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读书的时候,武冈城最好的小学是红星小学。当时在学生中流传一首歌谣曰:红星一枝花,红旗人人夸,前进也不差,跃进烂渣渣。我很为自己是红星小学的学生自豪,并悄悄地去过其他学校进行比较:红旗小学办在解放前一个姓张的地主的花园里,条件不错,但比起红星还是差点;前进和跃进小学则又窄又暗,比红星就差一大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时的红星小学和现在任何一所学校相比,也是陈旧的,但因为当时所有的房子都陈旧,它倒矮子里面拔长子显出不同来了,因为它有一座红楼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老红星小学的结构大致是这样的:校门开在天宁街,正对着辕门口,跨进木门就是张贴录取通知和公告的地方。右边进去是一条阴暗的过道,连着厨房和食堂,直走两边是平房,左边是唱歌课教室和总务室,右边是教师宿舍,曾教过我们的欧阳嫦老师和丁祖贤老师就住在这里。房子前面是花圃,栽着美人蕉和菊花。再往前走,就是操场和我们为之骄傲的红楼。红楼左边是木货街居民的住房,右边是教室和办公室,并连接着一条有屋顶的走廊。操场右边有棵高大的柿子树,结的果不是圆柿而是我们叫“膏子”的小柿子,成熟时红红的挂在树上,是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办公室往右走,便是三排高年级的教室,每排两间,一间为五年级的,一间为六年级的,教室中间的小房子,是班主任老师办公和住宿的地方。最里面一排教室的前面有棵石榴树,春天开着火红的花,秋天结着圆圆的果,引诱着一批批同学爬树摘果而挨批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高年级教室再往里走是大礼堂,学校开大会、文艺表演和上室内体育课的地方。礼堂前面是高出地面近两米的台子,面积约四五十平米,左右两边各有间小房,有楼梯通到台上。地面是三合土的,还算平整,礼堂层高应有五六米,由巨大的木柱支撑,柱子是整根的大木头,一个人抱不过来。上体育课学爬杆时,曾有身段灵巧的学生趁老师不注意,顺着柱子爬上屋梁,被老师罚过站。礼堂里摆着几张乒乓球桌,放学后有学生打乒乓球,没有球网就用砖搭根竹竿,买不起海绵拍就用没胶的“光板子”,打得也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礼堂外面有个小体育场,挖了两个沙坑,用来训练学生跳高跳远。体育场周边是五金厂的厂房,上课时能听到机器的轰鸣。住在伞铺街的同学总想着能从这里开道门,穿过五金厂就到家了,但五金厂一直对小体育场虎视眈眈,说这块地本属于他们,据说这个官司打了好多年,想从这里开门自然也不能如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红楼好像是三层,每层有四个教室,我们年级四个班入学都在红楼里。那时武冈没有高房子,三房楼房就显得很雄伟很壮观了,而且楼是红色的!那个年代房子都灰头土脸的,哪有红色的楼房啊,我们一入校就在红楼上课,这让每个同学都有了一份骄傲和自豪。红楼除了墙是砖砌的以外其他都是木制的,木楼梯、木地板、木门、木窗,上课的时候还安静,一到下课,孩子们跑下窜上,在楼上又蹦又跳,楼梯便“嘎吱嘎吱”地响,楼板也“嘎吱嘎吱”地响,整栋楼似乎都在运动和叫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红星小学就读的学生大体住在学校周边,天宁街、木货街、伞铺街、西直街、三牌路四牌路的都有,也有些不在这个区域的因了这样那样的关系挤了进来。那时的学生单纯,男孩子也吵也闹也野,女孩子也娇也刁也蛮,但都没有什么心机。同学间男女界限划得很清,每张课桌都有“三八线”,越过线男同学就会推、挤甚至动手打。平时男女同学间说句话都会被人笑,出了校门碰见了装作不认识,但暗地里都知道每个同学的姓名和家里住址,也打听出父母从事何种职业。哪个同学长得帅气靓丽,学习成绩如何,家庭经济是否宽裕,彼此心里都有数。加入少先队后大家都戴红领巾,爱清洁的学生红领巾是干净的,不爱清洁的学生红领巾上沾满墨汁,有些同学还喜欢咬红领巾的角,日子一久,角就咬烂了,常挨老师批评。那时少先队的“官”都戴着臂徽,白底红字,小队长一条杠,中队长两条杠,大队长三条杠。一条杠很一般,两条杠也不稀奇,如果戴上三条杠,走到哪里都被人高看一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说“红星一枝花”不仅指校舍和环境,主要是老师优秀和教学质量高。红星小学的老师确实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他们对教学的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成龙成凤的迫切和因此付出的辛勤努力奠定了红星成为名校的基础,良好的学德校风代代相传直至今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小学分初小和高小,初小的学科有语文、算术、写字、唱歌、图画和体育。我们入学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大家都饿着肚子,谁也没心思读书,加之此时我患伤寒病,一个学期未上学,对低年级的记忆除了病就是饿。