们在老山前线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经受了战斗的洗礼,承受了炮弹横飞的严酷考验, 在几次作战中,英勇杀敌,战绩显著。在这次反击战中,296名定西县籍战士参加了战斗,荣立一等功10人,二等功20人,三等功104人。在35920部队中共有岷县、定西籍战士53人,在作战中表现出色,部队首长说:“电子营荣立集体二等功。与岷县、定西籍战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个功有他们的一半”。并说“定西地区的战士老实、听话、吃苦、勇敢,我们感谢后方的拥军优属,支前工作搞的好”。 这支部队中定西籍战士53人中,有36人入党,18人次受到营连嘉奖。他们不愧是定西人民的英雄儿女,他们是全区人民的骄傲和自豪。这次慰问活动,在时间短、任务重、慰问对象分散,部队又面临出击作战任务的情况下,驻我区部队领导的周密安排,全体同志的积极努力,紧张工作,再加上定西地区籍部队干部的大力帮助下,使我们能尽可能的下到连队,接触到战士,看望定西籍战士,征求意见,了解情况,把家乡人民的关怀温暖送到手中,为鼓舞士气,安定军心,收到了慰问预期的良好效果。</p> <h3><font color="#010101">慰问团下连队,上哨所,带去家乡父母亲的问候和祝福。</font></h3> <h3>到营部下连队,看望定西籍战士。</h3> <h3>慰问团带来了家乡父母的问候,带回儿女向父母的祝福。</h3> <h3>在电子对抗营与定西县、岷县籍战士合影,我们所到之处,都洋溢着久别重逢,亲人团聚之情。</h3> <h3>1987年1月12日中午,慰问团成员与某部队的首长和临洮籍战士合影</h3> <h3>慰问团在某营和定西籍战士合影留念</h3> <h3>1987年1月13日下午,慰问团成员与某部队的临洮县、定西县籍战士合影。</h3><h3><br></h3> <h3>1月9日在182团某营部留影</h3> <h3>1987年1月11日下午慰问某部队临洮籍战士后合影,拍张照片给家里带去平安。</h3><h3>。</h3> <h3>1987年1月11日上午,在某部野战二所指战员认真着家乡人民的慰问信。</h3> <h3>1987年1月11日上午,在某部野战二所与伤病员、炊事员交谈。</h3> <h3>在某战二所看望伤病员,当我们把慰问品和糖果、罐头等分送给伤病员时,一些外省籍同志也激动地高呼“甘肃人民万岁”。</h3> <h3>定西籍战士来麻栗坡招待所看望慰问团同志,叙不完的家常,表不尽的激情,谁知在祖国南疆前线我们能相见。</h3> <h3>在某连队慰问。这次慰问活动共给840多名指战员发放了慰问品,看望伤病员7人,通渭、定西等县带去本县慰问品303件,各县替家长给前线的孩子稍去包裹、信件648件,带回东西、信件、照片74件。</h3> <h3> <b>  陇中男儿的战地风采</b></h3><h3> 军队是祖国的长城,人民是军队的后盾,人生最美是军旅,人生最闪光是青春。</h3> 上图三位我定西岷县籍战士相遇战场<h3> </h3> <p class="ql-block">图为兰州军区炮兵第一旅旅长成福顺到阵地检查炮击准备工作并慰问战士。成福顺旅长是我定西地区通渭县常河镇高庄村人,1985年率部赴云南参加对越自卫防御战。1987年后相继担任甘肃省军区甘南军分区、定西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定西地委委员,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p> <h3>漳县籍战士“排雷大王”骆牧渊,被授于“一等功臣”。(图片来源网络)</h3> <h3>定西籍战士139师415团工兵连班长张春生在战地执行任务,在作战中荣立“一等功臣”,被定西县人民政府授于“陇中英雄”称号。<br></h3> <h3>临洮籍一等功臣赵金忠和战友在阵地</h3> <h3>岷县籍三名战士在执行侦察任务,王江真、王喜奎、刘辉。王江真、王喜奎在作战中荣立“一等功臣”。</h3> <h3>岷县籍战士冯四海在前沿阵地执行任务,坚强勇敢,在作战中荣立“一等功臣”。</h3> <h3>岷县籍战士一等功臣冯四海、一等功臣董龙在阵地上留影。</h3> <h3>军人之魂,爱国阵地,我区指战员以实际行动实现着“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崇高理想。(左一一等功臣白有前、左四荣立二等<span style="line-height: 1.8;">功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石天明)</span></h3><h3><br></h3> <h3>我定西籍战士在86年10月14号蓝剑一B行动中,在作战中白有前(右一)荣立一等功臣、石天明(右二)记二等功、罗勤学(右三)记三等功、刘雄(后排)记三等功。</h3> <h3>一等功臣王喜奎在老山前线八十年代上甘岺执行作战任务。</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二等功臣定西县内官营镇</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金福钰同志,在前沿阵地猫耳洞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执行任务。</span><br></h3> <h3>我区战士在执行任务</h3> <h3>三等功臣渭源籍战士江俊福在侦察敌情</h3> <h3>定西籍战士47集团军通信团修理所所长白进中,被成都军区授于“战地模范干部”称号。</h3> <h3>我定西籍战士在某前沿阵地执行侦察任务</h3> <h3>我定西籍战士和他的战友们在战场上的合影(某部五连三排战士)</h3><h3><br></h3> <b> 瞻仰革命烈士陵园 &nbsp;</b> &nbsp;<h3> 元月十四日,慰问团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瞻仰烈士,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县城北面4公里的苍松翠柏中,1979年始建,1988年竣工,占地50余亩,背靠青山,面向绿水。陵园中安放着守土卫国战斗中,在扣林山、老山、八里河东山英勇奋战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忠骨。</h3> <h3>  硝烟去,几十载,一堆黄土忠骨埋,一座座丰碑,伫立在祖国南疆,在这里长眠着960位为国捐驱的烈士,兰州军区参战部队共有272位战士牺牲,其中有6位安葬在此,他们永远地驻守着祖国的南疆。</h3><h3><br></h3> <h3>向烈士敬献花圈,向烈士们哀悼</h3> <h3>我定西籍战士随慰问团在烈士陵园悼念战友</h3> <h3> <b>殷殷话别情</b></h3><h3>历经一周的前沿慰问结束了,87年1月14日在182团团部招待所,驻定部队欢送慰问团的同志。一盅酒,表现情深; 一句话,温暖心中; 一声笑,表达情怀; 一握手,平安回归。</h3> <h3>难舍的告别……,再见吧,最可爱的人,等待你们凯旋归来时,我们定西相见!</h3><h3> 慰问活动结束了,在返回的时候,已是春节前夕,路途饭馆、商店都已放假关门,我们很少能买到食品,只好辛苦师傅快马加鞭,早出晚宿,於腊月三十晚赶到了定西,虽然一路辛苦、危险,但大家格外开心,因为我们完成了这次光荣而有意义的任务。<br></h3><h3> 春节期间,我们举办了《定西地区慰问团在老山前线慰问活动剪影》展览,展出照片108幅,在各县进行了巡回展出,观看人员达十万多人,使干部、群众、青少年深受教育,大家感叹地说:“慰问团送去了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带来了英雄儿女的赤胆忠心”。</h3> <h3> <b>  部队凯旋归来</b></h3><h3> 一九八七年五月、六月份,驻定参战部队凯旋之际,定西县、陇西县所在地八万多名干部群众举行了隆重欢迎仪式。1987年4月10日,根据上级指示,电子对抗营胜利完成了为时一年半的对越防御作战任务,顺利地从阵地上换防下来,调防文山进行修整。1987年5月18日,部队在昆明牛解庄登车返回。5月23日凌晨3时,到达甘肃定西火车站,参战部队凯旋归来,得到地、县两级党政领导的欢迎。早晨6时34分,凯旋的部队乘9辆彩车通过定西城区时,驻定党、政、军机关干部、工农群众、学校师生数万人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挥舞花束彩带,夹道欢迎。场面让人非常感动,孩子们跳起了欢迎舞,唱起了欢迎歌,老大爷老大娘激动地掉下了眼泪,亲切地拉着战士们的手,送上最由衷的祝福。在车站民主街入口处和友谊南路街心花园出口处,高搭两座彩门上书“凯旋门”三个大字。<br></h3> <h3><font color="#010101">5月23日凌晨3时,兰州军区电子对抗营到达甘肃定西火车站,得到地、县两级党、政、军领导的欢迎。</font></h3> <h3>凯旋部队受到定西地、县党政军领导的热烈欢迎</h3> <h3>1987年5月23日我驻定部队电子对抗营团凯旋归来。</h3> <h3>1987年6月7日,182团圆满完成轮战任务,奉命撤回驻地定西地区陇西县,凯旋归来受到<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陇西县委、政府、干部、教师、学生、数万群众的夹道欢迎。</span></h3> <h3>铁骨铮铮,热血男儿,“铁锤子团”战士接受检阅。