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醉在多彩摩洛哥

老猴

<h3>  从里斯本跨越大西洋经过1小时40分钟飞到摩洛哥第一大都市达尔贝达(又名卡萨布兰卡),暂别伊利比亚半岛,开启对这个令人向往的又充满好奇的北非国家之旅。</h3><h3>  摩洛哥王国,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东部以及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摩洛哥最早居民为柏柏尔人。先后受腓尼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统治。公元788年建立第一个阿拉伯王国。 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摩洛哥先后遭法国、西班牙等殖民者入侵。1912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小部分地区属西班牙保护领地;1956年正式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名为摩洛哥王国。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现尚属争议地区,仅被阿盟承认属摩洛哥领土。</h3><h3> 以往对我们而言,这个遥远的北非国家是那么的陌生而神秘,只可能从一些电影背景资料了解其一、二。 作为新增的免签国家,摩洛哥已不再那么神秘, 这个有着"北非花园"的美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与异域文化;每座城市又独具特色,并且是世界上少有用五颜六色来区分城市、地区的多彩浪漫国度,如卡萨布兰卡的白、舍夫沙万的蓝、马拉喀什的红、西撒哈拉的赤金等。当你环游过这个美丽的北非国家,再细细回味,迷恋与醇厚的情怀会久久难以释怀。</h3><h3><br></h3> <h3>  我们在摩洛哥的行程安排大致是从卡萨布兰卡开始北上80公里到拉巴特;从拉巴特掉头南下前往马拉喀什;然后沿着南线—瓦尔扎扎特—梅竹卡—西撒哈拉;从梅竹卡沿东线一路北上到菲斯;最后经舍夫沙万抵达丹吉尔结束。</h3> <h3>  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广场,广场的周围是市政厅、法院等政府部门的建筑。广场上聚集很多鸽子,故也叫作鸽子广场。</h3> <h3>  卡萨布兰卡的地标建筑之一,老城区主城门及宣礼塔式钟楼。城墙内是一片老城白色的民宅和繁华集市。</h3><h3>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的历史名城,全国最大城市、最大港口和经济中心及交通枢纽。由于城市建筑多以白色粉饰外墙,包括现代建筑大多也延续这一传统风格,故又被称为白色之城,卡萨布兰卡的名字就是西班牙语"白色之城"音译而来。国人对该城耳熟能详是缘于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同名电影(又译《北非谍影》。这个城市濒临大洋,气候宜人,花红树绿,风光秀丽,是北非著名的旅游胜地。</h3> <h3>  卡萨布兰卡老城一隅(上图),依稀可见白色之城的风貌;在有点脏乱的旧城区,有几幢建于上世纪中叶的欧式建筑(下图),保存着曾经被欧洲殖民统治的印记。</h3> <h3> 卡萨布兰卡的门户大街,彰显着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风格。</h3> <h3>  著名影星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鲍曼在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演绎经典爱情故事的主要场所——大名鼎鼎的克里咖啡馆。其实这也是电影出名后,仿照影片中场景后修建的,已成为全球影迷和年轻情侣驱之若鹜的现场体验之所。</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卡萨布兰卡乃至摩洛哥的地标性建筑,是世界上第三大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为园哈桑二世国王"真主的宝座应在水上"之梦,约有1/3建在海上,也是到了卡萨布兰卡必去拜访之地。寺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体大殿,能容纳2.5万人礼拜;另一部分是露天广场,能容纳8万人。整个寺院非常的大气漂亮,高达200米的宣礼塔直刺云霄,地面由白色的大理石铺设间有喷泉池,迂曲拱门廻廊,镶嵌马赛克阿拉伯独特花纹雕饰,尽显现代穆德哈尔风格建筑顶尖之作。