到了中年级,饥饿状况慢慢好起来,学生也开始静下心来好好上课了。我所在的初十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为周明登,算术老师为丁立德,唱歌老师为邓玲英。周老师那时刚参加工作,热情很高,课余常到学生家里作家访,丁老师性格温和,很有耐心,邓老师歌唱得好,人也长得漂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完四年级就考高小,参加考试的是四个班,升入高小的只有三个班,自然会有同学落榜。出榜时看到自己的名字在红榜上就很骄傲,榜上无名的便只能想方设法去其他学校就读。正榜外还有副榜,是备取生名单,这个备取,该是比正取生低一等、准备录取的意思,虽说还是在本校升入高小,但就像留级一样,总透着一点难堪。我们那一届高小三个班,高22班、高23班班主任分别为张紫燕老师和宗秀兰老师,我所在的高24班班主任是柳秀木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很庆幸碰到柳老师,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良师。那时他刚从武冈师范毕业,读书时应该是优秀生,才会分到“一枝花”的红星小学担任高年级的班主任。印象中他个子中等,脸长长的,两眼炯炯有神,鼻梁高,嘴唇厚,说话带武冈杨柳乡下口音。他既是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课讲得好,语言简洁清晰,课文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得准确且生动,同学们都很喜欢听他的课。他特别看重课外阅读和写作,开了长长的书单布置我们读课外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微山湖上》《我们都是姐妹兄弟》就是在那时读的。他才出校门工资不高,却自费为我们订阅《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刋物。语文老师最怕改作文,他却乐此不疲,每周都出作文题要我们多写多练。五年级时学校举行作文比赛,我得了年级第一名,柳老师非常高兴,那年寒假,他在二中参加教师培训,也让我每天到二中去,指导我修改那篇作文,争取入选《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那时天很冷,我的脸上和手上都长了冻疮,我多么希望老师能帮我改好这篇作文,他却只做口头辅导,不改一字一标点,非要我自己完成。天冷手僵握不紧笔,便烤烤手再写。整整磨了一个星期,这篇以帮助同学学习为内容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终于定稿,后来果真入选《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柳老师比我还高兴,送我一本高尔基的《童年》作为奖品。由于这篇文章,我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后我选择学新闻并以记者为终生职业,与柳老师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老师一门心思都在学生身上,恨不得马上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让每个学生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品行端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我的一生中,高小的两年是最值得留恋的两年,它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我最基础的知识结构,也让我初步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算术老师丁祖贤,黑黑瘦瘦,脾气急躁,上课时哪个学生走神,会将粉笔头扔过去,那种迫切希望学生学好算术的心情连家长都自叹不如。他的算术教得真是好,相向相对运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至我现在辅导小孙女的数学,这些内容还得心应手。宗秀兰老师的地理课,带我们神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带山东腔的普通话,听起来那么优雅,那么悦耳,让从未走出小城的我们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张紫燕老师个子高高的,画得一手好画,学校的板报、专栏上经常有他画的刋头和插图,我们觉得比画家还画得好。教唱歌的钟显芬老师,边弹脚踏风琴边唱歌的优美,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课外活动也很丰富。