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摄影大师陈复礼作品鉴赏

王坚敏

<h3>  陈复礼,1916年出生于古城潮州,是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风光摄影家之一。他早年赴东南亚谋生,1944年起学习摄影,1955年定居香港,1964年创办香港《摄影画报》,任董事会主席,一直到 2018年9月11日去世,享年103岁。</h3><h3> 在60年的艺术生涯中,陈复礼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华大地。他共有200多件作品获得过各种国际奖项,并多次荣获国际摄影沙龙“世界十杰”荣誉。其艺术风格以风景摄影与中国画画意的完美结合而著称。</h3><h3> 陈复礼先生不仅是一位摄影大师,他还是一位摄影收藏家,他保存了多位五十年代新中国摄影史上重要摄影大师的作品,其中包括由他和香港《摄影画报》总编辑伍小仪收藏的五十年代精放的中国风光摄影大师薛子江的展览原作。</h3><h3> 他与吴印咸、郎静山被尊称为世界影坛华人摄影三老。</h3><h3></h3> <h3> 依次为:吴印咸、郎静山、陈复礼</h3><h3> 1994年3月,三位中华摄影泰斗历史性会面,当时港澳摄影协会在珠海授予他们摄影大师称号。</h3> <h3> 1947年,陈复礼和他的摄影启蒙老师陈芳渠(右)在吴哥合影 </h3><h3> 为学摄影,陈复礼拜西贡摄影家陈芳渠为师,甚至不要钱到照相馆去打工,刻苦专研暗房技术。</h3> <h3>  39岁移居到香港后,进军摄影沙龙的陈复礼凭借着一手画意摄影的绝活,连续两年取得香港摄影学会甲级月赛全年最高成绩,这给他的摄影人生添设了极其亮丽的一笔。<br></h3> <h3>  郎静山(左)与陈复礼(右)</h3><h3> 陈复礼深受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影响,特别热衷于集锦摄影和沙龙摄影,成为他早期摄影生涯的基本创作理念。</h3> <h3> 我与陈老先生有过一面之缘。穿插讲一点陈老先生的趣闻轶事。</h3><h3> 那是1983年的春天,老先生到江苏太湖、安徽黄山一带采风、参访,拍风光。</h3><h3> 那个时候我正好在新华日报社实习,正跟着师父张震老师(摄影家,时任新华日报摄影部副主任、江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苏南采访、采风。我们先到了同里古镇,拍了刚刚修缮一新的退思园,给报社发了一条“退思园即将对外开放”的短消息,那时候通讯还很落后,稿件还是送到邮电局,发电报传到南京的(这条稿件后来得了报社好新闻奖)。之后,又到了宜兴,拍了新开发的一个溶洞。那是我第一次正式参与摄影采访。也是第一次参与风光摄影创作。</h3><h3> 大约4月5~6日的下午,我和张震老师在太湖鼋头渚湖边,支好了三脚架,在几株造型独特的樱花树旁,等待着木质大帆船⛵️“牧归”返航。</h3><h3> 傍晚四点左右,正当船队慢慢驶来、我们准备开工的那一刻,一队人马簇拥着一个洋派的小老头赶来。只见小老头身上挎着三台相机,见到美景,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状态非常亢奋,不断轮换肩上脖子上的相机,左右开弓抢机位、抓瞬间,拍完一台相机的胶卷,就把相机交给身边的女助理,由助理帮助换胶卷,他依然不停拍摄……</h3><h3> 我问师傅“这谁啊,这么牛?”。装备太“土豪”,阵势超强,气场无与伦比。</h3><h3> 当时像我师父这样身份(正经副处级干部,按规定摄影记者可以坐软席卧铺,享受厅级高干待遇)的,也就是一台哈苏(当时一套2万多元,天价啊),靠换后背来装黑白、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也得自己提溜着相机包、三脚架。和我们一起的江苏一个杂志的摄影记者老吕(名字记不住了),单位买不起哈苏,只给配了勃朗尼卡中画幅相机。而我们手里只要一台带标头的海鸥DF。能够配备几台相机,而且还是哈苏级别的,绝非寻常人物。当时国内还没有现在的“土豪”,也不是谁都有条件、有资格置备哈苏等级进口相机的。</h3><h3> “你不认识?这是香港大摄影家陈复礼啊!”</h3><h3> “旁边女的,是他的助理。那些人,是省里、市里宣传部、外办陪同的。”</h3><h3> 噢,我这才明白,遇到世界级摄影大师了!就是那个把公鸡打鸣拍得像国画一样的陈大师。我在中国美术馆看过他的摄影艺术展。</h3> <h3>下面这些照片都是从网络上搜集的陈复礼大师的作品。