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咱当过兵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装曾穿在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咱当过兵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懂得人民养育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保卫祖国咱流过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牺牲的汗已铭刻在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性格还是军人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神将永存……</p><h5 style="text-align:center;">(插曲歌词)</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都是五十年代的转业军人,他们与战友的情谊一直延续至今,深厚绵长。</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全民拥戴解放军,青年人拥跃参军,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年代。</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敬仰军人,羡慕他们战友间的真挚情谊。近日我与母亲翻看老照片,突然想到何不用电子书的形式记录下这些老照片,以便大家收藏阅读,所以就有了此篇。</p><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建功勋,父辈军魂励后人。</p><p class="ql-block">献给我的父辈军人。</p><p class="ql-block">献给八一,</p><p class="ql-block">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p><p class="ql-block">献给十一,</p><p class="ql-block">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9周年。</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尘 2018.8.)</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这些证件是父辈红色历程记载的一个个节点,是那一代人奋斗一生的见证。</p><h5 style="text-align:center;">(证件拥有人:陈登邑 照片提供:小尘)</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前排: 王真愉、李斐然、蔡小苏、梁英亚、冯泉乐</p><p class="ql-block">后排: 张仕仁、陈登邑、谭翔、杜灼庆、卫治材、邹敏翔、鞠仁洪、张娴、吴善权、冯锡雅等</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念 战 友</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张18人的照片中,有16人是战友,我们50年代初一同在汕尾和河南信阳为祖国尽义务,贡献青春,驻守边防。后来相继转业到地方在不同岗位任职。大伙虽有眷恋之心,也难见面。经过努力,终于在1985年3月3日实现了。由吴善权组织到泮溪酒家聚会,久别重逢,那热闹高兴劲,十足百鸟归巢。陈登邑即兴作打油诗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寒风细雨三月三,泮溪茶舫喜聚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短者不见五七日,长者离别卅年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细看两鬓忆前容,四手齐握认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相问别来可无恙,更怀各地诸故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欢声笑语犹当年,那是皆过五十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都说聚会当多举,秋日共尝罗浮秀。</span></p><p class="ql-block">至今又过卅秋,尚未共尝罗浮秀,看来机会已没有,众友已故七八九,健在的也年事已高,步伐艰难不便行走,惟有通讯常联系,祝愿老战友身体无恙乐无忧。</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文:梁英亚)</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陈登邑(1923.10~2012.3)</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参加地下工作,1950年4月参军,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结业,历任广东边防四分局公安76团工作员、参谋,中南公安司令部、广东军区司令部参谋。1958年6月转业到广州文化系统工作,1986年离休。一生荣立三等功3次(部队2次,地方1次)。</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h5> <p class="ql-block">梁英亚(1929.12~ )</p><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参军,1950.7在广东省公安干校结业后赴汕尾边防四分局,后随编到边防36团、公安76团从事财务工作。1954年转业到广州市商业系统工作至退休。(照片提供:梁英亚 )</p> <p class="ql-block">广州刚解放,我妈妈让我上广州找姑姑,妈妈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头猪凑钱给我做路费,她把钱藏在一条布带里捆绑在我的腰间,我和几个同乡从信宜步行上广州,走了好几天才到,在姑姑的引领下报名参军。