体育老师毛汉帆,黑瘦精干帅气,不光课上得好,还组织了很多课外体育训练队,有田径队、乒乓球队和射击队,每天放学后都进行训练,然后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我因身高腿长参加跳高跳远训练,跳高跳的是跨越式,虽说成绩不是很好,但毛老师严格认真的训练却让我受益匪浅。学校还经常组织广播体操比赛,同学们一色白衣蓝裤白球鞋,胸前飘着鲜艳的红领巾,精神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语文教材,内容大多已忘记,唯有几篇课文现在还记忆犹新。一篇是大跃进时期的歌谣: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真的是气贯长虹豪气冲天!一篇是借一个老农的口批判翻身忘本的刘介梅的《手拍胸膛想一想》: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我老汉说话啰嗦……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下课时同学间相互闹着玩,便拿课文中的诗句开玩笑,这个说:“你那时饿得像瘦猴,三根筋挑着一个头”,那个同学便回敬:“人心不足蛇吞象,好了疮疤忘了伤”!还有篇写牛郎织女羡慕人间生活的课文,记得有这么几句:“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到纱厂当女工,他去学开拖拉机”。这可真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典型结合,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课文使我们的学习和思维也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经过多少年磨砺,骨子里依然有深深的刻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星小学旁边有当时小城唯一的电影院,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印象较深的有大型革命史诗《东方红》,反映非洲革命的《椰林怒火》和《冰山上的来客》。看《冰山上的来客》前柳老师说这部电影难看懂,要我们认真琢磨。由于老师的提醒,这部电影我们看得很仔细,终于弄懂了剧情,也分清了真假“古兰丹姆”,还学唱了影片中那首著名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们还看了《箭杆河边》、《夺印》和《马兰花》,记住了《夺印》中的台词:何书记,吃汤圆啰!《马兰花》的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唱歌课学的都是革命歌曲,有《歌唱二小放牛郎》,有《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有《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看了电影《小铃铛》,也学了里面的插曲:铃铃铃,啷啷啷,清早起,大太阳,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都为工作忙……后来在学校文艺演出中,有个班将此编成表演唱,有扮演纺纱女工炼钢工人的,有扮演科学家和解放军的,有个男生装扮成老头子翘着烟竿边走边唱:“老汉不到别处去,参观人民大会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放学后同学们都不急着回家,操场上热闹极了。男学生一般是滚铁环,打翻板,打螺陀,女学生以前是踢键子、跳绳,后来有大城市的同学转到红星来,会跳橡皮筋,大家也跟着学,慢慢就推广开来。有条件的买根长长的松紧带,没钱的便一个橡皮圈一个橡皮圈的套,套上二三十个也可跳,只是容易断,断了就接上,又补充几个新的套上去。相比于跳绳,橡皮筋更有趣,边跳还边唱着歌谣呢!后来又兴起弹玻璃球,五颜六色的玻璃球很漂亮,谁弹中球就归谁,男孩女孩都喜欢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套用当时学期结束大家写总结通用的开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就小学毕业了,本以为要和红星小学说再见了,谁知学校戴帽办初中班,我又进了红星附中。这时“文化革命”开始了,在革命造反的暴风骤雨中,再优秀的学校也摆不稳一张课桌。红星小学平静的校园沸腾了,大字报贴满了墙壁,柳秀木老师的名字也上了大字报,说他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说他走白专道路,培养修正主义的黑苗子。我惶恐不安地将此事讲给爸爸听,爸爸说:“他的名字叫‘秀木’,古语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么大的风暴,他是在劫难逃了。”果然,以后又生出很多故事,但这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星小学的附中班最终夭折了,两年后我进入红卫中学读书,从此告别我读了六年半的红星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