有一些30年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过的(我念念不忘的公鸡打鸣的照片),在网络上没有找到,将来慢慢补充吧。</h3> <h3>  《战争与和平》是陈复礼先生早期的作品,拍摄于越南。铁丝网和阴暗的天空,象征着战争笼罩的气氛,只有白鸽代表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鸽子是画面的主体。两只鸽子,姿态各异,有其变化之妙。画面中的铁丝网,线条深而杂乱无章,反而更衬托出主体的鲜明性。在作品的色调方面,也是如此。灰暗的天空,一方面象征战争阴云密布,同时也突出了和平鸽这一主体。</h3> <h3>  《流浪者》</h3><h3> 这幅作品主体突出,构图新颖,用光也很讲究。一条独自流浪街头的黑狗,在竖画面的右上方,衬以晨光映照的高白色调背景,主体十分突出。占画面三分之二的空旷路面前景,地皮剥落,露出一条条石块,更显得道路崎岖和艰难。画面以竖幅剪裁,前深后淡,使整个画面有无穷的深度感。远处的人物及海边船桅显得浅淡,不但加强了雾的气氛,而且也加强了远近对比。</h3> <h3>  《血汗》</h3><h3> 这是作者早期又一幅写实性作品。作者从大批的伕力中突出表现了一个劳工的形象。劳工占了整个画面的绝大部分和主要位置,画面上的其它景物和背景充分表达了工地的现场气氛,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感。为了加强主体人物的感染力,作者以特写的形式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皮肤的颜色和质感,这是很必要的。在黝黑的皮肤上,一粒粒汗珠,汇成一条条汗线,不住的流淌,更可看出他们的劳动强度。《血汗》以黑白照片表现这一题材是很合适的。炙热的阳光和黝黑的皮肤,形成很大的反差,更加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如果采用彩色照片,未必能获得这样好的艺术效果。</h3> <h3>  《两修女》</h3><h3>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幅写实作品。画面上的主要人物是两个修女,她们在旷野漫步,地平线降得很低很低,空荡的天际占去了五分之四的画面。这种处理方法,借以衬托出两位清心寡欲的出家人的虚无心态和孤独感。这幅作品的特点是,画面简洁。简洁并不是景物必须简单,简单到什么都没有才算简洁。简洁的标准是要有助于主题的突出。此作品表现的中心是两位世外之人。当然,也可以拍她们的特写,表现两修女的神态和情绪,但作者没有采取这种一般化的表现手法,而是将人物拍得细小,留出上面大幅干净的天空,以简洁的构图,突出主题。这种尝试是成功的。</h3> <h3>  《喜雨》</h3><h3> 这是一幅表现雨景的作品。拍摄于泰国。怎样拍摄雨景?积他人之经验,一般说,需要三个条件:一、最好是一阵大雨,或者最起码雨点要大,如果是毛毛细雨,拍起来就比较困难;二、需要比较暗的背景,背景亮的景物或是天空,就显不出雨点的形迹;三、要有足够的光线,也就是说,天气不是十分的阴暗,最好是逆光或顶光,这样的光线条件,在阵雨来临时是经常有的。这样的光线,在较暗的背景下,才能把较大的雨珠,表现得晶莹透亮,具有较强的质感。《喜雨》恰恰符合这个条件:整个画面的景物都错落有致,使作品显得富有生气。前方的三部车子有远有近,每车露出一个不完整的但又排列有序的车轮,在中间空间地方,正好让主体驾驶的车子进入,这样,前后四个车轮,有大有小,十分均衡,好像是作者刻意布置而成的。背景的商店和人物,则更加有利于说明地方环境,具有一定的地方性。作品以黑白片表现,十分得体。若以彩色画面表现,效果不一定更理想。</h3> <h3>  《钱老板》这幅作品,可以说是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人物的特有性格。《钱老板》反映的是五十年代香港一个小店铺老板的形象。拍摄这幅照片,完全利用自然光。室内自然光的运用,较之灯光人像有一定的难度,散射光多,主光源只能借近窗的较强的光照。作者在拍摄这幅作品时,选用了中焦镜头,使背景的杂乱线条变得虚朦,而突出了主体人物,中焦镜头还有利于刻画人物神情,表现人物面部的质感。据了解,被摄的人本不姓钱,作者为了说明老板们事事向“钱”看,为钱打算,故标题为《钱老板》,用“钱”来夸张渲染,富有幽默感,也深化了主题思想。</h3> <h3>  《渔家乐》的光线处理,可以说是真实自然而又生动。利用补光(在一般情况下是避免用灯光的),突出表现了老人的花白头发和面部皱纹。