</h3> <h3>  驻军凯旋归来后,我们举行了庆功大会和座谈会,邀请参战英雄组成英模事迹报告团,在各县巡回举行报告会8场,有六万多名干部群众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地委、行署又组织有51人参加的慰问团,对全区十一个团以上驻定部队和机关进行了慰问,演出文艺节目十二场,对105名伤病员分头进行了走访慰问,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br></h3> <h3><b> 军魂一一陇中儿女英模谱</b></h3><h3></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霸权主义者不顾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背信弃义,掀起反华浪潮,在我国边境不断挑起事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保卫祖国领土安全,我国被迫进行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一九八五年,兰州军区所属部队奉命执行轮战任务。我定西地区近千名陇中男儿和驻定部队兰州军区21集团军61师182团、兰州军区电子对抗营指战员,这些热血青年,怀着报国之心,奉命奔赴血与火的战场,他们以“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奉献我青春,强胜我中华”的博大胸怀,展示了我驻定部队和陇中儿女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nbsp;</span></h3><h3> 我驻军战士在战斗中,打出了国威军威,值得我们敬重的最可爱的人。我定西籍参战指战员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为我们演绎和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铮铮男儿和血性英雄。在这次赴滇轮战中,我定西籍参战人员有893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一批战斗英雄,有8名战士赴滇参战牺牲,被追认为烈士;有326名在老山前线荣立三等以上战功,其中一等功21人,二等功30人,三等功275人。</h3><h3> <b>一.革命烈士</b></h3><h3> 徐 明,男,汉族,1965年4月生,甘肃岷县人,中共党员,1985年10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35165部队战士,一等功臣。徐明同志随部队赴滇轮战来到防地后,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积极完成各项战斗任务。在出击425阵地的战斗中他先后8次冲上425阵地,和战友们一起抢运伤员和烈士各4名,舍身忘死,不顾一切地穿梭于硝烟弥漫之中。1987年1月7日晨,他随第一突击队秘密潜伏到敌425阵地一号区。战斗打响后,他不顾敌密集的炮火,4次冲上已被我军攻占的敌阵地顶部抢运伤员。上午8时,他利用敌炮火稀疏的间隙,将一名重伤员背回二号屯兵洞,然后又和战友一起抢运了3名伤员和4名烈士的遗体,连续奋战8小时,累得精疲力尽,晕倒在地。当他慢慢苏醒后,听说三号区还有一名重伤员未抢救到安全地带时,立刻从地上爬起来说了一声:“我去。”便向三号区冲去。当他跑到伤员姜忠明跟前时,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他们附近爆炸,徐明的双腿被弹片击中,鲜血直流,但他顾不上包扎,使出全身力气将伤员背在身上,以惊人的毅力将伤员背回,刚到我阵地一号洞口便倒过去。激烈的枪炮声将徐明震醒,看到战友王生林在洞外被炸伤,倒在血泊之中,他不伤痛和过度劳,又一次出洞口抢救战友,这时,敌人又打来几发炮弹,他不顺一切扑到王生林身上。战友得救了,而徐明同志却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宝货的生命,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他在红旗上写下的“战友生命高于一切”的遣言。</h3><h3> 杨随成,男,汉族,初中文化程度,1967年12月生,漳县三岔镇人,中共党员,1985年10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9师415团一营机枪连战士。1986年9月23日,在反敌偷袭战斗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骨灰安葬原籍。杨随成刚入伍不久,就随部队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到了战区,他被分到了机枪连。为了尽快掌握射击本领,他起早贪黑苦练,虚心请教班长和老同志,进步很快,射击考核成绩优异,被连队评为训练标兵。上阵地前,他听说机枪兵全部要配属到步兵连队,就担心自己配属不到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红一连,便四次写请战书交给连队领导,还找班长贺仰忠为自己求情,终于被分到了146阵地六号哨位,起初班长担任警戒任务多,他担任的少,他看出是班长对他不放心,就三番五次向班长表决心,作保证。正式担任观察警戒任务后,白天他顶着烈日的暴晒,晚上忍受着蚊虫叮咬,雨天泡在泥水中观察敌情,先后向上级报告情况23次,发现新火力点一个,配合步兵打退了越军48次偷袭,打死打伤敌人五名,1986年9月23日晚23时40分,敌人一阵炮击后,向我417阵地多路偷袭而来,杨随成迅速钻进猫耳洞,占领机枪发射工事,借着炮弹爆炸的火光,发现前面有十多名越军,鬼鬼祟祟摸进,他一边向班长报告,一边做好战斗准备,在班长指挥下沉着应战,当敌进至约15米处时,向敌开火,手榴弹,爆破筒一起投敌人,当场炸死四名,其余见势不妙,狼狈逃窜,杨随成跃出工事,又向敌投去了两枚手榴弹,又炸死敌人一名。几分钟后,敌人对我六号哨位实施火力报复,一发炮弹在工事旁边爆炸,杨遂成被炸飞到空中,壮烈牺牲,集团军给他追记了一等功。</h3><h3> 党来长,男,汉族,1963年8月生,甘肃通渭县人,中共党员,1983年10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大队副班长,1986年3月2日,执行押送俘虏任务时,因意外车祸,不幸光荣牺牲。骨灰安葬原籍。1985年9月,组建第九侦察大队赴滇执行对越侦察作战任务,党来长同志积极要求参战,他的要求被批准后,被编入侦察一连任班长。在临战训练中,他以身作则,大胆管理,严格训练,使全班军事技术提高很快,在上级组织的多次炮兵专业考核中,他们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因他表现突出,两次受到嘉奖。进入战区以后,他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执行战场纪律,在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处处模范带头,有危险争着上,有困难抢着干,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骨干的高度自觉性。1986年1月11日的一次战斗中,他不顾脚伤,忍痛坚持到战斗结束。1986年3月2日,在执行押送俘虏任务时,因途中意外翻车,不幸光荣牺牲。上级党委追认了二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共党员。</h3><h3> 李含俊,男,汉族,1967年 7月生,安定区巉口镇人,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86 年1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35165部队2连战士。 李含俊同志自到老山前线参战以后,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献身,多次递交申请书、血书坚决要求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坚守在老山与敌紧贴的21阵地,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1986年12月15日晚8点,敌人一个班的兵力企图抢占我211阵地,他毫不畏惧,向敌开火,毙敌2人,伤1人。他在担任连队军工时,为一线部队运送物30余次,帮前沿战士洗衣37 件,自费为战友购书24本,替战友站哨11次,在整守阵地的61天中,他和战友们一道粉碎了敌人27次偷袭,抗敌反扑3次。12月31日晚7时许,阵地上军工人员紧张,李含俊所在的2号哨位被炮火严密封锁,阵地上断水4天,他主动要求到3号哨位背水,当他从3号哨所背水返回时,突然从后侧闪出3名越军向他扔出两枚手雷,他腹部、胸部等多处负伤,忍着剧痛向敌人投出一枚手榴弹,两名越军应声倒下。在烟雾的掩护下他艰难的向2号哨位爬行,石头背后又出现了2名越军向他扑来,他意识到敌人企图抓俘,便奋力朝山坡下的3号哨位滚去,当战友们把他抱回到哨位洞口时,他已光荣牺牲。被授予二等功,追认为革命烈士。</h3><h3> 祁林邦,男,汉族,1966 年11月生,安定区内官营镇人,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86 年1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35165部队5连战土。“10 ・ 14”出击拔点战斗打响后,祁林邦同志在冲锋中发现敌 堑壕交叉处有一个暗火力点,就用冲锋枪边射击, 边接近敌火力点,用手榴弹将敌歼灭。