</p><p class="ql-block">当时20岁,没出过家乡,啥也不懂,连电灯开关都不会用。(梁英亚口述 小尘笔录)</p><h5>【小尘: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妹从此蜕变成为一名革命军人国家干部。每次回忆到这里,母亲都非常感慨不禁落泪,既怀念,更感恩。】</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真愉(1934.10~ )</span></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参军,1950.7在广东省公安干校结业后赴汕头边防21团,后随编到汕尾公安76团,一直在政治处工作。1954年转业到广州市商业系统工作。(照片提供、手记: 王真愉)</p> <p class="ql-block">广州一解放,我发现经常在我家聚会的人都不来了,他们是广州的地下工作者,我表哥是其中一员。那时他们开会我睇风,有时还帮忙送信。</p><p class="ql-block">一天表哥回家见我无所事事,问:你为何不去工作?我傻傻地:我不是还一样吗?表哥说你去参军吧。</p><p class="ql-block">我还小才15岁,我想上学。当看到公安干校招生我就跑去报名,招生年龄要求18岁,填表时我填了18岁。面试官看着我问:你有18吗?才70斤,顶多就14岁,我不敢出声,面试官说:好吧,收你了。把年龄改写成14岁,其实我当时是15岁。面试官后来是我的中队长。 </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王真愉口述 小尘笔录)</h5> <p class="ql-block">我们团在汕头距离台湾较近,所以天天都是一级备战,每天敌人的飞机不分日夜都搔扰扫射,我们每天警报六、七次是平常事,汕头港是深水港,白天不敢让外国船(有些是一万吨的,有的小一点)进港,要到晚上才能进港,检查封船上的电台,武器,然后才能检查进境人员和物件,没有问题才发入境通行证。</p><p class="ql-block">我们每晚都要打好背包随时准备作战,我在政治处搞内勤和保管档案,当时組织和我谈话,要是丢了档案是要杀头的,所以我每晚睡前都把档案和印章等打好背包,一有情况我就丢弃自己的东西,背起档案印章等就走,从来没有睡过安稳觉,敌机来了我们跑上五楼天台用机枪打飞机,射程不够高,根本打不到的。</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很疲劳,我曾试过口里含着一口饭就睡着了,等到炊事员来收抬才把我叫醒。</p><p class="ql-block">我们下连队有时会见到美帝的第七舰队的航母,白天我们是不准外国船进入我国港口的,怕被敌机炸掉,就是在外海也不安全,记得52年上半年,英国万吨巨轮教人号就是在外海,被敌机炸沉的,当年万吨轮船已经是很大的了。(撰文:王真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冯泉乐(1933.5~ )</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参军,1950年7月在省公安干部学校结业后,参与组建汕尾边防四分局,曾任公安76团干部处书记、中南军区公安司令部及省军区军械处助理员,荣立三等功二次,1957年出席全军军械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喜获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和合影。</p><p class="ql-block">1963年转业地方,先后在广东省水产及农机系统工作。1989年获评为广东省机械厅、省政府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手记:冯泉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吴善权(1930.3~1988.6)</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参军,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曾在中南军区公安十师七十六团任参谋,广东省军区司令部、广州警备区等工作。七十年代转业地方,曾任广州市科委副主任,市科协专职副主席、党组书记,广东省科协书记处书记、常委,直至病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 梁英亚 文:蔡小苏)</span></p> <p class="ql-block">蔡小苏(1934.5~ )</p><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参军,中南军区公安十师边防三十六团,转业后到广州市电信局担任话务员、译电员、人事干部等工作,1989年退休。</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蔡小苏)</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王少卿(1932年~ )</p><p class="ql-block">1948年参加地下工作,1949年入党,1950年在海丰县公安局工作,1950年底调边防局调研股任侦察员、内勤,后归编36团、公安76团任文化教员等职,1952年荣立三等功。1953年转业,1989年7月离休。</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王少卿)</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时任汕尾边防四分局调研股长苗海波和夫人任芙蓉</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h3>陈穗苏、林振介</h3><h3> 转业到新疆奇台县医院工作。两人已故。