几颗残缺不全的牙齿在这种光线下也显得十分突出,表达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渔民的纯朴形象。而孩子在奶奶怀抱中稍稍仰起的面孔,又被这种光线照得通亮,没有阴影,表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的可爱的面孔。作者还利用画面的剪裁,适当留着上面几条小渔船的边沿,交待了这个渔区的环境。</h3> <h3>  《湄公河畔》</h3><h3> 这幅作品是在老挝拍摄的。画面上的两个人物,一高一低,一正一背,相互呼应,相映成趣。尤其是她们特有的装束,向上挽起发髻,以及花筒裙和上身半裸,都表现了南国异乡风情,给人以新鲜感和亲切感。</h3><h3> 这幅作品的构图是很有特点的。从画面看,人物周围的船只横七竖八,似乎杂乱无章,但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景,特别是放大时的剪裁取舍,反而使画面错落有致,干净利落。尤其是正面人物身后的几条小船和篙杆都呈斜线,而右上角的一条船尾,从另一个方向斜斜翘起,打破了那种沉闷的单一格局,使画面活了起来。另一个背向人物周围的水面,由于人物不断活动,泛起了层层连漪,又使画面进一步活跃起来。这是作者乱中取静成功的一着。</h3> <h3>  《搏斗》</h3><h3> 这幅作品是两底合成放大的,大海和渔船是一底,天空的白云又是一底。由于海景的天空是浅色,可以比较容易利用分底放大的方法,将两者合而为一。放大时,先放小舟与海面,用遮挡法减去天空部分的曝光,之后放大白云时,再将海面的曝光减去。</h3><h3> 《搏斗》是陈复礼自1964年开始,近10年内唯一一幅最喜欢的作品,也是他摄影生涯中划时代的一张照片。</h3><h3> 茫茫大海,渔民在浪尖上奋力划桨,天空之上,是波涛般的升腾云。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感情是长期积累的,更是他早期生活的写照,表现出的是一种搏斗的精神。</h3> <h3>  《黑猫》</h3><h3> 拍摄于张家界黄石寨山顶唯一的一家看林人的草屋中。作品的趣味中心是黑猫的眼睛。作者恰如其分地利用了门口自然光在猫眼中的反光,使猫眼具有了晶莹闪烁的眼神光,这就使黑猫“活”了起来。黑猫的瞳孔,由于光线反射的效果,变成了绿色(有时呈红色),好似镶嵌在猫眼中两块价值连城的翡翠。这使黑猫更加虎虎有生气。拍猫最不容易的是眼神光的处理。有时利用逆光(主光),再用低光度闪光补光,以突出眼神光。而这幅作品相反,是以闪光为主光,自然光却成了突出眼神光的辅助光。另外,作者使用了大光圈,将周围的景物虚化,有助于突出主体。</h3> <h3>  《寒山寺摇篮曲》</h3><h3> 这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写实性作品。寒山寺乃佛门圣地,是清静之地,庄严之地,这样的地方,竟出现谈情说爱、打情骂俏的情景,两者好像是格格不入的。作者以《寒山寺摇篮曲》命名,一方面说明作品的拍摄地点,它既是一个庄严之地,同时大殿红墙和阶前的红花这种温暖色调又正好配合男女之间的热情;另一方面,以“摇篮曲”来象征更加开放,更加开明的新时代的现状。</h3> <h3>  《童年》</h3><h3> 这幅作品构图非常特别。画面的主体人物——小孩被安排在极下方的中间部分,左下角是一个正在织补渔网的渔民,大人与小孩,一个正面,一个背面,两人的视线完全相反。画面的背景,除了二人身后一缕晾晒的渔网之外,几乎占画面十分之八九的是空空荡荡的蓝色海面。这种“反传统的”“不符合构图原则”的构图,却正是这幅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它是突出主题,提高作品吸引力、加强作品表现效果的有力方法之一。大面积的空白,有助于抒情写意。空白大,画面则有空灵,又生气,观者能在画面上更多的展开思路、想象,留有回旋的余地。中国古代画论所说的“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就是这个道理。</h3> <h3>  《香河朝汲》</h3><h3> 1950年 摄于越南</h3> <h3>  《彷徨》</h3><h3> 1952年 摄于越南</h3><h3> 50年代初,陈复礼开始在国际摄影界初露头角,多幅作品颇得国际摄影界的好评,这也让他受到极大的鼓舞,《香河朝汲》、《彷徨》是其中尤其出色的作品。在不断的摸索中,陈复礼不拘泥于暗房技术,更注重摄影意境的构思。“他的风光摄影,不寻求明艳强烈,却独爱意蕴的酣畅淋漓。”