为掩护我突击队冲击,他迅速占领射击位置,用火力压制高地上的敌人,突然敌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祁林邦同志不幸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h3><h3> 李永强,男,汉族,1964年1月生,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甘肃渭源县会川镇人,1983年1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大队副班长,二等功臣。1986年3月18日,在老山前线1828高地破袭战斗中,为抢救战友光荣牺牲。3.18破袭战斗中,李永强在大队指挥机关担任通信保障任务,当他在电台中获悉扑俘组遭敌炮击,出现伤亡,回撤中被大火围困,急需支援时,心急如焚。他随大队组织的增援组,跑步11公里,直奔火海,在烈火中前进了一百七十多米时,发现了被烈火包围的战友党龙,他迅速冲过去抢救,背着党龙与烈火搏斗了40多分钟,才将他转送到安全地带。此时他衣服被烧光,全身大面积严重烧伤,但他听说还有人未撤出来时,就强忍疼痛,再次冲入火海,在烈火中寻找伤员。找见伤员时,见其他两名同志已经抬着伤员,他就抢过战友身上的背囊和武器,背在自己身上,艰难的一步一步的往回爬。由于大火产生的高温,引起背囊中的一颗手榴弹爆炸,李永强倒在了血泊中,壮烈牺牲。上级党委给他追记了二等功。</h3><h3> 辛廷锋,男,汉族,生前系62师184团八连战士,1963年3月生,1982年12月入伍,初中文化程度,甘肃省渭源县人。1986年3月18日,在老山前线1828高地破袭战斗中,为抢救战友而光荣牺牲。1985年9月,21军组建第十侦察大队赴滇参加侦察作战时,辛挺锋坚决请战来到了侦查大队二连,走上了血与火的战场。在战场<span style="line-height: 1.8;">势太重,火势太猛,壮烈牺牲。上级党委给他追记了二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共党员。</span></h3><h3> 赵国强,男,汉族,1963年3月生,甘肃临洮县漫洼乡人,中共党员,1981年11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大队汽车连副班长,赵国强同志在老山防御作战中,不畏战区环境险恶,山陡路窄,多次单独出色地完成了战区运输任务。1986年5月13日在执行给前线运输物资任务返回途中由于山陡路滑不幸翻车光荣牺牲。牺牲后,部队党委给赵国强同志追记了三等功,并追认为革命烈士。</h3> <h3>  <b>二·一等功臣</b></h3><h3> 骆牧渊,男,1969年生,甘肃省漳县人,1985年10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工兵连战士。骆收渊同志赴滇参战后,曾冒着生命危险11次深入前沿阵地,开辟通路1100米,只身炸毁敌人的3个机枪工事,排除和引爆了716颗地雷,是老山前线最年轻的“雷神”。1986年4月30日,他第一次接受了排雷任务,手握一柄探雷针,凭灵巧的双手和明亮的眼晴,很快就排除和引爆了131颗地雷,为阵地开辟通路300米。6月9日凌晨,骆牧渊和两名战友组成排雷小组,在距越军阵地不足百米的地段执行排雷任务。在通路即将开通时,突然他的左脚踩到一颗压发雷,稍微动脚,雷就会爆炸,他急中生智,左脚脚踩住地雷,用右脚尖慢慢拨松雷体周围的细土,待这颗地雷露出地面,在他收起左脚的同时,飞起右脚将地雷踢了出去。“轰”的一声,地雷在坡下爆炸了。晨雾消散,越军开始打炮了,小骆摆手拒绝了战友们叫他下来休息一下的轻声呼唤,继续潜行排雷。意外的事故发生了,一颗地雷因为埋的年月太久,击针簧严重锈蚀,在骆收渊的探雷针刚接触到它的时候就爆炸了。一声巨响,强大的气浪把小骆抛出一米多远,他只觉眼前一黑,就倒了下去,造成双目失明。荣立一等功,被战士们称为“排雷大王”。</h3><h3> 杨俊,男,汉族,1963年5月生,甘肃省陇西县人,中共党员,1983年元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三连有线班长。自1986年4月接防来到中越边境我军阵地后,杨俊同志奉命担负八里河东山方面的有线通信保障任务。他带领全班先后架设线路162公里,栽电线杆108根,查询通信线路612次,其中在炮火下抢修线路68次,往程1485公里,出色地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部队刚接防的第一天,杨俊同志便带领全班开始架设线路,他吃苦在先、冲锋在前,架设线路途中当遇到危险的地方时,他身先士卒,走在最前面。在山崖上架线时,他多次主动架起人梯,肩负350斤重压,肩膀被踩磨掉了一层皮,露出了一道道血迹,他一声不吭。4月30日奉奉命分别向35、646号前沿观察哨架设线路,刚刚架到半山腰间,突然下起了暴雨,山高坡陡、路滑、道路十分难行,返回后,由于饥渴交迫,加之劳累过度,就病倒了。因时间紧迫,任务重线路架设不好就会影响整个战机。于是第三天他便拖着重病的身体坚持架线,在他的带领下,全班争时间、抢速度、及时架通了通信线路。7月5日战斗期间,他担负35号前沿观察所线路守护任务,当线路被敌炮弹炸断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及时抢修线路数10次。10月19日战斗中,他担负阵地线路守护员,当战斗进行到激烈的状态,有线线路突然中断与各班失去联系时,在这紧要关头杨俊果断的带上被复线,工具冒着炮火直奔断线地点,仅用了5分钟就将几条断线接通。1986年7月下旬,战区遭受洪灾,交通阻塞,线路中断给一线部队生活带来极大困难,26日下午,他奉命抢修指挥所到35号前沿观察所的通信线路,并将粮、菜送到观察所,他带领全班战友边抢修边走,当行至半山腰间,道路被滑坡阻塞,洪水冲下了很多地雷,在这关键时刻,他冒着随时踩响地雷的危险,走在最前边开辟通路,经过45分钟的跋涉,终于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的好评,荣立一等功。</h3><h3> 张春生,男,汉族,1963年元月生,甘肃省定西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35174部队战士。在对越防御作战中,张春生同志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执行战斗任务时,勇重担,把生存的希望让给战把牺牲的可能留给自已,在老山执行构筑工事任务中,张春生同志担负开辟通路的任务,不顾个人安危,时时走在战友前面,一人开辟通路1500余米,排除地雷465枚。1月25日执行老山16号哨位开辟通路时,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战友的安全,张春生同志率先爆破,在快要完成任务时不幸触响地雷,身负重伤,做了右腿截肢手术。战后部队党委给他记了一等功,以表彰张春生同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h3><h3> 白有前,男,汉族,1966年12月生,甘肃省定西县人中共党员,1985年10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工兵连战士。白有前同志在“10·14”出击968高地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当接到爆破敌火力点任务后,他不顾一切向敌障碍物雷区冲击,打开了通路。在爆破器材用完,敌炮火封锁严密的情况下他主动利用炮火间隙,返回取炸药,抱起炸药包又冲了上去,不幸被敌炮弹炸伤,当战友赶来抢救他时,他指着身边的炸药包说“炸药包赶快送上去,不要管我,完成任务要紧,”说完便晕倒过去。战斗结束后,部队为白有前同志记了一等功,以表彰他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h3><h3> 杨增堂,男,汉族,1966年8月生,甘肃省定西县人,中共党员,1985年10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炮连战士。杨增堂同志在执行对越作战任务中,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在4天的炮击中配合全班发射炮弹97发,直接命中58发,取得毙敌20人,伤敌8人,击毁高机枪6挺,摧毁敌各类工事和屯兵洞9个的好成绩。1986年5月27日对越军432高地观察所屯兵洞的炮击,取得了毙敌3人,伤敌2人的好成果。有力地配合了前沿步兵作战。7月21日在62·6高地抢修火炮工事过程中,杨增堂同志不幸被越军炮弹击中,身负重伤。为了表彰杨增堂同志英勇顽强的革命战斗精神,部队为他记了一等功。</h3><h3>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李应春,男,汉族,1964年9月生,甘肃省定西县鲁家沟乡人,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入伍原中国人国解放军84865部队某部班长,李应春同志赴滇轮战上阵地后,带领全班担负为166无名高地运送物资供应任务。 1986年8月9日他和全班战友在给166无名高地运送物资时,敌军突然向他们开火他只身吸引火力,让其他战友顺利通过封锁线,将物资安全送到前沿;8月17日凌晨,我166无名阵地的1位战友身受重伤,需护送到前指指挥所,他接到通知后,带领5名战士不怕生命危险冲出哨位,跑到166阵地背起受伤的战友就往山下跑,此时已是黎明时分,旭日东升,敌人发现了他们,他在我另外两名战友的掩护下冲过了百米生死线,及时的把战友背回了救护所,使战友脱离了生命危险。由于作战需要,他和全班战友奉命坚守166阵地。在阵地上他指挥全班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偷袭,牢牢地守住了哨位和阵地。