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铸魂的院徽——记老一辈革命家创建南京军事学院的丰功伟绩

🍎中战大兵

<h1>  <b>谨以此文纪念父辈们曾经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b></h1> <h1>  全世界的军徽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最光彩夺目的一枚军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院徽。</h1><h1>设计者:南京军事学院教员熊福远。院徽呈圆形(直径约4.2cm),上方为八一军旗、飞机,下方为铁锚,代表军事学院是陆、海、空三军及各兵种合成作战的高级指挥学院,中间是蓝天、地球、中国地图,正中是毛泽东为军事学院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院徽的外围是齿轮、麦穗,寓意解放军是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人民军队。 </h1><h1> 这枚凝血铸魂的院徽见证了革命前辈呕心沥血创建军事学院的艰苦历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现伟大转折的重要标志。</h1> <h3><b><br></b></h3><h3><b>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首任院长刘伯承元帅</b></h3> <h3>  <b>一、周恩来运筹帷幄,把握全局,加快推进军事学院的筹建工作</b><br>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肩负的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势与任务要求军队建设必须尽快地从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完成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屋建瓴地确立了军队建设的奋斗目标,要建设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作为巩固国防的核心力量。 <br>  周恩来既是国家总理兼外交部长,又是中央军委副主席,负责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他站在全军的高度,尤其重视创办一所面向高级指挥员的最高军事学府,将创办南京军事学院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他主持中央军委会议,专门研究军队院校建设,正式确定了下一步院校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在战争年代创办的学校基础上,改建和新建适应现代战争条件的各类正规院校;各军兵种要组建各级专业学校;全军要首先创办一所综合性陆军大学。从此,创建全军最高学府的各项具体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周恩来在百忙之中,由始至终直接指导了南京军事学院的具体创建工作。他多次主持研究讨论,反复斟酌,集思广益,在定地点、定编制、改名称、确立办学原则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关于陆军大学的办学地点,总参谋部曾拿出几种方案,并会同苏联军事顾问多次进行实地考察。据华东方面的情况调查,原南京国民党办的陆军大学校址设备颇全,可容纳3000人,现华东军政大学驻此。同时南京附近尚有原国民党各军校数处,似可调整。据此,毛泽东很快批示:"同意陆大设在南京。" <br>  至于陆军大学的创办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主要领导人一致认为有着"军神"美誉的刘伯承为最佳人选,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为人民军队长远发展,也主动要求辞去在西南的一切职务全力以赴来办军校。1950年10月27日,刘伯承奉毛泽东电令,日夜兼程赶到北京。 刘伯承一抵京,周恩来就召集刘伯承、陈士榘(时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等陆军大学筹委会成员开会,共同研究办学方针、学校编制、主要领导配备及聘请苏联专家、选派教员等重要问题。周恩来充分采纳刘伯承等人的建议和意见,拍板定案,明确了三个方面的主要章程:(一)鉴于人民解放军已不仅是陆军,还组建了海、空军,为方便学校今后增设海军系和空军系,将原拟陆军大学的校名正式定为军事学院;(二)校址暂设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所在地,待条件成熟后再迁北京;(三)以华北军政大学和华东军政大学各一部分干部作基础,依靠华东军区组织军事学院各级机构。最后,周恩来从宏观上为军事学院的办学定了基调,强调指出:搞好现代化的军事建设和现代化的军事学院,我们都没有经验。军事学院的办校方针,仍然是抗大的方针,要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把人民解放军丰富的作战、建军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同时不断地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国现代军事科学,努力把这两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全军中高级干部。 <br>  1950年11月13日,刘伯承、陈士榘依据筹委会的会议精神,提交了《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当晚,周恩来就主持召开会议,请朱德、刘伯承、聂荣臻、肖克、陈士榘、肖华等人参加,逐字逐句地对《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进行推敲修改。16日,周恩来将意见书报送毛泽东、朱德、刘少奇,说明军事学院筹建资金100亿(旧币)已拨付50亿元,建议批准这个《意见》。当天,毛泽东和朱德就批准了。毛泽东在批准方案的同时为南京军事学院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br>  短短五天后的11月22日,中共军事学院临时委员会成立。11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12月15日,刘伯承签发军事学院训练大纲。军事学院第一期四个科共计750余名学员随即从全国四面八方奔赴南京,这些身经中国革命战争千锤百炼的中高级指挥员从炮火纷飞的战场移师到全军最高学府的殿堂,为迎接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h3><h3>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宣告成立,人民解放军从此拥有了第一所最高军事学府。 </h3><h3>  </h3><h3> 图为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与刘伯承等在天安门城楼上。</h3> <h3>周恩来与刘伯承在天安门城楼上。</h3> <h3>1951年1月15日,刘伯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大会上致辞。</h3> <h3>1951年1月15日,军事学院开学典礼分列式。</h3> <h3>1954年4月,朱德总司令在南京军事学院检阅学员队伍。</h3> <h3>  图为1955年国庆阅兵式上,军事学院是第一方队,学员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最先走过天安门广场。</h3> <h3>刘伯承与老帅们一起合影。(左起罗荣桓、刘伯承、林彪、叶剑英、贺龙)</h3> <p>  <b>二、毛泽东提出的抗大精神与军学精神</b> </p><p> 毛泽东十分重视和关注军事学院的工作和发展情况,对军事学院的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重大转变的标志之一。 </p><p>1951年春,毛泽东在南京接见军事学院的干部时,高兴地说:“延安有个清凉山,南京有个紫金山。”将军事学院比喻延安“抗大”。</p><p> 1938年3月,在抗大成立3周年之际,毛泽东到抗大演讲时提出了三句话,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又给抗大题写了八个字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此,言下之意是把南京的军事学院比喻为延安的"抗大",期望军事学院继承"抗大"传统,弘扬"抗大"精神,为新中国军事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建功立业,培养出更多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p><p> 刘伯承立即向全院作了传达,并召集学院领导和教授会同志,研究落实毛泽东亲自交给的编写教材任务。在全院大会上,刘伯承要求各级干部、教员以及工作人员,以南京比延安,以学院比"抗大",以对党和军队事业高度负责精神,不图名利,一辈子忠诚党的军事教育事业,做为献身于党和军队教育事业的座右铭。</p><h1> </h1><p><br></p> <p>1956年,毛泽东视察南京军事学院。左起:李银桥、毛泽东、刘伯承、陈伯钧、罗瑞卿、谭震林、钟期光,</p> <h3>  1950年11月16日,毛泽东为南京军事学院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这八个大字昭示着军院莘莘学子。</h3> <h3>  1951年2月上旬,刘伯承为给教员、学员提供学术研究平台,决定创办一个学术刊物《八一杂志》,并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不久,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军委准备出版一个刊物,已定名为《八一杂志》,你们的刊物就叫"军学"好了。他还挥毫题写了"军学"二字。于是,“军学”就成了军事学院的代名词和显著标志。下图为军学杂志13期原图</h3> <h3>1956年1月,毛泽东视察军事学院接见,右起孙继先、王子修、罗若瑕。<br></h3> <h3>1956年1月,毛泽东在刘伯承陪同下接见军事学院工作人员。左起:刘伯承、陈伯钧、韩庄、孙殿甲、郭奇、朱卿云。</h3>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3>1958年毛泽东接见王平上将。</h3> <h3>1958年9月刘少奇委员长视察军事学院。</h3>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b>三、刘帅倾力打造世界唯一的陆、海、空三军及各兵种合成作战高级指挥学院</b> <br>  南京军事学院是解放军培养造就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建院初期,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等部门;教学和科研机构以及管理机构共设11个教授会和4个系。到1956年,发展为具有战役、战史、高级速成、高级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报、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等12个系和战役、战史、政治经济、文化外语等50个教授会的综合性军事学府。 <br>  1957年-1959年,以原军事学院的战役系为基础,在北京建立了高等军事学院;以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系为基础,分别建立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学院;以基本、情报、防化等系为基础,改组为南京军事学院,从此,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高级的指挥学院体系。<br></h3><h3>  刘帅倾力打造的军事学院在我军正规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h3><h3> </h3><h3> 图为刘帅在南京北极阁住处留影。</h3> <h3><b>(一)、将毛泽东军事思想融会贯通于现代先进军事理论之中</b> <br>  刘伯承认为,要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继承和发扬人民战争的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效地总结我军的战争经验,从着眼于未来组织与指挥现代化合成军团战役行动的高度,来认识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也积累了不少战略和战役、战术方面的独特经验,要有选择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照本宣科,不生搬硬套,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经验,解放军以人民战争作为战术主导思想,国外在现代化武器装备知识方面和组织指挥诸兵种合成军的战役、战术方面有不少好的经验,既要把国外的现代化指挥经验拿过来,又要运用我军人民战争的传统经验来指挥现代化战争。 <br>  刘伯承阅读了大量的马列军事著作,涉猎了拿破仑、苏沃洛夫、克劳塞维茨等军事家的军事著作,研究了罗马战史、日俄战史、苏军二战史等。他还学习了苏联红军正规战术和游击战术以及司令部工作和野战军、军区建设。 <br>  战役学理论一直是军事科学界的"高能物理",战役是处于战略和战术之间的军事学术,内容是研究集团军、方面军准备与实施合同战役和独立战役的理论与实践。