</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h5> <p class="ql-block">江伯强(1927~ )</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参军,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结业,曾任广东边防四分局、公安76团参谋,1954年初调到25团(惠来县),当年因身体原因转业到三水县粮食局工作,1958年调回广州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国当年志从戎 戍边守岛灭匪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荒漠边陲存隐患 组建民兵堵漏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顽疾催我转业去 弱躯又逢文革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盼来改革开放日 已是黄昏夕阳红<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h5 style="text-align:center;">江伯强 写于2016年8月18日 </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江咏川、梁英亚 文:江伯強)</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吕杏培(1935.11~ )</p><p class="ql-block">1950年12月参军,1960年转业到新疆</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手记:吕杏培)</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张艳辉(1936.12~ )</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参军。1952年由边防21团转编入公安76团卫生队工作,后相继在广州部队大医院任护士长、医生,1988年在武警医院离休。</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文: 冯泉乐)</h5> <h3>吴 彬(1932~ )1949年参军,1951年到汕头边防21团,后隨部队转编到公安76团,1954年调广东省军区司令部训练处任参谋,后调佛山军分区,直任至副参谋长离休。<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文: 冯泉乐)</h5> <p class="ql-block">唐剑云(1927.4~ )</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参军。1950年7月在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结业,分配组建汕尾边防四分局,任调研股内勤。1951年随编先后转归边防36团、公安76团、公安九师。1954年6月转业,后到潮州市食品公司工作。</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王少卿 文: 冯泉乐)</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左图:鄞绛琴 (1934.12~ )</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参军,汕尾边防四分局、边防36团秘书股及公安76团文书,公安九师文工团团员。1955年5月转业到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作。</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撰文:冯泉乐)</h5><p class="ql-block">右图:李斐然(已故)</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王真愉)</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邹敏翔 (1927.7~1987.12)</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参军,1950年7月在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参与组建汕头边防二分局。后随编先后在边防21团、公安76团、公安九师历任参谋。1958年转业到博罗县,曾任农场生产科长、公社副社长、县二轻局副局长。</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邹沁斌 文:冯泉乐)</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梁树廉(1927.8~2017.7)</p><p class="ql-block">系广东省新兴县天堂镇内洞连塘村人,1947年9月就读于私立珠海大学法商学院,二年后弃学从军,于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学习,1950年7月结业参与组建边防,曾任汕尾边防四分局,边防36团、公安76团情报股侦察员、见习情报参谋、公安九师参谋职务。1954年在对敌斗争中成绩突出,受到师领导及汕头市武装部的奖励及嘉奖,1955年11月转业到广东省澄海县、汕头市银行系统工作,曾获得“金融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撰文: 梁卓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3>下图:黄群(已故) 1949年在惠阳专署公安处工作,1950年调汕尾边防四分局检查股、边防36团情报股、公安九师情报科任参谋。</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h3></h3> <h3>麦伯强(1934~ )</h3><h3> 1949年12月参军,在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于1950年7月参与创建边防,经英语培训,是汕尾边防检查站的对外英语翻译,后转业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3>李华(原名李汉坚,1928.10~)</h3><h3> 1949年9月参加工作,1951年任边防第六分局靖海派出所所长,1952年任边防36团司令部情报股见习参谋、公安9师27团司令部情报股参谋,1954年转业到广东省林业厅人事科工作,1959年10月调从化县流溪河林场工作,1980年调广州拖拉机制造厂任工会主席,1986年退休。