8月26日晚上9点多,敌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向我166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坚守在2号哨位的李应春正在排指挥所领取物资,发现敌情后,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出哨位将准备好的手弹投向敌群,当场炸死1人,炸伤3人。10时许,敌再次摸上阵地,他又用定向地雷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守住了哨位,在作战中总歼敌5名伤敌7名的好成绩,受到了上级党委的好评,荣立了一等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 史永宽,男,汉族,1964年11月生,甘肃省定西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84865部队某部班长。史永宽同志在老山作战期间,担负军工保障任务。在100多天的时间中往返阵地150多次,行程60多公里,运送物资1500多公斤,架设线路50余次,抢运伤员6人,带领全班出色地完成了军工任务。8月6日5点20分,敌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分路向我577阵地和408阵地发起偷袭,我某连发现后,奋起还击,先后两次打退敌反扑。敌又向我阵地实施疯狂的火力报复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我阵地落弹400多发,炸塌7个哨位,两阵地间的通信线路全部被炸断,史水宽同志看到这种情况后冒着生命危险,强行架线,被敌重型机枪拦阻,右大腿中弹,但他咬紧牙关,仍坚持架通线路,保证了作战指挥。8月16日越军偷袭我架设的通信线路,史永宽同志发现后,跟踪追击,毙敌1人,伤敌1人,在返回途中他的脸部被弹片炸伤5处,中弹片6块,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坚持给阵地运送物资。战后部队党委给他记了一等功,表彰他在作战期间的突出贡献。</h3> <h3>  冯四海,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省岷县人,中共党员,1983年元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五连副班长。1986年4月27日晚,冯四海同志正在中越边境我军阵地带班站哨时,突然阵地前响起了罐头盒的碰撞声,他仔细观察和潜听,发现阵地前40米处有人影移动,便立即报告班长有情况,准备战斗。激战中敌人向冯四海同志所坚守的110号阵地投来了毒气弹,顿时同志们感到头晕、恶心,眼晴睁不开。紧要关头,冯四海同志不顾一切操起机关枪向敌猛烈扫射,同时命令战友们赶快戴防毒面具,不要管他,待战友们将防毒面具戴好后,冯四海同志已被毒气熏倒过去。这时战斗异常激烈,敌人已被我打退到距阵地只有70米远的山洞口,凭借山洞不断向110号阵地射击,枪炮的爆炸声震醒了昏迷中的冯四海,他向阵地前沿爬去并大声叫道:“快拿火箭筒来!凭借自己过硬的火箭筒射击技术,端起火箭筒向山洞口射击,顿时敌枪声停止,躲在洞内的越敌全部被歼灭。战斗结束后,部队为冯四海同志记了一等功,表彰他在作战期间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h3><h3> 王江真,男,汉族,1965年生,甘肃省岷县人,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82年12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九连班长。赴滇参战以后,王江真同志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担任军工任务的60多天里,他上下阵地50多次,背运物资2200斤。1986年4月下旬,越军炮火连续几天封锁我14、17号阵地,由于连队刚接防不久,班里的同志对敌情和道路还不太熟悉。为使战斗在最前沿阵地的我军官兵能吃到可口的饭菜,拥有足够的武器弹药,他毅然带领7名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把物资第一个送上阵地。特别是在4月30日抢救伤员的转运中,王江真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战友冲向17号阵地,第一个从雷区背出受伤的战友。坚守防御阶段,王江真同志在地势低、孤立危险的17号阵地8号哨位担任哨位长。40多天时间里,他和全班同志一道战胜了洪灾,顶住了敌军300余发炮弹和班组规模的9次袭击,取得了伤敌8名的好战绩。在出击点准备期间,他担任突击班长,曾先后8次向连党支部递交决心书,请战书,并两次深入阵地侦察,发现敌暗火力点2个,生活工事一个,敌阵地通路1条,为摸清敌455高地的兵力部署,火力配备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他超期服役的两年中,家中贫困,父亲患病,但他从没因家事而分心,一心扑在作战前线,并主动推迟了婚期,毅然坚守在战场,当对象吹灯之后,有人问他你这样图个啥,他说:我什么也不图,只图自己是名共产党员。</h3><h3> 王喜奎,男,汉族,1965年生,甘肃省岷县人,中共党员,1983年元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特务连班长。赴滇轮战以来,王喜奎同志带领全班进行抵近侦察,渗透侦察11次,掩护工兵开辟通路8000余米,排除越军各种地雷56枚,绘制敌414高地要图2份,掩护我侦察兵拍摄414高地录像一部,地形资料照片180张,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在阵地上,王喜奎同志率全班白天冒着敌炮火枪修工事,夜间负责担任2号哨位的警戒任务,他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拔点作战准备时,他积极请求将艰巨任务分配给自己,在执行“101”战斗计划中,他机智灵活,英勇顽顽强,选择了良好的观察位置。在绘制敌414高地地形图时,因极度饥渴,2次晕倒在作业点上,但他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101”计划,获取了第一份敌阵地要图,为上级机关指挥作战提供了重要依据。王喜奎同志不但在作战中勇猛顽强,而且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对自己同样要求严格。在出击拔点训练中,吃苦耐劳,别人早操背40斤重的沙袋,他却背50斤重的沙袋,脚底打了泡,走起路来一拐一拐,但他并没有因此找借口逃避训练,在他的模范带动下,全班战士的身体素质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h3><h3> 刘天绪,男,汉族,.1965年生,甘肃省岷县人,共青团员,1983年元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机枪连班长。防御作战中,刘天绪同志带领全班配属全连坚守在“八十年代上甘岭”的21号阵地上,抗住了敌250余发炮弹的袭击和6次火攻,毙敌5名,伤敌18名,在1986年5月30日协助工兵设雷途中,不慎触雷,左脚负伤。刘天绪同志在作战期间,带领全班战士严格执行上级命令,在阵地建设阶段,烂档病致使他坐卧不安,连首长多次催促他住院治疗,他总是笑着摇摇头,续带领全班顶烈日,冒炮火炸石,抬土,还新修各种作战工事4个,加修阵地间通路180米,为减少阵地人员伤亡,做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4月26日晚,越军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向我近邻阵地发起攻击。刘天绪同志接到阻止敌进攻的命令后,迅速指挥全班以猛烈的火力封锁通路,消灭敌兵,有力地支援了邻近连队的战斗。刘天绪在最危险的时候总是冲在前面,机智灵活,善打善攻。1986年5月30日上午10点,上级命令刘天绪所在的班配合工兵设雷,全班战友你争我抡,但刘天绪同志始终没有答应战友们的要求,自己跟随工兵完成布设地雷任务,当作业至距哨位10米处时,不慎触雷,左脚严重受伤,但他仍用顽强的毅力站立起来叮咛圆班长,一定要守住阵地,带好全班。</h3><h3> 董龙,男,1964年8月生,甘肃省岷县人,中共党员,1983年元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1986年4月27日晚,天黑风大,坚守在中越边境我109号阵地带哨值班的董龙同志密切注视着阵地前沿,潜听动静。忽然阵地前沿传来了几声鸟叫,董龙同志想到一定有情况,他立即拿起夜视仪向阵地前观察,果然敌约一个班的兵力正向我阵地悄悄摸来,在距我80米处的一棵大树下架起一挺机枪。董龙同志当机立断、将全班兵力分为两组,命令阻击步枪手和机枪手消灭树下之敌,其余人员拿起手榴弹,只听一声“打”,愤怒的子弹向敌人射击,一排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歼灭敌人3名。董龙同志分析到敌人这次没有拣到便宜很可能还要报复,他便召集全班战友一起研究下一步战斗方案。果不其然在5月2日晚,敌又以一个加强班的兵力对我109号阵地实施报复。董龙总结了上次战斗阵前石头杂草多,敌若听到会马上躲到石头后面,天黑射击又不准确的教训,就在敌人向阵地接近的时候,突然投掷出去一个照明弹,偷袭之敌全部暴露在亮光之下,同志们立即向敌人扫射,就在这时,阵地后侧50米处响起了手雷的爆炸声,董龙立即拿起夜视仪观察,阵地上搭起的彩门已被后面渗透过来的敌人用手雷炸倒,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董龙令副班长带领两名战土和108阵地上的战友协同,打击从背后进攻之敌,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反扑,毙敌4人。