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耕砚田清绘雅韵——陈谷长的水墨空间

陳之翔

<h3>  掐指算来,与陈谷长先生相交已经整整五十八载了。</h3><h3> 那是在1960年夏季,我有幸考取了新成立的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说是"专科学校",实际上招收的却是五年制本科生。本科设有油画、中国画、雕塑、工艺美术四个系,我进的是为本科各系培养后备生的"预科"。</h3><h3> "上海美专"虽是新建的,但在我们进校之前,其实学校里已经有了一届学生,他们是1959年初由"上海中国画院(筹)"招收的六十名美术学子,后来享誉上海画坛的邱瑞敏、夏葆元、魏景山、杨正新等艺术家都出自这届学生,陈谷长也是其中之一。学校初创时并没有正式校名,只是作为画院附设的中等美术学校而存在,几个月后才正式定名为"上海美术学校"。新建的"上海美专"就是在"美校"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所以,1960年9月,当"上海美专"正式开学时,除了新招收的本科、预科两届新生外,还有从"上海美校"延续下来的、在校内被昵称为"老中专"的60名同学。</h3><h3> 初进美专时我才14岁,脖子上还挂着红领巾。"老中专"的学长对我们这些同学少年嘘寒问暖关心备至,使我们一进校门就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陈谷长当时在"老中专"绘画科,用的还是"陈国强"的原名,与我的名字"陈志强"只有一字之差,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我的兄长。</h3><h3> 开学不久,在一次联欢会上,谷长兄在他们班级排演的一齣独幕剧中扮演了一个角色,整场演出中,只见瘦瘦高高的他捧着书本喃喃地背诵着一个俄语单词"ΑΚΒΑΡΕΛb" (水彩画,发音为"阿克伐来里")。他虽不是主角,但其木呐、滑稽的神态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便多了一个"阿克伐来里"的雅号。多年后我们老同学聚会时,说起当年"老中专"的同学时,许多人的姓名已经淡忘,但对那位憨态可掬的"阿克伐来里"却仍记忆犹新。</h3><h3> 1962年2月,"老中专"毕业,谷长兄以优异的成绩,与邱瑞敏、夏葆元、魏景山、杨正新、严国基等同学一起,跳级升入本科二年级继续深造,直至1965年7月毕业分配到画家云集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多年来,谷长兄创作出版连环画四十余本,文艺插图千余幅,还著有《怎样画鹅》、《藤的艺术》、《荷塘清趣》等中国画技法书籍数本。同时谷长兄在中国画园地勤于耕耘,终成大器。</h3><h3> 一位艺评家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h3><h3> "陈君谷长,幼好丹青,勤于砚田;长得名家指授,艺道正宗;复能精进不已,近岁则卓然有自家面目矣。</h3><h3> "谷长君所作,唯求静美,衍及雅逸、清秀、妍适诸格。故观其画,莫不能陶染吾人性灵,或心远虑,悠然出尘;或反省诸已,霍然向善,艺术伟力于此发露无遗。</h3><h3> "谷长君之画品,虽博涉多方,沁人心脾则一也。人物道释之作,其形态迁想妙得,娴雅多姿;其线质则远接晋唐,高蹈旷远。荷花游鱼,尤为绝诣。用笔、用色、用水已臻化境,笔与神行,无迹可求。其清新淡雅,秀而不火,有风韵而无娇媚之态,静到极致,雅到极致,亦美到极致。"</h3><h3> 对此评价,我深以为然。</h3><h3> 数十年来,谷长兄潜心笔墨成果颇丰,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仅1993年就连续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了三次个人画展。时隔两年,1995年7月又在新加坡乌节坊展览厅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了《陈谷长画集》,为此,新加坡还专门发行了以谷长兄中国画作品为内容的首张地铁卡。进入新世纪后,2004年1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谷长兄的煌煌力作、两卷本《陈谷长中国画作品选》。2005年8月又应邀到宝岛台湾,在台北、新竹、高雄、台南、花莲等地举办了中国画个人巡展。2013年8月在上海"陆俨少艺术馆"又一次举行了个人画展。谷长兄还是由张培础、王劼音、凌启宁等七位老艺术家组合而成的"水墨星期三"成员,十数年来坚持不懈、笔耕不辍,近年来屡有新作问世,多次举办画展,在上海画坛颇具盛名。