</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王真愉 文:李华)</h5> <h3>曾鼎新(1933.11~ )</h3><h3> 1950年1月参军。在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1950年7月分配到省边防总局总务科工作。1952年起,先后在边防21团、公安76团、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后勤部、广州警备区任财务助理员。1963年转地方,在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工作。<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曾鼎新)</h5> <h3>张方元(1934.5~ )</h3><h3> 1950年1月参军,1950年7月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结业后,参与组建汕尾边防四分局,后随编入边防36团、公安76团任文化教员等职。1956年2月转业至广州市水电设计院工作。<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文: 冯泉乐)</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76团政治处单奎协理员<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王少卿)</h5> <p class="ql-block">姚桢时(1929~ 2014.11 )</p><p class="ql-block">1947年参军,历任团、师、军、大军区参谋、科长、处长、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在部队离休后研究书法和摄影,颇有成就。(网络资料)</p><p class="ql-block">【小尘:姚叔叔是我父亲陈登邑1954至1958年在中南公安司令部和广东军区司令部时的战友,他后来调到湖南军区,离休后定居长沙。我父亲与姚叔叔保持通信数十年,战友情谊深厚。】(照片提供:梁英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王强,平海派出所长。已故。</p><p class="ql-block">邵仁远,边防四分局政工股长,1952年底改编为公安76团后任组织股长。</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的创立及学习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广州刚解放,解放战争已近尾声,但巩固新政权还面临着内外的重大压力和挑战。形势的快速发展,急需培养一批新型的干部队伍。于时,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在省公安厅的直接领导下,于1949年11月开始招生,而各地的在学青年,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和激情,迅速投向她的怀抱。我是其中之一,当时一起离开市一职校的还有曾鼎新、麦伯强、卫治材等同学。入校后我编入二中队四小队。</p><p class="ql-block">省公安干部学校校址起初在大南路,在“三三”轰炸前后离开市区,迁至黄花岗,校舍是几栋临建的大型杉皮房,一切都很简单,入学后除供集体膳食和服装外,每月还有一万旧币(相当现时的一元)的津贴费。课程以《改造我们的学习》、《社会发展史》、《革命人生观》等政治课为主,兼有关于隐蔽斗争的特点和手段等业务课,初入革命学校,气象一新,尽管生活艰苦,但情绪高涨,关系融洽。每当全校集中上课前,各中队分别齐唱革命歌曲,此起彼伏越唱越有劲,相互挑战,这是当时唯一的文娱生活了。由于军事化管理,一切都很有规律,按时作息,大地就是饭桌,大家围着两盘菜,一声“开动”,风卷残云,吃得也欢。</p><p class="ql-block">到了1950年7月,鉴于组建边防需要,学员提前结业,与野战军抽调下来的老干部定向编组。不久就开赴汕尾,结束了学员生活。记得当时从广州出发,乘坐载货的大汽车(没有坐位),途经惠州,在惠州公安局接收枪支、弹药装备,继续前行,到海丰鲘门,改乘船到汕尾,一路浩浩荡荡,又初见大海,很高兴!</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到汕尾大约有106人。汕尾是个渔港,镇内只有几条街道,但民风比较纯洁,面对宽广的沙滩,眺望对岸新港,白浪涛涛,渔船穿梭,渔市兴旺,这一派情景,使人心旷神怡,边防局的初建,一切从零开始,自然有艰辛,也有欢乐。</p><h5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 冯泉乐)</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很珍贵。组建边防局初期条件很差,包括局长在内,从汕尾到沿海各点,如东面的陆丰甲子、碣石、遮浪,西面的惠阳平海、妈宫各所在派出所、部队检查工作,都是骑自行车,有时要骑行百多公里都是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图中右起:陈福明局长、秘书股长翟安久、警卫股长孙华南。</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撰文:冯泉乐)</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调研(情报)股长 苗海波</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王少卿)</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汕尾边防四分局组建初期及后来改编(1950.7—1953.1):</span></p><p class="ql-block">汕尾边防四分局隶属广东省边防总局(广州),防区东起陆丰甲子、西至惠阳平海、海岸正面宽度约300余公里,分局下设甲子、碣石、遮浪、妈宫、平海五个派出所,作为边防管理的派出机构,汕尾作为出入口岸,设边防检查站。