</h3> <h3>  图左:1951年 越南《幽谷清香》右:1952年 越南《追求》</h3> <h3>昨夜江边春水生</h3><h3>(1953年 越南)</h3> <h3>天真</h3><div>1956年摄于越南</div> <h3> 图左:1956年 香港《黑手》右:1958年 香港《月光曲》</h3> <h3> 这幅在1957年越南拍摄的《沙漠之恋》,是陈复礼最早的的彩色作品,多次斩获国际大奖。</h3> <h3>黎明</h3><div>1959年摄于广西</div> <h3>《漓江早渡》陈复礼摄,1959年,摄于广西桂林。</h3> <h3>《漓江》(《一川如画晓晴初》)陈复礼摄,1959年,摄于广西桂林。</h3> <h3>舵手</h3><div>1959年摄于广西</div> <h3>石板街</h3><div>香港,20世纪60年代初</div> <h3>寄生</h3><div>1960年摄于越南</div> <h3>朝晖颂.1962</h3> <h3>春</h3><div>1962年摄于江苏</div> <h3>香港的渔港</h3><div>1967年摄于香港</div> <h3>苍涛(1978年)</h3> <h3>火焰山</h3><div>1978年摄于新疆</div> <h3> 《九寨飞瀑》1980年</h3><h3> 1980年冬,陈复礼来九寨沟摄影,并把《九寨飞瀑》为首的作品发表在《中国旅游》杂志。1984年,九寨沟对外开放,立即引来全国和全世界的震惊和赞叹,九寨沟从此扬名海外。<br></h3> <h3>江南小景</h3><div>1980年摄于浙江</div> <h3>快乐的旅程</h3><div>1980年摄于西藏</div> <h3>多少事欲说还休</h3><div>1982年摄于江苏</div> <h3>风里来雨里去</h3><div>1983年摄于江苏</div> <h3>1984年 云南 《家家都在画屏中》</h3> <h3>家乡的水</h3><h3>1985年摄于广东</h3> <h3>  80年代后期,陈复礼一改过去传统的摄影风格。 这幅《千里共婵娟》采用西洋画十字形的构图,完全脱离了他过去传统的中国画的形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h3><h3> 照片在上午九十点钟拍摄,薄雾蔽日,康泰克斯135相机、200毫米镜头,加用深灰滤色镜片拍摄,在放大时又增加了密度,使白昼变成了月夜,画面成“Y”字形,上下左右平均分割,月亮被有意安排在正中位置。</h3> <h3> 《白墙》(1988年)</h3><h3> 《白墙》则吸收了现代派作品的长处,形式感很强,色块对比又极鲜明,同时也保持了中国传统的黑白意趣。他慢慢找到了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摄影风格,而风光摄影,成了他的强项。<br></h3> <h3>1988年 福建 《春雨》</h3> <h3>1988年 吉林 《破晓》</h3> <h3>陈复礼创作的徽州摄影作品《翠竹堆青》</h3> <h3>  《不染》1989</h3> <h3> 唐代极负盛名的诗人王维,既善于作诗,也擅于绘画。苏轼对他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香港摄影家陈复礼被人尊称为“影界王维”。</span>如果说,王维的绘画是“画诗合璧”,那么,陈复礼的摄影就是“影画合璧”、“影画诗联珠”。他的摄影作品往往富含诗意词味。读他的作品,可以处处感受到浓重的诗情画意。</h3><div>品他的作品,可以时时觉察到深厚的美学哲理。</div><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陈复礼的摄影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思想认识、文化素养、艺术造诣、技能技巧和生活积累,更是以艺术家正直的人格,对历史、社会进行思索考问,表达对光明的追求。</span></h3><h3> 陈<span style="font-size: 17px;">复礼有自己的摄影理论。他的摄影技巧已臻炉火纯青,却并不囿于技巧的运用。</span>他对摄影有自己的独特理念。艺术不必屈从时尚,这在一般搞艺术的人恐怕就很难做到。</h3><h3> 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社会流行崇尚画意的沙龙摄影风格时,从来没有放弃过写实摄影,并把写实与画意相结合。</h3><h3> 事实证明,如果那段时期缺少了写实摄影,摄影发展史就留下了缺憾。