</h3> <h3>  脱鞋步入寺内大殿,精美的大理石地砖、墙砖精心铺就;精雕细琢的石雕、木雕配饰铜雕的天花顶棚和装饰回廊及石柱的明、暗角;水晶吊灯、壁灯辉映,尽显既富丽堂皇又气宇轩昂。地面铺有自动化地暖,顶棚可以自动开启以保证适宜室温。</h3> <h3>  雕刻有精美阿拉伯图纹的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就,可抵御海水腐蚀。</h3> <h3>  地下一层有可以同时容纳1400人洗浴的摩洛哥浴浴室和漂亮的走廊过厅。</h3> <h3> 拉巴特王宫的御用清真寺—麦克苏尔清真寺。仅供王室成员、政府要员礼拜和举行宗教活动。</h3> <h3>  拉巴特王宫花园广场一角。</h3> <h3>  拉巴特王宫,位于拉巴特市中心,始建于1785年,占地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宫殿式样各异,其中里亚德宫最为宏伟壮丽。尚未向游人开放,只能参观外景。</h3> <h3>  王宫由陆海空三军皇家卫队值守,看其军容不咋地。</h3> <h3>  莫哈德城墙与城门——它是莫哈德哈里发的伟大首都之城唯一留存的部分拉巴特古城墙。</h3><h3>  拉巴特,摩洛哥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于摩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与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政治首都。拉巴特由现代都市拉巴特新城与历史古城即赛尔古城共同构成,是阿拉伯穆斯林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激烈碰撞融合的产物。一起被联合国录入世界文化遗产。</h3><h3><br></h3> <h3>  乌达亚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为一古城堡建筑群。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h3> <h3>  城堡花园一角。该花园为伊斯玛仪国王于17世纪所建,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安达鲁西亚园林建筑的典雅风格。</h3> <h3>  与王宫相邻保留有柏柏尔民居和街道,别具风格,备受游客喜爱。受犹太文化和地中海文化熏陶,乌达亚小镇的民宅外墙均涂抹成鲜艳的蓝白色,故有迷你版舍夫沙万之说,房前屋后种植着各种花木和盆栽。漫步于小镇的街头巷尾,受冷色调之影响,心情顿时会平静下来,安宁祥和的氛围,整洁漂亮的小镇,让人留连忘返。</h3> <h3> 穿过窄窄小镇街巷,即可攀上乌达亚城堡的制高点,是一较为宽大的平台,最初是扼守港口的军事要塞,后为高台市场。从高台举目俯瞰,布雷格雷格入海口、拉巴特古海港、风景如画的海湾和沙滩和拉巴特新、老城区尽收眼帘。拉巴特的城市建设也是以白色为主基调,因此有人称其为白色之都。</h3> <h3>  从高台拾阶而下,在乌达亚堡后方的海岸边有一组小平房,那是葡萄牙占领时期修建的军事监狱,后在法国占领时改为餐馆,至今仍在营业。我们一行来到此地,一边欣赏大西洋海景;一边大快朵颐,享受了一顿丰盛的阿拉伯风味炸鱼大餐。</h3> <h3>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穆罕默德五世逝世于1961年。其墓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整幢阿拉伯风格建筑庄严肃穆又华贵无比,显示出摩洛哥工匠的建筑造诣。</h3><h3><br></h3> <h3>  陵墓内部金碧辉煌的陵寝及穹顶。</h3> <h3>  陵墓门前的精美铜雕大鼎和护卫王陵的骑兵。</h3> <h3>  陵墓旁是阿拉伯风格的讲经台。其下面为大名鼎鼎的哈桑塔。</h3> <h3>  拉巴特的象征性建筑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遗址远眺。</h3><h3> 1184年莫哈德王朝拟在拉巴特城中心建造一座世界最大的清真寺,宣礼塔高80米,要用480根大理石柱撑建19个殿堂。后由于王朝苏丹去逝,战乱和经济拮据,这项宏伟工程半途而废;也有人说建成部分被1775年里斯本大地震毁损。虽然是个"烂尾工程",但从44米高缺塔尖的哈桑塔和矗立的315根大石柱不难看出,在830多年前这项工程是何等雄伟壮观,摩洛哥工匠的建筑工艺当时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可与之匹敌。</h3> <h3>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两朝古都,四大皇城之一,有南部首都之称,也是旅游胜地。