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御道街到中马腰

天高云淡南飞雁

<h1>上次从马群走到了东马腰,因为天热,怕中暑而没有继续。今天做好准备,在台风来到之前一气走到中马腰。</h1><h1>紫金山如波涛起伏,主峰在中,小茅山在东,富贵山在西。在主峰与这两座山头之间,以及主峰南侧山腰处,便分别是东马腰,西马腰和中马腰。中山陵坐落在中马腰坡上偏南,紫金山天文台在西马腰北,范鸿仙墓在东马腰东南坡。这样说,或许您能对紫金山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h1> <h1>开始行走之前,还要做个声明。</h1><h1>今天的文字最后会涉及东晋郭璞的《葬经》,还会涉及南京的古墓分布区域,要声明的是,我绝不迷信,也请您不要风水、墓葬、迷信这几个概念等同。说墓葬,不可能不说到风水,然风水在我理解是一种“用通用语言所表述的,有关理想、愿念、期望、社会、人生、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的,总结性知识,不一定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但它自成体系,对社会学的很多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因此,我这样一个无神论者,因为朋友的好奇,翻出相关书籍,以一个非专业门外汉的身份,在文末说说南京的古墓分布和风水。我说的绝对不是专业的,就当我扯着玩吧。</h1><h1><br></h1> <h1>从范鸿仙墓开始上山,是一段近年才整修成柏油路面的防火道,民国时期的1930年代便有之,当时应是弹石土路。</h1><h1>当时主要用于巡山和防卫,现在用于巡山和防火。这条路的主体并不经过马群方向,而是从灵谷寺后山开始,灵谷寺后山那段叫青年路。</h1><h1>从范鸿仙墓到东马腰尽头一公里多点,但是坡度并不很小,一路不是很快地走到拥翠亭(东马腰和中马腰结合部),心率150左右。</h1> <h1>亭子是现代新修的,没啥故事,旁边的指示牌上有一点附会的文字,不值得拍。但,这个亭子附近的山林里是有好东西的,因为穿的是运动短裤,拍被蛇虫叮咬,便没有进入林子拍照,拥翠亭周围山林里有一组民国抗战碉堡,是紫金山抗日碉堡群的一部分。如果我没记错,这里应该叫老虎头阵地,是国军抵抗鬼子从城东进南京的最后阵地,这里失守,中山门就基本失守。</h1> <h1>从拥翠亭转向,向西走,便进入中马腰路段,全是水泥弹石路面,应该也是在民国巡山道和山顶交通路的基础上改的。顺这条山脊路可以一直走到中马腰核心区域,再向西便是西马腰,紫金山天文台在西马腰。</h1> <h1>路上经过应潮井。</h1><h1>南北朝之梁朝,后閤(阁)舍人石兴于公元 535年在紫金山北高峰造佛殿,在殿后所掘之井。据《六朝事迹编类》载,此井泉水与江水涨落相应,故名应潮井。有古籍记载“其井与江潮相通,盈缩往来相应之,时于井间得芦根断属”。更有传说,唐贞观年间,有一牧童往井中汲水,得一长尺余朽板,上有朱漆字:“吴赤乌二年豫章王子骏之船”,说明三国孙吴的江船之物都到了井里,井水与江水相通。</h1><h1>古人有诗云:</h1><h1>碧梵时时减复增,</h1><h1>山头海面密相应。</h1><h1>古来泉脉谁之凿?</h1><h1>潮生潮落不暂澄。</h1> <h1>从地理学和物理学角度分析,应潮井的井水随江潮涨落是可能的,其中虹吸、毛细管效应是主因,也能据此分析出紫金山内部的部分构造。其实,很多地方都有应潮井,有的靠海,有的靠江,还有譬如云贵地区的是靠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暗河或溶洞的。关于这些,可以自行参考中国的《探索发现》节目或主流媒体的地理节目。</h1> <h1>过应潮井向西不远,有半山医务所一间,特此记录,必备不时之需。医务所再向西几十米,便是万福寺遗址。</h1> <h1>现在的文保碑记载万福寺建寺于清代,其实紫金山上多名寺,六朝时期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有一些就建在紫金山上,山顶山脚都有,只是历史和林木,以及战乱毁坏掩盖了它们而已。</h1> <h1>该寺原有三茅殿、观音殿、吴帝殿及山门。寺院旁边辟有名僧塔林,这些高僧生前潜心修行,生活简朴,乐善好施,深受门人弟子崇敬。</h1><h1>《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报告》和《总理奉安大典实录》均有记载。1929年,孙中山奉安大典后,奉安委员会曾将万福寺修葺,辟为孙中山纪念馆,陈列奉安大典时的各种纪念物品。</h1><h1>很可惜,抗战期间,因此地正在紫金山最高峰南侧,离紫金山山头防御阵地不远,万福寺被日军炸毁,仅剩残垣断瓦。