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h3><div> 生于斯,长于斯,号称中国侨都的江门,就不能不说与侨同音的桥。侨与桥,二字同音同韵,更是音讯相通、紧密相连、心心相印。地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的江门五邑人,一座桥就系民心、系侨心,更聚人心。</div><div> 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蓬江大桥,可谓承载着江门人的集体记忆。烟墩山、蓬莱山自然形成了一江之门,从门槛日夜流淌的蓬江,润泽了这片风水宝地,带来了舟楫之利,同时毫不讳言的是,也给两岸的民众带来诸多不便。那时,江边十余里长堤,自西向东就有上浅、新华、船厂、礼乐、纸厂、下沙、中沙、钓台、华兰、白庙、潮连、古猿洲等十多处“横水渡”,几乎每公里就有一个渡口。南北两岸民众就靠渡船来往,不单是受到定时定额的限制,如遇到台风或大雾天气,就要停航禁渡,以保安全。误时误工之事已成常态。那时的南岸没有一间医院,住在江南的民众若有危重病人送到北岸的医院,就因为这条江河的阻隔,而望江兴叹。常常传闻某亲戚、某工友,因未能及时送往医院而不幸故去的消息。一条江成为人的阴阳分隔线,民众建桥的愿望日益强烈。</div><h3> 七十年代初,政府决定在蓬江兴建一座桥梁。这是江门有史以来第一座跨越蓬江的桥梁。当年用“万众瞩目”、“万众期待”来形容这座城市民众的迫切希望毫不为过。那时全市总动员,各行各业发动起来了,干部、工人、售货员、教师、学生等,到工地帮忙挖土,运水泥、钢筋、沙石、模板等,参加义务劳动,捣制混凝土构件。“我为大桥献一份力量”成为当年的流行语,市民甘愿为建设大桥流汗出力而感到光荣和骄傲。</h3><h3> 住在西区的我,密切注视大桥的进展情况。那时我还在工厂三班制,下班后,隔三差五从西走到东,关注大桥建设。令我最难忘的是大桥桥拱构件进行首次吊装,许多市民像逢年过节看舞龙舞狮那样兴奋,围着排栅外观看,堪比观看大型表演无异。当那起重吊机吊着一件弯弯的桥拱构件时,江面上空不时传来哨子的声音,指挥者挥动小红旗,我看到一个工人站在桥拱构件上,缓缓地把顶拱构件安装在两边伸出连接的桥拱上。“合龙了”,首件桥拱合龙成功,大家目睹了这一刻,我们见证了。蓬江大桥意味着从此以后连接了南北两岸,结束了一江相隔的历史。</h3><div> 1976年的“五一”劳动节,蓬江大桥通车了,全城沸腾了。用今天的网络语言真的是“普大喜奔”。看新桥、行新桥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那一刻,身为江门人,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全家出游行新桥,亲朋好友、三五成群相约在这座六百多米长的大桥拍下了“全家福”或集体照,拍下这城中人梦寐以求并得到实现的桥梁架设接通。</div><div> 七十年代末期,电影《甜蜜的事业》上映,影片开始时的一组镜头,主角之一的田五宝驾着货车途经田畴、甘蔗园、葵林和大桥,唱着《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插曲,其中这座大桥就是蓬江大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影像印记。当年的城中人还传诵一时哩。</div><h3> 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纪念的活动中,江门电视台开办《回眸话今昔》专栏,我们专程到深圳,采访当年建桥时任江门市委书记并已退休的周溪舞,当他谈起蓬江大桥在建的起动资金是五万元人民币时,真让我们感到惊讶和感慨。因为当年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动工建一座大型桥梁,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识啊!如果没有把人民放在心上,此桥就很难兴建起来。所以,城中人每每提起建桥往事时,就会记起一个地方官员的名字就不难理解了。我深知,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知道谁做了一件符合他们心愿的大事,架起了一座桥,并将其铭刻在心上。</h3> <h3> 二</h3><h3> 外海大桥是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产物。