为了表彰董龙同志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一等功。</h3><h3> 刘玉庆,男,1963年6月出生,1983年1月入伍,1986年9月入党,初中文化,甘肃岷县人, 1986年7月26日,敌人一个加强</h3><h3>班,利用大雾掩护向刘玉庆坚守的0号阵地实施偷袭,正在站哨的刘玉庆发现这一情况立即报告上级并展开战斗,战斗中,一颗手榴弹在离刘玉庆5米处地方爆炸, 刘玉庆腿、 臂部受伤,但仍然坚持战斗,与班里同志一起打退了敌人的偷袭进攻,牢牢守住了通往团机关的要道,用鲜血和忠诚演绎了人生奉献的最大价值,战后荣立一等战功。</h3><h3> 郝礼,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乡人,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参军。1985-1987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担任“146高地”阵地长、荣立一等功。在老山前线猫耳洞坚守阵地期间,共指挥抗敌偷袭反扑38次,毙敌20余名,伤敌20余名,并在2.26战斗中,缴获越军单兵火箭一具,创造了奇迹,牢牢守住了阵地,并创造了“146阵地”轮战防守以来无伤亡的先例。在229工事和“百米生死线那拉坑道”的抢修中,他共扛120多斤重的水泥柱158根,百斤重的水泥板142块,其他各种材料80余件,出色的完成了作战的各项任务。</h3><h3> 刘永相(1964.10一),原定西县御风乡人,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参军。1985-1987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荣立一等功。在坚守阵地的近百日内,先后多次孤身潜出,摸到敌人眼皮底下潜伏侦查,有效地上报准确的位置,打击了来犯之敌。尤其在8月17日的战斗中,勇猛出击,机制灵活地指挥全班战友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歼敌7人的战果,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并为8.26,9.2,9.23的战斗胜利创造了条件。</h3><h3> 张彦荣(1964.05-),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乡人,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参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35174部队战士。1985-1987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雨季作战中,他带领本排的两个班,坚守在十三号界碑火力队。在“10.4”“10.19”两次战斗中,组织指挥全体人员战斗,一个人抱着电台,坐在机枪工事内成功地封锁了敌人的进攻。“8.26”“9.23”战斗中,他指挥部分人员压弹,部分人员负责12.7高机,自己一人负责一挺14.5高机,射击时间长达4个小时之久,以猛烈的火力支援前沿战斗,从而保障了166、156无名阵地上战友的安全。几次战斗中,取得了歼敌17人,俘敌23人的好战果。早季作战中,带领本排十二班,在168、166阵地运送各种物资1000余斤。在累计150天的作战中,带领全排打死打防敌人101人,构筑工事6个,抗敌偷袭4次,运送各类保障物资4560斤,全排无一伤亡,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战后被授予一等功。</h3><h3> 易思智(1964.10-),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乡人,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参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84865部队班长。1985-1987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1986年7月,第一次接防阵地后,坚守在某高地1号哨所,担任哨位长,坚守哨所120多天,被敌人视为“眼中钉”。先后3次接防阵地,在前沿阵地坚守260多天,成功挫败了越军8.26、9.19、10.14、10.26等偷袭活动。因战斗中机智、果敢、沉稳,战绩突出,被集团军党委授予“钢铁哨所”和“钢铁战士”等称号,荣立一等功。</h3><h3> 陈少平1964年11月出生,安定区内官营镇乌龙村人,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入伍。1985-1987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一等功。在对越作战期间他担负对敌观察任务,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冒着敌人的炮火观察敌情,发现敌人新火力点6处,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报告各种敌情350余次。并积极配合炮兵进行了“8、3”,“9、26”,“10、14”和“10、19”对敌东山守敌的炮击,取得了毙敌16人,伤敌11人,摧毁敌军工事4处的重大战绩。</h3><h3> 魏国胜,男,1964年生,共产党员,通渭县人,1980年入伍,1987年记一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h3><h3> 赵金中,男,1965年4月生,临洮县人,1985年1月入伍,共产党员,1987年记一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一九八七年元月的“1、5”出击拔点作战中担任奇袭队员。他机智灵活,反应敏捷,勇敢顽强,只身歼敌两名,缴获轻机枪一挺,枪榴弹一发,被誉为"机灵鬼",荣立一等功。</h3> <h3>  <b>  三·二等功臣</b></h3><h3> 李文华,男,甘肃省定西县人,1967年12月生,1985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四连战士。李文华同志在坚守211高地的3个月中,克服气候、饮食不习惯等困难,多次带病坚持战斗,不下阵地在越军多次偷袭和袭扰中,他毙敌8人,伤敌13人,抗击越军炮击40多次,经受敌人100余发炮弹的洗礼,并冒着枪林弹雨抢修工事4次,扛石头、送沙袋几百斤。在一次粉碎敌人反扑战斗中不幸负伤。</h3><h3> 石天明,男,甘肃省定西县人,1966年9月生,1985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工兵连战士。石天明同志在“10·14”战斗中,担负对敌防步兵壕、铁丝网,柱塞等障碍的排除和爆破任务。发起攻击时,他迅速出击,冒着敌人强大炮火的封锁,很快运动到前沿,刚想跃进爆破铁丝网,突然出现敌1个复活火力点。在班长的掩护下,他利用敌人停止射击的一刹那,把一根爆破筒塞进了铁丝网,接着他又提了2个10公斤的炸药包,趁着爆破筒爆炸后的烟雾,炸毁了防步兵堑壕的前侧,当他再次返回取爆破筒时,不幸被炮弹击中胸部和腿部,受重伤。</h3><h3> 霍丙武,男,甘肃省定西县人,1964年10月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71部队战士。霍丙武同志在轮战期间配合战友在255阵地7号哨位坚守防御110天。他求战情绪高,临战训练刻苦认真,苦练杀敌本领,在团组织的射击考核中,荣获第二名。作战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h3><h3> 赵焕英,男,甘肃省定西县人,1964年8月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84803部队战士。赵焕英同志自参战以来,多次要求到最艰苦最前沿的哨位担任哨位长。在坚守阵地近百日内,多次单独摸至敌眼皮下潜伏侦察,有效地指挥我炮火还击。尤其是8月17日的战斗中,他在全身20多处负伤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取得毙敌3名、伤敌4名的战果,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h3><h3> 董亚武,男,甘肃省定西县人,1964年4月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卫生员。防御作战期间,董亚武同志积极申请要求到最前沿、最艰苦、最危险的哨位上去。到阵地后,他积极向连队提出改造卫生设施的建议,得到了连队的支持。利用晚上雾大的机会带领哨位人员修理便箱24个、清理垃圾和污泥15平方米。在上阵地的110天中,跑遍了我142高地的14个哨位,送药25次,打预防针982次,给每个哨位送熟食100次。他即是卫生员,又是战斗员,为了前线战友们,不顾自己腰痛病的发作,依然坚持工作,抢救伤员20名,被师政治部后勤部评为“老山作战模范”、“战地救护优秀卫生员”。</h3><h3> 邵广武,男,甘肃省定西县人,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1982年10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84865部队特务连班长。