几十年前,苏联就对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美国是从80年代才开始认识战役学的重要。而我军受苏联影响,50年代就开始进行战役学的研究与教学。刘伯承为人民解放军的战役学理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编译战役学的理论教材,亲自讲授战役学理论课,并组织学员集训。1952年5月,亲自给高级速成系的学员讲授"集团军进攻战役"。为讲这6个小时的课,他经过18天的日夜准备,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查阅资料,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教材,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和未来战争发展趋势,编写出3.7万字的讲课提纲。授课那天,大礼堂里坐满了人,华东军区和南京地区兄弟院校的领导也来听课。 </h3><h3></h3><h3> 刘伯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阐述了集团军现代化进攻战役的理论原则和许多学术问题。使我军的战役学理论研究跻身于世界军事学术界的前列。 </h3>  图为刘帅亲自给高级速成系学员讲授《集团军进攻战役》一课 <h3>刘帅与彭德怀元帅在演习场上。</h3> <h3>彭帅在军事学院。</h3> <h3>刘帅与陈毅元帅在演习场上指挥。</h3> <p><b>(二)、将星璀璨的战役系</b> </p><p>  军事学院相继设立了高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基本系、情报系、海军系、空军系,而设立培养高级将领的战役系,更是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关注的大事。 1954年1月15日,刘伯承在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在这次会议上,刘伯承介绍了军事学院设立战役系的设想,计划招收学员30到60人,主要学习政治、战略、战役等内容,培养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发言中,他诚恳地点出了杨得志、张爱萍、萧克、萧华、邓华、李达、叶飞等10个人的名字,希望他们都能来战役系学习。中央军委迅速批准了他们的报告,从全军各大单位选调52名高级干部进入战役系学习。能够进入战役系学习的,都是人民军队大名鼎鼎的战将。他们包括杨得志、陈锡联、韩先楚、刘震、李天佑、张震、杜义德、吴克华、张祖谅、陈先瑞、秦基伟、曾思玉、廖汉生等。战役系学员的年龄,多在40至50岁之间,都是军职以上干部,经历了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有着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和极高的军政素质。1955年9月我军首授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军事学院将官人数居全军各大单位(正兵团以上)之首,计162位,超过当时八总部将军的总和。战役系52名学员都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p><p>  1957年6月下旬,战役系进行了毕业考试。毕业是国家考试,刘伯承作为军事学院的院长,出任国家考试委员会副主任。规定国家考试不及格者回去待业一年再来补考,还不及格,不管职务多高,一律退出现役。军事学院战役系52名学员经过严格的考试,最后准予毕业。战役系有五名学员经毛泽东特批,才不经过国家考试恩准毕业。事后由学院教育长给全体学员传达了有关情况。 </p><p><br></p> 图为1957年7月5日第一期战役系52人(其中上将5人、中将22人、少将25人)毕业典礼合影。<br><br><div>合影人员简介如下:<br>第一排左起:<br><br>曾思玉(1911年2月2日-2012年12月31日),江西省信丰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张翼翔(1914年6月-1990年4月5日),湖南省浏阳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郭 鹏(1906年10月-1977年7月16日),湖南省醴陵市。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李作鹏(1914年4月24日-2009年1月3日),江西省吉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刘 震(1915年3月3日—1992年8月20日),湖北省孝昌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r><br>孙继先(1911年—1990年),山东省曹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钟期光(1909年-1991年),湖南省平江县人,(时任军院副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r><br>陈伯钧(1910.11.26-1974.2.6),四川省达县人,(时任军院副院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r><br>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湖南省醴陵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r><br>刘 忠(1906年-2002年),福建省上杭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张 震(1914年10月5日-2015年9月3日),湖南省平江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r><br>张祖谅(1911-1961),河南省商城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匡裕民(1907年-1977年),江西省万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谢振华(1916.9—2011.8),江西省崇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谭希林(1908年3月12日—1970年2月11日),湖南省长沙市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第二排左起:<br><br>贾 