被誉为“平民市长”的黎子流(后任广州市市长民众对其称谓),时任江门市委书记。家住顺德的他因为过江回家而耗费了八个小时,他深深地感到,就是这条西江而隔江相望,硬生生地把江门分割成一个半岛,更像“孤岛”,给来往于中山、江门,并通往珠海、澳门、阳江、茂名、湛江和海南的公路交通造成极大的障碍,外商也会感到交通不便而就此却步,更是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拦路虎”。</h3><div> “路通才能财通”逐步凝聚大家共识。要建桥,钱从何来?那时,超过亿元的款项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借钱!引进外资是决策者的明智抉择,亦体现其开放进取的精神。黎子流作为班子的领头人,好不容易、几经周折,如愿以偿借到二千五百万美元建桥款项。借款方与贷款方签定合同,其合同非常简单,要求贷款方从动工到通车,工期提前一天奖励五千美元,拖后一天照罚五千美元。</div><div> 外海建桥的消息,又一次让市民看到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与希望。当时,本地媒体紧紧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展开。从大桥奠基到其后的跟进报道,我作为记者,曾多次深入大桥工地采访,报道各个时段的建设进展情况。而印象最深的是,大桥最后一块箱梁的吊装合龙,我在现场看到蓝天下高高的起重吊机,在空中缓缓地吊装落下准确衔接的那一刻,我们的摄像机全程启动记录下来,这意味着外海大桥全线贯通,务必及时向市民报告这一重大信息。</div><div> 1988年3月的一天,当外海大桥全面竣工之际,我接到航拍外海大桥的报道任务。那天天气不佳,有薄雾,显然不利于航拍。但时间不等人。不管怎样,我决不能辜负这一重托与期待,感到此刻是那样壮严和神圣,又感到机会难得与荣幸,想不到自己成为空中俯视大桥的亲历者。一定要拍好外海大桥的镜头成为我的头等要务,让市民看到一桥飞架两岸、接东连西的雄姿。我扛上最好的摄像机,登上直升机。在轰鸣声中,飞抵外海大桥上空,环绕大桥,镜框对准它按下录像键。眼下的画面:薄雾如纱,碧水如带,玉桥横卧。一千七百多米长的桥梁紧系两岸,接通两地。西江从此又多了一道彩虹,人们又多了一条快车道通向致富和发展的坦途。</div><div> 外海大桥提前四个月竣工。1988年6月13日,外海大桥举行通车庆典仪式。习仲勋、王光英、任仲夷、刘田夫、梁灵光、张高丽等中央、省、市的领导参加了庆典仪式。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书写“外海大桥”桥名。屹立在西边桥头的雕塑由五条不锈钢柱组成,寓意江门五邑顶天立地、团结奋进,钢柱上飞翔的云鹤,象征着这里的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天地中展翅高飞。</div><h3> 以江门人民政府名义竖立的《外海大桥碑记》,被多家媒体关注传播后,一时成为文人骚客传诵的美文,与书法家选录挥毫的良言佳句而传为美谈。其中引用最多的一段碑文是:地因人秀而富,物因民勤而丰。积多年奋斗,侨乡经济初兴。尝百般艰辛,宏图基础始成。今御开放长风,环球之路乍近;逐改革巨浪,用武之地顿宽。江门儿女,必成锦绣新图;炎黄子孙,定就千秋伟业。</h3><h3> 据说,外海大桥碑记的撰写,出自一位老先生之手。</h3> <h3> 三</h3><div>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第一侨乡”到“中国侨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大力倡议打好“侨牌”,鼓励试行以侨引资、以侨引桥。许多故事由此发生。</div><div>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李锦记的第三代传人李文达先生应邀从香港回新会参观。带着“回去看看”的心情,他第一次踏上了回家乡的归途。当年他的爷爷李锦裳就是在恶霸势力的威逼下,迫于无奈,为保存性命,从新会七堡出走逃难,去了珠海南水落脚。出于求生存解困境的本能,李锦裳在海滩采捞生蚝,支起铁锅,煎熬蚝油,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美味飘香的蚝油由此制成。