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海小学校门口事件后,很多转发关于危机处理的信息,很多人也在讨论如何跟孩子聊这样的事件。<br></h3><div><br></div><div>E小学一年级,我觉得没必要主动跟孩子去聊起这样的新闻,在平时常规生活中恰当的“可教时刻”给她讲一些安全和自我保护常识就好了。</div><div><br></div><div>昨天晚上E表演完回家路上,快走到E学校门口时,她牵着我的小手突然抓得更紧了,跟我说,“妈妈,学校门口埋伏有一些专门杀我们小孩子的人!”</div><div><br></div><div>我心里小小的一惊,马上想到,虽然我没有主动跟孩子聊这样的新闻,但已经有小盆友在了解了新闻后将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她了。</div><div><br></div><div>我马上把E搂过来,让她的小身体可以紧紧贴着我,我则搂着她的小肩膀,继续往前走,边走边说,“走到校门口想到了这个,很害怕,是吗?”</div><div><br></div><div>“嗯!”</div><div><br></div><div>“嗯,如果妈妈觉得校门口有这样的人,肯定也会害怕得不得了呢!”</div><div><br></div><div>“妈妈,是真的吗?”</div><div><br></div><div>“宝贝,你是听说了什么吗?”</div><div><br></div><div>“***告诉我的,他说上海一个学校的小盆友就被别人杀了,是真的吗?”</div><div><br></div><div>“哦,你说的是上海那个事情呀。是的,上海一个学校前,有两个孩子被人用刀砍伤并且没有救治成功。你想听听全过程吗?”</div><div><br></div><div>E听到这里又更贴近了我一些,但是没有表现出拒绝听下去。</div><div><br></div><div>“有人看到伤害孩子的人后,制服了那个人;有人出来给砍伤的孩子止血;还有人报了警,最后警察来了,那个伤害孩子的人被抓了……”</div><div><br></div><div>“哦,妈妈,那个人为什么要伤害小朋友呢?”E明显身体开始放松了一些。</div><div><br></div><div>“我也不知道具体为什么,宝贝,我猜他那个时候可能是有需要没得到满足,失去了理智,也就是他的大脑打开了吧,我想他也不是故意要去这样伤害小朋友吧,你说呢?”(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关键要素——需要,还有人类在应激状态下大脑皮层无法参与工作——大脑打开这类的信息,是我们娘俩讨论过多次并在生活中常用的。)</div><div><br></div><div>“嗯,妈妈,是的,我也这么想,他没有想到办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了,真可怜!”这时,我们已经走到E学校大门口,她又重新像没谈这个问题之前一样拉着我的手了。</div><div><br></div><div>“嗯,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大脑打开的情况。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倾听我们,帮助我们,我们的大脑就有可能关上,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找到不伤害任何人的办法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了。”</div><div><br></div><div>“嗯,是的,妈妈。”</div><div><br></div><div>“就像你们班的小朋友一样,***在自己有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用打人来表达。还记得上次谢老师说的吗,为什么他从来没打过你呢……”</div><div><br></div><div>“因为我和他是好朋友,我不去伤害他,我去帮助他。”</div><div><br></div><div>“是呀,如果我们和他做好朋友,去倾听他帮助他,他就有可能学会用更安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是不是?”</div><div><br></div><div>“是的,妈妈。你知道吗,其实***在我们班也有几个好朋友呢,我知道的就有三个……”E已经开始欢快的说起他们班的事儿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去跟E谈如何保护自己,相反跟她聊的是去理解对方,最后谈到身边的人和事呢?</div><div>因为我想,此刻,并不是谈如何保护自己的好时机,这个时候理解孩子的恐惧,并帮助孩子重新构建对这个事件的理解,体会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安全和值得信任的环境中,才更能帮助孩子放下恐惧,重获对身边人和事的安全和信任!</div><div>至于如何保护自己这个主题,今后的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跟她聊呢!</div>