陶(1909年5月28日-1976年10月22日),辽宁省开原县城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李夫克(1915年10月27日—1988年6月4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吴克华(1913年12月7日—1987年2月13日),江西省弋阳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罗元发(1910年11月15日-2010年5月10日),福建省龙岩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刘转连(1912—1992),湖南省茶陵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赵 俊 (1915-1994),安徽省六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王道邦(1911年-1959年),江西省永新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肖文玖(1915年—2001年10月12日),江西省吉水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李成芳(1914年4月-1984年1月),湖北省麻城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刘永源(1913年—1998年10月1日),河北省文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周志坚(1917年1月12日—2005年6月9日),湖北省大悟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贺晋年(1910年10月1日—2003年5月11日),陕西省子长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詹化雨(1911年-1984年12月3日),安徽省金寨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查玉升(1914年—1998年10月23日)安徽省六安市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邓少东(1910年9月—1993年9月18日),湖北省大悟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第三排左起:<br><br>刘贤权(1915年9月27日—1992年6月15日),江西省吉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吴富善(1911年-2003年12月31日),江西省吉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丁 盛(1913年-1999年9月25日),江西省于都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梁仁芥(1912年-1991年11月8日),江西省吉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贾若瑜(1915年6月20日-2016年8月13日),四川省合江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卢 胜(1911年11月5日~1997年9月23日),广东省乐会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江燮元(1914年11月-1990年5月6日),江西省永新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秦基伟(1914年11月16日—1997年2月2日),湖北省红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r><br>黄新廷(1913年9月-2006年5月12日),湖北省沔阳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肖永银(1917年6月—2002年4月),河南省新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谢 明(?-1985年4月21日),江西省于都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罗 通(1915年-2005年9月1日),江西省庐陵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黄荣海(1916年8月13日-1996年10月13日),江西省万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何以祥(1911年9月9日-1994年10月20日),四川省西充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李化民(1915年—2002年8月24日),甘肃省临洮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陈 宏(1915年-2004年5月21日),安徽省金寨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肖全夫(1916年9月3日—2005年2月4日),安徽省金寨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br><br>桑子贞(时任军事学院战役系助理员)生于1913年,初中文化,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文家乡桑家庄村人。1982年离休,离休前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br><br>注:军事学院战役系第一期有学员52人,其中李天佑上将、陈锡联上将、韩先楚上将、杜义德中将、陈先瑞中将、温玉成中将、廖汉生中将和杨尚高少将等八位将军未参加合影。<br><br>未参加合影人员简介如下:<br><br>李天佑(1914年1月8日—1970年9月27日),广西临桂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r><br>陈锡联(1915年1月4日-1999年6月10日),湖北省红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r><br>韩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湖北省红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r><br>杜义德(1912年5月16日—2009年9月5日),湖北省黄陂区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陈先瑞(1914年-1996年1月10日),安徽省金寨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温玉成(1915年10月-1989年10月29日),江西省兴国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廖汉生(1911年11月14日—2006年10月05日),湖南省桑植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br><br>杨尚高(1908年8月—1983年1月27日),湖南省平江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图为1957年7月5日第一期战役系52人(其中上将5人、中将22人、少将25人)毕业典礼合影。