从手工作坊到规模生产经营,走过的路程实在不容易,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又从珠海南水迁往香港。历经了李兆南兄弟而传至李文达,他们就是这样依靠勤奋拼搏和诚信经营,生意日益红火,李锦记的牌子逐步在市场叫响。</div><div> 李文达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回忆他首次回来家乡的情景。他说,由香港出发,过海关,转到大陆。那时大陆的路不好走,有许多条江河和渡口,还要等候过渡,他心里细数着是七个“横水渡”,从早上直到晚上七时多才到达新会。当他看到前来迎接他的当地官员和学生送来的鲜花时,他感慨万端,热泪盈眶。</div><div> 家乡人的热情接待,让他深受感动。回到新会七堡,回到当年爷爷从此出走避难的村落,看过爷爷住过的祖屋,见到李氏父老乡亲,祖屋依然保存完好。地方政府官员的竭诚服务,村民的朴实真诚,乡音的亲切悦耳,让这位海外游子深深地感到不再是旧时光景,早已换了人间。</div><div> 1995年,李文达在新会七堡投资兴办李锦记食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为一千二百多亩,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调味品生产基地,每年还按需要扩建厂房。在其家乡七堡捐资二千多万元兴建“李文达中学”。</div><div> 随着生产基地的扩建及当地交通设施的迫切需要,李文达深感交通不便仍是困扰他多年的心结,尤其是他终身难忘的七个“横水渡”。2011年8月,李文达捐资六千八百万元人民币建设“李文达大桥”和“无限极大桥”。这两座桥先后在2014年和2017年竣工。</div><div> 在“李文达大桥”竣工通车的庆典上,八十五岁的他表示:“大桥建成能够为新会缓解路面交通的堵塞,让当地居民受惠于经济发展。”李锦记“思利及人”的核心理念由此体现出来。从其开创、发展、崛起、腾飞而闻名于世,到创新求变,回馈社会,共享成果,充分展示一个至今一百三十年家族企业的千锤百炼、薪火相传、不断开创历史的传奇故事。</div><div> 记得我们采访李文达问及李锦记商标的含义时,他饶有兴趣地解读其意旨:它是一个近似拱形,左小右大,从左到右逐渐变大,表示我们公司由小做到大。第二层含义还有桥梁之意,寓意连接中国和西方的桥梁,要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到西方各个国家。由当初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到如今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传扬到世界各地。</div><div> 由此可见,李文达的理念、眼光、胸怀及视野之深广宏远。这才是他心目中的“桥”啊!</div><div> </div><div> 特别是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江门五邑的路桥建设可谓方兴未艾,某座桥梁奠基,某项工程开工,某条公路竣工都会成为当地头条新闻,这也许是当年的中国特色。尤为喜人的是,随着地方政府官员思想进一步解放和侨务政策的落实,曾经因冠名问题的困惑而影响了捐建项目,终于让海外的华侨华人,名正言顺地冠以捐建人的名字。如今,走遍江门五邑,随处可见以名字命名的什么楼、什么桥、什么路、什么园,比比皆是。这也是江门侨都特色啊!</div><h3> 无论是政府兴建抑或华侨华人捐建,仅就路桥建设一项,进入我的镜头或字里行间的,先后有北街大桥(江新联围)、江礼大桥、潮连大桥、大洞大桥、虎坑大桥、黄克競大桥、黄宣充大桥等,都成为传媒报道的主角。以至随后的迎宾大桥、崖门大桥、新民大桥、东华大桥、胜利大桥、江顺大桥、滨江大桥、高速公路桥、城轨过江桥等等也陆续登场,各类型的桥梁或大或小,或长或短,都各自展现其身姿。据不完全统计,江门五邑列入公路部门养护的桥梁就有一千二百多座。真让人感受到,江门既是侨乡、侨都,又是成为名副其实的“桥乡”、“桥都”啊!</h3><div> 侨与桥,人与桥,互联互通。我们都是架桥者、沟通者、交流者。有形之桥与无形之桥,人人架起心桥,民与官,侨与官,人与人,心与心。与百姓相通,与民心相连,与侨心相印。侨都之桥,通往四面八方,通向人们的心灵。</div><h3> 2018年7月23日编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