摩洛哥的国名也是源自此都。这个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园林的地方,吸引全球各地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甚至置业移民。这里的空气里,弥漫着阿拉伯、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混和味道。马拉喀什又是红色的城市。无论老城的王宫、古城墙、百姓民宅;还是新城的别墅、公寓、商行、酒店、办公楼,外墙的颜色均呈赭红色。</h3> <h3>  马拉喀什新城区街景。</h3> <h3>  漫步在红色古城墙下,仿佛时空穿越回千年。</h3> <h3>  库图比亚清真寺。这是北非最美丽的清真寺之一,建于公元11世纪,宣理塔高67米,有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道柱廊。</h3> <h3>  坐落于杰马·埃勒·夫纳广场一角的马若雷诺花园(又称为伊芙.圣洛朗花园)。建造于1924年,它原先的主人是喜爱马拉喀什的法国水彩画大师雅克 · 马若雷诺,画家以他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创造了这个具有宫殿风格的私家花园,赤、橙、青、蓝、黄、白色巧妙搭配,构成了花园的色彩斑斓。花园在1947年对外开放,1962年雅克去世后逐渐荒芜。直到1980年,被喜欢到马拉喀什度假的,著名国际时尚设计大师伊芙.圣洛朗相中,并和其朋友买下,重新进行了修复和精心打理使花园重现光彩,并对外开放。</h3> <h3>  花园种植大量的奇花异草和珍稀植物,尤以仙人掌园备受欣赏。</h3> <h3>  花园的水景池塘及小品为其增色不少。</h3> <h3>  色彩跳跃的走廊、小径,色诱着八方游客。</h3> <h3>  杰马·埃勒·夫纳广场。是马拉喀什最繁华和最能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地方,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挑选中意的土特产品,或乘坐观光马车环游。该广场是不眠的,从上午到深夜一直是热闹非凡,土特产品琳琅满目,露天民间文艺表演粉墨登场,当地小吃争相叫卖。故外地人把该广场称为不眠广场。可惜我们的游程正值穆斯林斋月,没能亲身体验到其夜市场景。</h3> <h3>  “我家的干果最好吃”。</h3> <h3>  广场集市小景。</h3> <h3>  巴西亚皇宫,是摩洛哥唯一对外开放的皇宫。皇宫深藏在马拉喀什老城的一个小街道里,这座典雅宫殿是当时南摩洛哥执政王的行宫,建于十九世纪末,最好的工匠连续建造14年才竣工,是典型阿拉伯建筑的风格,有小阿尔汉布拉宫之称。包含有花园、中庭、喷泉,还有数十间精心装饰布置的房间。据说这些房间多是供皇帝的妻妾居住,房间大小及装饰是按国王宠爱程度来决定。</h3> <h3>  天花顶棚装饰。</h3> <h3>  精美的铜雕窗花和马赛克镶嵌墙壁。</h3> <h3>  部分不同风格的木雕门。</h3> <h3>  结束两天马拉喀什的观光,要从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脉南麓翻越至北麓,前往前撒哈拉高原地区。由于斜贯摩洛哥全境的阿特拉斯山脉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其海拔4000米以上的数座高峰终年积雪为较为干旱的摩洛哥提供了水源,以至马拉喀什等大片地区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赢得“烈日下的清凉国土”和“北非花园”的美称。有水就有活力,在万丈沟壑之中存有蜿蜒的绿洲和村落,枯水期悬崖有细小的瀑布泻下。</h3> <h3>  阿特拉斯山上空罕见的“井喷云”。</h3> <h3>  坐落在阿特拉斯山脉的北麓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修建于12世纪中叶,起初是为守护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重要商路而修建的军事要塞,后为柏柏尔人后裔繁衍生息之所。在德拉河岸边建有城门,两侧及后方筑起多重防御性碉楼,其后方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干打垒式民宅;背靠数百米高金字塔似的小山是城堡的制高点,山顶建有可能是起观察哨和指挥所作用的平房。该古村落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h3> <h3>  俯瞰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河对岸是后建的新村落。