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支教日记3:怒放的生命

喜乐的心是良药narjia

<h3>  到达玉树已整一周,高原反应已基本适应。这几天清晨,每每睁开眼,就有无穷的思绪涌上。藏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让我思索良久......</h3> <h3>  一周前,从西宁到玉树,连绵的山脉与一望无际的草原一路陪伴着我,那些草地上不知名的,或红或紫或黄或灰的花儿:艳丽、挺拔,绝不带一点颓废。</h3><h3> 那日傍晚,多丁老师陪着我到学校后山去转了一圈。走进山野,蓦然间,星星点点的野花,又在我的眼前跳跃出来。黄的、紫的、白的,有与膝齐高的,有才高过脚背的,都在山间尽情绽放着,竟看不到一朵蔫了的花儿。上周从西宁到玉树的时间刚好是正午以后,现在是六七点,天还亮得很,这个时间在南方,娇嫩的鲜花应该早已被烈日折服,奄奄一息了吧! </h3><h3> 我一下子莫名感动起来,多么顽强的花儿呀!在属于它们有限的时光中,竟然能每时每刻,分分秒秒,保持着傲然挺立的姿态。</h3> <h3>高原上不知名的花儿</h3> <h3>  走了一会儿,遇见一群牦牛晃悠悠地往山下走过来。听多丁老师介绍,现在是花草长势最好的时候,平时它们更多的就是吃吃草根,因为这里所处高寒地区,气候又干燥,牧草很难长得像内地那么茂密丰盛。听着多丁老师的话,看着牦牛吃着野草那份恬淡而闲适的神情,我心里暗暗佩服起它们来,"雪域之舟"的美称果然是名不虚传。</h3> <h3>牦牛,雪域之舟</h3> <h3>  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天又下起雨了。这里的天气阴晴不定、冷热交替,经常在艳阳高照的时候,莫名地就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会下雨,而且一下雨,温度就会降低。人很容易感冒,特别对于我们这些没到过高原的。进了学校,看见几个孩子在打着篮球,打的正欢。下雨天打球对于他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我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是我,恐怕被雨水一淋,感冒发烧,要被撤出藏区了。</h3><h3> 晚上备课照例到11点多,睡前去厕所时,我又碰到一群洗澡洗头的孩子。我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刚到学校时,当地老师就告诉我们,学校没有浴室,在校的孩子一般不洗澡,老师也都是去街上澡堂。回想一周以来,水龙头就从来没有流出过稍微暖和的水。这里的水,冰得很,刺骨,和内地现在店里卖的冰水一样。卫生间前半部分是一排水龙头,后半部分就是厕所,因为水龙头才四个,一层宿舍有七八十个孩子,水龙头不够用,所以很多孩子只能到深夜多才能用到自来水。也许很多内地的朋友会说,藏区孩子适应这样的环境。可是,想想我们的孩子,如果在我们那里,也是这么生活,即使是家乡的环境,你还会这么说吗?你不会觉得他们的学习条件是多么艰苦吗?</h3><h3> 回到宿舍里,我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这些孩子,每天早上6点开始读书,一直要到晚上10点半,除了午餐和休息两个小时;就连周末的走廊里,我都能早早听到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课堂上,是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这些天,我还没有看过哪一个孩子因为偷懒被老师罚站,还没有听过哪一个孩子喊累喊苦的。课间操上,我几乎天天都能看到孩子们优美的舞姿,藏区的康巴舞蹈几乎和油盐酱醋茶一样平常,热情、淳朴、乐观、奔放,康巴的舞蹈,每每让我陶醉其中。学校的孩子大多是藏族牧区的失学少年,他们的父辈、祖辈,都在雪域高原上放牧生存,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或者从小就没有受到过教育,或者受教育水平很低。地区与资源差异让他们已经错过太多的学习时光,而他们今天刻苦就是为了实现未来的梦想。我知道,他们已经全身心投入到他们的学习时光了!</h3><h3><br /></h3> <h3>高原上的较量!</h3> <h3>高原上的篮球比赛,对于从内地过来的我,虽然爱好篮球,却也怕体力不支,不敢贸然上场。</h3> <h3>我和孩子们。</h3> <h3>我和当地的藏族老师们。</h3> <h3>课间操上的藏族舞蹈。</h3> <h3>课间操康巴舞蹈</h3> <h3>赛马场上准备参加比赛的牧民。</h3> <h3>七月二十五日,即将到来的玉树赛马节,是整个康巴藏区最盛大的民族节日。</h3> <h3>  我情不自禁念起儿时父亲教给我的古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耳边仿佛也响起了母亲的歌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h3><h3> 同行支教的老师总是说我:每天在办公室里都那么活跃,充满激情,每次回来的时候都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我想,是孩子们、是高原上的每一个生命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已经全部融入他们了,我在高原的每一刻,将全力以赴,毫不懈怠,绽放我的支教光芒!</h3> <h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虽米小,也学牡丹开。</h3> <h3>青海湖,只为寻找这片纯净,澄澈的湖水。</h3> <h3>玉树文成公主庙后山</h3> <h3>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志愿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