</h3><h3> 数十年来,谷长兄的多件作品分别被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国中国国家分部东方艺术中心、新加坡中华商会、宁波市鄞县人民政府、上海周恩来纪念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上海张充仁纪念馆、上海玉佛寺、上海美术学院等机构团体收藏。</h3><h3>对谷长兄的绘画艺术,画界和艺评界有过很多精彩的点评。</h3><h3> 著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先生对谷长作品的评价言简意赅:"好看、高雅,也见功夫。"贺老还说:"我和谷长同是宁波人,看他的画风,淡呵呵,好比阿拉地方的嘎饭,比如咸菜卤清炖(蒸)小黄鱼,原料新鲜,做法单纯,清淡可口,常吃不厌。他的画,具有同样素质,是久看不厌的。"</h3><h3> 长安画派代表人物、著名国画大师黄胄先生对谷长兄也评价甚高:"陈谷长的画,有文人气息,水墨有灵气,使人看了有一种宁静的感觉,与世无争,有自然尚美的真情。"</h3><h3> 1993年谷长兄在台湾举办个人画展时,台湾社会各界好评如潮。</h3><h3> 台北艺文评论家汉宝德先生撰文指出:"陈谷长的荷花最受大家的欢迎,他虽然满、染,但透明的荷叶、荷叶间的空隙、偶尔出泥的茎,充满国画里轻灵的趣味。他掌握了荷叶的精神,与巧妙的构图相结合,使荷成为一个独立表现的天地。</h3><h3>"陈谷长是从各种角度与观点来看荷叶,因此是有现代感的。比如他画了些自上俯视的荷叶,互相交叠,缝隙间有小鱼游动的作品,颇有陈其宽(著名国际艺术家,被台湾美术史家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的味道。</h3><h3> "陈谷长的淡墨技巧非常成熟,表达在千变万化的荷叶上是最恰当不过了。其实荷叶就是人生,他可以是豪情万丈的壮士,可以是婀娜多姿的淑女,可以是将军的号令。陈谷长表现了荷的柔性一面。"</h3><h3> 台湾著名艺术评论家、画家、作家蒋勋则认为:"陈谷长的作品是可以纳入江南画派的系统来看的,使我想到大多是江浙一带活跃的画家,追求水在宣纸上渲染的透明效果,也追求毛笔线条的灵动性。许多墨的层次仿佛倒影,特别有水的娟秀与灵秀。"</h3><h3> 以"民国第一言情小说"《秋海棠》闻名于世的著名作家秦瘦鸥对谷长兄的画作也赞赏有加:"越中陈谷长先生专攻花鸟、人物,尤精绘荷。观其所写芙蕖千幅,深觉以宋名诗人杨万里七言绝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移题陈先生佳作,可谓相得益彰矣。"</h3><h3> 朱自清先生早在1927年就已有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问世。朱先生的散文如同"工笔画",景物描绘精雕细刻、细腻传神。在他的笔下,月光下的荷塘美轮美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妙笔演绎经典,字里行间让人似乎目睹了荷塘的闪烁迷离,感受到了在月光下荷的"袅娜"和"羞涩",闻到了荷如"出浴的美人"在月色下散发出的"缕缕清香",令人陶醉、令人遐思。</h3><h3> 如今,谷长兄用他的笔墨也将"月色荷塘"端到了我们的面前。在谷长兄的水墨空间中,荷塘清辉碧影、迷蒙流动,平面的荷叶重重叠叠,摇曳的荷花兀立其中,细长的游鱼穿梭在叶茎间……水墨在宣纸上滲化,似涓涓细流,清灵静谧,充分显示了荷花透明、清雅、空灵的朦胧之美。</h3><h3> 荷花本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历来画家画荷,往往都是墨荷、浓荷,墨色淋漓,大开大合。谷长兄却反其道而行之,用极淡之墨、极淡之彩勾画描绘,画面淡雅明净,却全无单薄乏味之感;水晕墨章的渗化之妙,朦朦迷离,但又异常清晰、富含韵律。荷花、茎叶、游鱼构成了点、线、面,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似影像的叠化,充满了梦幻感,在一片无序和混沌中闪烁出别具灵寄的审美效果,充满了生命的律动。</h3><h3>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沪上著名美术评论家谢春彥先生的一席话:"余有一画友歉然谷长陈君也。君修长体瘦却筋强其骨,美髯,寡言辞,偶论艺,常有惊人句,一如其画作,简雅明朗,绝无废墨焉;雁行秋空,鱼翔秋水,固与君性情一致也,所谓人画同者。"</h3><h3> 静耕砚田,清绘雅韵。用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来形容谷长兄其人、其画,愚以为是再贴切不过的了。</h3><h3> </h3><h3> </h3><h3> 2018年5月15日于梅陇枫晚斋</h3><h3>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