</h3> <h3>  村中小景,有一户人面狮身像把门应该是家土豪。</h3> <h3>  瓦尔扎扎特影视城。在戈壁荒漠之中建立的有非洲好莱坞之称的影视基地,《角斗士》、《埃及艳后》、《情陷撒哈拉》等等知名电影作品就拍摄于此。进去一看略显失望,可能是长期没有使用,又疏于管理,摄影棚有的破败脏乱,有的电影道具已破烂不堪。</h3> <h3>  看着有点眼熟,这不是《埃及艳后》的场景吗?</h3> <h3>  猜猜看这是哪部电影的影棚?</h3> <h3>瓦尔扎扎特上空奇妙的晚霞。</h3> <h3>  阿特拉斯山脉北麓荒漠山谷之中的绿洲和小镇。</h3> <h3>  通往西撒哈拉的咽喉---托德拉峡谷。大家可以在此凉爽小憩片刻。</h3> <h3> 下午4点前赶到了有西撒哈拉门户之称的梅祖卡,入住这家环境优美的城堡式五星级酒店。能在如此荒凉之地下榻这里,还是挺爽的。我们安置好行李,立刻换乘四驱越野车驱车40公里前往撒哈拉。</h3> <h3>  撒哈拉是除南极外全球第二大荒漠和最大的沙漠。这里的沙与世界上其它沙漠有所不同呈赤金色,加之黄昏时分色温降低,呈现出声名远播的红沙。</h3><h3> 上世纪8、90年代,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让多少文学青年痴迷;一句情深意切的“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让撒哈拉成为人们梦牵魂绕的地方。</h3> <h3>  越野车驾驶员,一位帅气的阿拉伯小伙为了让我们体验一下沙漠越野的刺激,故意驶离沙漠公路,加大油门在戈壁沙漠上左冲右突,忽然他手一☞指,前方一队骑骆驼游客已经出发,原来他是示意我赶紧捕捉下这一精彩的瞬间。这条商贸古道,如今成为了旅游热线。</h3> <h3>  来到骆驼营地,立马骑上预约好的骆驼向沙漠深处进发,来到高高的沙丘下(为了保护沙丘骆驼不能上去),生怕在大批游客上到沙丘破坏了其美丽的线条,赶急忙慌地向上冲,后来想想,实无必要。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漂亮的沙漠线条多了去了。</h3> <h3>  美到让人窒息的撒哈拉,身临其境只有如痴如醉的份儿。</h3> <h3>  在光和影作用下产生了彩练飞舞般如此奇幻的画面。</h3> <h3>茫茫大漠,金乌西坠。</h3><h3>红霞满天,美仑美奂。</h3><h3>土著小伙,捧日靓影。</h3><h3>就此道别,难舍难分。</h3> <h3>  告别撒哈拉继续北上,渐渐见到了久违的绿色。摩洛哥西北部是绿洲相对集中的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田园牧歌风光又现。</h3><h3> 看着车窗外从前撒哈拉的戈壁荒漠到摩洛哥北部绿地均有一个个足球场,大街小巷均会见到孩子们踢球的身影,大小城市均悬挂着该国著名球星的广告牌。摩洛哥足球队能从预选赛冲出重围杀进即将开幕的莫斯科世界杯真是不足为奇。</h3> <h3>  从树林里来到路边向旅游大巴乞食的猕猴。隔着车窗给它们留个影。</h3> <h3>  菲斯,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当下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 菲斯分为老城、新城和新市区,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依旧保存着浓郁的中世纪阿拉伯风采。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收录。</h3> <h3>  菲斯老城以市区9,000多条街巷交错密布而闻名,如果没有当地导游带路,分分钟就会晕头转向,分不清东西南北。狭窄的街道上,到处都是传统染坊、皮革加工厂、银铜器制作等等各种手工作坊、餐厅、肉店、鱼店、青菜店、水果店、干果店等商铺,当地人、游客各色人等摩踵擦肩,各种气味混杂。就是在这座拥挤不堪的古城仍保存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许多美丽的宫殿和780多个大小清真寺。</h3> <h3>  手工制作阿甘油的老妪和路边作画、嬉猫的小女孩。</h3> <h3>  手工制作传统陶瓷和马赛克工艺品的工人。从制陶、烧制、上釉、雕刻、卡丝、到敲割马赛克并镶贴才能完成一件件摩洛哥特色的精美手工陶瓷、马赛克作品。</h3> <h3>  被称为"大染缸"的菲斯古城手工皮革染制作坊,这种古老工艺已经流传了数百年。这里恶臭扑鼻,虽然店家给每个游客都准备了薄荷叶,但还是让你的嗅觉受不了。据说是因为染料中添加了鸽子粪,加上皮革的腐臭所致。但还是不得不佩服这些辛勤劳作的工人和周边住户,居然能够忍受这般奇臭无比的环境。