</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边境情况复杂,偷渡走私案件常发。加上朝鲜战争爆发后,沿海美舰活动频繁,形势紧张,同志们常常日以继夜坚守岗位,忠诚负责,一切以完成任务为重,很少考虑个人得失。有神秘色彩的情报股,常便衣出行,在复杂人群中建立“耳目”,掌握敌情社情动态。</p><p class="ql-block">梁树廉同志(外号“胡须佬”),就是当时活跃在一线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当时出行到沿海各所点检查工作,自行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包括局长有内,骑行百多公里是家常便饭,局长也只有一名警卫员跟随而已。</p><p class="ql-block">秘书股初期,起草文件、总结报告的撰写,主笔是赵克诚同志,赵调离后,由我接手。当时真是丈八金刚,压力很大。那时我还未满20岁,无斗争经验,文字功夫也很浮浅。但部队没有价钱可讲,只能逐步适应,尽力而为,所以,每当写稿,我只有废寝忘餐加班加点。</p><p class="ql-block">在汕尾期间,我们曾利用节假日,步行数十公里到海丰县城,参观革命旧址“红场”,拜访革命烈士彭湃的母亲,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1951年秋,边防局改归部队建制,番号为边防36团,为适应这一转变,机关干部都经常到凤山下操练,留下不少足迹和汗水。</p><p class="ql-block">1952年夏,汕头边防21团调汕尾与36团合并成立公安76团隶属公安10师。团长刘凯,政委梁冀。 (撰文: 冯泉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邓学夫与杨立楠(站立者)于汕尾海边</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蔡小苏、徐雄发等1953年初于汕尾。<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蔡小苏)</h5> <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h5>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当时公安76团干部处全体干部合照,前排:冯泉乐、左鼎森(处长)、王翼民。后排:刘玉山、成完媛。拍摄于1953年冬河南信阳。</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p class="ql-block">这是1953年“八一”节,当时我们部队驻河南省信阳市,战友们趁放假,特地到河南与湖北交界的鸡公山旅游,在山上拍了这张照片。其中有冯泉乐、蔡小苏、王少卿、张育新、陈登邑、江伯强、徐雄发、王文志、何恩凤等同志。</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3>江伯強、吴善权、卫治材、陈登邑等1953年于信阳。<br></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驻信阳概况(1953.1—1954.1):</span></p><p class="ql-block">1953年元旦,我们告别汕尾这个渔港城镇,调防到河南信阳。</p><p class="ql-block">汕尾,作为我们革命工作的起点,在两年半的工作中,经历风风雨雨,一旦离去,自然有许多不舍,临别依依。</p><p class="ql-block">行军路线第一天,从汕尾步行至海丰,接连几天沿广汕公路步行到樟木头,在那里等候乘火车北上。当时,目的地在哪?我们都不清楚。北上的专列是铁皮火车厢,在车厢地面铺些稻草就地休息睡觉。车到武昌,那时过长江还是摆渡,过江后,列车继续北上,到河南信阳市,终于停下来了。那时已近春节,天气比较寒冷,幸而后勤为我们准备了厚棉衣,温饱不成问题。除少数北方人外,我们大部分是南方人,对这种环境的变化,还算适应,不为离乡别井惆怅,这大概是政治工作起了作用吧。</p><p class="ql-block">部队在信阳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劳改人员修建南湾水库,水库是根治淮河水患的一个大型配套水利工程,动用民工众多,其中有一部分劳改人员,团部入驻一个大宅院,几栋瓦房,冬天烧煤取暖,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煤炉,煤气通过管道引出室外。</p><p class="ql-block">下雪后,房檐上垂挂着冰凌,对南方人来说倒是很别致有趣的风景。暖气使空气变得干燥,广东人怕“热气”,所以,每当有人回广东出差,都托购“王老吉”凉茶。市内马路多数是黑泥土路,每遇到雨雪天,泥泞路滑,同志们戏称它为“芝麻糊路”。</p><p class="ql-block">那时物价比较便宜,烧鸡1元1只,鸡蛋1角6只,当时我们排级干部每月有津贴费26元,还是很见用的。由于一向节省,所以每月仍有剩余,在生活上也有所改善,每周假日包饺子一次,我曾一餐吃了33个,可见当时胃口!</p><p class="ql-block">6月,我被吸收为预备党员,进行了入党宣誓,至今已65周年了,在工作中,特别是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我都紧记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做好榜样,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1954年1月,部队又奉命南返海陆丰一带,并入公安9师,公安76团番号取消。干部除了个别提干调离外,所有部队指战员分乘专列南下。</p><p class="ql-block">我同吴善权两人一起到中南军区公安司令部报到,分别安排在军械处和训练处工作。当时我们在招待所同住一室,当部队专列抵达广州黄沙车站时,我俩一起前往慰问,真是一别不知何日见,战友之情实难忘。 (撰文: 冯泉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3>1954年陈登邑姚桢时等摄于岭南中山大学</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 邹沁斌)</h5><h5> 小尘: 谢谢邹敏翔叔叔之女邹沁斌提供的老照片,那时我妈妈应该是刚转业到广州,我妈妈可是六十四年后第一次见此照片,太珍贵了。