其附属建筑名僧塔林也被毁坏名僧石塔散落林间。</h1> <h1>1993年7月,中山陵园将散落的石塔收集、整修、复原,重新竖好四座石塔,分别是万福寺始祖端如方公、十三世宝霞熙公、十四世海谷基公、十五世之然介老和尚的灵塔(梵语称塔婆),供游人观瞻。</h1> <h1>这座塔用碎石垒了圈,树枝拦了口,为了拍清楚塔身文字和碑文,我需要夸门入圈。思想斗争了一下,放下背包,在门口给老和尚鞠了一躬,然后入内拍塔,退出时又鞠了一躬。</h1><h1>全程被另一位爬山人看着,我注意到了他诧异的眼光。重新背包前行时,对他笑了笑,他开口“你是祭拜吗?”显然他是不明白我为啥要鞠躬。</h1><h1>“石墙门口不是拦了根树枝嘛,防君子不拦小人,进去拍几张文物照片,给老和尚鞠躬致谢是应该的”。</h1><h1>说完便向来时路走去,还要看看永慕庐,管他能不能理解我的话呢。</h1> <h1>高科技,太阳能,全天候,24×365诵经。声音还很大,估计最先被熏陶生灵气的就是中马腰的鸟。</h1> <h1>万福寺被炮轰毁坏的断墙残垣。</h1> <h1>万福寺遗址回头向东五十米,是永慕庐。</h1><h1>《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报告》记载,孙夫人和子孙科勘察总理陵墓基址时,孙科已注意到中山陵北侧山坡,小茅山上的这块地块,后与孙先生陵一并建混凝土仿古建筑一组,作为孙先生家属守灵居住。永慕庐建于1929年春,于中山陵竣工前完成修建。</h1><h1>根据当时的照片看,紫金山上的树木不如现在繁茂,永慕庐南是可以目视中山陵祭堂、陵寝的。</h1> <h1>永慕庐匾额是谭延闿手书,不幸的是,也在抗战中的南京保卫战时被损毁殆尽。现在的建筑是1990年代中山陵园管理局根据民国档案,原貌复建的。</h1> <h1>永慕庐边有登山台阶道通灵谷寺后和中山陵后,台阶里堆砌进了当年山顶古建的残骸,看样子就是永慕庐和万福寺的,花纹为清末民初样式。</h1> <h1>我说这块石头原来是一块碑材半成品,有人信吗?</h1> <h1>山林里貌似还隐约着先人墓一座。</h1> <h1>永慕庐东口不远,有水泥亭一座,名议政亭,是当年孙科在此为父守灵时,议论时政、处理公务的地方。</h1> <h1>亭为八角形通天式双层框架结构,亭框之下,应种植紫藤等藤本植物攀爬其上,代替帐篷。亭中立石桌,周置石凳,筑水泥路面与永慕庐相接。想当年,定是登亭远眺,赏钟山景色,以寄对孙先生哀思的用途。</h1> <h1>自议政亭返回东马腰防火路,步行四十分钟可到马群山脚处。</h1><h1>今日走中马腰结束。</h1><h1>下面说点有意思的。前些日子,总有朋友问我“你懂风水嘛?”,“你迷信嘛?”,“南京哪里风水好?”之类的问题,想来,与我到处看坟有关😄。那么,今天山上内容不多,就说说南京的风水与墓葬之事吧。</h1><h1><br></h1> <h1>要说明,第一我不迷信;第二我不懂风水;第三我不会看风水;第四我喜欢历史和地理;第五不提供有关风水的咨询;第六后面的内容源自史实和史籍记录,不一定正确,也不完全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仅供没事阅读玩玩😄。</h1> <h1>先把东晋人才郭璞的《葬经》原文贴过来看看。不翻译。</h1><h1><font color="#167efb">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夫干如穴粟。湿如圭刂 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远迩。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谷中。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垄欲峙于地上。支垄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巅。垄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垄如足。形势不经。气脱如逐。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广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郭之藏也。夫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足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怀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夫湍激。