</h3> <h3>  卡拉维因经学院建于公元862年,被喻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其所属图书馆早在中世纪即已负盛名,收藏有带彩色画面的古兰经以及大量手抄本和其他古籍,被誉为穆斯林的“学术首都”。 在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前,其所属的卡拉维因清真寺为北非最大的清真寺,整个建筑群用料讲究、工艺精湛,在当时堪称一流。</h3><h3><br></h3> <h3>  菲斯古城保留有较为完好的古城墙,有好几道城门,其中以布日鲁蓝门最能体现这座千年古城的阿拉伯风格。</h3> <h3>  舍夫沙万位于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海拔564米,这里远离大都市的繁华,房屋依山而建,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深浅不一的蓝色。当旅游车驶入里夫山谷远远映入眼帘就是山坡上鳞次栉比蓝色的山城。城镇始建于1471年,据说是被西班牙逐出伊利比亚半岛的一支阿拉伯人迁徙到此兴建,因此这座小城,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舍夫沙万临近地中海,空气清新,古色古香,仪态万方,盛名远扬,不少人先知道舍夫沙万,而后知道它在摩洛哥。</h3> <h3> 这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舍夫沙万的网红场景。在相当熟悉当地的小王导指引下,对着这条在舍夫沙万普普通通、经网络传播红遍世界的小巷也按下了快门。在网络相当发达的当下,有关舍夫沙万的美丽,文字和美图介绍色诱了万千网民,再堆砌词藻就显得多余,还是有机会身临其境去体验吧。人们之所以喜爱舍夫沙万,多是因为满城的那一抹耀眼的蓝。这个小镇为何涂抹成蓝色?有防蚊说、宗教说、传统说,莫衷一是,其实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阿拉伯人热爱生活的象征,因为天空是蓝色的,大海也是蓝色的;小街窄巷两侧,门前庭后种植和摆放、悬挂的各种植物和鲜花点缀出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的美好。</h3> <h3>  舍夫沙万的阿拉伯少女。</h3><h3> 散逛在蓝色的窄窄的胡同里,遇到一帮小孩,这个13.4岁的姑娘主动上前用简单的英语,要为她拍照,当即欣然应允,看了照片点头表示满意。忽然她伸出手嘴里冒出个词“money” ,噢、原来是要付费的小模特,付点小费本无可厚非,然而一帮孩子一拥而上,全伸手要钱,让人一时难以招架。真怕,不要让兴旺的旅游业把小镇纯朴的民风给弄坏了。</h3> <h3>  著名的卡斯霸大灯塔,它矗立在丹吉尔高高的悬崖之上,为通行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以及直布罗陀海峡南来北往的航船指引着航程。它像一个巨人左手牵着大西洋右手牵着地中海。</h3><h3>  我们来到摩洛哥之旅的最后一站丹吉尔。丹吉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和海港。它扼守在大西洋与地中海相汇的海口;以及直布罗陀海峡摩洛哥一侧。由于重要的地理与战略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座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城,历史上几易其主。</h3> <h3> 地中海海岸风光。</h3> <h3>  与摩洛哥几大城市相似,丹吉尔也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新城多是欧式建筑,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阔笔直,豪华的宾馆和别致典雅的民宅格外引人注目。条条街道花木争艳,街心公园随处可见,整座城市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而旧城区建在临海的山坡上,房屋密集,式样千姿百态,多是阿拉伯风格与欧式风格的混合体,街巷交错,满目是店铺、摊点和手工作坊,还保留有古城墙。</h3> <h3>  丹吉尔港。</h3> <h3>  从丹吉尔旧城欣赏大西洋日落。</h3> <h3>  旧城大索科广场和西迪·布阿比德清真寺夜景。</h3><h3><br></h3><h3> 近10天的环游摩洛哥之旅结束啦,明早就要穿越直布罗陀海峡重返伊比利亚半岛。虽然路途辛苦,但大家是快乐的。多彩摩洛哥,你让我们迷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