至于照片里有谁?考眼力哦,猜猜看! 😜</h5><p class="ql-block">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王真愉)</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梁英亚 )</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梁英亚 )</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边防36团情报股的战友</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 李华)</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战 友 情 深 🌹</h1> <p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提供:梁英亚 )</span></h3> <h5>1953年陈登邑、张育新、邹敏翔于武汉黄鹤楼</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梁英亚)</h5> <h1><br></h1><h1>大事记:</h1><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在广州创立并招生。</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至1950年7月,首批学员提前结业。</p><p class="ql-block">1950年7月,106名包括从野战军抽调的老干部和公安干校结业的学员到达汕尾,组建边防四分局(隶属于广东省边防总局)。其中女兵20多人。</p><p class="ql-block">当时边防四分局的领导干部主要从野战军调来,局长陈福明是久经沙场的长征干部,副局长宋云舟是公安业务的内行,还有秘书股长翟安久、政工股长邵仁远、警卫股长孙华南、调研(情报)股长苗海波、总务股长孙殿元、财务股长刘云升、派出所长王强、王宗林、鞠仁洪、林振介等同志都是斗争经验丰富的干部。</p><p class="ql-block"> 各部门的工作骨干则由公安干校的学员担任。</p><p class="ql-block"> 1951年初,又招收了汕尾当地一百多名青年参军,编为六个分队进行四个月的培训,之后充实各部门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1秋,边防局改归部队编制,番号为边防36团。</p><p class="ql-block"> 1952年夏,汕头边防21团调汕尾与36团合并成立公安76团隶属公安10师。团长刘凯,政委梁冀,参谋长张永泰,政治处主任范万田,干部处长左鼎森,军务股长张育新,卫生队长王文志。</p><p class="ql-block"> 1953年1 月,部队调防到河南信阳。</p><p class="ql-block"> 1954年1月,部队又调回海陆丰一带,并入公安9师,公安76团番号取消。 朝夕相处四年多的战友,有的调到中南军区公安司令部报到(陈登邑、吴善权、冯泉乐等),有的安排转业地方(当时精简女兵,所以,女兵多在1954年转业),大部分战友则随部队往海陆丰驻守南疆。</p><p class="ql-block">至此,这批同时期参军入伍的战友,各自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的战友情谊一直沿续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尘根据冯泉乐、王真愉、梁英亚、江伯强、王少卿记叙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3><font color="#01010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冯泉乐手记</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 1955年冬冯泉乐与王少卿于北京。</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王少卿)</h5> <h3> 这张大约在“文革”后的七十年代在越秀公园相聚时拍摄的。左起:冯泉乐、吴善权、蔡小苏、卫治材、徐雄发、王真愉、潘远弛。<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3> 左至右:冯泉乐、张艳辉、何恩凤、谭 翔、王少卿、王真愉、卢冠昌、梁济德、王文志 1979年留影于麓湖公园曲玉桥。</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冯泉乐)</h5> <h3>吴善权、蔡小苏夫妇(1980年于广州植物园)<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蔡小苏)</h5>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迎新春,笑逐颜开喜气洋!</p><p class="ql-block"> 陈登邑、梁英亚、曾鼎新、吴善权、王真愉、梁济德、冯泉乐 于1986年春节。</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3> 照片摄于1985.3.3泮溪大聚会。图中的五位战友,从左至右:谭翔、陈登邑、鞠仁洪、邹敏翔、吴善权,已先后离去,令人不胜唏嘘!</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3> 左至右:蔡小苏、吴善权、王真愉、梁济德、王少卿、陈登邑、冯泉乐 1987年于市科协家属楼,这些是经常联系的战友。<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陈登邑、邹敏翔手记</h3></font></h3> <p class="ql-block">这是2000.2.18春节的团拜会上,战友大家庭的合照。居中戴帽穿白色衣服的是当年76团的老政委梁冀同志,他的风清气正,平易近人,感染了我们每一个战友,他的家庭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p><p class="ql-block"><br></p> <h5>前排有:张艳辉、何恩凤、张旭波、罗琴佩、王少卿、蔡小苏、黄玉豪、王真愉、梁英亚</h5><h5>中排有:麦伯强、卫治材、王文志、趙德生、梁冀、曾鼎新</h5><h5>后排有:刘锡畴、李祖旋、江伯强、陈登邑、徐雄发、冯泉乐</h5><h3>请打横手机观看大图:<br></h3> <p class="ql-block">这是公安76团老政委梁冀和我们的政治指导员张旭波同志。