他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陈复礼的作品,不追求稀奇古怪的题材,而是在看似平淡的内容里透射出不平凡的情趣,在貌似普通的画面中发散出极浓厚的韵味。</span>他的摄影作品博取各种题材,表现形式多样。他特别擅长风光摄影。那种像似绘画而又胜似绘画的风物景色,令人叹为观止。</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在</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摄影作品中,陈复礼巧妙地加入国画、书法、篆刻、诗歌等,从而使自己的摄影作品别具一格,洋溢着浓重的中国特色中国趣味。</span>他的审美情趣,摄影理论,表现方法,直至作品冠名,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不少作品,都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名句题名。例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千里共婵娟》、《日出江花红胜火》、《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感时花溅泪》、《四十年来家国》、《多少事欲说还休》、《昨夜江边春水生》、《秋江水冷鸭先知》(化用《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不知他是触景生情,选用唐诗宋词的佳句作为题名,还是因情选景,摄下名句中向往的境界。</h3><h3>或许,这两种情况都曾经有过吧。</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观摩欣赏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如仰泰岳,似瞰大海;如沐春风,似行夏雨;如品好茶,似饮醇酒。</span>“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h3> <h3> “陈复礼的摄影作品是艺苑奇葩,而他跨越半个世纪之久的摄影实践是探求中国当代摄影美历程的重要坐标。”——丁遵新</h3> <h3>张家界</h3> <h3>1994年 广东 《逆流》</h3> <h3>1995年 瑞士 《银装》</h3> <h3>  陈复礼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恰到好处地将摄影艺术与中国画意结合了起来。 60年代初,陈复礼多次提出 「写实与画意相结合」 的创作主张,他善于把主观的意境和形式美感巧妙相融,也因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画意风光摄影道路。</h3><h3> 1980年代,陈复礼巧妙又大胆地让摄影与绘画联姻,让摄影作品更具有中国画韵味和美感。<br></h3><h3> 他陆续邀请与他交好的当代中国顶级书画家们参与他的“合璧”创作。<br></h3><h3> 刘海粟、饶宗颐、吴作人、古元、李苦禅、李可染、邵宇、启功、黄苗子、黄胄、黄永玉、程十发、关山月、范曾……多达数十人。<br></h3><h3> 这些书画名家们在他的作品上或题字、或补画,成就了一批被誉为“双绝”的艺术珍品,深受人们的喜爱。</h3><h3> 陈复礼是开创“影画合璧”摄影风格的第一人。</h3> <h3>  这是陈复礼拍摄的一幅浩瀚大漠,擅长画动物的吴作人在其中以笔墨轻点出一列驼队,作品的意趣跃然而出,使人看后产生无限遐想。这是昔日丝绸之路风情的生动写照。</h3> <h3> 著名画家张步补船,《高峡轻舟》跃然于眼前。</h3> <h3>  影子(1990年 吴冠中合作)</h3><h3> 知名画家吴冠中补画树影,有了《影子》。<br></h3> <h3>  画家董寿平补上远山,古松,并题字,一幅《乘风归去》就变得更为灵动起来。</h3> <h3> 这幅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补画并题字,《双鸟》栖息于冬日的枝头。</h3> <h3>  著名画家黄永玉也与陈老交好,分别补上几只鸭和仙鹤,成就了《秋江水冷鸭先知》和《松鹤图》。</h3> <h3>  中国海派书画画家程十发巧妙地将小鸟点缀其间,《雪地》《嬉雪》几乎鲜活了起来。这类双剑合璧的创作在摄影界是独一无二的,今后也再难出现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