</div> <h3><br></h3> 图为:1957年冬,战役系第二组毕业合影。前排左起:刘转连、吴克华、廖汉生、罗元发、郭鹏。后排左起:匡裕民、丁盛、赵 俊、罗通、黄荣海、贾若瑜、肖永银。 <p><br></p><p>图为:战役系主任杨得志上将与副主任孙继先中将在探讨战役学理论。</p> <h3>  巍峨壮丽的大礼堂,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的殿堂。</h3> <h3>图为军事学院战役系的将军学员迈着整齐步伐通过大礼堂。</h3> <h3>1953年,军院举办运动会拔河比赛,图中是由老红军组成的“红军队”<br></h3> <h3>长跑比赛。</h3> <h3>  图为 学员参加国家考试。</h3> <h3>图为1954年9月国家考试,监考朱德(右一)、刘伯承(右二)、主考肖克。站立考生为郭树枋。<br></h3> <h3></h3><h3><b>(三)、组建了实力雄厚的中外师资队伍 </b></h3><h3> 毛泽东说,办学校,一要好校长,二要好教员。刘伯承高度重视教学队伍的建设,他经常说,开医院要有好医生,开饭馆要有好厨师,办院校最要紧的是要有好教员。</h3><h3> 建院之初,在南京军事学院的苏军顾问团约有30多名顾问,总顾问罗哈里斯基中将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有着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二战实战指挥经验。教员队伍主要是从军委总部及各部队选调,从地方大专院校招收,加上原华北、华东军大的教员,也才仅有军事教员190名,政治教员5名,文化教员106名,这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面对军事教员奇缺的局面,刘伯承下决心吸收原国民党起义将领来当教员。刘伯承提出三条标准,一是有扎实的学术基础,二是要经过专门军校,有深入研究军事科学的追求,三是有为革命军队服务的决心。在各方的努力下,军事学院招来了数百名国民党起义将领担任军事教员。这些人中,有国民党国防厅的厅长,有师长、军长、司令官等许多上将、中将、少将,他们大部分出自黄埔军校和德国、日本等著名军校,有较高的军事、文化素养,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抗日战争中历经百战,战功赫赫。这批教员充实到学院战役、战术、战史等15个教研室,很快开始任教。到1955年,军事学院的教员队伍已经达到1000多名,其中军事教员1007名。 </h3><h3> 军事学院开学之后,最紧迫、最困难的问题是翻译和编写军事教材。刘伯承多次强调:教材是院校的"重工业",是一项基本建设,一定要下功夫编好,保证质量, "不能误人子弟"。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决定邀请20多名苏联军事顾问到学院各个教学部门,带队的总顾问是罗哈里斯基中将,原国民党起义将领的教员也参与编写教材的工作。 为有效地借鉴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编写出适合军队需要的军事教材,刘伯承还发动全体学员,联系本军区、本部队的战争经历,开展总结和编写战例的活动。学员写出了82篇战例汇编稿,其中包括辽沈、淮海、平津大战中的一些著名战役,推出了《战例汇集》一书,大大充实了教学的内容。 </h3>  图为<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南京军事学院的苏军顾问团总顾问罗哈里斯基中将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有着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二战实战指挥经验。</span> <br><h3></h3> <h3>图为第二任苏联首席顾问苏哈木林中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图为刘帅与钟期光(左一),陈伯钧(右二),苏联顾问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罗哈里斯基中将(右一)合影。</p> <h3>苏联顾问与军院各部、各系、教授会负责人合影。</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2年,刘帅视察军院,左起:王平、刘帅、陶勇、张震、杜平、孔从洲</span></p> <h3>刘帅与工作人员丛琪发,别克专车合影。</h3> <h3><b>(四)、为实现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h3><h3> 军事学院从最初的高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基本系、情报系逐渐发展,1951年底成立政治系;1952年下半年成立炮兵系、装甲兵系及函授系;1954年成立战役系;至1956年,战史系、化学兵系先后成立。学院成为一所既有陆军专业,又有海空军专业;既有军事系、又有政治系;既有速成,又有完成;既有面授,又有函授的全军最高综合性军事学府,这是军事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全院共有学员系12个,学员累计3125人。还培养了高级兵团战术、合同战术和军兵种战役战术等新中国第一批军事学研究生23人。 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孔子三千门徒就是军事学院"。这些学员大都是我军的主要高级干部,是全军的一代栋梁。</h3><h3> 为了适应军事科学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急需训练大批高级、上级干部的新形势,军事学院党委曾多次研究人民解放军军事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问题, 1953年3月,学院向军委建议创办高等军事学院,并具体起草了该院的简要章程呈报军委审批。</h3><h3> 1954年12月27日,刘伯承同志代表院党委向军委扩大会议报告,建议以军事学院为基础,在全军分建六个高级指挥学院,得到军委批准。分建学院的筹备工作,从1956年起步,在中央军委的统一规划部署和总部各军兵种的参与下,以军事学院为基础,并具体负责筹备工作,积极准备分建全军和各军兵种学院。