</p><p class="ql-block">现在,他们已年过九旬,而身体还相当健康。祝愿他们健康长寿!</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多年春节,老战友都会相约向老领导梁政委拜年。八年前的春节,我和吴彬夫妇、张艳辉夫妇、王文志夫妇向梁政委夫妇拜年,老政委设宴款待。后立者(右边第二人起:大女儿梁陆英,二女儿梁陆新及女婿,儿子梁陆林),在信阳的时候,他们还是孩子,现在都已退休,不觉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3>下图前排左起:孙华南、陈登邑
后排左起:梁英亚、张娴、陈穗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梁英亚 )</h5></h3> <h3> 上两张照片是1990年9月战友在东湖相聚时合影。其中: 冯泉乐、陈登邑、卫治材、梁济德、张仕仁、王少卿、陈穗苏、李斐然、张娴、黄玉豪、王真愉、蔡小苏、张艳辉等。</h3><h3> 下图五人照中(左至右)冯泉乐、陈登邑、梁济德、张仕仁、卫治材。遗憾的是,后四个人都先后走了。<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3>1991.3 鄞绛琴由沈阳南归,战友合影于兰圃和东方宾馆。其中有: 鄞绛琴、何恩凤、蔡小苏、王文志、王少卿、梁英亚、王真愉、张艳辉、陈增、陈登邑、冯泉乐等。</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冯泉乐、梁英亚 )</h5> 上面两张照片是1992.1.15 战友相聚于广州市老干活动中心。<div><h3> 其中有: 张旭波、冯泉乐、张艳辉、何恩凤、黄玉豪、杜志英、王少卿、罗琴佩、梁英亚、王真愉、李斐然、陈增、曾鼎新、张娴、苏超谦、江伯强、谭翔、王文志、陈登邑等。</h3><h3> 前排中间那小女孩是我的女儿,原来她比我还早认识这些前辈们,还有合照。</h3><div><p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 梁英亚 文: 小尘 )<br></h3></div></div> <h3>上面三张照片是1994.1.8原76团部分战友相聚于云山酒店时拍摄的。</h3><h3>四人照: 高振华、吴彬、冯泉乐、陈登邑</h3><h3>中图: 陈增、陈登邑、冯泉乐、卫治材、梁济德、刘锡畴、吴彬</h3><h3>下图: 蔡小苏、罗琴佩、王少卿、梁英亚、王真愉。</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h5> <h3>1997.12 梁冀、张旭波、王真愉、蔡小苏、江伯强、卫治材、陈登邑、梁英亚、冯泉乐、何恩凤、张艳辉、梁济德、罗琴佩、陈增、王文志、吴彬、赵德生等战友相聚于黄华路白玉兰餐厅。</h3><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h5> <h3> 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几经更名、合并,现改为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11月校庆,我们承邀参加50周年盛典。
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成立于1949年11月,同年12月招收学员,我们这班老战友大多是建校第一期学员,历经7个多月的紧张培训学习,于1950年7月提前毕业赶赴组建边防局,就此诞生了我国第一代边防干部。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3>战友中转业到沈阳的鄞绛琴同志,一个广东人,在东北度过了大半生,但仍经常怀念在边防工作的岁月及战友们,退休后曾多次回来与战友欢聚。以上四张照片,记录了1998年同她一起到佛山探望战友吴彬、丘德良的情景。<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梁英亚)</h5> <h3>原公安76团刘团长的四个女儿(中排4位)1999年4月从西安来广州探望父辈战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梁英亚)</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 梁英亚)</h5> <h3>我父亲陈登邑离休以后迷上了竹刻艺术,刻竹20多年。竹筒竹片承载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是他晚年的最痴和最爱。</h3><h3> 姚叔叔喜爱书法篆刻和摄影,他俩情趣相投经常切磋交流。</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小尘)</h5> <h3>我父亲与战友多年保持着书信联系,他把战友的书信订装成册,完好保存。他与战友的情谊之深厚可见一斑。</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撰文:小尘)</h5> <p class="ql-block">印章是我父亲陈登邑1997年雕刻赠予江伯强叔叔的,他一直珍藏着。今天我特意去拍照下来。 (小尘 2018.10.9)</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伯强 于2018.10.9 (小尘拍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汕尾是我们工作的第一站,我们这批公安干校学员满腔热血随同野战军抽调下来的老干部,协力创建了边防四分局,守护着国门,在那难忘的战斗岁月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2007年,冯泉乐、王真愉、蔡小苏和徐雄发四人代表在穂老战友,带着深情厚谊重访汕尾,并看望留居在那里的老战友吕杏培、吴伟强和钟家霭等。</p><p class="ql-block">随拍的几张照片,下图摄于汕尾凤山下,这是我们当年经常操练的地方,足迹已深埋泥土,唯有石碑作证!