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项链之旅—环青海湖游(二)塔尔寺、拉脊山、日月山、青海湖、黑马河

廊桥听雨

<h1>  今天是旅行开始的第一天,路线:西宁—塔尔寺—拉脊山—日月山—青海湖—黑马河,晚上住黑马河。</h1><h1> 早上8:30,司机兼导游沈师傅接上我们,开始了我们今天的行程。</h1><h1> 由于今天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一天,市区的公路很多实行交通管制,沈师傅带我们绕了会,车子终于驶上了高速公路,向我们今天的第一个景点塔尔寺进发。</h1> <h1>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到达塔尔寺。</h1><h1> 塔尔寺的由来,还得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说起。相传宗喀巴于藏历1357年10月10日诞生在&quot;宗喀&quot;(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quot;宗喀巴&quot;。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着作达170多卷。</h1><h1>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quot;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quot;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h1><h1> </h1> <h1>  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馀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h1><h1> 塔尔寺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 。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建筑群。</h1> <h1>  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h1> <h1>  在这个院子的正中央是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quot;赛尔顿庆莫&quot;,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quot;火焰掌&quot;。四角设有金刚 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quot;哈达&quot;,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h1> <h1>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馀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给人以威严之感。</h1> <h1>  结束了塔尔寺的游览之后,我们找了一个农家乐饭庄吃了午饭,继续赶往下一站—拉脊山。</h1> <h1>  每次来到西北见到高山,见到成群的牛羊,难免的有点激动,车刚停下来,我们都迫不及待的走出车子,大山是巍然的,站在巍然的高山之巅,能体会到大山的朴实与豪放,无论你有多少烦恼,大山都会洗掉你所有愁情苦楚,为你呼叫一片晴朗的天空。</h1> <h1>骆驼。</h1> <h1>  拉脊山也称为拉鸡山、积石山、唐述山等,位于中国青海省祁连山脉东段。山体两翼明显不对称,北翼湟水谷地南侧切割较浅;南翼黄河谷地北侧切割深,较陡峻。山体中下部覆盖黄土,第三系红层出露比较广泛。在流水作用侵蚀下,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显得破碎,黄土地貌发育较典型,并时有滑坡发生。</h1><h1> 拉脊山曾称小积石山或唐述山。位于湟水和黄河干流之间,西起干子河口,东到青海省界。长260公里,宽20-40公里,山峰多在海拔4000-4 500米之间,最高峰野牛山海拔4 832米。由于水系切割已形成很多山口。青沙山口、拉脊山口、日月山口均是出入西宁的重要交通要道。</h1><p><br></p> <h1>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属祁连山脉,长90公里,海拔最高为4877米,青藏公路通过的日月山口为海拔3520米,是青海湖东部的天然水坝。日月山不仅有恢宏的历史意义,它还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义。它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藏语叫日月山为"尼玛达哇",蒙古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h1><h1>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顶部由第三纪紫色砂岩组成而呈红色,故古时被称为"赤岭",藏语称"尼玛达娃",蒙古语称"纳喇萨喇",即太阳和月亮之意。因山体呈现红色,古代称为"赤岭"。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h1><h1> 我们由于赶路,并没有上山和停留,这个景点没有多少看点,所以我们就直接走过去了。</h1> <h1>到了,青海湖!</h1> <h3>骑行爱好者。</h3> <h1>  渐渐的近了,青海湖逐渐撩开了蒙在她面孔上的面纱,露出了她美丽的容颜。</h1> <h1>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中国青海省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内流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h1> <h1>  我们并没有去标杆正规的旅游景点,那里收费比较贵。而是听从了司机师傅的建议,在牧民开的小景进入,一个人10块钱,而且车子可以直接开到湖边。</h1> <h1>  我们到的时候,天公不作美,有点阴天,以往我印象当中碧湖蓝天白云的景色没有看到,天空有的阴暗,湖水有点灰蓝色,但站在湖边,身心都得到放松,湖水拍打着岸堤,发出哗哗的声音。</h1> <h1>  我们在湖边玩了有半个小时左右,从湖边往外走了一段路,来到了油菜花田里,黄黄的油菜花和青海湖水遥相辉映。</h1> <h1>  从湖边出来,天下起了小雨,我们在风雨中向黑马河赶去,看来,明天早上日出是看不见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