经过一系列全面深入和周密细致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分建学院的任务先后完成。以军事学院海军系为基础,在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以军事学院战役系、战史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以军事学院炮兵系为基础,在河北宣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以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为基础,在山西大同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以军事学院空军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学院;军事学院剩下部分与南京总高级步校合并,在南京继续开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担负着培养合成军队中、上级指挥人员和参谋人员的任务。至此,刘伯承元帅等同志始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发展成为全军六所高级军事指挥学院。</h3><h3> 1957~1959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军事学院的原有关系为基础,分别组建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学院。高等军事学院设在北京,其任务是:训练全军陆海空军正师职以上现职军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及军事理论人员。 南京军事学院为我军院校正规化建设摸索了经验,树立了榜样,为培养我军高素质的军政指挥人才作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军事学院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先进军事科学知识的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编写了大量战略、战役、战术、政治、科学技术教材,包括为全军编写的战役、战术教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h3> <h3>  <b>四、刘帅泪洒中南海,一代元勋隐退</b><br></h3><h3> 自1951年至1957年,刘帅经过6年多的呕心沥血,打造了一所颇具规模的 "东方的伏龙芝、西方的西点军校"似的军事学院。当时,在"全盘苏化"的历史条件下,学院也不例外,不但有许多苏联军事人员任教官,连课程设置和教学训练都按照苏联的一套。随着反苏修正主义和反教条主义之风一刮,有人写信到国防部、中央军委,反映刘伯承有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严重问题。</h3><h3>南京军事学院的情况,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重视。国防部长彭德怀与毛泽东作了长谈,在取得了毛的同意后,于1957年2月亲自率领包括二名大将、三名上将在内的12人工作组,进驻学院调研。</h3><h3>  图为1957年2月,国防部调查小组到军事学院检查工作。</h3> <h3>  国防部工作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报告,学院在成立6年多之后,对于结合我国我军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仍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教学中的教条主义相当严重。最主要的表现是教学内容和我国我军当前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显然,工作组对军事学院教学的评价是错误的。这时,刘伯承正在北戴河养病,但他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三次写信给南京军事学院党委,观点鲜明地表示要重视反教条主义的思想检查。数月之后,刘伯承致信彭德怀和毛泽东,诚恳请求辞去南京军事学院的职务。不久,中央军委批准他的辞职,任命廖汉生中将接任院长,钟期光上将任政委。 <br>  刘伯承主动揽过,引咎自责之举,没能阻止反教条主义的深入发展。1958年夏季,在北京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要对军队工作中所谓"教条主义"、"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展开所谓"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会上点名要刘帅作深刻检讨。7月10日,中南海怀仁堂座无虚席,一千多位将军出席大会,一千多双焦灼的眼睛盯着主席台。当执行主席宣布"大会开始"时,会场鸦雀无声,笼罩着肃穆沉重的气氛。 大家看到,全军爱戴的刘帅,由两名医护人员搀扶着,迈着艰难的步伐,出现在主席台上。猛然,全场一千多位将军,齐刷刷地起立,举手向刘帅行了军礼,向刘帅致敬,接着全场又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许多将军眼里噙着眼泪。刘帅被这样的场面感动了,他连忙举手回敬军礼,又连着摆手让大家坐下来。主持会议的人也被这场面惊呆了,检讨会能出现这样的场面,被批判者受到批判者的致敬并热烈鼓掌?这简直太出人意料了。这一千多位将军的起立和掌声,并非哪个人事先策划,而是大家情不自禁的爆发。这掌声和眼泪饱含着全军将领对功高德重的刘帅衷心的爱戴,也表示他们对刘帅无端遭受批判的无限同情和无奈。年近古稀又重病在身的刘帅,在大会上一句句念着他准备好的检讨。他发言的前半部分,还是实事求是的,尽可能说明事实真相。他用大量事实说明,军事学院的教学以毛主席军事著作为主要的教材,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只作为辅助参考,着重讲的是我军多年作战的丰富经验,并非主要讲苏军二战时的"十次打击"。整个检查中,他的检讨,既有事实求是的说明情况,也有违心的自我批判。他把所谓的"另一条军事路线" 一肩扛了下来,把自己钉在了"教条主义" 的罪责的铁板上,刘伯承语调低沉,中途多次哽咽着几不成句。当他沉重地念完检讨,会场又一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当时的条件下,全军绝大多数高级将领只能用这种奇特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这种不公正批判的愤怒和对他们敬爱的刘帅的同情。南京军事学院军事学术史教授会副主任,战史教授会主任蔡铁根在会上大胆地挺身而出,为刘帅鸣屈伸冤,抱打不平,话未说完,即被人连哄带扭,被关押起来。这位红军时期的将军被定为大右派,开除军籍押解到新疆劳动改造。