在一年多的轮战中,邵广武同志主要担任团的观察保障工作,并参加了对越渗透抵近侦察的“云雾计划”,带领全班在147观察所担任观察任务。147观察所地处前沿,各种生活保障困难,而且人员少、任务重。在担任和负责147观察所期间,他克服重重困难,与越军特工作斗争,每天坚持值班观12小时以上,顶住了越军多次炮火袭击。1986年9月23日越军炮火突然向观察所倾泻下来,有十几发炮弹在距观察所8米的地方爆炸,弹片击中他的脚,他仍坚持在观察所上,及时准确的向上级报告了战场情况,保证了不间断的观察。</h3><h3> 李海源,男,甘肃省定西县人,1964年11月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71部队战士。李海源同志在老山参加对越防御作战中,机智灵活,勇猛顽强,经常出入在生死线上,为最前沿、最危险的哨位送物资弹药1900多公斤,送水500公斤,抢救病员5人。他先后参加大小战斗7次,在战斗中,每时每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在发高烧41℃的情况下,仍坚持不下火线,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被师部评为“老山作战后勤模范”。</h3><h3> 陈棋,男,甘肃省定西县石峡湾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35195部队连指导员。</h3><h3> 高永明,生于1965年10月,甘肃定西县人,1982年10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84865部队二机连司号员,1985年在云南前线35174部队参加对越防御作战中荣立二等功、在担任军工期间荣获《模范军工》、《老山优秀战士》称号。曾参加执行两轮战斗任务(第一阶段参加军工保障;第二阶段军工任务结束后配属连队255阵地)作战期间,表现积极,作战思想明确,完成任务出色,在担任军工期间,冒着敌人炮火运送物资往返阵地达六十次,参加运送烈士、伤员六人次,运送物资重量达千余公斤,跑遍了那拉战场三十多个哨位;在八月二十六,九月二十三遭敌炮火覆盖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将物资送至预定哨位,曾十八小时往返阵地三次抢救伤员(其中有次255阵地抢救的战友是定西籍赵焕英,当时面目全非,当天晚上特大暴雨冲垮了所有的路,我们上山下山,没有路,团卫生院和师医院都被大水淹没由于受伤严重不具备抢救条件,一直送到军医院),出色的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在坚守阵地期间,坚守在那拉方向距敌二十多米又是全战场落炮最多,经常遭敌偷袭的二五五阵地,在二一五、二二六战斗中勇敢机智,击退敌军偷袭,即使身体不能支持的下,坚持留在阵地,出色的完成了战斗任务。</h3><h3> 金福钰,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甘肃定西县东岳乡人1963年11出生,1982年10月入伍,84865部队一营部无线班班长。轮战时,为了确保作战期间通信联络的畅通无阻和作战指挥命令及时准确无误下达,将该同志原计划配属到一营二连连指挥所第255号阵地执行作战期间的通信保障任务,但由于兄弟部队在即将换防的一次战斗中,五连前沿指挥所的一名无线通信兵身负重伤撤离了阵地,在该阵地时刻不能没有无线通信兵的紧急情况下,该同志在接到提前进入211阵地的命令后,依然提前进入了211阵地,担负起了对兄弟部队的通信保障工作,期间因战绩突出,被集团军司令部授予“优秀通信兵荣誉称号”。换防后,该同志又担负起了本部队在211阵地防御作战的通信保障任务,在“8.26”、“8.31”战斗以及配合友邻部队在“9.28”战斗中,多次为炮群准确指示目标,收发电报140余份无差错,他在211阵地坚守110天,是该阵地坚守时间最长的一名无线通信兵,防御作战任务完成后,最后一批撤离了211阵地,因该同志在防御作战中完成任务出色,战绩突出荣立了二等功。 </h3> <h3>  薛满宗,男,甘肃省定西县城关镇人,中共党员,1958年2月生,1976年12月入伍,原成都军区第十侦察大队侦察三连连长,于1985年在对越自卫反击侦察作战中,指挥果断,作战英勇,荣立二等功。</h3><h3> 董向军,男,1964年7月出生,安定区新集乡,1984年10月参军,中共党员,二等功,在对越防御作战中,他和战友们始终坚守阵地,轮番攻击敌人反扑,在战斗中单个击毙敌人5名,排雷42颗,布雷98颗,在坚守阵地的过程中,他总是以苦为乐,体现了一个军人的无私奉献。</h3><h3> 杨树林,男,1963年8月13日生,甘肃定西县符川乡人,1982年10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35174部队,83年10月入党,1987年7月15日荣立二等功。</h3><h3> 王雄,男,甘肃定西县景泉乡人,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35173部队,1987年7月15日荣立二等功。</h3><h3> 肖志斌,男,1964年10月出生,安定区内官营镇,中共党员,二等功。自参战以来,他能够积极地参与炮阵地建设,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特别在“10、14”战斗中,他和全班战友协同作战,准确无误的用战炮轰炸,命准敌阵地,为整个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h3><h3> 吴部荣,男,1963年6月出生,安定区内官营镇,1982年10月参军,中共党员,二等功。自参战以来,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求战热情高,工作扎扎实实,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作战中正确指挥,在1986年雨季作战中,坚守阵地3个月,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1987年旱季作战中,坚守在与敌相邻的阵地。带领战友们与敌人周旋3个月,打击敌人多次偷袭,抗敌100发炮弹的轰击,毙敌5名,为战斗胜利做出了贡献。</h3><h3> 张秉福,男,1964年12月出生,安定区东岳乡,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参军,1985年12月至1987年7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带领全班战友们勇敢的通过了敌人炮火封锁线,顺利进入前沿阵地,打退了敌人四次夜间偷袭,顶住了几万发炮弹的轰炸,在敌人炮火轰炸中,左腿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带领全班战友顽强地坚守阵地,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荣立二等功。</h3><h3> 李彦雄,男,1966年2月出生,安定区高峰乡,1985年10月参军,二等功。自赴滇作战以来,能够正确的理解中央军委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总方针,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认识明确,责任性强,积极要求到最艰难的一线阵地去,严格遵守条令条例,在战场上,他勇敢顽强,面对敌人的偷袭,他冷静处置,让敌人有来无回,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h3><h3> 李如柏,男,1966年7月出生,安定区鲁家沟镇,中共党员,二等功。1985年10月至1987年7月,随部队参加了云南老山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作战中,机智、勇敢顽强,能够坚守阵地,克服困难,多次完成潜伏任务。在“10、14”战斗中,他被编入第一突击队,在战斗中,他勇敢顽强,炸毁敌工事5处,抢救伤员4人,在两次负伤的情况下,坚持不下火线,坚守阵地,直至战斗结束。在阵地上,坚守防御一百余天,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h3><h3> 王勤,男,1959年12月出生,安定区杏园乡1978年10月参军,中共党员,二等功。自参战以来,他能够响应前指号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战斗中去,他担负着团直分队的后勤保障任务,在分发各类供应物资过程中,总是先保障一线阵地最艰苦的哨位,其次才保障团直供养人员,在供应保障过程中,严格要求,无私奉献,为确保战区供应充足,他积极协调后勤保障部门,为前沿一线连队提供了充足的供养物资,在团直后勤保障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h3><h3> 崔志军,男,甘肃省通谓县人,1981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侦察大队班长。1986年1月11日在袭击石门坎战斗中,志军担任捕俘组的排雷任务。战斗中,他身先上卒走在最前面,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被越军埋设的地雷将腰部、腿部多处炸伤。受伤后,他忍着剧痛,继继续坚持战斗,顽顽强的毅力深深舞和教育了其他战友。