</p><p class="ql-block">在汕尾几天,我们受到当地老战友吕杏培热情周到的接待,还参观了市容新貌,最后承载着战友款款深情,依依惜别。</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汕尾行之后,我同黎老师及王真愉又在汕头拜访了梁树亷战友,再次相见,感觉老战友虽已苍老了许多,但依然还保留着是当年“胡须佬”的士气,战友重逢,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突接其子女发来的噩耗,老梁走了。唉!又一位战友离去,没想到这照片竟成了永恒的回忆……</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2007.9.22 已故老战友邹敏翔的儿女来广州探望父辈战友。</p><p class="ql-block">左起:梁济德、余同意、梁英亚、邹沁斌、陈登邑、黎老师、王真愉、邹伟斌、蔡小苏、冯泉乐</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起:冯泉乐、黎老师、曾鼎新、王真愉、梁济德、余同意、徐雄发、王少卿、张方元、梁英亚、蔡小苏、杜志英(2014.12.23)</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起:梁济德、梁英亚、徐雄发、王真愉、曾鼎新、杜志英、张方元、蔡小苏、冯泉乐(2014.12.23)</p> <p class="ql-block"> 前:王真愉、蔡小苏、梁英亚</p><p class="ql-block"> 后:曾鼎新 (2018.7)</p> <h3> 吕杏培 2018.7.27拍摄于汕尾家中。</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吕杏培)</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华与家人近照</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提供:李华)</h5> <p class="ql-block"> 冯泉乐、张艳辉、何恩凤近照。她俩当时是团里的卫生员,一直干到在武警当医生,后以正团级离休。</p><h5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撰文:冯泉乐)</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梁英亚、冯泉乐、小尘(本文编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十高龄的老兵腰挺直步坚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二、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过兵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性格还是军人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神将永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h1><br></h1><h1>后记:</h1><p class="ql-block">这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第一支边防公安部队铸造了一批热血战士,虽是和平时期,他们满腔热忱为国奉献,勇建功勋。</p><p class="ql-block">六十八年过去,当年的英姿飒爽玉树临风,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们当中不少人已故去,健在的最小也是八O后了。虽然他们留下了照片,但照片的故事呢?抢救记忆,是此篇初衷。</p><p class="ql-block">衷心感谢老前辈们的鼎力支持,感谢梁英亚、王真愉、冯泉乐、蔡小苏、吕杏培、王少卿、江伯强、曾鼎新、张方元等前辈提供珍贵的老照片和文字。特别是冯泉乐叔叔利用微信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和文字,行动迅速与时俱进不落后。汇编顺利而快速,从萌发想法到拟出初稿仅用了一个星期,当过兵的就是不一样。超赞!</p><p class="ql-block">汇编同时亦得到老战友后代的支持帮助,十分感谢他们。</p><p class="ql-block">藉此深切缅怀已去世的老前辈。</p><p class="ql-block">衷心祝福健在的前辈们健康快乐,幸福延年。</p><p class="ql-block">此篇初稿8.1在网上发出后,收到李耀波先生赠“军魂”墨宝图片,用于本文题图恰如其分,他1975年参军于五十五军参战部队。谢谢他,愿军魂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经过无数次的补充和修改,汇集军旅老照片90多张,后续友情照片60多张,手稿照片若干,《父辈军魂》汇编终于告一段落,完全脱稿于2018年8月下旬。仍存在不少遗漏,期待知情者提供资料,以不断完善。</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尘 2018.8.</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h3><br></h3> <h1>请打横手机观看大图</h1><h5>第4行右起第9位是吴善权,第10位是冯泉乐,倒数第3行左起第13位是陈登邑</h5> <h5 style="color: rgb(206, 207, 211);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梁英亚 )</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一八年八月</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收看,敬请留言。</h3><h3><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未经编者同意,请勿引用此篇图文。</h5><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end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