可想而知,当时的斗争是多么残酷…. <br>  发生在1958年这场颇有声势的大反"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军委扩大会议,是一次错误的政治斗争,最终以刘伯承泪洒怀仁堂和淡出军界而降下帷幕。这位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的奠基人,国内外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竟从此离开了他浇灌无数心血的军事学院…</h3><h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展开了全面地拨乱反正,全会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h3><h3> 1986年,刘伯承以94岁高龄去世,中共中央在悼词中明确指出他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正式昭告天下:1958年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这个重要结论最终解除了套在刘帅身上的政治枷锁,也解放了当年跟他一起遭到冲击和批判的一大批人,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解放军这段辉煌的历史做出了正确的评价。</h3><h3> 1987年,中央军委纪委在《纪字1987第十五号(令)通报》中,为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遭受了政治迫害的同志全部彻底予以平反。</h3> <p class="ql-block">  <b>五、南京军事学院在我军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b></p><p class="ql-block">  南京军事学院自1951年成立至1969年解散,历经十八载的风风雨雨。1951年至1957年期间,在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支持下,在刘帅的直接领导下,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呈现一派大好形势,是军事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重要贡献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一)、在短短的几年之间打造了一所规模宏大的三军及各兵种高级指挥学院,实现了我军迈向正规化、现代化的伟大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二)、真正将毛泽东军事思想融会贯通于世界先进的军事理论之中,大大提高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从而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使之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p><p class="ql-block">  (三)、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军事视野的教学精英队伍,编译撰写了大量适合我军的军事理论教材,为人民军队正规化教育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级军政人才,这些经过战争考验的学员们,通过刻苦学习,德才兼备,已经完全能够胜任军队中、高级的指挥工作,部分学员成为三军及各兵种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牢固树立了我军建设的中流砥柱。 </p><p class="ql-block">  (五)、军事学院创建的成功模式为完善和发展我军的军事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陆、海、空及各兵种六所高级军事指挥学院,确保了我军各军兵种发展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六)、发扬、继承 "军学精神"是永恒的主题。军学精神是毛泽东提出"延安抗大精神"的延续,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要有强烈地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传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七)、老一辈革命家在创建南京军事学院中开创了先河,创造了辉煌,创造了奇迹,刘伯承元帅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历史使命,无人比肩,无可超越,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军队的心中。 </p><p class="ql-block"> 本文在编撰过程中参阅和收集了有关资料,在此,予以说明。</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1日于深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b>关于南京军事学院院徽的设计者和创作经历</b> 图为院徽的设计者:南京军事学院训练部教员熊福远。</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熊福远早年就读重庆大学建筑系,具备绘画设计专长。1951年5月1日受聘于南京军事学院,从事训练部文化外语教授会教员工作。1952年5月,军事学院征求毕业证章的设计,他主动要求担当此重任,满怀激情地接受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完美体现三军最高指挥学院的宗旨和内涵,采用毛泽东为军事学院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为主题。辅以中国地图、八一军旗、飞机(空军)、铁锚(海军)、麦穗和齿轮(工人农民),以表明军事学院是陆、海、空三军合成高级指挥学院。设计成证章后报送学院政治部审批。</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52年10月1日,熊福远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54年,经中央军委批准采用军事学院院徽。熊福远获军事学院政治部干部部奖励,奖金十万元(相当于5个月的工资)。</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52年,院徽设计原稿图。</p> <h3>1954年,经中央军委批准采用的南京军事学院院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