</h3><h3> 王明饮,男,甘肃省通谓县人,1962年8月生,高中文化程度,1980年1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56015部队班长。王明钦同志自赴云南前线作战以来,积极要求参加战斗。他带领全班先后6次出境执行任务,在侦察捕俘战斗中,勇敢、果断、机智灵活。特别是1984年10月24日在老山右侧无名高地破袭越军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毙敌4名,毁敌火力点1个,为全连夺取战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h3><h3> 何飞鹏,男,甘肃省通渭县人,1964年7月生,高中文化程度,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卫生员。何飞鹏同志赴滇参战以来,坚守在被中央军委命为“焦土阵地”的211区那拉战场主要方位。3个月的坚守日子里,他和战友们浴血奋战,抵制了敌人的多次偷袭;在战场上,他充分发扬两不怕的革命精神,救死扶伤,并协助阵地长值班79天,几次冒着敌人炮火闯入雷区抢救伤员,有效地保障了作战任务的胜利完成。在战斗中,他来回奔赴各哨位,治病72人(次),组织各哨位抗敌30余次,抢修哨位2个,处理大小情况40余次,并取得毙敌11名,伤敌23名的好成绩。何飞鹏同志既是过硬的卫生员,又是灵活机动的指挥员,在他担任值班工作中,履行职责,严格管理,深受战友们的好评。</h3><h3> 张生财,男,甘肃省通渭县人。</h3><h3> 牛卫国,男,甘肃省通渭县人,1956年1月生,高中文化程度,1977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83部队干部。</h3><h3> 米六六,男,甘肃省陇西县人,1964年9月生,1982年1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3连班长。米六六同志所在连队配属步兵3团,担任军工保障和警戒勤务任务。米六六同志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班同志。一年来,他们班装卸车辆103台次,搬运各种物资300多吨,完成任务速度快,标准高。在阵地建设中,他吃大苦、耐大劳,他因病做手术3次,身体虚弱,几次昏倒在阵地上,但还是出主意,想办法,带领全班为连队修建了1个战地淋浴室,并在陟峭的山坡上修筑了通往本连阵地的一条数百米的道路和各类工事5个。</h3><h3> 张瑞峰,男,甘肃省陇西县人,1963年7月生,1982年1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参战后,张瑞峰同志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带动全班战士,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当连队遭到特大洪灾袭击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抢救武器装备16件,而自己的物品被压在土房中。担任军工保障任务后,张瑞峰同志对1号高地,21号、22号、23号阵地负责保障8个月,他带领全班克服困难往返阵地324趟。在修筑一条加宽1,5米长达1000米的道路时,由于条件差,易遭敌人炮击,他身先士卒带领全班到一公里外把筑路用的水泥、石、沙、水全部背到施工现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87年1月6日,在给一炮连翻修工事时,长期埋在土内的手榴弹被引爆,在千钩一发之际,他高声呼喊,组织大家隐藏,及时处置,避免了伤亡,受到了前指首长的高度赞扬。</h3><h3> 包永坚,男,甘肃省陇西县人,1965年3月生,1983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连长。包永坚同志在1986年3月18日1828高地地区被袭战斗中,发扬革命精神,作战勇敢顽强,表现突出。战斗中,他冒着硝烟将一名伤员背出敌炮火区,当他看到阵地周国茅草被敌炮火点燃,战友们被围困时,又几次冲进火海抢救伤员。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h3><h3> 王刚,男,甘肃省陇西县人。1964年4月生,1985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王刚同志带领全班在08阵地担负某团阵地的军工保障任务。他身先士卒,乐于吃苦,勇于献身,带领全班出色的完成军工保障任务。7个月中,他们上下阵地200多趟,扛运作战物资3500公斤,装卸各种物资250吨,全班无伤亡、无事故,为防御作战胜利做出了贡献。1987年7月下旬,战区连降大雨,他们班的人员工事被无情的洪水冲垮,通往前沿的道路中断,各种作战物资供应难,生活异常艰苦。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白天向步兵阵地运送物资,回来后又忍着饥饿,拖着疲惫的身体,利用战斗间隙加修自己的猫耳洞,晚上还高度警惕地坚守哨位从不叫苦叫累。任务多的时候,每天上下阵地5、6趟,往返行程15公里,他咬紧牙关,从未缺过一次勤。</h3><h3> 路有学,男,甘肃省岷县人,1964年11月生,初中文化程度,1983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炮兵连班长。1986年4月26日晚,越军一个加强班的兵力向路有学同志所在班的哨位实施偷袭进攻。激战中,敌又兵分两路向他哨位前后夹击,情况十分危急,路有学同志面对来犯之敌沉着冷静,仔细观察了解敌情后,便带着1名战土迅速跃出哨位,用侧翼火力牵制敌人,在全班战士的顽强战斗下,粉碎了敌人的偷袭。路有学带领全班战士在筑构工事中,发扬两不怕精神,在条件艰苦,构筑材料短缺的情况下,他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模范执行上级规定,提前完成任务。作战一年来,他们班没有发生任何大小事故,粉碎了敌人16次偷袭和进攻,歼敌3名,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h3><h3> 张金仓,男,甘肃省岷县人,1964年5月生,1983年入伍,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卫生员。1987年3月18日凌是4点,越军一个班的兵力在其炮火掩护下对我11号阵地实施偷袭。敌人的炮火非常凶猛,一名战友不幸被敌人的弹片打伤大腿,鲜血直流。当时敌炮火封锁严密,徒步行走相当困难,张金仓见状后毫不犹像,背起这名战友就走,突然敌一发炮弹在离他20米远处爆炸,顿时他的左肩被飞来的弹片击伤,他咬紧牙关,忍着疼痛,连爬带扶,终于把战友背到安全的地方。一年多来,张金仓经常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于敌封锁区,巡遍了全连3公里长的25个哨位,解除干部战士疾病90多人次,并及时地把急救药品送到伤病员身旁,被全连干部战士誉为“小军医”。</h3> <h3>  尉平伟,男,甘肃省岷县人,1965年6月生,初中文化程度,1983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部队接防后,尉平伟同志和他所在的班坚守在11里河东山最危险、最前沿的26号阵地上。7月24日凌晨,越军突然向我阵地进行零星炮击,其中一发炮弹在距排指挥所不到3米远的地方爆炸,指挥所被炸塌,排长和3名战士同时被深深地埋在工事里。尉平伟留好站哨人员,不顾敌人炮火的危险,冒着大丽赶到出事地点,伏下身子,用双手迅速挖掘泥土和石块。尉平伟的指甲盖被坚硬的石头揭开了,鲜血直流,其它战友要替换他时,他坚决不让,强忍着疼痛,直到将3位战友救出,随后又和战友一起担着担架,一步一滑地向山下摸去,提前1个半小时将伤员抬下山来,为抢救伤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h3><h3> 乔志华,男,甘肃省岷县人,1964年12月生,初中文化程度,1983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机枪连班长。1986年9月30日,战士们下阵地背菜时,被越军发现,对我实施炮火封锁。当敌第一发炮弹打来时。在场的同志们一时紧张起来,乔志华迅速组织大家分散隐蔽,同时,敌第二发炮弹又打过来,当时菜场没有挖设防炮洞,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他火速组织全班转向邻近连队的防炮洞隐蔽,这时敌又陆续打来一连串的炮弹。由于他指挥果断,判断情况正确,尽管越军弹如雨下,而我无一伤亡。一年多来,乔志华同志带领全班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阵地建设中埋头苦干。山高坡陡,加之洪水浸袭,原工事简陋破旧,损坏严重,在他的积极带动下,大家以旧翻新,奋战30天,新修人员工事8个、道路500米、防炮工事6个,使阵地更加适应作战需要,为部队圆满完成轮战任务,奠定了基础。</h3><h3> 罗伍义,男,甘肃省岷县人,1964年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91部队战士。</h3><h3> 李果,男,甘肃省岷县人,1964年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67部队班长。</h3><h3> 赵维军,男,甘肃省岷县人,1963年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91部队某部战士。