谓之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经曰,山来水回。贵寿而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夫重冈叠阜。群垄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惊、或腾、或盘。禽伏兽蹲.万乘之尊也。宛委自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确。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应。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卸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鼻 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伤,宛其中畜,谓之龙腹,其脐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暮哭。 穴有三吉。葬有六凶。夭光下监。地德上载。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越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阳阴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福恃势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兴弃尸同。占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形如仰刀。凶祸伏逃。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灰襄灾舍焚仓。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垢女淫妻。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负垄,有垄中峙。法葬其止,王侯崛起。形如燕东。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束束 三槐。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障,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遥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予。兵死形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夫葬势与形顺者吉。势兴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旅日。</font></h1><div><br></div> <h1>《葬经》首句说明了“风水”一词的来源。葬经中多处提到钟、灵、阜等词。至今大部分南京人知道钟阜路,钟灵街,灵山根等地名,却很少有人知道其由来,甚至连紫金山以前史上长期叫钟阜也不一定清楚。那么说到此,您该大致知道,这些地名可能与什么有关了。</h1><h1>还有一个方面值得注意,郭璞是东晋人,东晋建都南京,郭璞墓也在南京,郭璞编纂《葬经》成书地基本确定就是南京附近,那么他总结编纂这本风水大成时,定参考了南京的地理地貌。</h1><h1>巧的是,钟阜路因明朝城墙钟阜门得名,钟阜门在幕府山附近,钟灵街在孝陵卫附近,灵山根在仙林地区,这三个区域正是。。。。。。。。咱们后面说说。</h1> <h1>先说南京大地理环境,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转东流经南京西和北侧。<br>古籍定义,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为阴。这个跟风水都没多大关系,完全是地理问题。山南面能照到太阳,水北岸滩涂能见着阳光。反之,山北面背阴,水南也处于堤岸的阴影里。最典型的身边代表是江阴,这个地方在长江南岸,却取阴为名。<br>不知这样说,您明白否。</h1><h1>因此,整个南京,基本都是处于长江以南的阴处,特别是古代,人文足迹基本不跨江的情况下。也因此,就历代都有人说南京大风水有问题,属于阴气之地,短命朝多。我不评价,只说确实南京是在长江的地理阴面。