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记定南中学井冈山红色研学旅行

清猗

<h3>“最美井冈景,最深红色情”。2018年7月18号至7月21号,定南中学组织178名学生开展了为期四天三夜的井冈山“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研学旅行活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h3><h3> 18号上午,伴着夏日初升的太阳,定南中学罗万青校长作了行前动员的讲话,就研学旅行中的安全问题做了着重强调,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明确各自责任,确保此次研学活动万无一失。同时要求所有学生认真看,仔细听,以达到“游中学,行中思”的初衷。<br></h3> <h3>  经过五个小时的车程,1-4号车相继到达,在红歌广场顺利“会师”。</h3> <h3>  18号下午,在井冈山练兵场进行模拟《三湾改编》,将学员重新编团,选好团长与党代表,并带领自己的队伍共同设计队名、口号、队形,绘制红色漫画,展现出团队风采。<br></h3> <h3>  设计完成后,各团之间展开了一场士气与创意的比拼,热情高昂。</h3> <h3>比拼中落后的团队正向第一名的团队学习</h3> <h3>  夏日的阳光灼热着同学们的皮肤,也滚烫了同学们的热血。他们在烈日下挥洒汗水,一遍一遍的接受训练,挺拔的身姿,坚定的目光,整齐的队伍,无不彰显着井冈精神。</h3> <h3>  19号上午,同学们来到当年红军的挑粮小道,以重走红军路的方式,体验革命创业之艰辛,感悟自力更生之精神。<br></h3> <h3>  在崎岖的挑粮小道上,尽管山路坎坷难行,但同学们相互搀扶,迎难而上,跋山涉水……</h3> <h3>  微曲的脊背,崎岖的小路,搀扶的身影……都是动人的风景线。</h3> <h3>  重走红军路后,同学们兵分两路,一部分心灵手巧学编草鞋,一部分大显厨艺挥动锅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编草鞋,我可是很专注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是不是有几分神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众人烧火火更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谁说男生不擅长洗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切菜,我可是专业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厨的孤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确认过说明,是我想要的老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摆盘,也是很重要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米炒火腿,颜色搭配可还行?</h3> <h3>  尽管菜色不是那么好看,咸淡不是那么合适,甚至入口也不是那么美味,但这是同学们付出汗水,付出努力的成果所以吃起来也格外香甜。</h3> <h3>  19号下午,同学们在练兵场专注学唱红歌,感受红歌中的革命精神</h3> <h3>  抢滩登陆,考验的是团结与勇气。众人划桨开大船,你来掌舵,我来划桨,同心协力到对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同学们纷纷你追我赶,不愿落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划桨溅起的水花遮不住灿烂的笑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美好的一天从晨练开始</h3> <h3>  20号上午,师生们前往黄洋界景区。“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西江月·井冈山》中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战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黄洋界战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迫击炮</h3> <h3>  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到喊声震天,但那些遗留的战壕,竖起的纪念碑无一不在讲述着那一段军民协力、以少胜多的历史佳话。</h3> <h3>  沿着山路目送黄洋界渐渐远去,我们来到了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曾居住这里,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h3> <h3> 同学们坐在曾经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地方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历史</h3> <h3>  越是古朴简陋的设施,越能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即使蒙上了灰尘,也能从中感受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井冈精神。</h3> <h3>  20号下午,同学们先是来到了小井红军医院</h3> <h3>  两层黑色的小楼,曾经的伤员早已不在,但陈列的简陋的医疗器具,原生的中草药,无畏的战士都在这里用无声的语言告知那段历史,在这里感受到的是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筚路蓝缕的不屈意志。</h3> <h3>  伤员因不愿透露红军消息被枪杀场景雕塑</h3> <h3>  接着来到了距小井红军医院仅百米之远小井红军烈士墓,“可恨奸佞引贼入,烈士命陨红土埋;井冈处处遗忠骨,松树风格励吾侪。”这里埋葬了130多位来不及转移而被活活枪杀重伤员。</h3> <h3> 学生脱帽鞠躬致敬与默哀</h3> <h3>同学们接着参观了大井毛泽东故居</h3> <h3>在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h3> <h3>在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树下聆听历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革命领导人故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读书石上的合影</h3> <h3> 一代伟人的住处在大井很不起眼,房前那块方方正正的“读书石”,留着敌人利刀砍过的痕迹,留着疼痛的记忆,凛然不惧。屋后有两株大树,曾被敌人放火烧枯过,几十年后奇迹般发了新芽,长出了我们仰望的高度。还有老墙上斑驳的弹洞,以及八角帽、绑腿和草鞋……革命的往事,在走近井冈的心绪里,变得愈来愈亲切。</h3> <h3>  21号上午,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h3> <h3>  两旁松柏长青,就好像战士在守卫这一方灵魂的安宁</h3> <h3>  全体师生怀着对先烈的敬佩缅怀之情,缓步走上阶梯,学生代表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肃穆的气氛,每一秒钟都可以感受到历史铸就的厚重感、神圣感,每一分钟都可以感受到井冈英雄在革命信仰支持下英勇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全体师生鞠躬致敬默哀</h3> <h3>前来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h3> <h3>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记载着红色的革命历史,承载着后辈对革命先人的敬佩和缅怀。大大小小七个展厅,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通过情景还原,观看先人曾用过的物品、亲笔写的书信等。了解到井冈山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悟到了“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 </h3> <h3>  从博物馆出来,也意味着我们的这次红色文化之旅也即将结束。领队刘主任对这次研学旅行作了总结。</h3> <h3>  历经四天三夜,我们寻访革命足迹的步伐已然停止,但在井冈山感受到的红色情怀却在心中永远流淌。当我们第一次实实在在睬在井冈山的红色大地上,感受来自这片圣地的魅力;当我们站在一个个庄严肃穆的历史遗址前,切身感受这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的心也一次又一次被猛然撞击、颤栗、折服,我们的情也一次一次被感染、共鸣、振奋。</h3><h3> “寻访红色足迹,传承文化基因”的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体验式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课本,而是真正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片用革命先烈鲜血所铸造的井冈山精神,学会了吃苦,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团结,学会了感恩……正是以实际行动在传承红色基因,那一座座绵延不断的山,经过一代代人的重新走访,早已成为一种震撼、一种象征、一种信仰,成为一代代人不断奋力前行的方向与力量!</h3><h3><br></h3>

井冈山

红色

黄洋界

同学

研学

井冈

感受

红军

革命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