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说说越来越少的知了和伏笛伏凉吧。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

潴龙河畔

<h3>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庚日,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数伏,于是问奶奶,哪天入伏呀?奶奶回答很简单,哪天你听到伏笛伏凉的叫声了就入伏了。奶奶这句话根深蒂固印在我脑子里,永远忘不掉。</h3><h3>蝉是昆虫纲半翅目颈喙亚目的其中一科,俗称知了,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当卵经多年脱变,慢慢成熟后就从土里钻出来了,一般需要十年左右。</h3><h3>蝉利用刺吸式口器吸植物根部或树的枝干里的汁液而生存。它对树木也有选择性,一般爱在柳树,榆树,扬树上落脚,大概因为喜爱这些树的汁液味道。二是这些树的枝干比较软,容易刺入。三是这几种树的汁液多,营养高。</h3><h3>蝉对树木也有一定危害,它喜欢在当年生新枝上产卵,产卵后枝梢时间不长就死亡,风吹雨打,落地埋入土中,日积月累十年左右时间才能变成幼虫,孵化周期很长。</h3> <h3>我小时候给这种刚刚出土的蝉叫知了猴子,不知你是怎么称呼它的?</h3> <h3>这是刚出土的蝉,它还被壳包褁着,只能爬行,过几个小时,它就破壳而出了,下面的图片你就会看到刚出壳的蝉。</h3> <h3>这个图片是正在脱壳的蝉</h3> <h3>这是刚刚脱掉外壳的蝉</h3> <h3>刚出壳的蝉,只会爬行,不会飞,它的翅膀很软,这个阶段是蝉最危险时段,鸟儿,猫,狗,螳螂等都会侵犯它,大约几个小时后,它就会飞行了。</h3> <h3>这是知了皮,可以入药(是中药材的一种),</h3> <h3>这个图片中的蝉,就是麦知了。</h3> <h3>蝉也分很多种,我们老家大约分三种,一,麦知了,二,夏知了,三,伏笛伏凉。当小麦成熟时树上就有蝉鸣了,它叫的声音小,声也尖,而且个子也小,爬在树枝上,你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它,它的生命很短,大约生存3O一4O天,入伏后就见不到了,所以通常叫它麦知了。</h3><h3>入伏后,就是我们常说的蝉了,它的生命力相对要长些,大约成活二三个月,我们小时候,每当大雨过后,树下会出现很多洞,这些洞就是蝉从土里钻出而留下的。带着一个硬壳,慢慢爬行,爬到树干或其他植物主干上脱壳,大约几个小时就脱壳而出,变成成虫了也就是蝉。刚脱壳的蝉是土黄色,翅膀很软,不会飞,只能爬行,但只须几个小时它就会飞了,再想抓住很难了。第三种蝉就是伏笛伏凉,数伏后才出土,其实这种蝉体型与一般蝉很难分辩,大,小,颜色都长的差不多,唯一有区别的是叫声响亮,天生嗓门高。</h3><h3><br></h3> <h3>夏季白天长,夜间短,天又太热,一般晚上休息不好,靠午休补,再则早上凉快,农民早晨起来就下地干农活了,一般干到10点钟左右,天热了,回家吃饭,然后就上炕休息了。而这个时间也是蝉最活跃,最疯狂的的时候,叫得最响亮,它在树上狠着命喊,此起彼伏,无尽无休,就如同大合唱一样,从早到晚。如果来了伏笛伏凉的那就更热闹了,它的叫声要高八度,真是一蝉入林,百蝉哑音。令人心烦意乱,烦躁不安。那个年代农村既无空调,也没电扇,人们解热的方法是人手一把大蒲扇。</h3><h3><br></h3> <h3>小时候夏天,榆,柳树上蝉很多很多,一棵树要有几十只甚至几百只,一个枝干上爬的严严实实全是蝉,</h3> <h3>上图片和下图片中的蝉,都是雄性,通常我们称它是公知了</h3> <h3>蝉也有雌雄之分,俗称公,母。上面图片中的蝉就是公的,即雄蝉,只有雄蝉才鸣叫,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上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作用,所以其声音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备,不能发出声音,所以称为哑知了。</h3> <h3>上面图片就是雌性蝉,俗称母蝉,哑知了。</h3> <h3>大约从八十年代初,人们开始抓知了吃了,把抓来的蝉去翅膀,水洗后用油锅炸,邻居给我送了半碗,黑糊糊的,油质麻滑,拿起一个一合眼放入口中,一嚼还行,外焦里嫩,真是香酥可口。真可谓一吃忘不掉。雨后刚出土的最容易逮,树上的也不难,每当太阳落山,夜晚降临,树上蝉也入睡了。人们三一群,五一伙抱上麦根,放在树下,火柴一点,大火熊熊,火光冲天。脚蹬树干,蹬蹬蹬,蝉被震醒,有的叫着,有的不响直扑火光,蝉一落地,便被抓住,有的树干太粗,脚蹬不动,手摇不动,也有办法,手抡大铁锤,狠劲砸树干,咣咣咣,把树砸的千疮百孔。死的死,伤的伤。这主要是道路两侧和千里大堤上的树木没人管。</h3><h3>我家院外有几种树,柳,榆,杨,槐,枣,椿等,每到晚上,在院闪堆上麦根,火柴一点,火光照的整个院子如白昼一般,脚蹬树,手摇树,知了具有趋光性,被震醒后不分方向,直扑火光,孩子们可高兴了,用手捉住放在准备好的瓶子里或塑料袋里。偶尔也有命大的逃跑掉,但多数是送掉了卿卿性命。</h3> <h3>古代诗人对蝉赞美有佳,有很多诗人留下了说蝉的诗词佳句,但我还是觉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初秋行圃》更胜一筹。</h3><h3>落日无情最有情,</h3><h3>遍催万树暮蝉呜。</h3><h3>听来咫尺无寻处,</h3><h3>寻到旁边却无声。</h3><h3>还有唐代诗人骆宾王,借蝉喻人,而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h3><div>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div><div>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div><div>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div><div>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div> <h3>近年来,蝉越来越少了,主要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人类把它当做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多,不管幼蝉还是成虫统统拿来做成美味菜肴,一般饭店一盘炸知了猴子要价几十元至上百元。二是随着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农村大街小巷道路硬化,树木大量减少,生态平衡遭受重大破坏冲击。造成蝉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恐怕蝉和伏凉早晚会与我们人类白白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