</h3><h3> 包国杰,男,甘肃省岷县人,1961年生,1978年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74部队某部连长。</h3><h3> 靳玉平,男,甘肃省临洮县人,1963年6月生,1981年10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大队班长。靳玉平同志在对越作战中,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表现突出,是连队的优秀战斗骨干,曾17次出境侦察,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h3><h3> 刘崇文,男,甘肃省临洮县人,1967年10月生,1984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91部队班长。刘崇文同志在对越作战中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作战勇敢,英勇顽强。1987年3月1日晚11点40分,越军一个加强班的兵力,分别向我阵地偷偷摸来,当靠近到距我阵地20米的时候,刘崇文同志沉着冷静,举枪射击,当场毙敌3名,余敌抱头逃窜,牢牢地坚守住了阵地。</h3><h3> 张正东,男,甘肃省渭源县人,1964年10月生,1983年11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83部队班长。</h3><h3> 田学平,男,甘肃省渭源县人,1964年5月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5183部队班长。</h3><h3> 李信昌,男,甘肃省渭源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35181部队连长。</h3><h3><br></h3> <h3> <b> 四·三等功臣</b></h3><h3>定西县</h3><h3>支 虎 苏 林 马 玺 景坚强 张 明 梁卫东 王晓东 杨海军 田鸿君 赵 彦 魏志忠 张发元 党守信 马象龙 张耀堂 喜 彪 郭 义 袁 振 李光忠 费学治 杨增利 席尚杰 刘明清 梁正军 李宗立 何全洲 祁旺福 文 江 景俊文 杨尚礼 赵 鹏 王作举 张具禄 张 贵 蔺真藩 李世孝 袁 雄 巩进海 王德义 宋建文 宋 瑞 尚志强 刘忠清 魏喜军 高举武 赵云海 康连郁 刘 斌 刘效清 陈占祥 张 宏 任世勤 谭军林 李世宏 李桂林 王爱兵 刘必宏 续 贵 王正东 王继洲 付德生 李安平 李英才 李 彪 焦永清 李宝清 张学智 茹廷明 贾树生 谢书平 包正国 何旺旭 魏永祥 剡晓泉 张 忠 罗勤学 肖 强 薛 刚 李俊国 刘具堂 郝玉忠 张耀祖 王跃平 师振谦 黄振东 黄 勇 刘挺祥 王德孝 宗德玺 魏武英 史生伟 宗志军 杨万录 刘 雄 安树忠 汪 林 董 福 董 禄 王新州 姚忠智 杜 平 王 林 姚守忠 尚振明</h3><h3>陇西县:</h3><h3>陈国栋 赵德祥 李维国 权 强 康水顺 史维忠 贾治忠 王柏文 岳得军 栾国义 王林 何焕林 唐 忠</h3><h3>临洮县</h3><h3>刘旭东 杨映泽 王世平 胡天胜 张 军 李学荣 周效安 李天勇 王成茂 李建平 杨映福 张 国 陈启录 康开珠 王安林 潘世谋 朱世福 马延样 道向军 潘建龙 王建升 潘彩平 孟豪军 罗春生 周效军 韩世明 康发贵 贺学明 刘金山 范效富</h3><h3>通谓县</h3><h3>康金柱 马永春 王瑞峰 亢祥国 王国瑞 杨具仁 孙世荣 陈 平 汤伟强 韩耀文 郭喜元 郭献武 赵树文 张晓东 杨永贤 李永刚 王钦明 陈继荣 张奋明 牛元章 蔺学荣 张银山 丁 刚 马金胜 王智勤 逯济民 张思敬 张军龙 杨颂东 张继良 陈宝柱 张学弟 范兵武 田继丰 李占国 陈耀林 苏 猛 何建民 张彦军 王维明</h3><h3>岷县</h3><h3>王应卵 吴忠民 柴新玉 成天玉 谷民生 刑安民 徐具昌 杨建林 孙维义 马中超 周爱平 李永红 麻建民 尹彦平 赵 文 李 波 闵锦图 郭治才 李玉平 汤慧尧 包安民 丁文斌 宋俊亮 卢转生 柳保中 杜三娃 尹炜勇 魏风昌 王文清 包廷贤 司锁廷 汪生明 王俊文 卢永杰 张俊瑞 司维忠 林志明 后志新 包维力 柒广龙 郭志林 李育才 霍维斌 杨 彦 景如京 宋全才 吴贵平 马小平 刘锐龙 张成先 毛新龙 何满堂 门虎成 何维义 卢纬林 张海平 陈卫红</h3><h3>谓源县:</h3><h3>杜向锋 蔺建雄 王福荣 江俊福 阎 凯 阎永红 吴永平 张海沅 王玉平 龙建林 胡新民 郭世雄 王建国</h3><h3>章县:</h3><h3>贾爱秋 李根随 张随耀 包福成 马占海 唐治勇 康玉山 姜 烈 李新喜 李长生 王顺平 贺登程 蔡永林 王晓军 张想娃 朱国民 黄随功 包俊琪</h3> <h3> <b>后 &nbsp;&nbsp;记</b></h3><h3> 1979年2~3月,中国边防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向不断入侵中国边境地区的越南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作战,此后的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时间,在中越边境扣林山、法卡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对越军侵占的据点进行了拔点作战。<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关于那场战争的重要意义,史学界早已有了定论,今天,在我退休多年以后,通过走访当年参加轮战的部分指战员,查阅当年的档案资料,收集到了数百张照片,编辑成册,把情满双拥、难忘岁月的一次慰问活动的真实场景和我驻定部队英雄事迹及陇中儿女战地风采展现给大家,以表达我对陇中儿女英雄们的感念和尊重,也是对这段历史的一个真实的记录和传承。</span></h3><h3> 《影像档案》还收集了定西地区优秀儿女在老山前线涌现出的二等功臣以上英雄的感人事迹和三等功臣的名单,他们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形成了“陇中儿女老山前线的英模谱”。老兵们不怕死亡,但是怕被遗忘,我将记下这辉煌的一页,将陇中赤子的英雄事绩作为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以了却我的心愿。</h3><h3> 在编辑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我含泪读完烈士英雄们的几篇遗言遗信,从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使我更加对英雄功臣们敬仰和爱慕。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为我编辑这本书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和激情。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这一重大事件和这段拥军、优抚工作值得我们铭记,英雄们的事绩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h3><h3> 当年,我区驻军182团防守八里河东山诸阵地,我区战士大部分在47军139师防守在老山诸阵地,慰问团进入前线后,承蒙兰州军区第一旅、驻定部队182团、兰州军区电子对抗营等部队单位领导盛情接待。慰问团经182团政委袁建国、兰州军区第一旅旅长成福顺的周密安排下,才得以深入最前沿看望战士,深入到八里河东山战区前沿,登上老山主峰。时任182团政治部副主任王引尚同志全程陪同我们参与了慰问活动,还有很多的部队领导及战士们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慰问活动的圆满完成,借此机会,表示深深的谢意!</h3><h3> 在编辑《影像档案》一书过程中,我走访了几位参战的英雄战士、慰问团团长索文秀和当年参加过慰问活动的原临洮县民政局副局长王令璋同志,也参考了甘肃省民政厅编印的《闪光的青春》等资料。编辑工作受到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受到王令璋老同志及参战二等功臣石天明、退伍军人王廷侯、岷县残联理事长李闹勤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王军、王平二位同志在百忙之中进行了校对、编辑工作,在此谨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对英雄们提供自己作战照片,深表感谢!由于时间跨度大,拍摄的有些原始资料已经丢失,资料搜集困难,加之自己的精力、能力、水平有限,难免有些遗憾和不足,特别是有些功臣人员无法联系,个人资料缺失,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憾。<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另外,美篇栏目仅限一百张照片,好多资料无法选编在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敬请谅解!</span></h3><h3>&nbsp;</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编 &nbsp;&nbsp;者</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8年7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