同时,南京虽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但都处在朝代更迭较为频繁的乱世,多次出现血战、围城、兵变、屠城的历史事件,直至1937年还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小鬼子南京大屠杀惨案。所以,迷信的人,说南京阴气重,也是可以理解的。父子相中伤,兄弟阋于墙的历史故事,南京发生过,还不少。其余内容请您自行研究。</h1><h1><br></h1> <h1>虽说有人说南京风水不好,但怎么的也是六朝古都,三国孙吴,东晋司马,一代代帝王将相不计其数地葬在南京。慢慢地,南京地面上形成了好几个墓葬聚集区。如下图。</h1><h1>1.紫金山及周边,以山林区和东南、西北两翼为主。</h1><h1>2.仙林地区,以小白龙山以东,灵山根以北,栖霞山以南,宝华山以西为主。</h1><h1>3.幕府山地区,以幕府山以南,中央门以北,和燕路以西,狮子山以东为主。</h1><h1>4.中华门外,以雨花台周边,菊花台以东,秦淮河两岸,花神庙以西为主。</h1><h1>5.牛首山区域,以牛首山南麓,将军山东麓,祖堂山一线为主,向南甚至延伸至现在江宁的谷里地区。</h1><h1>6.青龙山区域,以青龙山东南,宝华山西南,秦淮河北岸为主。</h1><h1>7.现在句容宝华山(古时一直属南京)山区南麓。</h1><h1>这些地方,历朝形成了大量帝王、名人墓葬群,甚至出现了多个朝代墓葬相互叠压的情况。特别是在所谓“风水宝地”的区域。</h1><h1>说几个例子以让你有感性认识。</h1><h1>譬如紫金山地区,不用多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孝陵,太子朱标东陵,民国孙先生中山陵,明初一干开国功臣十几人之墓,民国元勋多人之墓,还有西麓富贵山的东晋帝王墓一座。因先来后到之原因,明初墓葬主要以孝陵为界,向西北延伸。民国墓葬主要以中山陵为界,向东南延伸。所以,今天的蒋王庙-板仓街一线集中了明初墓葬群,马群-环陵路一线集中了民国墓葬群,只是马群一代近年开发迅速,一些民国元勋墓因为历史原因被砸,而后开发地产就消失了。</h1><h1>再譬如,幕府山一代,以今天的汽轮机厂-安怀村,甚至向南延伸到南京大学校园-鼓楼岗一代,东晋司马家族的帝陵基本集中在此区域,另外还有大量东晋名人墓,如温峤、郭璞、颜氏家族(颜真卿祖上)等等。</h1><h1>又譬如,中华门外,不必多说,前面我的走路系列已经说到,大量明初墓葬集中于此,其实还有一处高铁南京南站区域,正在秦淮河北岸,此处出现过历代墓葬因占风水而叠压的情况。</h1><h1>还譬如,牛首山祖堂山将军山一线,南唐三个皇帝有俩在祖堂山安家。郑和以及与他相平级的大量官员埋葬在此。明清两代江南地区高官多葬在这里。</h1><h1>最后譬如,青龙山-仙林-宝华山一线三个集中区,除了历代名人墓葬较多外,更埋葬了大量南朝宋齐梁陈的皇帝,如萧氏、陈氏等,而南朝帝王墓目前唯一遗存的也就是个把个墓道石刻,如望柱、犼、辟邪、天禄等,所以要看这些精美石雕,基本就要在江宁的淳化,栖霞的仙林,句容的宝华一带的田里转悠。民国朱偰先生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中有具体考证。</h1><h1><br></h1> <h1>上面说到的内容,我认为与风水有点关系,那是古人的思想,与迷信没有关系,这是我的思想,请正面解读。</h1><h1>下面用几张图,和只言片语,简单说几句结束。</h1> <h1>紫金山地区,按古人说法,层峦如波涛,非常的规整,山势有缓急,正南北东西。</h1><h1>其它不说了。</h1> <h1>栖霞仙林地区。</h1><h1>蓝色曲线是现在的九乡河,古为江嵊浦,秦前便有,九乡河南接秦淮河,北入长江,入江处叫龙潭。听名字就很霸气吧。</h1><h1>黄圈里是现在看不到山,古代一直有山的栖霞山脉。还有小白龙山、紫金山在西,图中没现出。秦淮河在地区南部东西走向。</h1><h1>低级风水语言中的“背山面水有照有靠,右山左水青龙白虎”全在这个地方体现出来。这话是古人说的,别安在我身上😄。</h1> <h1>幕府山南。</h1><h1>直至玄武湖边,鼓楼岗上。不用多少,有山有水,有南有北,何况现在的地图中已因人类活动改变了不少地貌,古时山水风貌应该更加明显。</h1> <h1>中华门外。</h1><h1>雨花台(聚宝山)在北。</h1><h1>蓝色曲线是秦淮河,在南。</h1><h1>靠近图片底部是高铁南京南站。</h1><h1>根据前面的叙述,您自己看看😄。</h1> <h1>好了,就说到这里罢。风水玄学,权当补充点文化知识,不可全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没事多爬爬紫金山,锻炼身体,有氧步行,比啥都管用😁。</h1><h1>在古代,是不是像我这样说地理历史的人都算泄露天机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